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入境游客人数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在出境游方面,2010年上海居民共出境旅游378.2万人次。2010年全市出游人数达9140万人次,人均出游近4次,高于全国年均出游水平。“十一五”期间,星级宾馆平均出租率为59.3%。

2.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蓬勃发展,通过不断整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消费不断增加,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6.58%,高于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和GDP的年平均增长率。2010年,上海旅游业实现产业增加值1360.8亿元,较2005年底增长132.9%,占同期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占同期上海生产总值比重的8.1%(见图1)。旅游业已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前瞻经济学人

 图1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3.产业空间不断扩展

“十一五”期间,上海新增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初步构建了旅游大空间的整体布局。在本市内环区域内,共有景点338处,其中,历史保护建筑类占58.3%,现代建筑类占8%,创意产业类占86%,革命遗址占6.2%,影剧院占5.9%,特色公园占4.4%,博物馆占3.8%,展览馆占2.1%,美术馆占2.7%。在内外环之间,共有产业类旅游景点9个、主题公园13个、建筑类经典17个、文化和体育设施类经典23个、各类特色旅游和服务设施14个。在郊区旅游景点中,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景点8个、具有国内吸引力的旅游景点13个、具有区域吸引力的旅游景点240个,共计261个。以世博园为基础形成的集会展、商务、商业、休闲、时尚旅游功能于一体的世博主题旅游休闲区推动上海形成一个全新的多中心、多流向、多圈层的旅游格局。佘山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和环淀山湖区域旅游业的集中发展,带动了郊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外滩、南京路、淮海路、衡山路等特色旅游街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充分展现了上海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黄浦江-苏州河集聚带、环人民广场、太平桥、南京西路、淮海路、北外滩、长风地区、徐家汇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高地。此外,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在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全面展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互动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对接,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统一规范。此外,上海与北京、天津、广东和重庆签订了《北京天津上海广东重庆旅游合作协议书》,建立了五省市旅游信誉、信息披露制度,并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领域进行合作,联合促销,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同时,上海与东南亚国家的旅游合作逐步深化,与欧美旅游市场的双向交流步入常态化,海外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

4.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工业旅游层级进一步提升。通过全面实施《上海工业旅游景点服务质量要求》,丰富了既有工业旅游产品的内涵。文化旅游品牌逐步树立,在充分展现上海近现代建筑、红色革命纪念地等传统文化旅游资源魅力的同时,加强了旅游节庆、演艺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形成了上海旅游节、ERA-时空之旅等一批旅游节庆品牌和旅游演艺品牌。体育旅游亮点频现,体育活动与旅游景观的结合更加紧密。旅游金融发展快速,上海都市旅游卡、上海旅游卡等旅游金融产品先后推出,商务旅行管理结算、旅游消费贷款、旅游担保、旅游保险等旅游金融业务日渐成熟,商务旅行管理公司和旅游保险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效应逐步形成。

5.民生作用不断体现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发展逐渐突出民生取向,民生功能不断提升。市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市内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市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市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形成了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极大地提升了上海旅游业咨询服务系统。该体系由三级纵向信息网络和五项横向信息网络共同组成,三级纵向网络包括:上海旅游热线962020、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触摸屏400多块。五项横向网络包括:上海旅游政务网、上海旅游网、上海旅游人力资源网、上海旅游集散网、上海旅游会展网。大力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健全旅游应急机制,组织近10万人的世博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素质。农旅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旅游富农、旅游强农、旅游兴农作用进一步突显。新型旅游业态和中小旅游企业蓬勃发展,旅游就业岗位的层次和种类更加丰富,旅游就业功能进一步释放。旅游业已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事业。

6.旅游形象持续优化

围绕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目标,上海旅游业在传承“上海都市游,精彩每一天”目的地形象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世博主题与时代特色,进一步发掘和创新城市吸引力,创造性地提出“中国·上海,发现更多·体验更多”的口号,在丰富原有形象内涵的同时,勾勒出了上海旅游业发展的时代特色,初步确立了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形象定位。2009年底,上海被世界品牌组织等机构评选为2009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之一,被《纽约时报》推选为“31个必到旅游胜地”;2010年,获选TTG中国最佳会议商务旅游城市。

7.服务世博贡献突出

上海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坚持“服务世博、服务游客”的指导原则,以构建世博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级为重点,通过部门协调、市区联动、社会参与,配置充足、完善的世博旅游设施;提供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人性化的世博旅游服务;开发丰富多彩、吸引力强的世博旅游产品;营造安全、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向游客奉献精彩难忘的“发现更多、体验更多”的“世博之旅”和上海深度游,成功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现了上海的秀丽风光与都市风情,创造了一个热情友好的城市氛围,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提供了客源支撑、设施支撑、服务支撑、效益支撑和后续利用支撑。上海世博会期间接待7308万人次,其中包括66.8万个旅游团队、2087.7万人次团队游客,占入园人数的28.57%。

“十一五”期间,上海坚持大旅游理念,构筑都市旅游产业链;强调双向开放,打造内外联动大旅游市场;突出服务民生功能,提升旅游社会价值;凸显优势互补,引领跨区域旅游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面临许多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服务民生的产业定位和具体化的产业政策导向,对旅游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旅游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稳步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不断增加,这将进一步促进居民的出游需求,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都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三是上海“四个中心”功能提升的机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为上海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旅游金融环境;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将为邮轮经济、邮轮旅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国际贸易中心和“大虹桥”商务区建设,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四是世博后续效应持续释放的机遇。上海世博会为上海留下新景点、新景观、新技术、新概念,极大地丰富了上海旅游内容,为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奠定了基础,为上海发展大旅游带来难得的机遇。

五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随着虹桥交通枢纽、京沪高速铁路、崇明崇启大桥、上海吴淞口邮轮组合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长三角同城时代即将到来,将大大提升上海旅游的便捷性,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城际旅游模式。

六是信息、低碳技术应用升级的机遇。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构建和完善旅游数据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发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将大幅提高旅游服务效率,促进旅游业全面现代化。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可以积极倡导低碳生活,降低能源消耗,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趋势,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与国家对旅游业发展要求、与构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和后世博发展的宏伟战略相比,上海旅游业在产业投入、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及满足群众旅游需求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为此,要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奋精神,促进上海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关键5年,也是着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时期。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在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完善都市旅游产业体系、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创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一)旅游业创新与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放大世博旅游效应,推动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为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顺应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以深化都市旅游为发展方向,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发展目标,以空间重塑、调整结构、完善功能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优化空间布局,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产业体系,拓展国内外市场,促进区域联动,不断增强上海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基本原则

一是内涵式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融合发展,壮大旅游市场主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消费与投资同步拉动。要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增加产品供给,促进旅游消费。

三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要重点发展入境和国内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

四是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联动发展、优势互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和各区县旅游特色化。

五是开发与保护并重。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低碳环保,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业。

六是以人为本。要创造宜游宜憩的城市环境,提高旅游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

3.发展主线

以“战略转型、功能完善、空间重塑”为发展主线,全面创新产业功能,提升产业地位,更好地支撑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

