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市政园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温州市市政园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将是温州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关键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六城联创”的具体要求,面对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市公用事业设施,构筑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和管网系统,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对我市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中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努力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创建工作,更是给我市市政园林公用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市政公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温州市市政园林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市政园林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谋划、有序建设、快速发展、保障实施提供规划依据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基础情况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市市政园林公用建设主管部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 “民本为上,统筹建设,和谐管理”为宗旨,积极推进全市市政园林公用建设事业,全面提升全市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的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了全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行业队伍实力有较大的提升。
五年来,我市市政园林公用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高,促进市政园林公用事业迈上了“科学谋划,和谐发展”的轨道,“十一五”时期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98.21亿元。
1.1 城市道路。“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构筑“城市1小时通勤圈”,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瓯海大道东段、市府路、南塘大道、瓯海经济开发区道路、龙湾南洋大道、机场大道改建、茶白公路拓宽工程等一批市政道路相继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面积278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长度100.1公里。目前,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3.60平方米,城区总体路网密度达到3.0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批准实施温州市城市停车库布局规划,每百辆汽车拥有停车位约10.09个。
1.2 城乡供水。“十一五”期间,城市供水系统建设不断加快,完成了藤桥水厂扩建工程(2.5万吨/日),启动了西向水厂一期(30万吨/日)工程和石鼓山水厂一期(10万吨/日)建设,目前城市净水厂共有6座,供水能力达到90.7万吨/日,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平均在99.9%以上,用水普及率达100%。同时加快了村级供水管网建设,使村民也能享用安全卫生的生活用水。
1.3 燃气工程。“十一五”期间,加快燃气设施建设,提高了燃气管网的覆盖率。目前市区拥有液化石油气储配站9座,储气规模7112立方米,液化石油气气化站5座,储气规模250立方米,天然气气化站1座,储气规模200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8%,管道燃气气化率为17%。
1.4排水设施。“十一五”期间,城市雨水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除新建雨水管网外,启动了市区低洼积水的整治工程,同时新建了立交及沿江雨水泵站(分别为汤家桥南路及东门浦雨水泵站),市区现有雨水泵站4座,雨水管网300km,总规模约为13立方米/秒(梧田大道、龙霞路、麻行僧街、汤家桥南路、东门浦),建成区雨水设施基本满足城市排水要求。
1.5 污水治理。进一步加快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建成滨海园区第一污水处理厂、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鹿城轻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西片卧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以及滨海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共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相应的污水收集设施,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厂处理量36.8万m3/d,污水收集与处理率为70%。
1.6 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区绿地面积由2006年的3179.27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418.12公顷,新增绿地面积238.85公顷,绿地率19.58%;绿化覆盖面积由3455.79公顷增加到现在的3694.60公顷,新增绿化覆盖面积238.81公顷,绿地覆盖率21.16%;建成了望江路滨水景观工程、安澜亭-灰桥浦防洪堤滨水景观工程、惠民路—锦江路滨水公园、白鹿洲公园一期、瓯海大道东段附属绿化工程、龙湾中心区市民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使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87㎡。
1.7市容环卫。“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加快城市市容环卫设施建设和管理,建成了温州市粪便处理中心,粪便日处理能力300吨,结束了我市粪便直排瓯江的历史。建成一座应急临时综合垃圾填埋场,新增垃圾日处置能力500吨,并启动了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和瓯海天长岭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完成了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置和生态恢复工程,积累了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改造的经验,建成垃圾转运站39座,三类以上公厕345座,超额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建设预期目标。目前,市区拥有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综合垃圾卫生应急填埋场1座,垃圾转运站73座,三类以上公厕1356座。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为2460吨,处理率85.3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启动了市区中心片污泥干化焚烧工程(240吨/日),确保实现污泥处理处置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从而助推温州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迈进。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市政园林公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结构有待优化、设施功能有待提升、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突出、项目政策处理难度逐年加大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城市道路
