北京西城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北京市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更高标准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的重要时期,是西城区深化区域融合、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保持领跑地位的关键时期。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西城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的重要规划之一,是西城区在新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规划主要明确了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主要工作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是"十二五"时期指导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九大产业门类实现了均衡发展。"十一五"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20%,高于全市GDP增长率8.1个百分点,占全市GDP比重12.3%。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也得到了稳步发展,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对全区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日趋稳固,并关联带动了众多周边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全区文化资源禀赋强,有力支撑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皇家宫苑、王府私邸、故居会馆、寺观坛庙、民俗市井星罗棋布,是皇城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会馆文化、商业文化等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区域。拥有历史文化保护区18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4个,文物保护单位179处,有遗迹可考的会馆101处。

截至2010年底,西城区拥有新闻出版类法人单位808家;拥有文化艺术类法人单位804个;拥有以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为代表的营业性演出场所26个,拥有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2个,博物馆29个,以及中国儿童中心、北京青年宫和北京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西城区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文化资源基础。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之一,促进了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西城区共有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7921家;资产总计达到1029.5亿元。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04.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77.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2%;2010年,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为309.4亿元;获得利润总额为29.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为8.9%,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总量的10.5%。 

前瞻经济学人

 图1 西城区2006-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正在逐步优化与完善。"十一五"期间,西城区构建了"以重点产业为龙头,功能街区为依托,服务平台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框架,并积极整合区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形成了涵盖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文化旅游、设计服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从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的结构来看,"十一五"期间获得收入最多的三个大类为新闻出版、文化旅游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获得利润最多的三个大类为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和新闻出版。从产业规模、收入和利润等指标看,新闻出版、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在西城区文化创意体系内部具有优势,而这些行业在北京市和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中均属于发展快、规模大、收益高的高端产业。

全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要素集聚效应显著。"十一五"期间,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和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成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明显,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DRC基地成功引入中国设计交易市场项目落户。在抓好两大市级产业集聚区的同时,西城区也在不断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天桥演艺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各个集聚区的特色定位与集群发展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全区大力推进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的空间拓展和业态提升,优化了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改善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环境。

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确定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认真落实首都职能,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明确了建设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的努力方向。在国家和北京市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应进一步增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国际化的"文化大区"品牌形象。

一、发展机遇

(一)国家及北京市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继2009年7月,国家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2010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又发表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讲话,号召全社会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北京市进一步强化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2010年10月,北京市委常委会提出要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举办文化会展等国际性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北京的中国文化中心地位,提升北京文化的国际影响和竞争力;要利用首都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加强优秀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进首都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

2010年12月,北京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思路。

(二)北京大力推进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

2010年11月,北京市发布《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旧城整体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展现文化魅力,传承文化财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坚持整体规划、综合发展,统筹规划历史名城保护、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整体合力;在坚决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在挖掘和保护性利用的过程中弘扬传承历史文化;坚持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把核心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文化事业统筹起来,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挥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形态,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区划调整使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

区划调整不仅带来了西城区发展优势的增强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更带来了西城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提升,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扩大,拥有德胜科技园和广安产业园两大综合产业园区和琉璃厂、DRC、什刹海等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在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文化旅游、设计服务等领域汇聚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创意企业和人才。

西城的现代文化资源不仅体量大,而且具有突出的高品质优势,仅西长安街一线就坐落着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西单图书大厦、首都博物馆等一大批中央和市属大型现代文化设施。在新闻出版领域,辖区内拥有众多中央及北京市属大型出版机构,资产规模大,实力雄厚。在设计服务领域,DRC基地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建立了工业设计技术平台,正在建设全国首个设计交易市场项目,努力打造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资源相结合,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运作空间。

在文化产权和文化金融服务方面,北京产权交易所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正在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可在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区划调整后,可以通过整合区域内丰厚的文化资源,依托西城强大的金融产业优势、产权交易平台等,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意要素的融合,培育打造产业、园区及企业品牌,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四)国家和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出口,给西城塑造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带来契机