战略转型。顺应国家总体战略要求,结合上海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推动上海旅游业的战略转型。一是旅游业战略定位转型,在与工业化相协调、与城镇化相一致、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文化发展相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从与其他产业“互动共生”向“互为支撑、融合共赢”转化,提升旅游业在上海城市功能总体框架中的地位。二是旅游业功能转型,实现从经济功能为主向经济、社会功能并重转型,促进旅游功能综合化发展,成为上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三是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转型,实现旅游发展方式集约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持续化以及旅游生产、消费的低碳化。四是旅游业管理模式转型,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要求,强化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从分散管理向统筹协调、从政府管制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监督服务的转变,以适应大旅游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功能完善。一是提升服务城市转型的功能,跨越不同产业、市场和空间,把整个城市可用于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都纳入大旅游的范畴,以融合创新的手法,在原有空间上叠加旅游功能,有效建立一、二、三产业的消费联动,有效扩大上海城市生活型消费的总体规模。二是提升服务民生的功能,发挥旅游业吸纳就业,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三是提升服务游客的功能,实现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服务内容人性化,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空间重塑。“十二五”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要着力破解旅游资源分割、亮点集聚区域缺乏的问题。一是最优化整合存量资源,对分散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进行资源整合,发挥旅游资源的集成效应。二是打造增量亮点集聚区域,抓住重大项目落户的历史机遇,聚焦迪士尼区域、世博会区域和大虹桥区域,打造旅游功能性项目,形成品牌主题鲜明、管理体制创新、产业要素集聚、规模效应凸现的上海旅游新地标。三是深入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以上海城市转型为契机,把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作为区域同城化的突破纽带,从产品空间到产业空间,从城市空间到区域空间,从集聚空间到辐射空间,展开全面的战略布局,重塑上海旅游的广阔空间。

(二)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宏伟蓝图

到“十二五”期末,上海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管理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初步建成,旅游业成为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定位是:将上海基本建成魅力独具、环境一流、集散便捷、服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旅游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时尚购物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及国际旅游集散地。

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依托东方明珠、外滩、大剧院以及世博园区的一轴四馆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世界范围的观光游客,形成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富于时尚、持久经典的城市标杆,打造吸引力强、美誉度高、世界级景区(点)集聚的世界级观光旅游目的地。

国际都市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世界时尚品牌云集、新兴业态完备、支付环境便捷、购物环境高雅、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世界级购物中心,成为国际购物天堂,使购物游成为上海旅游的核心品牌之一。

国际都市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抓住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契机,继续将商务会展旅游作为最重要的增长点,结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会展设施的不断完善、会展品牌日益突出的优势,努力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良、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

国际都市文化娱乐旅游目的地。依托世博园区的顶级文化设施和迪士尼主题文化娱乐区域,充分利用文化节庆活动,推介以京昆、民乐、杂技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突出、功能完备、品质高雅、配套完善的文化娱乐度假区。

国际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进本市乡村旅游要素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旅游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上海郊区建设成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

国际都市旅游集散地。依托虹桥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京沪高速铁路、崇明崇启大桥、上海吴淞口邮轮组合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换乘便捷、衔接顺畅、集散快速的国际都市旅游集散地。

2.产业定位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产业定位是: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具体为:

推动上海发展转型的战略性产业。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投资、出口具有全方位的拉动效应,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是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途径。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上海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互动交流,是上海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举措。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大旅游产业将成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面广、带动性强的优势,以扩大旅游消费为重点,坚持走科技驱动、创意驱动和品牌驱动的发展道路,成为整合旅游资源、促进行业融合、持续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

支持民生改善的主导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旅游、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以人为本得到体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标志,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发展成为充分吸纳就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市民生活水平的民生性主导产业。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要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产业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更加突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素质,成为上海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示范产业。

3.主要指标

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稳步增长,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具体包含:

总量规模指标。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100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2.4亿人次,年均增长2.3%。入境游客人数达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3.5%。出境旅游人数达450万人次,年均增长3.5%。

功能能级指标。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5%;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超过4天、国内游客平均花费1875元、入境游客人均停留天数超过3天、入境游客人均花费850美元;新增A级景区(点)20个、新增星级饭店和精品酒店100家左右;邮轮码头达2个、苏州河游船码头达10个以上、房车基地示范点1个、乡村旅游景区(点)达200个、工业旅游景区(点)达300个、科普旅游点达60个。

社会效益指标。旅游就业50万人,城乡居民年均出游4次左右,旅游咨询点60个、旅游集散站10个。

三、空间布局和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空间布局要充分体现旅游功能集聚,业态亮点塑造,区县旅游特色,资源整合与区域联动,凸显上海著名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并推动重点领域集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构筑都市旅游新空间

要整合优化存量资源,打造新兴旅游集聚区域,将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相结合,至“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与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的“一圈、四区、三带、一岛”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前瞻经济学人

 图2旅游业“一圈、四区、三带、一岛”发展格局

1.构建“都市旅游中心圈”

都市旅游中心圈包括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黄浦、静安、浦东(外环内)等中心区的区域范围,与中心城区重合。

都市旅游中心圈依托本市中心城区各类优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打造集都市观光、美食购物、娱乐休憩、商务会展等于一体的都市旅游服务功能区,成为国际都市观光旅游目的地、国际时尚购物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国际都市文化娱乐旅游目的地和国际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功能承载区。

徐汇区以打造徐家汇国际都市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以商务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为重点,提升发展质量,优化旅游环境,发掘旅游服务民生举措,重点构建龙华民俗文化旅游区、徐家汇综合商务旅游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区、滨江生态休闲旅游带等四大重点产业功能区。

长宁区以打造东虹桥会展商贸旅游高地为重点,基本形成以时尚为主线的融商务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在线旅游、创意旅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山公园复合型游憩商业区、新虹桥商务会展旅游区、临空商旅服务总部区以及苏州河水上旅游线和虹桥路-新华路陆上旅游线,构建 “三区、两线、多亮点”的旅游发展格局。

普陀区以苏州河水上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完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水上休闲旅游、近代工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形成以苏州河十八湾为主轴的“一河(苏州河十八湾)两圈(中环商业旅游圈、曹杨民俗旅游圈)”发展格局。

闸北区重点结合不夜城及苏州河沿岸的开发,打造以苏州河为地标的时尚商务旅游休闲区,同时,加快水上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发展,逐步形成南部精品、中部时尚、北部人文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虹口区以多伦路经典上海旅游区、提篮桥异国风情旅游区、北外滩邮轮会展旅游带、四川北路休闲购物旅游带等为重点,发展带有鲜明文体特色的集都市观光、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都市体验式旅游,形成“三圈两带”的发展格局。

杨浦区主要是沿江(黄浦江)、沿路(杨树浦路)、靠城(新江湾城)、聚点(环五角场)实现“北进南扩,中部崛起”,即向北紧靠新江湾城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区,向南沿黄浦江沿杨树浦路、军工路拓展建设水上旅游景区,在中心的环五角场区域打造时尚旅游圈,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一圈、一区、一景”的旅游格局。

黄浦区坚持旅游业的整合发展、融合发展和建设发展,以外滩、南京东路、人民广场、淮海中路、新天地、田子坊等为核心,着力打造品质一流和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都市黄金旅游圈的旅游功能,努力建设成为集聚海派经典风貌、海派经典文化、海派经典商业为一体的国际化都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静安区以静安寺、南京路、苏州河蝴蝶湾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开发商务会展、时尚购物、滨河休闲、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推动“商旅文”产品联动发展,综合开发静安南京路观光购物旅游游憩带和静安河滨休闲亲水旅游水陆风光带,全力打造静安寺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区、国际创意产业旅游博览功能区、宾馆会展商务楼宇高档服务功能区、曹家渡高品质休闲旅游消费功能区,形成“二带四区”的旅游格局。