(1)道路规划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规划建设不够完善,城市次干路、支路比较分散,许多道路存在断头、错位,难以形成网络系统,在大都市衔接上缺乏快速通道。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发展迅猛,道路、车道宽度不够,道路建设速度远远滞后于机动车增长速度,使市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人均道路面积逐渐减少。
(2)监管力度不够。由于规划和投入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停车场的建设和停车政策滞后,管理混乱,市民乱停车,使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并成为制约交通和城市文明的一大瓶颈,以导致每百辆车拥有公共停车位减少。
2.2 城乡供水
(1)供水管网尚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供水管网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布局向东发展将由江滨城市转变为滨海城市,而城市水源在西部,输水管道穿越城市的预留廊道应及早规划。许多乡镇已并入市区,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检修和技术改造,以降低管网漏失率。
(2)供水系统安全问题。现在温州原水系统的安全保障较低,原局部水域污染进一步加剧,当珊溪水源因故断水时将难以保证城市各片区用水,故需加强原水系统和清水系统的安全保障,建立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系统。
(3)城市节水工作仍待加强。温州市是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开源的同时,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节约用水和雨水、中水回用工程,为温州市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3 燃气工程
(1)管道用气普及率低。由于温州燃气起步较晚,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管道燃气供应规模少,管线覆盖范围小,主要分布在市区。且运输等成本费用大,在经济方面的吸引力始终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已建成投用的燃气管道的管径偏小,给今后天然气输配带来一定的压力。
(2)管道用气安全有待加强。用户用气安全环境比较严峻,部分燃气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部分老式阀门内漏隐患的几率增大,部分楼栋立管建设时未设控制阀门,楼幢调压器日渐老化,中压户内调压器存在本质安全问题等,对安全运营管理带来一定影响。
(3)建设难度大。由于社会上普遍缺乏对设施的保护法律意识,管道被违章占压和施工破坏现象屡禁不止,给供气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每年管线建设仅20km左右。
2.4 排水设施
(1)城市雨水专项规划编制滞后。目前已实施的雨水工程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较差,缺乏一个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系统的雨水工程规划来指导雨水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2)雨水排放标准低和设施的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部分区域(一般地段)雨水排放标准低,其设计重现期小于1年,部分城市道路与铁路立交处雨水设计重现期也小于规范要求;随着城市排水业务加快向龙湾、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甚至更远的地方拓展,排水范围逐步扩大,同时沿江区域雨水强排泵站缺乏,现状仅有麻行僧街(4.5立方米/秒)、东门浦(6.6立方米/秒)等2座,远远达不到要求。这要求增加管线长度,从而使运营维护的成本大大增加。
(3)排水设施落后。排水管网破损、老化、积於较为普遍;部分河道积淤严重,新开河道建设进度缓慢;城区滞洪区大幅度缩减,蓄洪条件差;城市道路、广场等设施不利于雨水自然渗透,导致径流系数增大等等。
2.5 污水处理
(1)管网完好率及管网普及率低。污水管道新旧不一,不同年代建成的管道其建设标准和质量差别较大,特别是早期的污水管道破损、渗透较严重。目前污水系统管网基本普及的片区集中在鹿城中片区、龙湾西片区等建成区内,主要管线覆盖密度达2.35km/km2,城市西片、东片、南片大部分区域管网普及率偏低,主要管线覆盖密度仅在0.38-1.0km/km2之间。
(2)排水体制混乱,难管理。多种排水体制并存,既有合流制排水系统也有分流制排水系统,大部分城镇排水系统基本上为合流制系统,雨污合流直排内河。
2.6园林绿化
(1)绿化行业规范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园林绿化行业尚缺乏统一的园林工程监理规程、立体绿化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而且除了少数几个省市发布地方规范外,很多省份尚未发布这些方面的地方规范,因此造成城市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监理和养护工作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2)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
2.7市容环卫
(1)环卫设施分布不均衡。规划区内的各区、片由于环卫机构设置和环卫设施完善程度的不同,其环卫服务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如瓯江南岸三个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处理能力,已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也使得该区域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水平进入国家先进城市的行列。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区的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以及广大的乡村区域,由于历史欠账多,环卫机构不健全,环卫经费缺口较大等原因,生活和建筑垃圾乱倒、垃圾入河的现象普遍,垃圾污染情况十分严重。
(2)环卫基础设施缺乏统筹规划。中心城市许多以镇为单位的环卫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环卫设施规模小,使用效率低,管理费用高等问题。部分地区垃圾填埋场已接近饱和,填埋垃圾出路已成当务之急,选址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刻不容缓。
(3)机械化作业水平低。温州各区、片的城市道路及公共场所的清扫大多沿袭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方式,环卫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作业环境较差,劳动效率较低,须大力提高环卫工作各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第三节 发展机遇