国家和北京市正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以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给西城的高端文艺演出、设计服务和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西城区拥有众多国内一流的演艺机构,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面临良好的国际文化市场开拓前景。西城的新闻出版业已具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和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拥有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等一大批富有影响力的新闻出版机构,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建立了"中国文化传媒国际贸易基地"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中心",在推动文化国际贸易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设计服务领域,借助DRC平台创办"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以来,多次组织获奖作品赴国外巡回展览,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设计界各类交流活动,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了西城的创意设计品牌。

二、面临挑战

(一)西城区的空间载体条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心城区在土地使用、交通物流等方面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加大,部分产业面临外迁。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相比,西城区房地资源有限,对大型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在空间载体条件方面受到一定制约。这对西城区在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以及产业链环节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各区县间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竞争日益加剧

在国家和北京市层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北京各区县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资金和项目等产业要素资源的竞争尤为突出。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在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资源聚集方面,特别是在人才和项目的吸引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足

品牌对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一方面,品牌能够促进市场对于区域产品的接受程度,有利于区域产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品牌能够提升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集聚程度,使产品品牌能够分享到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尽管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市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但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品牌数量较少,尚未形成区域的整体品牌形象,影响了西城区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高端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四)西城区文化资源的整合管理有待加强

西城区虽然文化资源数量大,但地域分布较为零散;大部分资源归属于中央、市、区三级不同的管理部门,协调与整合的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从各类产业主体的需求出发,围绕各类产业发展的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对各类分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合力,这是"十二五"时期西城区需要着力完成的关键工作。

(五)西城区产业推进机制亟待完善

与其他区县相比,西城区尚缺乏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缺乏核心项目和品牌影响力,导致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形象和产业影响力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系统、高效的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做好核心项目的落实以及品牌企业的对外推介、宣传,吸引高端产业资源,提升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形象,带动产业发展。这对于"十二五"时期西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目标,立足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牢牢把握区域融合的新优势、新机遇,遵循西城区功能定位,按照"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总体战略,围绕 "四个示范区"建设,以及"以更高的标准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西城区的比较优势,不断增强服务能力,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通过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文化内涵提升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统筹兼顾,构建具有西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树立区域品牌新形象,力争"十二五"期末发展成为国际影响力高、区域文化特色鲜明、产业竞争力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服务促发展的原则。坚持贯彻"服务立区"的战略思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更新服务观念,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为区内企业包括中央及市属驻区企业做好服务,以服务促发展,挖潜促增,使区内积聚的产业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促进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的原则。通过创新发展理念,促进现代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用科技创新强化文化创新,进一步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在文化产品的传播展示和市场开发方面积极吸取国内外经验,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手段,以持续创新打造品牌。

坚持以高端为引领的原则。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应始终坚持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集聚高端产业要素资源,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与精品项目打造,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增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坚持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整体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同时要注重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传统休闲与现代生活、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突出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差异化优势的同时,实现与其它区域的协同发展。

第四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坚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统筹规划文化功能街区建设,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产业资源,形成以五大产业为重点,多个集聚区为支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将西城区建设成为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产业文明和谐相融、国际影响力高、区域文化特色鲜明、产业竞争力强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

大力发展文化演艺业、新闻出版业、艺术品交易业、文化旅游业及设计服务业,建设天桥、琉璃厂、DRC、什刹海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构建文化金融服务、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产品电子商务、文化产品交易展示四大服务平台,使西城逐步成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核心区、首都文化演艺集聚核心区、首都艺术品展示交易核心区、京味文化旅游体验核心区、世界设计之都核心区。

产业规模。2011年到2015年,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240亿元。

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5年,市、区两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园区、基地)达到15个。

企业数量。到2015年,西城区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区域,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1000家左右。

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处于全市三强水平。到2015年,打造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演艺活动;在新闻出版业、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交易业等领域培育出4~5家上市公司;形成20家左右大型文化创意企业。