浦东新区(外环内)作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重点完善陆家嘴都市观光和游憩购物板块,着力建设三林后世博主题旅游板块,进一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突破旅游发展体制与政策瓶颈,在空间形态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形成“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前瞻经济学人

 图3都市旅游中心圈

2.形成市郊“四大旅游区”

——商务会展与主题游乐旅游区

商务会展与主题游乐旅游区主要位于本市东部,包括浦东新区(外环外)的区域范围。东部旅游区是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旅游延伸地与旅游交通枢纽地,是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商务、大型会展、主题乐园的集聚区域。东部旅游区重点打造三大板块:以迪士尼为核心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板块、南汇新城商务会展旅游板块、滨海生态休闲度假板块。东部旅游区要依托浦东空港枢纽,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提升周边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东部板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

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主要位于本市西部,包括青浦区、松江区、闵行区的区域范围。该旅游区依托青浦、松江、闵行丰富的山水、人文、历史风貌等资源优势,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旅游集散功能,顺应旅游消费升级的趋势,打造西部以佘山、环淀山湖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区,拓展上海作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功能空间。青浦区充分挖掘以淀山湖为核心支撑的水文化内涵,体现新江南水乡的生活智慧,集人文生态旅游、滨湖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新兴旅游业态和生态居住于一体,将青浦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率先启动区,重点建设淀山湖新城综合旅游区、商旅文互动融合发展区、淀山湖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形成“两带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体系,形成面向长三角的水陆复合型旅游集散和休闲度假中心。松江区重点完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着力构建“山城连景、山水联动”发展格局,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松江区转方式调结构的先导产业,实践低碳环保的先行产业,服务民生的主导产业,将松江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市民休闲旅游的新胜地、国内新兴的会议产业集聚区,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松江区支柱产业。闵行区依托虹桥交通枢纽和虹桥商务区建设,打造以虹桥国际商旅中心、七宝文化旅游中心、都市体育旅游中心为代表的上海西部重要旅游区。

——乡村度假与滨海娱乐旅游区

乡村度假与滨海游乐旅游区主要位于本市南部,包括金山区和奉贤区的区域范围。该旅游区依托金山、奉贤的滨海和乡村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和产业能级,加快旅游软硬件环境建设,在杭州湾北岸重点打造富有特色滨海旅游区,枫泾、庄行乡村旅游区。金山区建设与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与周边地区和长三角区域旅游相协调,与金山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富有浓郁文化特色,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金山的名片产业、特色产业,成为金山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奉贤区以“滨海旅游”、“乡村旅游”为核心,辅之“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等,努力体现奉贤旅游海农特色,加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联动,把奉贤区打造成为上海南部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

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主要位于本市北部,包括宝山区、嘉定区的区域范围。该旅游区依托各区县的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加快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水上旅游、文化旅游和谐发展,努力形成上海都市旅游新的拓展区域。宝山区建设集水上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军事旅游、观光度假旅游于一体的上海近郊旅游基地、水陆旅游集散地及水上旅游门户。嘉定区着力整合商旅文资源,推进高星级酒店集聚发展,形成以旅游住宿业为重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服务规范、产业链完善、带动力强、低碳环保的旅游经济,使旅游业成为嘉定的特色产业、亮点产业和窗口产业。

 前瞻经济学人

 图4市郊四大旅游区

3.打造三条黄金旅游集聚带

——黄浦江“三沿十景”旅游带

黄浦江旅游带北至吴淞口、南至奉浦大桥,流经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徐汇、闵行、奉贤等区,是黄浦江向两岸延伸3-5公里范围的带状区域。“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发挥世博效应,着力整合文化、工业和生态等相关资源,推进黄浦江两岸景观和旅游码头建设,积极拓展水上旅游线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依托沿江旅游资源和产品,并大力发展“三游(邮)”(邮轮、游船、游艇)经济,沿江各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江旅游带,努力构建黄浦江“三沿十景”的发展格局。

 前瞻经济学人

 图5黄浦江“十景”

“三沿”是建设沿江景观绿化、沿江畅通型交通、沿江旅游功能集聚区。其中,宝山区建设以集国际邮轮、国内游船、游艇为一体的组合港为核心的水上旅游服务区。杨浦区启动对杨浦滨江段大规模开发,推动渔人码头、滨江创意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亲水文化旅游带。虹口区以北外滩为中心,加强邮轮与会展综合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建设与旅游休闲活动相适应的滨水旅游休闲空间。黄浦区发展外滩滨江观光旅游与金融商务集聚带,塑造都市休闲、沿岸观光、文化娱乐、商务会展功能,建设上海最具活力的黄金水岸带。徐汇区依托高端商务中心、公共休闲中心、创意产业基地、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和龙华、滨江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优势,建设集现代城市风貌与居民休闲娱乐、滨江游览观光生动融合的生态型滨水旅游带。闵行区以建设浦江第一湾生态湿地公园为抓手,努力形成融生态保护、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滨江旅游带。

“十景”分别为吴淞水门、江湾塔影、枫岛渔火、长虹卧波、城堡滴翠、滴水映日、昔日风帆、外滩春秋、东方水都、龙华晚钟等。

——苏州河风貌区旅游带

苏州河风貌区旅游带主要指与中环线交汇点至与黄浦江交汇口约20公里长的苏州河流域。苏州河风貌区旅游带要充分利用苏州河水上和沿岸旅游资源,注重水陆联动和资源整合,统筹开发高品质的苏州河水上旅游产品。要结合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布局,在普陀、虹口、闸北、黄浦、静安、长宁等区的苏州河岸线新增8个游船码头,并在码头周边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同时,推动苏州河沿岸景观绿化建设、景观灯光建设、景观桥梁建设,并力争建成贯穿苏州河旅游带的沿岸游步道,形成苏州河河口风貌区、十八湾风貌区、蝴蝶湾风貌区等若干个文化景观集聚区域,凸现苏州河观光休闲、文化展示、民俗风情、商务会展等旅游功能,打造具有浓郁上海特色的水上旅游带。

——杭州湾北岸滨海旅游

杭州湾北岸旅游带主要指金山区、奉贤区及浦东新区南部的滨海地区。杭州湾北岸旅游带要充分利用海岸资源,逐步提升海水水质,完善滨海旅游环境建设。要促进水岸联动,以浦东滨海森林公园、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金山滨海休闲旅游区为重点,努力拓展滨海旅游区域范围,大力培育融滨海观光、水上运动和康健疗养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打造金山三岛游等一批水上旅游线路,形成滨海特色旅游带。

 前瞻经济学人

 图6三条水上黄金旅游带

4.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

崇明县利用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生态资源及崇明三岛生态建设目标,把崇明三岛建设成为以休闲度假旅游主导的世界著名生态岛和乡村旅游观光岛。以陈家镇、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等区域为发展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高品质观光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实现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主,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旅游产业链结构,实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河口博物馆等项目,申报崇明岛世界地质公园,力争使旅游产业成为崇明战略性支柱产业。

