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长春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根据国家、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安排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部署,为促进我市体育事业未来五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以成功举办第6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冬、夏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和《长春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为标志,我市体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城市”创建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众体育广泛深入开展。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市级体育单项协会发展到46个、各级各类健身俱乐部和活动兴趣小组1100余个、晨晚练辅导站点1700余个;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人;在全国首创社区体育管理岗位,破解了长期制约我市基层体育管理工作难题;国家、省、市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别达到6所、41所和8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个、市级60个;在市区建立了1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购置了国民体质监测车,按全市人口1‰—3‰比例,每年为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近15000名市民进行体质监测。
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主要投资渠道,建成了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个,县(市)区级健身活动中心3个(德惠、榆树、农安),体育健身公园(体育健身广场、体育健身一条街)23个,社区健身路径431条; 城区所有街道和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达100%;年均维护、维修健身器材8000余件;50%的乡镇、30%的行政村安装了健身器材;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及经营性健身场所遍布城区,形成了8分钟体育健身圈。
以“全民健身与亚冬会同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健康长春—体育伴随你我他”等为主题,结合节假日时间节点,从年初到岁尾,组织开展学生、职工、农民、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的特色活动300余项次,县(市)区、开发区千余项次,直接参加健身活动百万人次。形成了年年有大赛、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天天都健身的良好局面。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48%。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高。我市开展24个竞技体育项目,其中冬季项目7个,夏季项目17个。训练单位91个,专兼职教练员286人,运动员4500余人。其中,市直属训练单位5个,教练员85人,运动员800余人;县(市)区体校11个,教练员74人,运动员1100余人;职业俱乐部2个,教练员12人、运动员180人;重点项目基地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73个,教练员115人,运动员2400人。
五年来,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冬夏奥运会冠军3个,世界锦标赛、世界杯赛冠军46个,亚洲冠军10个,全国冠军223个;有2人4次破冬奥会纪录,1人5次破世界纪录,4人12次超亚洲纪录,1人1次创全国纪录。2006年第十五届省运会获金牌、奖牌、总分第一名;2007年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首获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冠军;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冬运会获代表团金牌榜第二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我市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获金牌4枚;2009年长春大众卓越女子足球俱乐部获全国(U16)女足锦标赛冠军;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实现我市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第十六届省运会,以绝对优势名列全省第一,再次实现金牌、奖牌、总分、奖杯和体育道德风尚奖“五个第一”目标;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获金牌2枚。2006年到2010年共向国家(青年、集训)队输送119人次,向省、市优秀运动队输送88人,向省、市体育运动学校输送540人。
我市5个训练单位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训练单位被命名为“国家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单位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8个训练单位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个训练单位被命名为“省级重点项目班”。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重点打造以世界杯短道速滑赛、世界杯自由式滑雪赛、国际瓦萨越野滑雪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超足球、CBA篮球为代表的品牌赛事。每年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10项次以上,群众喜闻乐见的市级比赛200余项次,各级各类体育活动1000余项次,满足了市民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需求,带动了我市体育产业、会展业、冰雪旅游、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宣传城市的靓丽名片。
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加大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力度,竞赛组织工作与国际接轨,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最佳赛区4项次。竞赛组织队伍不断壮大,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竞赛管理人员300余人;国际级裁判员15人,国家级裁判员252人,一级裁判员457人,二级裁判员2175人,基本满足我市承办国内外综合和单项体育赛事需要。我市举办竞赛规模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举办大赛的项次和水平名列前茅。
体育产业开发初见成效。体育彩票销售多年来一直占全省40%左右,领跑我省体育彩票销售业。体育用品销售企业近100家,体育消费居全省首位。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我市体育经营场所646个、体育经营项目27项、体育经营从业人员13000余人。体育竞赛表演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我市通过赛事拉动,2006年至2010年全市各行业共创收2.194亿元。体育冰雪旅游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大量游客,为我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体育场馆设施极大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场地8827个,体育场地占地面积为1611.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1403个,体育用地面积增加139.65万平方米(含规划用地面积则增加259.65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2.03平方米(加规划用地面积则达2.24平方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竞技体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夏季项目相对滞后,冬季项目虽有突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三是体育产业政策尚不完善,体育市场开发步伐尚需进一步加快。