二、产业布局

依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思路,西城区应以现有园区和集聚区建设为基础,构建"一带、一线、多板块"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一带",即北京中轴线西翼文化带,以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天桥等地区为重点,以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现代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北京中轴线西翼文化带。这一区域是西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带,分布着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栅栏传统商业区、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和天桥演艺区四个特色功能区,聚集了最能体现北京古都历史风貌和千年文化传承的各种历史遗存和文化活动,是融历史与现代为一体的新型文化发展带。

"一线",即东至景山东街、西至阜成门,横贯西城、东西走向的阜景文化街沿线。将其打造成为兼具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功能,展现北京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街区。

"多板块",指支撑"一带、一线"发展的多个集聚区,即:天桥演艺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新华1949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尚8西城设计产业园、西长安街现代演艺区。

天桥演艺区:以天桥地区为核心,立足北京市特别是西城区丰富的演艺资源和深厚的"京味文化"底蕴,重点发展品牌化文艺演出、文化展示、休闲体验和文化商务等业态,打造集演艺总部、文艺演出、文化创意、文化展示、文化商务、休闲体验、旅游购物、金融配套等功能为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文化演艺聚集地。

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出版原创为核心,以产业促进为目的,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国家级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集聚环境,切实发挥出版体制改革试验、产业发展促进、内容原创机制培育、高新技术推广示范、版权交易示范服务等功能,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

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提升基地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整合国内外工业设计技术服务领域的研发机构、技术服务商、设备供应商及应用领域顶尖人才团队,配置国际先进技术装备,推动中国工业设计技术服务联盟建设,加强DRC基地对北京工业企业需求的服务能力,扩大DRC基地对北京和全国的辐射与影响。

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重点发展古玩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等产业,打造艺术品交易聚集地。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突出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定位,以北京人家群落、名人故居、特色主题功能区为产业支撑点,打造集文化旅游、特色商业、传统风貌展示、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

新华1949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开发利用位于官园桥西侧的新华印刷厂旧厂区,规划建设以科技、创新、文化为主线,以设计和传媒产业为核心的首都核心区知名的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

尚8西城设计产业园:开发利用西什库大街31号院等旧工业遗址,引进以设计服务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打造以设计服务业为核心,集创意设计、展示交易、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设计服务产业园区。

西长安街现代演艺区:作为天桥演艺区的重点辐射区之一,重点依托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高端演艺场所和院团资源,积极对接国内外著名演出机构,引进国际性演出剧目,打造高端演艺精品。

前瞻经济学人

第五章 "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任务及重点实施项目

"十二五"期间,西城区立足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优势的区位条件,将重点发展文化演艺、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旅游、设计服务五大产业;扶持和引进支持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的技术企业和项目,强化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业态;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关联带动网络、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广告会展等产业门类的发展;通过对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重点打造,服务中央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和单位并利用其资源,构建西城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体系。

一、文化演艺业

产业链环节上,重点支持艺术作品的创作、策划和营销环节,同时以媒体的包装宣传推广等手段开拓市场,塑造演艺品牌。

(一)全力推进天桥演艺区建设,打造国家级首都演艺核心区

以天桥地区为核心,立足西城区丰富的演艺资源和深厚的"京味文化"底蕴,推动天桥演艺区的业态调整与提升,改善整体环境,以音乐剧、京剧、舞蹈、曲艺等为演艺内容,引进有原创力的国有和民营演出团体、品牌项目,围绕演艺核心区培育发展演出策划、创作、演出经纪、整合传播及演出消费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成为集演艺总部、文艺演出、文化创意、文化展示、文化商务、休闲体验、旅游购物、金融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世界演艺集聚区。以加快推进天桥演艺区核心区建设为重点,以政策覆盖和资源整合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形成天桥演艺区的辐射区。着力建设主题型综合性演出中心及特色化小剧场群;加快改造盛金商厦、天桥市场斜街等项目;有效整合天桥剧场、湖广会馆、老舍茶馆等演艺空间,重点引进知名表演艺术团体,并积极吸引演艺业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落户,形成"文化特色突出、演艺聚集明显、区域环境优美、文商旅关联促进"的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首都演艺核心区。