推进东、中、西重点旅游区建设。东部重点打造崇东休闲运动会务旅游区,建设“东滩水世界”、东滩湿地公园低碳旅游区等大型功能性项目;中部继续推进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大众休闲娱乐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崇中南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西部继续完善崇西明珠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打造明珠湖—西沙湿地生态景区。

 前瞻经济学人

 图7崇明国际生态旅游岛

加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提升农业旅游品质;积极发展长兴岛工业旅游;依托长兴岛横沙门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发展渔港风情旅游,联动发展横沙岛旅游;积极培育科普旅游与文化旅游。要不断丰富崇明生态旅游岛的内涵,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优化旅游新兴业态空间布局

随着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会展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邮轮旅游、工业旅游、旅游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业态正在逐步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的动力,“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旅游新兴业态的空间布局,努力打造都市旅游新亮点。

1.会展旅游布局

到“十二五”末,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规范服务质量,构筑“一带、三区、六组团”的会展旅游发展格局。

 前瞻经济学人

 图8会展旅游“一带、三区、六组团”空间格局

“一带”是指延安路旅游会展集聚带,由人民广场惠民公益会展片区、南京西路两侧精品时尚会展片区和新虹桥商务会展片区三大片区组成。

“三区”指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大型国际会展集聚区、以三林世博园区为核心的高端会展集聚区、以大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商务会展集聚区。

“六组团”是指浦东陆家嘴商务会议旅游组团、浦东临港国际展贸旅游组团、徐汇漕河泾旅游会展装备制造组团、嘉定安亭汽车专业会展旅游组团、松江佘山休闲会议组团和崇明明珠湖度假会议旅游组团。

2.邮轮旅游布局

邮轮旅游要依托虹口区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宝山区吴淞口等邮轮码头,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加速邮轮旅游发展。

 前瞻经济学人

 图9邮轮码头布局

——北外滩

北外滩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在进一步完善周边环境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多元化经营,重点打造集国际标准邮轮码头、国际游轮客运服务、国际邮轮主题会展、都市旅游服务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邮轮旅游核心功能区,形成世界邮轮公司总部、邮轮旅行社和高星级宾馆集聚区。

——吴淞口

吴淞口邮轮码头在进一步完善该区域的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和商业、娱乐设施配套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集邮轮、国内游船、游艇为一体的“三游(邮)”组合港,同时,争取邮轮产业相关政策突破,推进宝山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将其建设为上海重要的豪华邮轮旅游基地和高端滨水休闲旅游空间。

3.红色旅游布局

“十二五”期间,红色旅游着力形成浦西、浦东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

——浦西区域

依托浦西的革命遗迹、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四大系列红色旅游景点,打造浦西传统红色旅游精品,反映上海革命历史和发展成就。

——浦东区域

依托浦东的世博园、陆家嘴地区等反映浦东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景点,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旅游产品。

4.乡村旅游布局

按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努力打造乡村旅游东南、西南、北部、西部、崇明五大旅游板块。

东南板块依托浦东新区的现代农业基地、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重点发展古镇旅游、本土五彩乡情文化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风采展示、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及桃花节、鲜花港等农业节庆旅游等。

西南板块依托金山区、奉贤区(乡村度假与滨海游乐旅游区)独特的沿海旅游资源和特色乡村风貌,争取打造成为杭州湾北岸乡村黄金旅游带。重点发展形成以观赏农业为主、休闲农庄为辅的休闲旅游市场。

西部板块依托青浦区、松江区、闵行区(山水游憩与休闲度假旅游区)范围内的 “一江、一湖、一山”(黄浦江、淀山湖、佘山)等自然风景资源,及特色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发展以水文化、湖文化、渔文化等为特色的海派乡村文化和现代生态田园风光旅游、特色乡村民俗风情旅游、自然风景观光旅游。

 前瞻经济学人

 图10乡村旅游五大板块

北部板块依托宝山区、嘉定区(生态休闲与产业体验旅游区)长江口独特生态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河口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观光旅游带。

崇明板块依托生态岛乡村旅游区的生态优势和湿地资源,大力发展 “农家乐”休闲旅游。

5.工业旅游布局

依托上海悠久的民族工业发展历史和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一弓箭形产业转型融合旅游示范地带、六大现代工业旅游基地。

 前瞻经济学人

 图11工业旅游布局

——弓箭形产业转型融合示范地带

由浦西地区内环线与黄浦江形成的半环形围合廊道以及苏州河沿岸的集聚轴共同构成,呈现弓箭形态,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相互融合的示范地带。

——六大现代工业旅游基地

由本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北部精品钢材产业旅游基地、东部微电子产业旅游基地、东南部装备产业旅游基地、南部石油化工产业旅游基地、西部汽车产业旅游基地、东北部船舶制造工业旅游基地的六大产业基地共同构成。

6.五大装备制造基地布局

依托上海现有的产业基础,以提升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为核心,完善产业链条,加快老产业的转型,促进船舶、汽车等产业与旅游融合,促进邮轮、游艇、旅行房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奉贤游艇基地、嘉定汽车文化和汽车旅游服务基地、闵行房车旅行车制造基地、杨浦旅游装备研发基地、长兴岛船务检验基地等五大旅游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 聚焦重点旅游项目

旅游建设项目是本市发展旅游业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期间,本市将着力推进一批高质量的旅游产业项目,同时,也将努力建成一批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公共服务项目,力争使“十二五”重点旅游项目为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十二五”期间确定了若干旅游重点项目:

建设上海浦东迪士尼主题乐园,项目以主题娱乐和度假为主要功能,配套主题化的餐饮、住宿、零售等,建设有停车场、中心湖、公共交通枢纽等配套市政基础设施。

建设上海旅游图书馆,着力提升上海旅游信息服务水平,利用上海旅游图书馆的平台,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产品展示等服务功能。

在虹桥交通枢纽、杨浦五角场、青浦、松江等地建设若干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兼具旅游交通、票务、咨询、投诉处理等服务功能,部分具有房车营地功能。

对枫泾古镇、新场古镇、朱家角古镇、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海湾森林公园、城市沙滩、明珠湖等A级景区的道路、雨污水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提升与建设。

在普陀、虹口、闸北、黄浦、静安、长宁等区的苏州河岸线新增若干个游船码头,加快苏州河游览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配套和完善停车场、售票处、旅游咨询、候船室等旅游服务设施,继续推进苏州河两岸景观环境改造等。

在青浦淀山湖周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停车场、环湖步道、骑游道、水上码头、湖滨景观大道、休憩点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湖滨岸线整治。

建设上海航天博物馆,该项目主要由一个序馆、十个专业馆、三个航天影院组成,建成后将主要用于展示、收藏和研究航天科学技术及产品,弘扬航天精神、丰富科普旅游。

推进青浦梦上海项目,建设以老上海经典建筑为代表、以海纳百川为特色的上海风情博物馆集群街区;以绿色生活体验为特色,集“吃、住、娱、游、购、玩”为一体的开放式旅游景区;以零碳、零排放、零废弃物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示范社区;以世界论坛、高端会议、商务会展、家庭旅游为主要客源的主题化酒店园区。