二、“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总目标: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群众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体育以冰雪项目为重点,以训练为中心,以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确保冬季项目在全国领先位置;体育竞赛以打造传统、品牌赛事为重点,以举办国际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为目标,在赛事承办数量、质量方面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体育产业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以繁荣体育市场为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设施以长春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和老城区体育用地规划公共体育设施为重点,以满足全民健身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为目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体育设施新格局;体育文化建设以提高体育队伍综合素质为重点,不断提高体育发展软实力。
(一)群众体育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2、主要目标
以创建“健康城市”为目标,以“三边工程”为重点,以“健康长春——体育走近你我他”为主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广大市民崇尚健身、科学健身的意识明显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亚健康人口比例逐步降低。打造运动长春、活力长春、健康长春,实现城乡群众体育均衡发展。
3、主要任务
——组织建设。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全部建立全民健身领导组织;市、县(市)区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健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50个,开发区达到65个,县(市)区达到74个;100%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成立体育健身俱乐部、100%的乡镇建立综合文化站、80%的行政村成立健身俱乐部或体育兴趣小组;全市街道、乡镇均成立体育代表队。
——场地建设。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五个一”工程建设要求,90%县(市)区建有标准田径场、健身中心、健身公园、健身广场、室内游泳馆。全市具备条件的公园都建有体育健身园;40%的街道建立活动中心;70%的乡镇建有健身广场,90%的行政村配有体育器材。
——活动开展。围绕健康长春——全民健身工程,打造精品市级品牌赛事22项。结合全民健身日、节假日,引导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开展小型多样、贴近百姓、覆盖城乡、贯穿全年的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000项次。
——场地开放。市、县(市)区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公办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和周边居民开放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市、县(市)区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并为其办理责任保险。
——体质监测。在全市实现国民体质监测全覆盖;在城区设立15个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按全市人口1‰—3‰比例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15000名市民进行体质检测,提供检测评价和健身指导,并形成分析报告,建立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社体指导员队伍。按照每万人配有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标准和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要求,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每年举办培训班12期,每期100人,使社体指导员队伍发展到8500人,确保全市街道社区、乡镇村屯都配有至少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健身指导服务常态化。发展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为骨干的2000名全民健身志愿者。
——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0所,省级发展到46所,市级发展到9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到29个,市级发展到80个。
——体育人口。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拓展全民健身渠道与内容,增加老年人、职工、农民、妇女、学生、儿童、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全市体育人口增长2个百分点,达到50%。
4、具体措施
——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及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综合文化站作用,加强对我市健身场地、健身组织和健身活动指导,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体育工作“三纳入”;协调市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教育、民委、农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部门,健全体育组织,开展各自领域健身活动。
——制度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省《全民健身条例》和《长春市全民健身条例》,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长春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细则,加强对《全民健身条例》落实的检查力度,建立执法督导检查队伍。
——宣传保障。加强全民健身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编辑出版科学健身指导手册,组织体育健身专家定期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屯,有针对性地进行健身知识辅导讲座;在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科学健身知识宣传,指导市民科学健身。
——经费保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把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政府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提高对全民健身事业的资金投入。
(二)竞技体育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奥运争光计划》,以创新为动力,以冰雪项目为重点,以训练为中心,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省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省运会成绩全面领先,城运会成绩超上届,冬运会成绩保持全国前列;长春籍运动员参加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和第二十二届索契冬季奥运会,力争奖牌、总分有新突破。
3、主要任务
——冬季项目一、二、三线队伍输送率分别达到8%、20%、30%,向省、市优秀运动队输送40人以上,向国家队输送80人次以上。
——夏季项目二、三线队伍输送率分别达到15%、25%,向省优秀运动队和职业俱乐部输送30人以上,向国家队输送5人次以上。
——在训一、二、三线运动员达到5000人,专兼职教练员达到300人。
——巩固现有5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国家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8个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成果,全市有20所学校开展冰上项目业余训练,县(市)区创建8所省重点项目校、班。
4、具体措施