(二)改造提升现有文化场所,搭建新型文化演艺平台

依托地质礼堂、繁星戏剧村、国家京剧院小剧场等剧场资源,支持举办"舞蹈演出季"、"话剧文化节"等活动,构建以小剧场群为承载的现代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演艺剧场集群。

支持西城区文化馆等场所的改造,推动专业功能设施建设,利用合适的四合院、会馆等特色载体资源,构建新型文化演艺场所。

支持优秀的原创话剧、舞台剧、音乐剧等精品剧目,提升西城的文化艺术创作实力和影响力。

(三)积极支持并协助区内演艺场所及院团举办高端演艺活动,打造艺术精品,提升西城演艺品牌形象,繁荣演艺市场

充分利用区内众多演艺场所和院团集聚的优势,加强服务,积极支持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等高级演艺场所引进国际、国内最高水准的演出团体和优秀剧目,支持包括中央和市属驻区院团以及区属院团在内的艺术院团参与市场化运作,打造艺术精品,繁荣演艺市场,提升西城区高端文艺演出品牌形象。

通过出台演艺业扶持相关政策,利用市、区两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政策,支持品牌化文化演艺项目,积极支持承办"北京新年音乐会"、"北京国际音乐节"、"国际交响乐演出季"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动,提升西城演艺品牌形象。

(四)引进知名演艺中介机构和演艺活动,开展文化演艺活动交流

支持引进国内外知名演艺中介机构及演艺票务机构入驻。

加强西城与国际友好城区的互动交流,有选择地引进国际精品演艺活动。

支持区域文化演艺企业、项目开展国际展演,提高西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鼓励区属企业与品牌民营演艺机构合作,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时代特征的驻场演出剧目。

吸引著名导演、编剧等创作人才在西城设立工作室,支持以西城区为主题、蓝本和素材的影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五)推动文化演艺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借助各类大型节庆、会展等活动,举办大型文化演出活动,形成文化演艺与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拓宽市场。

全力打造"北京西城文化节"、"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围绕金融街、什刹海、大栅栏、琉璃厂等重点地区、策划、组织品牌文化活动,强化西城文化的整体品牌和国际影响力。

二、新闻出版

产业链环节上,重点发展未来最具价值的内容提供和网络渠道营销发行环节;重点培育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出版业态,推动跨行业交流合作,加快产业升级。

(一)大力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构建新型产业链,打造国家新闻出版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政策支持,依托园区及中国出版集团、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机构的出版资源优势,发挥入驻园区民营出版文化企业的机制优势,构建集内容策划创意、图书出版发行、版权交易、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创新等的新型产业链条,形成国家新闻出版典型性示范园区。

在制定实施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核心区政策的基础上,扩大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大力扶持民营出版企业发展和集聚。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入驻园区企业和符合西城新闻出版业支持方向的企业优先享受西城的有关政策支持。积极为民营出版企业提供出版通道,培育民营出版工作室。鼓励园区内外的民营出版文化企业,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进行数字报刊、数字音乐技术的研发,进行创意内容生产、加工与传播。

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新闻出版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对入驻园区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园区内企业与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扶持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龙头骨干企业。

(二)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吸引国际出版传媒总部机构入驻

充分利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位于西城区的优势,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吸引国际、国内大型出版集团和机构入驻。以新闻出版资源、资产、业务为纽带,在区域内形成多种媒体形态共存、集内容创新、制作、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新闻出版机构集聚。

规划和建设服务于新闻出版总部型企业和机构的服务平台。结合广安产业区的建设和产业功能定位,配套建设集新闻出版总部企业集聚、交流会展场所和综合性服务平台。

推进国家级新闻出版信息数据服务平台的构建。结合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新闻出版资源数据库、图书、报纸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等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