3.1 国家政策方面。在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我市基础设施投资长期滞后,十二五期间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的重大项目投资会相对快速推进。同时“十二五”期间对项目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对我市市政园林公用项目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和良好的机遇。我市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也将从原来的单一模式向外资、民资、国资的多元化结构转变。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建设必须把握当前的良好时机,全面落实项目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使温州在“十二五”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变上有大跨度的进展,使城市生活环境有大幅度的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3.2 温州发展定位。“十二五”时期温州实施的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1650”的发展格局、“六城联创”和建设“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大都市目标,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将为我市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城市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发展区域战略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和功能转变,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关键瓶颈,为进一步强化我市在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加速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都将是“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举措。特别是温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的现状亟待改变,因此加快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中心镇的建设项目将更为紧迫。
3.3 建设环境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对我市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构筑城市交通、生态发展、能源建设等,因此提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构筑城市的竞争力,满足经济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随着我市城建体制改革的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行业管理职责清晰、建设主体明确,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必将使我市的建设效率大大提高,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会进一步密切,建设成效会有较大的提升,给我市市政园林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四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加快转型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关键五年。要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着力推进大都市功能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围绕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功能齐全、提高质量、美化环境”,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突出环保设施建设,注重设施共建共享,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扩容提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提升生态环境的保障力,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市政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和网络化,为温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加速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环境基础保障。
第五节 基本原则
5.1坚持系统性原则。加快市政园林公用事业有关系统规划的编制、完善,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其与温州大都市发展路线紧密衔接,发挥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5.2 坚持统筹性原则。统一对全市市政园林公用项目进行策划,根据各专项规划要求和现状情况,在完成项目前期方案的设计后,安排包括年度计划、建设实施顺序等方面工作,统筹计划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
5.3 坚持科学性原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综合考虑各专业之间的协调,特别是地下部分的空间利用,对各专业互相交叉处要错开的定位标高,尽可能同步实施。科学合理规划各类市政基础实施,提高资源的配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发展目标
6.1 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要求,重组发展格局,构筑“1650”大都市总体架构,强化整体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我市市政园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十二五”时期,温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安排1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约3000亿元,通过市政、公用、园林绿化、市容环卫、环境治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设,加快城市道路网、供水和排水管网、燃气供应网的完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环境建设,积极完成在2015年之前温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动中相关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到“十二五”末,使我市城建基础设施水平较“十一五”有较大提高,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燃气普及率、城市供水能力及水质指标、排水管道密度等基础设施指标达到全国同等城市中上游水平,基本实现市政设施现代化。
6.2 具体目标
(1)城市道路。
(1-1)道路建设。
根据温州市最新的轨道交通规划,“十二五”期间加大对大容量公共交通的投入,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构筑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打造“半小时”主中心快捷交通圈,以大都市主中心各组团间30分钟到达目的地为目标,加快组团间和组团内干线通道的建设,贯通断头路、拓宽卡口路、增建效益路、建设高架路,形成以“永瑞大道与瓯海大道为十字骨架”的都市区级四纵两横快速路格局。同时建成宁波路北延伸、广化路南延伸等14条主干道,形成七纵七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实现人均道路面积14㎡。
(1-2)停车场建设。争取“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市公共停车泊位达到规划期(2020年)停车泊位需求量的80%,即总泊位量达到7.44万泊位,将实现每百辆小汽车拥有约13个泊位。
(2)公用工程。
(2-1)城乡供水。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35万立方米/日。加快城市配水管网建设、改造,逐步降低管网漏失率。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建设,至十二五期末要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部106项检测项目的检测能力,确保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在99.5%以上。