——科学规划布局。以“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为方针,调整项目布局,加强基础项目,巩固优势项目,拓展强势项目,推进各级体校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建设,打造“一区一品”、“一校一品”的地区优势和特色项目。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运动员选招办法,坚持标准、统一招生;完善教练员管理办法,规范教练员选拔、聘用程序;强化教练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引进国内外优秀教练员;实行比赛成绩、输送质量和输送数量与经济利益挂钩制度。
——提高职业体育项目竞争力。巩固我市现有体育职业化成果,全力支持亚泰男子足球、华信女子足球、东北虎篮球俱乐部职业化发展,在梯队建设、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作模式,壮大我市职业体育的基础与实力。
——加强体教结合。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县(市)区文体局与教育部门共同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发挥学校优势,大力发展冰上项目。
——提高科研水平,服务运动实践。完善选材标准,强化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手段,提高输送率、成材率;加强科研攻关与服务,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成立长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以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为主体,组建以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为主、社会体育人才为辅,专业运动技术提升与体育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长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体育、教育部门人才资源、教学资源和训练资源优势互补,拓宽运动员教育培养渠道,提升运动员教育水平和学历层次,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栋梁之材。
——加强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和退役保障工作。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加强退役运动员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扶持,为运动员职业转换提供保障;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做好自主择业经济补偿工作,切实维护运动员切身利益。
——加强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体育局关于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规定和要求,贯彻“三严”方针,落实责任制,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强化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力度。
(三)体育竞赛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指导思想
以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为核心,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丰富文体生活为宗旨,以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突出冰雪城市特色,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发挥竞赛多元功能,丰富体育竞赛舞台,推动城乡、区域体育竞赛交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办赛新局面,提高我市体育竞赛工作水平。
2、主要目标
发挥竞赛杠杆作用,举办高水平体育比赛,打造品牌赛事,保持我市承办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数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
3、主要任务:
——申办综合性体育赛事,重点申办短道、花样滑冰世界杯赛、冬季两项世界杯赛、乒乓球公开赛、国际羽毛球赛、亚洲无线电测向锦标赛、NBA明星挑战赛等国际体育赛事。举办国际、国家单项体育赛事65项次;
——每年举办市级比赛200项次,县(市)区体育竞赛活动500余项次,全市开展体育竞赛活动1200项次。
——提高社会办赛数量和质量,推进体育赛事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体育赛事承办。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以培养中青年裁判员为重点,国际级裁判员达到50人,国家级裁判员400人,一级裁判员1000人,二级裁判员5000人。
——严肃赛风赛纪,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竞赛环境,健全体育赛事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监督、认定和处置机制,坚决杜绝兴奋剂事件。
4、具体措施
——发挥体育竞赛职能部门在宏观规划、科学指导、监督管理作用,强化竞赛服务意识,为公众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创造条件。
——创新办赛思路,完善竞赛制度。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以社会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分散为主的办赛原则。完善体育竞赛申办、招标制度,提高竞赛管理水平。积极拓宽体育竞赛经费来源渠道,加快体育竞赛社会化、市场化步伐。
——提高办赛质量,与国际接轨。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及办赛要求,高质量、高水平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实现体育竞赛科学化、制度化、国际化目标。
——加大我市体育竞赛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为年轻体育竞赛管理干部创造业务实践、外语学习、大赛观摩机会,有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竞赛管理人才。
(四)体育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指导思想
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为原则,坚持“依托场馆、紧扣本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消费、拉动内需,依法管理、提供服务,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规模适当、满足需要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2、主要目标
以体育彩票业为支柱、体育健身娱乐业为重点、体育冰雪旅游业为特色,推动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咨询培训多业并进,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体育消费所占比例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明显提升,体育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3、主要任务
——加强体育彩票市场管理。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完善管理机制,规范销售行为,确保体育彩票销售安全运行;调整彩票网点布局,增机扩点,方便投注;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额;配合公安、财政、工商等部门,严厉打击私彩,维护彩票市场正常秩序。
——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降低体育经营门槛,鼓励社会投资体育健身娱乐业,兴办新兴体育经营项目;推行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等级评定标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体育消费需求。
——开拓体育用品市场。拓展南岭体育休闲购物广场经营项目,打造大经路体育用品销售商业圈,吸引更多体育知名品牌落户长春;积极申办各级各类体育用品博览会,发展体育用品会展业。
——开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冰雪资源,打造以净月潭、莲花山滑雪场为重点的长春冰雪旅游市场;以长春市消夏节为契机,推动体育运动与假日旅游相融合。配合旅游等相关部门,在新立城水库开展帆船、皮划艇、垂钓等体育特色项目,建设集运动、观光、娱乐、避暑于一体的体育生态旅游基地。