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版权产业基地、数字版权大厦以及新闻出版创意投资中心等项目的落地,支持、服务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中央转企改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区里建设实施重大项目。

推进新闻出版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西城区出版与技术资源优势,完善出版创意产业链,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建设以数字内容产业研发与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平台,重点发展数字出版、与信息化技术等相融合的新兴出版创意产业,推动出版产业的结构升级。

三、艺术品交易业

产业链环节上,重点打造艺术品交易业的交易和拍卖环节,突出电子商务在艺术品交易终端销售和展示环节的作用,大力支持发展艺术品交易电子商务网络。

(一)大力推进琉璃厂艺术品交易中心区建设

推动琉璃厂地区的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重点支持艺术品交易"老字号"企业的发展。

以东西琉璃厂、南新华街形成的十字区域为核心,加快艺术品展览交易、艺术品鉴赏及相关艺术品创作、艺术品技术研发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业态优化。

积极推进琉璃厂文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营销手段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提升,创新琉璃厂文化艺术品交易模式,提升交易规模和品质。

推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展览展示基地的建设,利用区域内的展览场馆,与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文化经营机构和企业合作,联合举办艺术品等专题文化会展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产业。

培育和打造"琉璃厂国际绘画艺术大奖"等品牌活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等机构合作,通过征集绘画作品、邀请国际绘画艺术大家参加评奖和举办获奖作品主题展览等方式,塑造琉璃厂国际绘画艺术大奖,形成西城文化新名片。

 (二)推进报国寺民间收藏品展示交易市场的建设

大力扶持报国寺民间收藏品展示交易市场,扩大市场影响和品牌效应,将报国寺民间收藏品展示交易市场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间收藏品交流中心。

鼓励与中国收藏家协会、北京收藏家协会以及全国其他28个省级收藏协会合作,定期联合举办大型收藏展览、鉴定、咨询、讲座、拍卖以及交流交换活动,形成集聚,提高品牌影响力。

(三)积极推进白孔雀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积极推进白孔雀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扩大和业态提升,积极支持白孔雀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宽工艺美术品的流通和交易渠道。

鼓励"白孔雀"进行故宫高仿真艺术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品种开发;支持与故宫合作建立白孔雀"故宫造办处",开发高端故宫文化产品;支持引进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优秀作品进店展示,推动大师作品走向国际市场。

(四)进一步优化艺术品交易业行业协会等的服务职能

优化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会的服务职能,形成有效协调商家、中介机构等产业要素的运作机制,积极举办行业交流和展览交易活动。

大力引进艺术品交易中介机构,逐步建立市场经纪人认证制度,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规则,规范交易市场的中介活动,打造琉璃厂艺术品交易的诚信口碑。

(五)培育重点艺术品交易企业上市

积极推动荣宝斋等艺术品交易业重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出台政策对企业改制上市的费用给与适当补贴。

(六)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拍卖公司入驻

积极引入国际知名拍卖公司。支持区域内具备实力的拍卖公司推出国内顶级的品牌拍卖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七)推进琉璃厂艺术大厦和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

构建集古玩艺术品展览、展示和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古玩艺术品展示、交易和拍卖活动在琉璃厂地区的集聚。

构建艺术品交易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完善艺术品的托管、鉴定评估、挂牌上市、交易等环节,打造完整规范的艺术品交易链。

(八)建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和展示中心。

对北京地区的传统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民俗等非遗资源进行集中保护,结合大栅栏地区风貌保护工作,积极吸纳全国非遗精华,为地方传统优秀文化搭建展示平台,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

四、文化旅游业

产业链环节上,重点支持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及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

(一)进一步提升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品牌影响力

以特色主题街区为产业支撑点,进一步挖掘和充实文化内涵,提升什刹海作为中国著名历史街区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以元代漕运终端、明清王府宅第、古刹胡同民宅、现代休闲游憩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立足什刹海地区的文物古迹、湖光水色和民俗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什刹海胡同游、名人故居体验游等深度文化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