推进奉贤碧海金沙文化旅游创意园一期工程项目,项目包括室内沙滩、水族馆、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其中,室内沙滩主题公园分六大功能区:热带水主题区、水疗养生区、餐饮购物区、水幕新媒体游艺区、大型露营区和水下酒店、钟乳石文化馆。

加快松江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包括欢乐谷二期、世茂体验中心、佘山度假区集散中心等项目。欢乐谷二期将建设水上公园、五星级酒店、特色酒店等;世茂体验中心主要开发建设特色酒店和休闲旅游购物中心及相关配套;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主要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商品展示中心、旅游票务中心、旅游投诉救援站、房车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

加快金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包括海鲜文化街改造和沙滩完善改造两大部分。其中沙滩完善改造工程包括滨海浴场工程、滨海菊园和公园改造、沙滩公园建设、滩涂扩建工程、渔人码头工程等。海鲜文化街改造包括海鲜美食城建设、金山嘴渔村项目等。

同时,着力推进浦东极地海洋馆、金山吴越界河文化旅游区、嘉定北郊湿地、嘉定马陆乡村旅游景区、奉贤上海之鱼、崇明东滩水世界、崇明郊野公园、徐家汇中心综合旅游项目、长宁苏州河第一湾等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速本市旅游产品的转型与升级。

此外,“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推进区县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服务设施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甲港滨海旅游项目、龙华文化旅游区、中山公园大生态商务游憩综合体、长风生态商务区“一园十馆”、茶文化旅游广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改造、沪东滨江水上旅游带、顾村公园二期、召稼楼二期、中国农民画村三期、庄行乡村旅游示范区、广富林文化旅游项目、大莲湖湿地公园、东滩湿地公园等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区县重点项目建设;指导黄浦、静安、嘉定等区旅馆业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各区县要建成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市场的旅游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本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的发展将按照“融合、创新、提升、服务”的发展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业融合,放大世博旅游效应,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完善都市旅游产业体系,构建大旅游发展机制,创新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产业素质,构建智慧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上海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持续发挥世博旅游效应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空前提升。世博园区中国馆等场馆永久保留,将继续发挥其旅游会展功能,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上海世博会期间所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效周到的接待服务能力以及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应固化成长效机制,以持续发挥效应。

1.将世博园区打造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

延续世博园内中国馆、最佳城市实践区等永久保留的场馆品牌价值开展相关的旅游产品;利用场馆建筑空间开展主题节庆、文艺表演、会展等活动;借助园区滨水岸线建造的景观资源,拓展黄浦江水上游览线路,设计多元水上旅游产品。综合利用,将世博园区塑造成为上海标志性的旅游吸引物。

2.持续发挥世博旅游的品牌效应

延续上海世博会所打造的国际知名度,继续利用已有的世博营销平台,扩大和提升上海旅游的良好形象。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期间积累的国际网络资源,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演出等旅游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集聚国际旅游项目、企业等资源。固化和深化“世博之旅”国内旅游线路,巩固和加强上海在国内旅游市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形成以上海为核心,苏浙皖赣为近辐射,环渤海湾、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为远辐射的世博旅游效应圈。

3.坚持世博以人为本的服务机制

延续上海世博会期间以人为本应对大客流、长时间旅游接待的有效服务机制,加强综合组织协调,强化旅游、公安、卫生、交通等等各个职能部门在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信息等方面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迎接上海旅游业的大发展。

4.推进旅游业低碳发展

贯彻世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的旅游方式,将旅游业的发展与上海宜居城市的建设相协调一致。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支持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环保企业。

(二)建设都市特色旅游集聚区

空间集聚、产业集群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所应遵循的重要规律。上海要着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融商、旅、文于一体的都市旅游集聚区;发挥先进制造业和知识经济的优势,打造旅游与工业、金融、科技、教育、卫生联动发展的产业旅游集聚区;利用生态、农业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

1.打造融商、旅、文于一体的都市旅游集聚区

利用城市中心、副中心地区的商业区位优势,重点打造环人民广场地区、徐家汇地区和五角场地区;打造长宁都市旅游核心功能示范区;综合发挥大虹桥城市枢纽的功能,打造大虹桥交通、会展、商务旅游集散集聚区;同时打造外滩滨江观光旅游与金融商务集聚区、大连路旅游总部集聚区、临空商旅服务总部区。

充分发挥上海文化多元、商业发达、引领时尚的特点,融旅游业与都市商业发展、上海历史文脉变迁于一体,着力打造南京路步行街、西藏路人民广场、福州路、豫园地区、世博园区、崇明中南部、中山公园地区、中环商业圈、曹杨地区、大宁地区、山阴路、提篮桥地区、多伦路、静安寺地区、不夜城地区、曹家渡、松江广富林、仓城、府城、泗泾下塘等地区。

2.打造联动发展的产业旅游集聚区

利用上海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知识经济,开发以江南造船厂、振华港机等为代表的长兴岛工业休闲旅游区,利用杨树浦水厂、上海卷烟厂、发电厂等百年工业历史,将杨树浦路打造成中国近代工业旅游第一街。形成“上海特色、布局优化、区域联动”的工业旅游产品,整合营销、管理协调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长三角工业旅游网络体系。发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及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知识经济圈的已有规模优势,打造大学科技园旅游区。继续发展以M50等为代表的普陀创意产业工业旅游圈、以F1赛车场为代表的嘉定汽车文化旅游功能集聚区,以及北外滩邮轮会展高端旅游区。开发张江药谷、华山医院体检中心等卫生产业资源,注入旅游元素,发展特色产业旅游。

3.打造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

适应上海城市经济生活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的需要,充分利用上海的绿色生态资源,在青浦环淀山湖、罗店、苏河湾、顾村、杨浦滨江带、奉贤海湾、崇明森林公园、陈家镇、崇西明珠湖、横沙岛等地打造生态休闲旅游集聚区。深度开发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实现东西呼应、联动发展。

(三) 形成旅游服务经济的产业体系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跨度大、覆盖广、产业链长的显著特征,其产业边际是在不断融合发展扩大的。构建一个开放的产业体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创新发展旅游传统产业,以完善旅游经济基础支撑;要培育发展延伸关联产业,打造旅游产业新增长点;要鼓励发展新的战略性产业,以增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提升发展的能级。

1.创新发展旅游传统产业

——旅行社

加快旅行社批零体系建设,开展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大幅提高A级旅行社达标率;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提高旅行社服务专业化水平;培育旅行社品牌,加快推进旅行社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游客满意度。重点开展对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的专项治理行动,构建公正、公平的市场经营环境,维护旅行社和游客的合法权益。

——旅馆业

适应市场多元需求,加强规划引导,优化旅馆业结构。引导旅游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海外兼并、特许连锁经营等战略,扩大品牌影响力,培育本土国际饭店品牌。推进会议型、度假型、精品型旅馆建设,加快饭店设施的更新,提升饭店服务品质;推进旅馆标准化发展,强化对社会旅馆的达标改造,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旅馆达标率,培育新的经济型连锁品牌,打造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饭店业品牌,力争更多的饭店集团成为世界知名旅游企业。

2.鼓励发展重点产业

——旅游装备制造业

提高旅游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度,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游艇游船制造、旅游房车制造、户外游憩装备制造、旅游商品生产等为主体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促进传统的旅游服务业向旅游制造业延伸,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能级。

