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根据《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江西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江西省“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划范围为全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以下简称“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围绕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以营业性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内河航运和交通工程建设与运营为重点领域,以2005年为基期,确定了“十二五”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提出了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

一、现状与评价

(一)主要工作成绩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目标。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技术进步,加强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节能减排的集约效应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注重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提升了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节能减排水平。主要体现在:

一是公路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路网水平明显提高,高速公路在运输体系中的骨架作用凸显,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公路网规模和通达深度不断扩大。到2010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3088公里,一级公路1371公里、二级公路9287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占9.8%,国省干线公路达11504公里,农村公路达12.6万公里,实现了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目标,而公路运输场站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站场建成3个,货运站场建成3个,乡镇等级客运站拥有率达64%,有力地促进了客货物流的良好发展。

二是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化发展。在内河航运建设上,集中有限资金,有重点地推进骨干航道及重点港口建设。整治了赣江(樟树—南昌段)94公里三级航道、赣江东河(南昌—瓢山段)87公里四级航道等工程,三级以上航道达499公里,完成了新干港河西综合码头、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等一批码头项目,港口新增年吞吐能力927万吨、集装箱30万TEU。“十一五”期间加大了航道建设的前期工作和建设力度,共投资15亿元,而港口建设完成投资16.48亿元(其中省交通部门投资1.5亿元),新增港口年通过能力927万吨、集装箱30万TEU,比“十五”期间有大幅增长。

三是运输装备结构有所改善,运输结构调整发展迅速。运输装备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规模效应逐步增强。2010年,全省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7.06亿人、330.48亿人公里、8.84亿吨、1847.33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6507万吨、182.26亿吨公里,集装箱吞吐量17.17万TEU,公路水路运输在我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乡镇通班车率为100%,行政村通班车率90.3%。

四是道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大力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各类运输企业采取股份制改造、兼并联合、资产重组等形式,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道路运输的能源利用效率。“十一五”期间,涌现了一批以集装箱、甩挂运输集约运企业。

全省交通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大大提高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强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效果。

2. 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基础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通过切实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主要工作包括:

一是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相继建设了江西省级道路运输卫星定位监控系统、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等;其中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已实现部省联网,较好地满足了道路运政业务办理的需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有效地提高了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效率和车辆通行能力。截至2010年底,已经建设ETC收费站数量50个,占收费站总数量比例的28.7%,开通高速公路ETC专用车道103条,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二是大力推进采用先进运输装备技术,运输车辆结构调整发展迅速,客运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货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

三是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中积极采用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材料。大力推广应用隧道节能照明、路面材料再生、温拌沥青等新技术。通过这些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3. 强化行业管理和节能减排监管,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通过切实注重加强运输组织管理、节能减排监督管理,实现管理挖潜增效。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相关法规政策,全行业节能减排意识有所提高。

2008年省厅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和节能管理办公室,厅直有关单位、各地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纷纷成立各自的节能减排管理机构,节能减排组织体系初步建立。

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以体制改革为保障,强化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促进运输市场体系的完善,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组织管理水平,改进行业能源利用水平。

4. 积极开展宣传培训与示范工程,节能减排理念不断提升。

省厅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培训班;于2009年6月“节能宣传周”期间,启动了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活动,通过对示范项目的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使广大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学到了先进经验,起到了以典型引路、全面推进的效果。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增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理念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一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

——综合运输结构不尽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受体制影响,综合运输枢纽规划与建设困难较大,相互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缺乏统筹规划,交通运输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刚刚起步,等级客运站尤其是高等级客运站数量仍然不足;货运站场建设滞后,专业化程度普遍较低;港口基础设施简陋、后方集疏运条件有待改善,难以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吸引力不强,出行分担率较低。