重点支持"西海48号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适度扩展空间,提升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环境,积极培育和引进文化、IT、影视、设计等领域的品牌企业,将"西海48号院"打造为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推动烟袋斜街的业态提升,成为京味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新兴文化旅游精品街区,扩大烟袋斜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品牌影响力。

支持和引导什刹海酒吧街的业态提升,把什刹海酒吧街打造成为原创音乐和原创歌手集聚地。

对护国寺小吃街实施改造提升,建设以民族餐饮、文化商业、文化旅游为内容的特色文化街。

推动火神庙、广福观、真武庙、广化寺等文物古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支持宾馆和饭店实施文化主题改造,提升文化品位。

(二)进一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开发更多展示传统京味文化的旅游项目和产品

结合大栅栏琉璃厂贯通工程和街区整体改造工程以及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等胡同整治项目,挖掘区域文化内涵,将观音寺、五道庙、钱市胡同等文物场所开发为展示传统京味文化的旅游景点。

依托阜景街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挖掘、提升文化业态,建成集旅游、休闲、文化交流等功能,展现北京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独特魅力的重要文化街区。

(三)通过重点项目试点建设,探索会馆文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以"传承与再生"为思路,以"北京最具特色的主题博物馆"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试点先行"的方式,在统一政策规范下对各类会馆进行多种开发利用模式的探索。

对现有会馆,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挖掘其文化内涵,植入现代元素,引进适合的业态,进行合理利用。对条件成熟的会馆,引导其承接高端文化演出和展览展示,展现会馆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建设"绿色会馆"样板,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的试点建设,选取安溪会馆等会馆为试点,以点带面,以面带线,形成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会馆品牌。

通过政府引导,以国有文化企业和市场开发公司为主体,积极探索引入民间资本,成立会馆开发实体机构,建立专业运营团队。

利用丰富的会馆资源和已经形成的会馆品牌,借助网络、电视以及新媒体平台,结合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会馆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针对历史文化体验旅游的市场需求特点,整合区域内会馆资源,打造合适的文化体验线路,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策划主题活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

以传统文化活动和现代演艺或其它时尚活动为核心主题,办好北京西城文化节、厂甸庙会和大观园庙会、北京景山合唱节、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什刹海文化旅游节、西单国际时尚年会等品牌活动,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推进"湖广会馆"等反映西城历史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制作,与知名媒体和栏目合作,制作以"什刹海"、"天桥"、"大栅栏"等为代表的西城文化旅游专题节目,进行文化旅游品牌宣传,积极引导文化旅游消费。

支持举办"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品牌活动,为马连道特色商业街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拉伸产业链条,建设成为发展茶文化产业的综合性平台和特色文化旅游街区。

支持大观园深挖红楼文化资源,通过以红楼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演出、互动体验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大观园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影响力。

(五)打造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借助国内外设计策划机构,深入挖掘并整合区内多种旅游资源,打造什刹海文化旅游、阜景文化旅游、天桥民俗演艺之旅、城南旧事之旅、宣南文化之旅、老字号文化体验之旅等多条特色旅游路线。与国际知名旅游策划设计机构合作,以国际化的视野和营销理念开发西城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举办西城区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征集旅游商品设计作品,为区域内知名景区设计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六)推进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的建设

在什刹海、大栅栏等西城区主要文化旅游景区内,依托互联网3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集旅游咨询、文化展示、创意商品为一体的智慧旅游系统,提高西城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五、设计服务业

重点支持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在产业链环节上,重点支持设计创意及交易环节。

(一)支持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扩展和产业提升

以北京市建设世界"设计之都"为契机,依托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规模扩展和产业提升,鼓励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在管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各方面对设计企业进行培育孵化和服务支撑,确立DRC在全国工业设计产业领域的龙头地位。