——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挥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团体作用,发展形式多样、普及性强的体育竞赛表演项目;加强体育竞赛、体育表演活动无形资产开发及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赛事冠名、门票、广告、赞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发展体育培训市场。鼓励社会兴办体育培训机构,对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经纪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体育培训机构认证、指导与监督;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培训与认证分离,建立体育市场培训、考核、认证体系。
——推动体育场馆服务业发展。挖掘整合全市体育场馆资源,开展多种经营,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新模式。
4、具体措施
——争取体育产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对国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正式公布开展的体育项目,争取按“文化体育业”税目,征收3%营业税;对公共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和各级业余体校等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争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争取公益性体育场馆开展体育健身服务取得的收入,营业税先征后返;对体育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经营单位实现的利润,争取减免营业税、所得税。体育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争取免征国有资产占用费、土地租金、土地收益金、房屋租赁等管理费。对居民开放的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在用电、用水、用气、采暖等方面,争取按居民生活收费标准执行。
——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体育统计人员培训和体育统计信息化、自动化建设,为政府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投资体育产业提供信息服务。
——拓宽融资渠道。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项目、产品、服务和企业给予扶持;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及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成立体育产业基金会,发挥其体育产业融资、资本运营功能,开展体育投资、担保等业务。
——规范管理体育市场。按照《全民健身条例》、《长春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条例》、《长春市体育市场管理规定》要求,依法管理体育市场;完善《长春市体育经营活动资质标准》;加强体育市场稽查队伍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组建体育产业协会,发挥协会优势,增进行业自律,培育和引导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按国家标准,做好高危体育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管与指导工作。
(五)体育设施建设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1、指导思想
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原则,以全民健身、竞赛训练、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为重点,建设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各级各类体育设施,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健康城市创建搭建平台。
2、主要目标
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满足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承办国内外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城乡联动、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东西南北中、点线面相结合的体育场地建设新格局。
3、主要任务
——建设长春奥林匹克公园。从未来承办国际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开展群众健身、运动训练、产业开发、休闲娱乐需要出发,建设国际标准、功能齐全、国内一流的长春奥林匹克公园。该园规划建设5场(体育场、田径训练场、足球训练场、射箭场、曲棍球场),4馆(体育馆、游泳馆、自行车馆、射击射箭馆)及市民健身中心、长春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总占地面积为50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
——规划建设月亮岛体育主题公园。在伊通河月亮岛规划建设7场(环岛轮滑、娱乐轮滑、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和羽毛球场)、6园(足球、篮球、壁球、乒乓球、健美操和仿生公园)、5区(登山、攀岩、丛林、红外线电子靶场、空中挑战等拓展项目区域)、4廊(奥运发展史、中国体育名人录、长春体育之星、科学健身小常识等体育科普知识长廊)、3道(入岛、环岛和公园鹅卵石健康步道)、2山(用于丛林战、登山等活动的小山)、1河(用于野战障碍赛等的小河)。
——规划建设环伊通河健身长廊。按照伊通河整治总体方案,配合伊通河管委会,同步建设环伊通河两岸体育设施,打造伊通河城区段体育健身长廊,使之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休闲的标志性体育场所。
——规划建设县(市)区体育场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县(市)区体育场馆建设“五个一工程”要求和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规划,配合各县(市)区政府做好规划、立项、筹资、建设等前期工作,加快县(市)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步伐。
——规划建设体育休闲生态旅游基地。以科瑞集团为主体,配合二道区,争取政策支持,开发建设冬季以冰雪、夏季以高尔夫和赛马等运动为特色,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基地。
——规划老城区体育用地。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委托长春规划设计院,对长春市老城区体育用地进行专项规划,为老城区居民健身活动开展预留体育用地,保障老城区市民健身合法权益。
(六)体育队伍、体育交流、体育宣传等项保障性工作
——提高体育队伍素质。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体育人才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为体育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深化体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推动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体育队伍和谐稳定的高素质体育管理干部队伍。
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以提高体育系统党员干部和职工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为目标,发挥各级理论中心组学习示范作用,推进学习型体育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健全体育系统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基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育系统直属单位体育人才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强化激励制约机制,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完善体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健全以合同管理为基础,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育事业单位用人机制。
——促进对外体育交流。积极开展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亚冬会后续效应,加强与亚奥理事会和各成员国、地区以及其他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合作,发展与国内外友好城市体育交流。
——加强体育宣传工作。抓好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新闻宣传,把握正确导向,发挥市体育记者协会作用,建立新闻通报会制度,加大媒体服务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改进体育对外宣传,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