——基础设施网络化程度还比较低。到2010年,公路技术等级总体上偏低,二级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9.8%,等级公路比重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国省干线公路有2600多公里尚未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高速公路有15个出省通道尚未打通,功能分明、结构合理的公路网络尚未形成;除长江和赣江上游等主要航道外,全省大部分航道处于天然状况,内河航道等级结构不合理,具有层次结构的航道网尚未形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航道尚未全面开发,航道干支联动性差。内河港口码头建设缓慢。

——运输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公路普通货运运力供给过剩,专业运输车辆不足,车辆更新缓慢,技术状况差,内河船舶标准化、系列化水平较低。

——能源消费结构亟待优化。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石油,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有待提升。

2.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弱。节能减排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节能减排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滞后,特别是对替代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载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等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不够。

——缺乏鼓励节能减排技术、产品推广的配套激励政策和机制,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

——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ITS、ETC、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还比较滞后,公众出行和货物交易信息服务能力还有待增强。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3.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运输市场发展滞后,道路运输和内河航运主体“多、小、散、弱”,企业经营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低,运输组织覆盖网络有限,组织方式总体还比较粗放,运输组织化程度低,特别是道路货运实载率较低。出租汽车空驶率较高,城市交通拥挤导致城市公共汽车运行速度降低和能耗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输效率有待提升。

——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不配套,财税、规费等经济性政策激励力度不足,节能减排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交通工程节能设计标准建设滞后。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亟待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管理职责不明确,节能减排统计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薄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监管体系有待完善,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二、形势与要求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一)、国家与交通运输行业宏观形势与要求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切要求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能源资源消费强度较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石油资源尤为十分紧缺,人均可采石油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7%,石油消费大量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接近50%的警戒线。交通运输(包括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等)作为资源密集型行业,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强,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全社会仅次于制造业的油品消费第二大行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2005年交通运输的石油消费总量约占全社会石油消费总量的29.8%,其中营业性公路、水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例分别约为54%和21%。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发展时期,交通运输的需求旺盛,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总量呈迅速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营运车船燃油消费总量约为6838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57.5%,年均增长9.5%。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的基本国情决定着我国必须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加快建设节能型交通运输,实现节能降耗,交通运输部门责无旁贷。

2、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迫切要求大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

交通运输作为国家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是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领域。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发展,是加快建设“两型”交通运输行业和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以工业、建筑、交通为重点,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在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李盛霖部长进一步要求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切实做到“五个努力”,其中之一就是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费型行业,对能源依赖性强,对环境影响较大,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领域。如果不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资源终将支撑不住,环境终将容纳不下,社会终将承受不起,社会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仍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面对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交通运输发展不可能通过单纯依靠扩充能力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而必须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科技创新、深入挖潜的内涵式发展方式来解决,这就迫切要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二)我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20年,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也是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客货运输需求旺盛,交通运输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但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节能政策方针,并围绕节能减排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制定出台了《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江西省2008-2010年节能工作指导意见》、《关于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强化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江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以保护生态、节能减排为重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1、江西省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创造了战略机遇

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运输服务,是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巨大挑战。目前江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正处于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期,也是交通运输结构快速变化期。而交通运输结构是否合理会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费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尽可能小的能源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运输服务。为此,新《节约能源法》明确要求将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交通运输节能的重中之重,这将是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巨大挑战。

江西的煤炭年产量只有1200万吨,且资源日益衰竭,产量逐渐下降;油气资源甚微,水力资源开发潜力有限,能源供给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作为战略重点。从公共交通运输和私人交通运输来看,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私人小汽车每百人公里的能耗量约为营业性客车的6倍左右。当前我省正处于汽车加速进入家庭的时期,大力推进公众客运体系建设,提升客货运输服务品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促进全社会系统节能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创造了历史机遇。