支持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与区内有关的设计机构展开多方位合作,集聚国内外设计技术方面的高端设备、服务商、专业人才,提高设计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设计企业对工业设计平台的使用率,推动工业设计领域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出台政策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吸引国际一流设计机构及高端设计人才入驻DRC和西城区,支持国际知名机构与DRC合作开展设计服务,带动和培育本土设计企业。

积极支持区内各类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与DRC等区域设计资源进行对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的产业平台,有效提升其服务功能和水平,为西城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功能改造、产业园区规划、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商品设计等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二)加快推进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服务功能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以设计要素交易为核心的"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建设工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交易供需发布、虚拟展示、综合信息推广等服务功能,使其成为资源集聚、交易活跃、服务创新、高效便捷的高水平、国际化的设计交易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首都创意设计博物馆、设计技术交易中心、设计研究创意区及设计技术支撑平台。

支持建设设计要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企业提供国际设计信息、一站式交易、互动体验、数据库共享、项目投融资等服务。

(三)充分利用区内集聚的高端设计资源,推动设计服务业发展

依托区内集聚的中央和市属设计院所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央和市属设计院所参与"设计之都"建设,鼓励区内民营设计机构与中央、市属大型设计院所开展合作,提升西城区设计服务的整体实力,推动西城区设计服务产业的发展。

(四)吸引国际一流设计创意品牌活动落户,打造区域整体设计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在国内的影响力,支持将其打造为国际知名大奖,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使之成为北京设计的核心品牌。支持 "红星奖"扩大评奖范围,支持"红星奖"获奖作品在国内外的巡展活动。

对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德国IF奖、日本G-MARK奖、美国IDEA奖等国际设计奖项的西城区设计企业和优秀设计师给予奖励。

吸引世界设计大会、中国(北京)国际设计交易展、北京设计周等主要设计活动落户西城。支持优秀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参加国际评奖和展览,努力将"DRC设计"打造成为"西城设计"的核心品牌。

(五)加强设计服务与其他产业的对接与融合

鼓励设计产业与关联产业间的沟通合作,充分借助"设计创新提升"计划,使西城设计企业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加速设计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强设计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西城区城市规划等各类设计招投标中,按"同等优先"原则选择支持西城设计服务企业,并培育工业设计领域的品牌企业。

(六)实施"杰出设计师人才发现计划"

举办各类设计作品大奖赛和优秀设计师评选活动,积极支持优秀设计师在西城创业。

(七)推进以设计创意为主要业态的新华1949国际创意设计产业园、尚8西城设计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借助西城专业设计策划机构,与有关单位合作对新华印刷厂、西什库大街31号院等旧工业厂房实施空间改造。深化研究第二热电厂改造规划。以设计创意企业为主,"择优、重质"引进包括设计服务、高端出版、文化艺术、影视制作等企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企业。结合北京推进设计产业集聚区的相关政策,与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合作,争取园区享有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的优惠政策,并承担中国设计交易市场的部分交易展示和产权信息发布功能。

第六章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建立高效的联动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完善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委办局分工负责,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形成科学规范、依法决策、统筹有序、权责明确、务实高效的领导决策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成立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健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联合西城区内的文化创意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组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形成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约束的良性竞争机制。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促进政策

秉承服务立区理念,以服务促发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促进发展政策,通过政府管理与服务体制机制的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认真执行《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各项相关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西城区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集聚区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大型活动、品牌塑造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不同行业类别,研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产业促进措施。

编制《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支持适合区域发展特点的行业和领域。编制《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及服务政府采购目录》,引导驻区文化创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招标采购活动,为文化创意企业快速成长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形成政府引导、扶植、推动的示范效应。

建立《西城区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项目库》,统筹协调区内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利用,分别对企业和项目实行分级动态管理,以提高产业促进效率,推动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有序、高效地健康发展。

设立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公开征集对符合西城区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创意企业或项目,给予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的支持。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项目以及重大文化创意产业活动等。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个体创意人员,在本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活动。鼓励中介机构与组织为区内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各类中介服务。

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监测机制,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研究,定期发布相关统计数据。