——旅游金融

设计旅游贷款、分期付款等相应的旅游金融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健全旅游信用制度,尝试成立以旅游信贷业务为主的消费金融公司,大力推行旅游信用卡、旅行支票、旅行汇票、旅游储蓄、旅游消费信贷、旅游理财等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旅游金融衍生产品。

完善现有旅游保险产品体系,引导保险产品向旅游救护、治疗、赔偿和后续安抚等业务拓展,开发紧急救援保障、医疗先行垫款等服务;推行全行业保险,督促游艇、车船、会展和游乐场所等旅游经营主体投保相关责任险,建立系统化旅游保险链;建立代理旅游保险制度,发展旅游再保险市场;在现有行业统保的基础上,研究建立独立于商业保险之外的旅游保险资金。

——旅游信息

应用和推广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指导中小旅行社完成业务整合,实现产品发布、营业销售、财务管理、客户管理相统一,提高上海旅游中小旅游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水平和竞争优势。到“十二五”期末,中小旅游企业实现应用电脑辅助企业管理。整合旅游预订、IPTV、在线服务、安全监控、统一支付等功能和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在三网融合基础上的新一代旅游营销平台的建立。加快形成旅游行业电子商务发展和经营模式,提高电子商务业务比例。

探索三网融合机制下的旅游信息化模式,把握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开辟手机用户的旅游咨询服务领域,打造新兴信息技术为旅游者的贴身服务。

建成基于移动通讯技术和GIS地理定位、实时信息功能实用、符合物联网概念的上海旅游综合自助服务平台。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推动在5A、4A旅游景区的数字化管理,推广GPS技术在旅游大巴流动的全过程监控,关注云旅游和物联网产业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和发展。

——旅游会展

以主导产业和城市特质为指向,发展上海商务会展旅游,有效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以及会展业的资金和人才聚集效应,实现商务会展旅游的强大经济带动力。切实改善目前会展场所供需不对称的矛盾,通过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和国家会展中心的兴建,力争实现主要会展场馆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并在旅游会展产业方面实施规模化与集聚化战略,构建浦东与虹桥两大会展集聚区;打造一批经上海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认定的国际品牌展览与会议;加强会展联动效应的发挥,以会展旅游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发展一批专业的会展策划组织企业,强化上海专业会展组织者(PCO)与目的地接待公司(DMC)的力量,在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会展策划组织企业的同时,着力培育上海本土企业,构建上海旅游会展业的企业集群。把上海建设成为以“商贸交流”为特色的会展旅游目的地。

 ——邮轮旅游

大力发展邮轮旅游,完善上海邮轮港口基础设施,实现虹口北外滩和宝山吴淞口邮轮码头合理分工、错位竞争,规范邮轮行业服务与管理,营造更加便利的邮轮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邮轮停靠上海,并把上海作为邮轮母港。在北外滩地区重点打造集国际标准邮轮码头、国际邮轮客运服务、国际邮轮主题会展、都市旅游服务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上海邮轮旅游核心功能区。同时,依托北外滩CBD地区,打造世界邮轮公司总部、邮轮旅行社和高星级宾馆集聚区。推进宝山上海国际邮轮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整合现有各种水上旅游网络资源和服务平台,积极打造集邮轮母港、邮轮配套服务、水上旅游集散服务、水上旅游电子商务、水上旅游产品交易、水上旅游专业服务、水上旅游延伸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体系,形成中国邮轮旅游集散中心、长三角水陆转运客流集散中心和中国最大的水上旅游网络信息中心,并最终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上旅游平台整合运营区域。到“十二五”期末,将上海发展成为东亚地区邮轮枢纽港和亚太地区与新加坡、香港并列的三大邮轮中心之一。上海出入境邮轮乘客数量实现100万人次规模,邮轮产业对上海的经济贡献达到50亿—80亿元。

(四)创新丰富都市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旅游服务存在的主要载体。只有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才能创造出价值。上海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应以创造性的眼光去开发资源,以产业融合的方式打造出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

1.结合商、旅、文、体,打造富有都市特色的旅游产品

与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相结合,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与商业、文化、体育相融合,向休闲型及各种专项旅游演变。强化城市的旅游购物功能,优化购物旅游产品结构,提高购物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引进更多国际品牌,创建各具特色的旅游购物新区,集购物、娱乐、休闲、餐饮、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以及各类专业特色购物街,大力发展综合型和个性化的购物旅游产品。依托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名人故居,加强历史性城市公园和各类特色园林的开发,利用类型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演出,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之旅”旅游产品,并根据国内、国外旅游者的需求,推出不同的文化旅游线路。发挥上海作为“红色之源”的独特历史地位,积极开发在全国所特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依托上海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革命遗迹、名人故居、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发展红色旅游,并提高全市红色旅游景点的现代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改造、静安寺文化旅游功能区打造、文化广场都市文化综合体、广富林等项目,将旅游休闲与文化娱乐、商业购物等有机结合,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加强衡山路、华山路、巨鹿路等等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开发。依托上海动漫博物馆,开展动漫旅游,合力打造张江“动漫谷”。利用上海在体育场馆、体育队伍、人才、体育用品企业等方面的体育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体育赛事落户上海,以重大体育赛事来激发人们来沪旅游的动机,充分发挥体育和旅游在健身休闲方面的共同作用,打造体育旅游产品。

2.融合工、农、交、旅,打造展现产业特点的旅游产品

加快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以及工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产业形态、企业文化等与工业相关联的内容为主要吸引物的工业旅游。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工商业城市的优势,展现百年工业历史和现代工业成就,以及航天、印钞业等特色工业魅力,转变工业企业的观念,完善工业旅游在观景台、摄影点、专门通道、导游解说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依托农业园区、乡村农家乐,发展以农业生态观赏、农民生活体验为主体的农业旅游。形成郊区全覆盖的农业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融浦江两岸风貌和建设成果,展现人文景观、时尚创意、民俗风情、生态休闲、灯光夜景的浦江游览,推动浦江游览向苏州河、淀山湖、长江和海岛延伸,形成水陆联动、水岸一体的游船旅游。

3.联动教、科、卫、旅,打造新兴的旅游产品

充分挖掘上海发展科普旅游的资源优势,增强科普教育基地的旅游功能,完善讲解等服务,加强新闻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科普旅游的氛围,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将相关的科学知识融进旅游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科技含量和科普的旅游内涵,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新的要求。挖掘上海高校众多的教育资源优势,增强旅游对陶冶身心,增长知识等方面的功能,开发校园体验游。挖掘上海医疗资源丰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人才集聚,与发达国家相比医疗服务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和优势,完善高端医疗服务,完善上海商业健康保险,开展与术后或痊愈后休息、恢复相结合的医疗旅游活动,发展医疗旅游。适应上海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和实际,充分整合民政、卫生、体育、交通、园林等各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老年人福利的政策,运用社会各类针对老年人的公益设施,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推出适合老年人旅游的线路和产品,大力发展银发旅游。

4.整合长三角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打造以大运河、长江、东海、太湖、杭州湾等“水”资源为载体,以沿路、沿线、沿岸等交通为纽带,以江南文化为核心,以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城乡景观为依托,以各大中心城市为节点的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发展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航运、旅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专业服务,将区域旅游合作逐步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培训考核、旅游资质认定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实现区域旅游服务全方位拓展。