2、省委省政府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部署迫切要求提升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水平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国务院2009年12月12日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京九、皖赣、鹰厦铁路纵贯南北,沪昆、铜九、武九铁路横贯东西,区内现有铁路1193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车里程约1560公里;南昌、九江港为全国主要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10801万吨、客运800万人次;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景德镇机场和九江机场三个机场,承担了全省民航95%以上的运输量。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形成“干支成网、有机衔接、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如果继续沿用粗放的发展方式,交通运输行业不仅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而且既定的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由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的转变,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费和环境代价实现江西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节能减排是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因此,必须切实把节能减排贯彻到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加快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向转变,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3、现代科技发展为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条件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广泛应用,交通运输步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当前,我省交通运输正处于信息化加速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还比较低,相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升交通运输实现节能的潜力十分巨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改善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客货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交通运输系统能耗水平的迅速下降,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抓住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当前,我省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明显。2008年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石油消费量约占全国石油终端消费总量的36%,而我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的石油消费量占全省石油消费总量的41%左右。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更多更好的运输服务。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核心,提升节能减排理念,调整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科技进步,完善法规标准,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全省交通运输科学、和谐、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作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主体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构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逐步推进行业创新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供根本动力。

——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有力有序推动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省运输结构更加合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更加完善,营运车辆、营运船舶与施工装备结构更加优化,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结构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能力与推广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运输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体系,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明显增强,管理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

主要指标是:

——能源强度指标:与2005年相比,全省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0%,其中营运客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6%左右,营运货车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2%左右;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5%,内河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8%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与2005年相比,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1%,其中营运客车、营运货车分别下降7%和13%左右;内河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下降16%,内河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CO2排放下降10%左右。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化学需要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

四、重点任务与示范工程

为保障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二五”期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应重点加快构建“两大体系”、组织开展“三项专项行动”、着力推进“十大重点示范推广工程”。

(一)、两大体系建设

1. 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积极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调整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优化交通布局,着力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快高速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建设。按照进度落实《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江西省2020年干线公路网规划》,发挥公路网络效益,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降低能耗与排放,突出抓好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两个重点;建设以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一般性汽车客货运站(点)为辅助,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为车辆高效、顺畅行驶创造良好条件,降低能耗与排放水平。

稳步推进国省道改造步伐。按照《江西省2020年干线公路网规划》,完善提升“十纵十横”国省干线公路网,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力争达90%,优良路率达85%,形成通道能力充分、布局合理、密度适合、覆盖全省各县(市、区)、畅通周边省(市)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国省干线公路与综合运输体系及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实现全省路网系统完善、层次分明、干支相连、快速安全。重点提高国省干线达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尽快构筑G105和G320“十”字型一级公路骨架;消除“十纵十横”干线上的8处断头路;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干线路网,率先全部建成二级公路以上标准;尽量保障对路网较不发展的偏远或中部区域中的支线项目;按照快速推进交通一体化的思路,优先安排连接新机场、新码头、新火车站、交通枢纽站场的干线公路项目。到十二五末,实现公路总里程达18万公里左右(含新农村道路)。全面建成“三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打通所有出省通道,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城30分钟上高速,高速公路达到5000公里左右。完善“十纵十横”国省干线公路网,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力争达90%,优良路率达85%。

加强站场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公路枢纽建设,重点加强客运站场建设,根据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制的《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所设定的布局方案,加快南昌、鹰潭、赣州、宜春、九江、吉安6个地区的公路运输枢纽建设,每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所在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加强公路运输枢纽的统筹规划,统筹考虑道路客运与铁路、民航、公交、港口码头的“无缝对接”,建成6个左右铁路、公路、城市交通有效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加快省辖市客货运枢纽建设和县、乡客运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市级中心站为枢纽、县级站为配套、乡镇站为基础的道路运输网点,实现全部市、县均建有等级客货运站,提升农村客运站覆盖面,全面推进乡镇客运站建设,全省85%的乡镇建成有农村客运站功能的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84.5%的建制村建成有候车亭功能的农村公路配送服务点。建设14个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15个功能完善的综合运输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