(三)加快集聚区功能提升

制定并组织实施《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一批区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

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保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予以支持。

支持集聚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企业科学发展的需求出发,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优化行政服务流程,在行政审批、行业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服务。扶持共性技术、信息服务、交易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驻区单位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园)。并与区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对接机制,为集聚区输送孵化成熟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以推动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支持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

二、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

利用政府资金投入与吸引社会资本相结合,拓宽处于创业期和成长初期的创意企业融资渠道,让更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机构与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的对接。鼓励和支持区内国有企业参与文化项目投资。设立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贷款担保资金,为区内的创意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联合区内聚集的银行、保险、基金以及担保、评估等金融服务机构,搭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公共平台"。建立区政府、银行、文化创意企业联席会议制度,举办文化金融论坛等活动,对接多方需求。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应用文化金融产品,在西城区设立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服务的信贷服务专营机构。增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扶持和引导区内优秀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依托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的方式,积极做好上市推动工作。

探索建立西城区文化创意企业信用担保和资信评估体系,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为本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或风险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业务试点。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创新发展理念,鼓励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延伸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进一步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提升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其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文化创意内容的展示、传播等服务能力。

鼓励区内商贸、旅游等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鼓励深入挖掘区域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支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打造西城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品牌,推动西城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文化生产力。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多元化"人才聚集方式,通过建立专家交流平台、国内外引智平台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端复合型文化人才及优秀文化创意产业经理人的引进力度。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内外文化市场、开拓创新能力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人才在西城区设立工作室。对文化创意领域归国创业人员及海外引入的优秀项目给予相关政策优惠支持。

加大对在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开发等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支持。充分利用《西城百名英才激励计划》,对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

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与驻区企业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构建创意产业人才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创意研发、经营管理、市场经纪等紧缺人才,区政府对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

完善创意人才专业服务体系。搭建创意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人事代理、人力资源咨询、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强化区域内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为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对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强化知识产权意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区内文化创意企业申报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认定。建立专利、驰名商标、著名商标资料库,定期编制和发布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著名商标名录和专利名录。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原创文化产品,并产生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给予支持。

支持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为区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利用的产业链,确保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区域文化品牌

针对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借助各种新媒体资源,加大西城区域品牌宣传强度。在重要媒体开设西城文化创意品牌专栏;拍摄和制作西城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专题片。依托优势品牌,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以大型精品活动项目提升整体品牌影响力。

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类奖项的评选活动,对获得国际、国家级及北京市级奖项或称号的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给予支持。

鼓励区内文化创意单位与国内外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合作,开展品牌化文化创意活动,生产制作产品和提供服务;支持开展品牌国际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

对新闻出版、设计服务、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和文化旅游五个产业,重点打造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区域品牌",如"DRC设计"、"琉璃厂"、"报国寺收藏"、"天桥演艺"、"什刹海文化旅游"、"尚8西区"、"新华1949"、"开心麻花"等,以整体区域品牌带动区域内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建设。

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精品品牌"战略,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文化创意企业或项目,实行挂牌备案制度,鼓励在京金融机构对其实行贷款授信;资助其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等。

七、规划实施

规划衔接。建立和完善《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与《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西城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西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西城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西城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等的衔接与协调机制,确保规划落地并顺利实施。

任务分解。对《西城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任务分解,明确政府各部门、产业发展有关机构的具体工作分工,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和督办制度,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实施合力。按照产业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明确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时序,合理安排规划整体和规划重点内容的实施进度;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工作重点,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落实。

第七章 规划评估

一、监督考评

制定规划落实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系统的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和年度重点事项的落实;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统筹监督工作进展和发展进程,考核结果是部门和公务员年度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定期组织规划评估。规划评估可以由专门评价工作组按既定的评估程序进行。通过规划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评价和改进意见,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的实现。

定期编制年度《西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及时总结和发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区政协通报,并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

面向企业和公众,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

二、规划调整

本规划经西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规划执行期间如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因素影响,致使规划不能正常实施时,由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