积极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采用“点(景区、景点)-轴(旅游线路)-圈(旅游带、旅游圈)”的模式,以点串线,以线带面,共同在苏浙皖沪地区组合若干条个性鲜明、一程多站、适销对路的铁路环线、自驾游线、房车游线、游船观光线等精品线路。依托具有资源互补性的区域旅游产品,打造都市风光、文化体育、生态、山水、园林、古镇、民俗等跨区域特色旅游。

(五)完善旅游管理模式

旅游市场的发展,行政体制的改革都要求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只有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管好市场。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建设,以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的诚信体系建设,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保护游客与企业的安全。

1.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建设

健全旅游执法功能,完善旅游执法体系,建设旅游执法队伍,加大旅游违法处罚力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旅游、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监、价格、文化执法等部门的合作。建立由旅游质监所、消保委、相关企业质监部门组成的多层次投诉处理体系,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2.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实行旅游企业优质服务的认证制度,定期发布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和旅游企业质量信息公告,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建立、健全旅游诚信记录制度、诚信评价制度、诚信信息发布制度、诚信奖惩制度、从业禁止制度等制度,制订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建立旅行社、旅游购物店信用等级制度。开展诚信旅游创建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诚信经营、诚信消费的旅游诚信体系。

3.加强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加大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力度。切实强化旅游企业责任主体,落实旅游安全属地化管理,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处置各类应急突发事件能力,共同做好旅游市场规范与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六)全面塑造时尚魅力的都市旅游形象才

宣传上海、营销城市,是上海旅游业肩负的重要职责。全面拓展旅游市场,使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上海旅游,有利于营造更加国际化、更加便捷的城市环境,为上海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信息流、资金流,提升上海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要着力塑造时尚魅力的都市旅游形象,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国内旅游市场营销。

1.提升城市旅游整体形象

在既有上海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十二五”期间上海城市形象定位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明确上海都市旅游的口号、主题和定位语,通过塑造形象来进一步整合提升上海旅游资源,明晰上海旅游发展的阶段及目标。

进一步创新上海旅游节、上海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提升旅游节庆的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上海旅游节的花车巡游和方队表演,提高上海旅游节的国际知晓度和影响力。丰富上海旅游节活动内容,坚持“一区一品”,规划推进全年各项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最佳旅游节庆区县评定。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开展系列旅游惠民活动,积极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旅游节。

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丰富夜间文化旅游市场,提升上海都市旅游文化内涵。支持区县结合地区特点,开发文博旅游、民俗旅游等系列文化旅游项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吸引物,发挥旅游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

2.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

在继续巩固日、韩、美、德等上海最重要的国际客源市场的同时,关注印度、俄罗斯、东欧和中东等极具潜力且高速增长的新兴客源地,加大营销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格局。继续将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作为上海入境旅游最重要的支撑,同时,关注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整合全市相关资源,依托重大会展活动、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向世界营销上海。加强与世界旅游专业机构和著名旅游刊物的联系,借助其宣传,提高上海的国际美誉度,增加上海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并使上海组织的各类旅游活动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纳入国际网络,进入相应的国际旅游统计渠道。

3.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国内旅游市场营销

顺应高铁时代的到来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的趋势,继续巩固以江浙为代表的周边市场,拓展挖掘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和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等上海最具潜力的国内客源市场。

(七)构建智慧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便捷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经验和特色。在“十二五”期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助式旅游比例的不断提高,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也将日益提高。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信息化管理服务的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能力,构建智慧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创新信息化旅游管理服务模式

为旅游市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持,实现上海旅游行业“数字化管理”。建立“上海旅游质量管理系统”,进一步开发旅游保险服务子系统,以完善上海旅游团队动态监管。开展区(县)旅游管理部门和旅行社的信息互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旅行社上报率达到100%、旅游团队信息上报率达到100%和游客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将游客的投诉与业务处理过程结合,提高游客投诉的解决效率与信息透明度。启动旅游电子合同,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上海出境游客和国内游客的旅游合同进行管理。建立“市公安局-市旅游局-区县旅游管理部门”的联合数据维护机制,实现旅馆业数据共享。建立诚信信息发布及管理机制,定期发布旅游企业质量服务情况和市旅游质量监督所工作情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务公开要求,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实现“数字化政府”。强化旅游政务网政务公开、公共服务、网上互动的信息共享服务功能,深化网上办事和便民服务,为企业及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到2015年,市与区县旅游管理部门间的信息电子文本交互达到80%,基本实现旅游政务信息化。升级改造现有的旅游统计系统,实现各类旅游企业依法通过网络进行统计报表数据的上报;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可对上报数据进行汇总、查询、统计。到“十二五”期末,系统内统计数据要覆盖50%旅游企业,提高统计和分析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管理服务内容

适应旅游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制定完善旅游相关法规和标准,强化旅游法制研究室和旅游标准化研究室的功能,建立健全旅游法制标准化研究体系,营造与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相匹配的旅游法治环境。加强旅游法制服务,建立上海旅游法律与标准化网,拓展“刘律师信箱”等便民旅游法律服务。推进跨区域、跨行业的旅游标准研究与制订,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的实施力度,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点、示范企业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游厕所、旅行社、导游、购物、节能减排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都市旅游标准体系。运用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宏观管理,实现政府对旅游活动的有效调控。加强旅游市场执法力度,走向市场、行业、产业统筹管理,进一步由管理企业转向管理市场,研究制定旅游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增强对旅游发展全局的统驭能力。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为都市旅游发展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经营环境。研究制定各项措施,在政策、税务、资金流转等方面给予旅游企业优惠和激励,通过市场规律来引导旅游企业良性发展。

3.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构建健全、规范的都市自助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标识系统,实现重点窗口地段旅游图形引导标识系统的全覆盖。完成旅游集散中心总站建设,推进青浦、松江等区(县)旅游集散站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建设大虹桥旅游集散站,形成“主站-分站-停靠点”的三级站点网络,提高旅游集散网络覆盖率。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络化建设和管理,开发旅游预定、演出票务预定、航空票务预订等服务,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旅游信息自助系统,为来沪游客提供规范化公益服务。完善和充实上海旅游热线962020的数据资料,增设政策法规及行业规定咨询服务,将旅游咨询信息覆盖到长三角主要城市和地区,树立上海旅游窗口品牌,稳步提高客户满意率。推动上海旅游援助中心建设。

(八)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明确人才优先在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布局,健全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建设,打造一支操守好、知识广、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善于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1.加大旅游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企业作为人才开发主体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旅游人才成长环境。重点培养和引进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创新务实,深谙产业发展、具有宏观决策能力、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首席技师为引领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围绕旅游产业融合和功能升级,加速培养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先机的新业态、新岗位紧缺急需人才。切实关心旅游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制订旅游人才培养引进、配置使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有序流动等政策法规,完善旅游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

2.加大旅游岗位职务培训力度

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以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旅游岗位职务培训力度。完善市旅游行业岗位职务培训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健全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走全社会开放式旅游培训的发展道路。加大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推动,构建旅游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领军人才培训工程、金牌导游培训工程、首席技师培训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一线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人才岗位职务培训工程,建设以旅游业各类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和技能人才、旅游新业态创新人才、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才等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