全面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加快国家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扩容升级改造力度,大幅降低等外路比重,使全省公路技术等级、抗灾能力等更上一个新台阶。优化路面等级结构,加快未铺装路面改造,消除砂石路面路段,提高路网铺面率,强化公路路面养护,全面改善路面状况,降低车辆行驶摩擦阻力产生的能源消耗。到2015年,路网铺面率达到100%以上,实现90%以上国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路面状况,实现县道三级以上达50%、乡道四级以上达80%。

构建高等级航道网络体系。实施长江干线(江西段)和鄱阳湖、赣江、信江465公里高等级航道整治,到2015年全省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789公里,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率达到70%以上。航道建设、管理、养护协调发展。

构建翻阳湖生态经济区港口体系。以九江港、南昌港为枢纽,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港口群建设,初步形成集装箱、散杂货等专业化运输系统。到2015年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推进九江港亿吨港建设,打造以南昌新港为核心的公、铁、水、空综合现代物流基地。

构建南昌、九江港集疏运体系。建设与港口相匹配的集疏运网络,扩大港口的服务辐射范围。建设九江港、南昌港疏港公路,形成两大港区相互补充的格局。推进九江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配套项目建设。

2. 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

优化货运组织管理,引导货运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有效整合社会零散运力,实现货运的网络化、集约化、有序化和高效化,提高货运实载率。发展甩挂运输等现代运输组织方式。优化航运组织管理,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强化港口生产运营管理,提高货物集疏运效率、装卸设备利用率和港口生产作业效率,主要内河港口基本实现机械化、专业化。充分发挥企业在供应链中的物流服务作用和港口在大物流体系中的平台枢纽作用,引导重点水运企业拓展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建立物流配送网络和物流服务企业。

优化客运组织管理。加强公路客运运力调控,严格执行实载率低于70%的客运线路不得新增运力的政策。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骨干的绿色出行系统,100-300万人口的城市以及1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分别达到12和10标台以上,300万人口以上城市公交车辆拥有量达到15标台。降低出租汽车空驶率。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加强交通流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通过加快构建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交通流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构建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运输装备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营运中、高级客车比例达到55%,重型车、专用车和厢式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25%、10%和25%。内河货运船舶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城市客运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三项专项行动

1. 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充分调动道路客货运输、水路客货运输、物流港口城市公交、出租客运、交通建设等各类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通过强化对重点交通运输用能企业的节能减排监管,充分发挥重点企业节能的示范效应,促进全省交通运输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

结合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加紧制定江西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办法,研究部署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示范活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与重点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跟踪、指导、监督和考核,引导重点用能单位改进用能管理和技术,督促企业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管理网络,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和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的检测。建立全省交通运输行业重点企业用能与排放状况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与排放状况。

2. 节能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推广应用专项行动

运输车辆、船舶、港口机械、交通工程机械等交通运输装备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用能主体。大力加强各类交通运输装备的检测和维修保养,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快形成高能效、低碳化、环保型的交通运输装备体系,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优化运输车辆运力结构。加快调整优化道路运输运力结构,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适合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逐步提高大型车的载重吨比重,降低中型车的载重吨比重,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哑铃型”车辆运力结构。力争到2015年,使全省大型车占总运力(按载重吨计)中的比例提高到70%,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下降2.9%。

大力推进内河船舶运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与航道能力相匹配的大型化、标准化船舶,加快淘汰木质船、水泥船、挂桨机船等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船型,大力推广钢制船,最大限度地降低老旧船和落后机型的比重和数量。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和船户组建专业化内河运输船队,提高船舶平均载重吨位,发展规模化运输,降低燃料消耗。到2015年,使全省内河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到800吨以上,预期可使单耗下降20.5%左右。

优化车辆、船舶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全省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和使用柴油汽车,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营运客车的柴油消费比重(折算成标准煤,下同)达到93%左右,预期可使单耗下降0.5%;货车柴油消费比重分别达到95%,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下降1.5%。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汽车利用天然气、醇类燃料、合成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和石油替代技术,鼓励替代燃料车发展,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等车型。力争到2015年使营运客车能源消费总量中替代燃料所占比重(折算成标准煤)提高至2%,预期可使单耗同比2005年下降0.2%左右。鼓励全省船舶使用非化石能源、液化天然气(LNG)、低硫燃油和燃油添加剂等替代燃料和石油替代技术。

3. 城市公共交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便捷、高效、安全、公平的城市客运运输网络。在全省组织开展公交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倡导绿色的非机动出行方式,降低全社会交通运输能源消费。

强化城市交通节能管理。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协调多种客运方式,优化功能结构,做好配套衔接,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城市客运运输网络。加强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建设,适时推进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优化运营结构,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编制管理,引导城市公交发展政策和措施符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科学设置公交优先车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在100-300万人口的城市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运输优先车道(路)网络。加快推进快速公交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公交、出租车辆,鼓励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清洁能源公交、出租车辆,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大力普及出租汽车电话调度终端,鼓励市民预约叫车服务,降低出租汽车空驶率。

(三)十大重点示范推广工程

1. 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与退出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强化对高能耗营运车船进入运输市场的源头控制并建立健全淘汰机制,本着积极稳妥、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针,重点通过在典型地市开展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与退出试点工程,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为建立健全营运车船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奠定坚实基础,为政府交通运输部门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手段;同时,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等手段,促进汽车生产厂商和造船厂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与创新,从源头上实现车船节油减排。

(2)主要建设内容

结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营运客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营运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以及修订的《营运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重点做好宣传贯彻落实工作,禁止高耗能客、货车进入道路运输市场。

全面实施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准入制度,试点开展老旧车船提前退出运输市场,在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配合下,在典型城市、典型水域试点开展老旧车船提前退出运输市场。完善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制度并加强对检测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高能耗运输车船进入市场运营的源头控制。探索建立退出机制和相关经济补偿机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运输车船,促使已经用于运输的、不符合能耗排放限值标准要求的运输车船退出运输领域。

贯彻落实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对本省交通运输营运车船燃料消耗检测的监督管理,保证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落到实处,力争到2013年底前使在用营运车辆全部符合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格开展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的检测工作;完善新投入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限值标准,为禁止不符合标准的船舶投入营运奠定基础。制定在役船舶退出营运市场燃料消耗量及二氧化碳排放限值标准,为逐步淘汰在役的不符合标准的营运船舶创造条件。加紧研究提出全省营业性运输车船油耗限值实施方案,在学习其他省份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2. 节能与新能源车船示范推广工程

(1)建设目标

推进城市客运车辆、营运船舶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步减少柴油燃料公交车数量,鼓励使用天然气、油电混合、电电混合等清洁能源公交车。引导购买和使用清洁燃料出租汽车,降低出租汽车的汽油消耗。逐步减少柴油燃料船舶数量,鼓励鼓励使用非化石能源、液化天然气(LNG)、低硫燃油和燃油添加剂等清洁能源船舶。

(2)主要建设内容

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船。进一步促进新能源车船的推广应用,针对新能源车船在城市公交出租车和船舶示范推广过程中的安全、便捷使用和维修问题,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减少新能源车船运行中安全、故障等问题,降低新能源车船运行费用。逐步提高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和运营船舶中天然气车辆的比重,积极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以新购置天然气车船代替淘汰的老旧车船。

3. 甩挂运输节能减排推广工程

(1)建设目标

通过在典型地市和典型道路运输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和试点工作,分析当前影响甩挂运输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突出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其对运输效率、运输成本以及节能减排的实际效果,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带动和促进甩挂运输在全省得到快速发展,加快道路货运先进生产力发展,提高运输生产效率和行业竞争能力,降低行业能耗。

(2)主要建设内容

认真落实《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在全省范围内筛选典型区域和典型公路运输企业在适当地区和线路上组织开展甩挂运输节能减排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改善甩挂运输的设施条件,带动和推进甩挂运输在全省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构建甩挂运输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公路货运业运输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4.节能驾驶与绿色维修工程