到2015年,实现“5555”人才培训目标,培训50名左右旅游领军人才(团队),500名左右旅游高级管理人才,5000名左右旅游紧缺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和新兴领域人才,50000名左右一线服务人才,全行业各类岗位职务培训达到 200万人次。

3.加大旅游学科教建设力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教育培训渠道,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培训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认证的国际化。与有关部门联手,支持和引导高等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旅游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开发,优化高技能旅游人才的成长环境,加快培养企业短缺的高技能旅游人才。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之间有效协作机制,着力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信息不畅问题,逐步实现旅游人才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调控有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功能完备、统一开放的旅游人才市场体系。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设立中高等旅游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探索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九)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基本细胞,企业发展好坏最终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状况。旅游企业一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小、散、弱、差”不应总是旅游企业的写照。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做大做强。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鼓励中小旅游企业规范服务,联合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走出国门。鼓励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推动入境游。扶植新兴旅游企业发展。

1.鼓励中小旅游企业联合发展

优化旅游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着力完善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和扶持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对中小旅游企业的财税扶持和鼓励创新创优创强等扶持政策,鼓励业务创新、管理创新,提升旅游中小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通过提高传统企业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能级。

2.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全力打造旅游龙头企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合作,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国有企业的改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市场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集团企业品牌。促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务的旅游企业集团和以其他产业为核心业务兼有旅游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3.鼓励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

抓住世界旅游市场东移的机遇,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由此推动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获得必要的政策试点许可,适度吸引境外国际邮轮公司、会展公司、酒店管理集团落户上海,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制定与国际经济发展同步的产业规范标准,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同步的旅游经济运作机制,创造国际旅游企业入沪的良好投资环境。

4.扶植新兴旅游企业发展

积极培育从事旅游创意的规划设计类企业,扶持设立本土邮轮公司。大力发展以游艇游船制造、旅游房车客车制造、户外游憩装备制造、旅游商品生产为主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企业,策划组织各种专业性会议与展览的会展企业,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差旅、会奖、拓展、培训等服务外包的商务旅行企业,从事线上预订与第三方支付的在线旅游企业。

(十)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旅游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异地性,区域间的无障碍旅游合作是各方获益、实现共赢的根本前提保证。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一体化格局已有很好的基础,彼此借力,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上海与京津粤渝等地互为重要的旅游市场,其合作共赢也已经是各方的共识;上海地处沿海,与东北亚、东南亚各国间的旅游往来频繁,加强合作意义重大。

1.加强长三角旅游大协作

创新苏浙皖沪的旅游合作,本着以“探索共赢,创新发展”为合作方向,以建设具有苏浙皖沪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群为合作目标,“加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合作原则,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拓展市场,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区域内旅游热点城市共同发展与繁荣。

建立并不断完善高层协商机制、联席会议协商机制、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以保障四地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共同推进区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发展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航运、旅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专业服务,将区域旅游合作逐步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培训考核、旅游资质认定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实现区域旅游服务全方位拓展。共同建立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联手向海内外开展宣传促销。共同协调和管理好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将苏浙皖沪打造成全国品质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部、接待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完善旅游接待服务标准体系。由三省一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高校联合筹建研究“智库”,为区域旅游科学、联动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积极拓展全国旅游大协作

巩固完善京津沪粤渝全方位的旅游合作机制;加强对云南、新疆、西藏、三峡库区等对口支援地区的旅游支持与合作;推进省市间旅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旅游产品、旅游品牌;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旅游组织,以民间力量推动旅游经济合作。推进在CEPA框架下的沪港澳旅游合作,合作开发会展旅游等国际旅游产品;推广沪港、沪澳客源市场的互补合作、旅游市场推广合作等;在ECFA框架下,扩大沪台旅游合作领域,规范发展赴台个人游,加强开发沪台青少年旅游合作项目、沪台农业旅游合作项目。

3.加强国际旅游大协作

加强与国外城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世博契机,深化上海—大阪—釜山黄金大三角旅游合作,拓展与伦敦、洛杉矶等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城市旅游联动发展长效机制;联合东京、新加坡、新德里、吉隆坡、悉尼等亚太地区著名旅游城市,探索建立“西太平洋都市旅游合作组织”,定期举办西太平洋旅游论坛,推进亚太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发展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通过扶持对方认证的品牌、产品等方式,延伸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上海旅游的对外宣传功能。加强同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各类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项目,扩大上海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五、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大旅游产业研究力度

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整合旅游教育研究资源,加强旅游产业研究力度,提高旅游发展研究水平。

1.构建旅游产业研究平台

整合上海及周边旅游教育资源,吸纳国外优质旅游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上海旅游教育培训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构架旅游产业研究平台,形成全国旅游理论研究高地。借助各高校的旅游研究特色,形成各有专长的旅游研究平台。

2.建立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与咨询专家库

打造一支精通旅游专业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高水平、复合型的旅游研究队伍。

3.完善旅游人才开发机制

搭建旅游人才交流平台,招徕和培养创意产业人才,鼓励创意产业集团化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创意价值空间。发挥上海旅游人才高地作用,进行观念、智力、品牌的对外输出,为上海旅游服务提供更为广阔的腹地。

(二)加快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动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建立更加适合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特征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研究、协调和统筹上海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跨行业合作项目运行机制,实现多个产业部门的合作,促进跨产业的融合创新,进一步支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基础管理、示范项目、宣传培训和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推进、市场运作、行业融合、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健全区县旅游部门机构,增强区县旅游产业促进功能,把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列入对区、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范围,建立区县旅游发展考核机制。

2.积极创建上海都市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深入推进上海旅游业的新发展,重点依托迪士尼等大项目的建设,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都市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旅游金融配套政策、土地配套政策、财政与税收配套政策、旅游区域一体化配套政策等方面探索创新突破,为我国在促进旅游产业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3.继续推进旅游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调整和优化各级旅游部门职责,加强旅游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建设、旅游规划及招商、市场开拓、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弱化微观的、直接的管理行为,把应当由企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和机构转移出去,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由行政型管理向公共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信息服务、协调服务、配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解决旅游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职能交叉和职能空位等问题,提高旅游部门的协调能力,强化旅游部门的协调手段。理顺会议、展览、休闲、文化的行业管理,加强对会议、展览、休闲、文化等旅游活动的统筹协调。在相关产业部门增设旅游产业发展功能,鼓励建立专业性的旅游促进机构。

5.进一步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市旅游行业协会积极发展会员单位,并规范自身工作,扩大覆盖面,树立权威性,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要服务于企业,维护企业利益,解决企业在发展运营中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其他行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完善规划的实施机制

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统一本市旅游发展思路,确立本市旅游发展主题,健全本市旅游规划协调机制,将相关目标和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各区县,认真组织实施,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1.加强旅游规划的战略指导

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统筹区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各要素和各部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指导作用,明确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旅游规划纳入到旅游法规体系建设内容中,避免出现旅游开发“各自为战”的局面。

2.加强旅游规划的权威性

强化规划的约束力,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搞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对本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对规划内容和要求进行总结分析,对发展进度进行督促,对因条件变化未能如期完成的任务进行调整。

3.加强旅游规划的组织实施

市旅游部门通过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规划,使全社会了解本市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前景,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并根据本规划,安排年度工作计划,完成各个主要的旅游项目和重点地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本部门职能,贯彻落实本规划的要求,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本规划的指导下,共同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