(1)建设目标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迅速提高营运车船的驾驶节能水平,在全省逐步建立一支节能意识强、驾驶技能好、业务素质高的汽车驾驶员和船员队伍。

(2)主要建设内容

大力倡导绿色、节能驾驶,总结和推广汽车和船舶绿色节能驾驶操作与管理经验、技术,组织编写汽车驾驶员和船员节能驾驶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将节能减排意识和技能作为汽车驾驶员、船员从业资格和资质考核认定的重要考核内容和依据。

大力推广车船驾驶培训采用模拟装置和技术。研究制定汽车驾驶员培训模拟器配置和教学管理相关规定,明确驾培机构的模拟器配置和教学使用等要求,加强模拟器的应用,并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模拟器的更新。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较完善的驾培行业节能减排体系,使全省使用模拟器教学的驾培机构覆盖面达到75%以上。

督促道路运输企业加大节能驾驶教育培训力度,推广节油经验,改变不良操作习惯,不断提高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节能驾驶操作技能,并将节能水平与驾驶员业绩考核相结合。

推进实施绿色维修工程。针对目前本省机动车维修业的环保状况,从机动车维修业的废物分类、管理要求、维修作业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加强机动车维修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特别是加强对废水、废气、废机油、废旧蓄电池、废旧轮胎等废弃物的处置和污染治理,推广使用零件清洁剂(机),积极开展汽车空调制冷剂回收再利用。

5. 智能交通节能减排工程

(1)建设目标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大力推进智能交通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的开发和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产业,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2)主要建设内容

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推广。积极推动统一标准的以ETC联网收费为主的全省联网收费系统的建设,大力推行全省不停车收费工作,推进与相邻省区市甚至更大范围的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推动联网收费结算中心和路网监控中心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全省及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综合管理创造条件。完善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加快公路通信、监控体系建设,推进高速公路收费省际间联网,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收费效率;扩大高速公路路段实施全程监控的范围;将交通运输规费征收实现“四票合一,联网收费”,提高工作效率。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重点建立江西省物流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物流市场供需、货源、运力等信息并向社会提供,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之间、企业之间、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引导传统货运产业向现代物流转型,促进货运实载率和节能减排水平的提高。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多种信息发布方式向公众提供各种交通信息,引导公众高效、便捷、舒适地出行,优化出行路线,引导交通参与者转变出行方式和消费观念,缩短出行人员在途距离和时间,有效地减少无效出行、降低物耗和能耗、降低排放水平。

构建港航信息化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港航监管能力、行业营运效率、公共服务水平,接轨国内先进水平,建设一个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海关、商检、电子口岸等服务一体化相匹配,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众服务于一体,全省统一的航道、港口、船舶、船员数据中心、港航执法监管综合应用系统、水域动态监控系统、行政办公应用系统。

6. 公路建设和运营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程

(1)建设目标

在公路建设和运营领域,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重点推广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机制砂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公路隧道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应用、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路收费站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等,降低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能耗与排放水平。

(2)主要建设内容

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沥青路面厂拌冷再生、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推广应用,组织人员编制《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指南》,《沥青路面冷再生技术指南》,规范全省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提高沥青路面再生技术水平,保证沥青路面再生工程质量。

机制砂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机制砂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支持力度,为高速公路建设利用机制砂生产混凝土提供技术支撑。

交通建设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应用。继续开展交通运输循环经济示范活动,大力推进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再生利用;废旧轮胎胶粉改性沥青筑路应用;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工业废料在全省交通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公路隧道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与应用。大力研发推广公路隧道智能通风照明控制技术、隧道群和毗邻隧道的智能联动控制技术和联网控制系统等节能技术。积极推广高速公路隧道节能设计方案,以及加强现有高速公路隧道节能技术改造,构建高效节能的照明和通风系统,推行隧道“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LED(发光二极管)、无极荧光灯(电磁感应灯)等节能灯具。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高速公路服务区和公路收费站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全省范围内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实施节能照明改造,并试点开展太阳能风光互补方式供电改造。

7. 内河优势工程

(1)建设目标

加快内河航运设施建设,完善内河港航设施,鼓励发展大型标准化运输船队,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引导大宗货物向水上转移,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的比较优势,促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2)主要建设内容

内河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内河投融资体制,加大内河航运投资力度,加快骨干航道、重要航道和与之配套的港口建设。实施航运干线改造工程,提高主要航段通航标准,改善长江干线(江西段)、赣江、信江等国家高等级航道的通航条件。重点建设“两横一纵”(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九江、南昌港,兼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港口群的建设,建成一批集装箱、多用途、散货等专业化泊位,积极推进九江、南昌两个主要港口的集疏运系统建设,有效衔接多种运输方式,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益。

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将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程作为调整全省船舶运力结构的重要抓手,结合我省水运干线特点,开展与航道相匹配的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工作。鼓励现有老旧运输船舶提前退出航运市场,加快更新改造安全、环保设施达不到规范要求的船舶。要按照交通运输部规定,限制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的船型发展,加快淘汰挂桨机船;鼓励大吨位船舶发展,优化船队吨位结构,促进船舶向科技含量高、大型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加紧完善内河船型标准化的政策措施,推广标准化船型,到2015年末,船型标准化率达到50%以上,提升内河航运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8. 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1)建设目标

制定并实施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体制,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督管理网络。根据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围绕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监管组织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行业节能减排监管能力。

(2)主要建设内容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加快建立并组织实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统计与分析制度,完善公路运输、水路运输、港口生产、城市客运、交通建设等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纳入统计制度,强化各项指标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

建立健全交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按照目标与手段相匹配、任务与能力相适应的要求,以监测评估、及时预警、快速反应、科学管理为目标,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方向,进一步完善交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与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统计分析、评价考核相适应的交通环境保护监测网络。

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行机制,引导合同能源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争取在隧道节能技术改造、公共机构节能减排等领域启动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

9. 合同能源管理

(1)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建立一批经过认证的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形成较为完善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显著节能减排效果。

(2)主要建设内容

采取积极措施,培育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认定一批省级节能服务公司;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发展;在隧道节能改造、公共机构节能等领域启动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机制。

10. 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程

(1)建设目标

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制止能源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2)主要建设内容

明确责任人,建立健全节能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建设,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节能督查员,制定年度节能工作计划,初步建立公共机构节能长效机制。

加强公共机构耗能统计,试行能源消耗监测;抓好节电、节气、节水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加强日常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标准,非工作时间不开启空调;抓住办公用品、会议成本、用水用电、公务用车耗费等关键用能领域,推行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办法,打造一批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工程和示范工程。

大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培训,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节能意识和节能习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加强领导和协调。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强化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指导,建立健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管理体制,完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多部门配合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税收、统计、科技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将本规划的各项指标和任务逐级分解落实,由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约束作用,实行严格的问责制,确保规划实施。

(二)完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投入机制,设立不同层次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于鼓励、支持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节能减排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示范推广、节能减排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拓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融资渠道,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以及社会资金。

积极争取有关的节能减排财税优惠政策。加紧研究建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完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与省发改委、财税部门等沟通与协调,努力争取中央财政和省级地方财政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支持,争取相关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

(三)强化科研与推广,加强技术支撑

加快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要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规划政策研究。开展重大节能减排技术、节能减排产品的推广、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与产品、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示范、试点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大幅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研发在科研投入中的比例,合理安排交通运输科技计划中节能减排研发项目和经费,建立统一管理和协调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节能减排意识

注重节能减排宣传引导。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方案,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利用报刊、网站等媒体,采用各种不同方式,宣传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宣传国家、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方针、政策、法律及法规,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强化节能减排教育培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减排教育培训、技术和经验交流工作,要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知识纳入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普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学知识,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消费方式。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