(2-2)燃气工程。随着温州天然气2012年上岸,十二五期间市区燃气主要是围绕天然气场站的落点建设和调整市区的能源结构。加快瓯海大道西段等道路次要压及中压燃气管道建设,推进市区燃气管道的建设力度,建成东向、西向2座门站,市中、郭溪、茶山3座应急气源站,惠民、藤桥、站西、沙城4座高中压调压站。至“十二五”末,全市区燃气普及率达98%。
(2-3)排水设施。建成与集雨面积相适应的排涝泵站,实施市区卧旗山、三桥下、解放北路等排水泵站建设,并对低洼积水片区整治,基本消除大面积积水现象,使市区防汛排洪得到进一步提升,将城市新建排涝设施重现期标准提高到1—5年;城市道路、广场等市政公用设施积极采用生态、科学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减少积水现象;逐步理顺排水管理体制,健全落实汛期排水泵站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和设施建设。
(3)园林绿化。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水生态环境修复,开展土壤、湿地、滩涂、海岛生态修复。建设市级综合性公园广场、区级综合性公园、街心公园、沿路绿色屏障以及滨水绿地和防护林带。确保城区新增城市绿地3500公顷。
(4)环卫设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强化环卫专业管理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2015年达到100%,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70~80%。同时,进一步加快垃圾中转站建设,计划新增垃圾中转能力600吨/日,并建成南片环卫后方基地,提高环卫服务能力。
(5)污水治理。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污水截流与集中处理工程、中水回用工程、污水达标排放管网、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加强列入省级中心镇和直接排放温瑞塘河水网的重点镇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使市区污水处理率2011年达到75%,2012年达到82%,2015年达到95%。同时,在污泥处置设施方面,到2012年,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置率达到85%以上;重点产生企业污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为加快推进温州大都市平台建设,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六城联创”为契机,结合我市市政园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加快温州重大市政项目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综合体系。至2015年,力争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基本成网,民生和社会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优先地位更加巩固,为建设温州现代化大都市、提前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七节 不断完善道路网络系统
城市交通拥挤,停车困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及“十二五”时期的规划要求,为构建现代化城市,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实力,迫切需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成适应城市发展的安全、舒适、快捷、高效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7.1 轨道交通建设。
根据温州市最新的轨道交通规划,“十二五”期间加大对大容量公共交通的投入,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构筑与现代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温州将在未来几年建设3条地铁,3条轻轨,轨道交通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7.2城市道路网建设。为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迫切需要构建一批能紧密联系城市各区间的城市骨架干道,根据《温州市综合交通规划》,“十二五”期间,应加紧对城市都市区级的快速路的建设,通过立体分离,构建永瑞大道、翠微大道拓宽及南延伸段、新建环山南路、文昌路北延段、七都南北汊桥、瓯海大道西段及西延伸段、滨海大道,形成以“永瑞大道与瓯海大道为十字骨架”的都市区级四纵两横快速路格局。在快速骨架路网逐步成型的基础上,抓紧建设一批较为重要的城市主干道,联通城市快速路,积极发挥城市路网效率,从而为城区组团间联系以及长距离交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建成宁波路北延伸、广化路南延伸等14条主干道,形成七纵七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
同时加强区域路网建设,完善市区瓯江口、龙湾东部、瓯海西部、滨江商务区、生态园、七都岛六个区域路网建设。为各片区的用地开发和居民工作生活出行便利创造积极条件。
在城市路网建设逐步推进的同时,必须保障对弱势交通群体出行利益,“十二五”期间,构建起城区较为丰富的慢行系统网络,为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的参与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
7.3 城市BRT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是利用大容量的公交车辆,运营在公交专用道路空间上,保持轨道交通运营特性且具备常规公交灵活性的一种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营方式。大力发展快速公交系统,是促进温州市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宜商、宜居城市、山水温州美誉度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便民与惠民的民生工程。根据《温州市快速公交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BRT近期两横一纵的线网布局。在对常规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并形成以快速公交为骨干网络的公交体系,改善公共交通乘车环境,提升公共交通整体形象,促进公共交通系统快速、高效发展。
7.4公共停车场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与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配套停车泊位建设,提高配建停车比例;加快建设公共停车场体系,完善城区的公共停车网点建设,减少路内和公共道路停车率,避免对道路交通造成干扰。在智能交通系统框架下,建立集收费管理、车位信息采集、停车诱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以有效地解决乱停乱放造成的交通混乱局面。加快公共停车位建设,平均每年投入5亿元,争取“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市公共停车泊位达到规划期(2020年)停车泊位需求量的80%,即总泊位量达到7.44万泊位,增加近一倍。考虑机动化发展,预计规划期中心城市居民千人拥有小汽车将达到200辆左右,即55.8万辆,因此,规划“十二五”末将实现每百辆小汽车拥有约13个泊位。
7.5 城区断头路、卡口的治理。根据城区现状路网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遵循“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快速有效”的原则,着力对现状路网进行优化完善,确保城市道路面上成网,线上贯通,点上顺畅,实行“贯通断头路,拓宽卡口路”。“十二五”期间,对新城大道与宏源路、三维桥等7处节点实行治理;贯通开源路、广场路西延伸段、春晖路等23条断头路的建设。
第八节 着力提高公用服务水平
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时期的研究部署结,结合我市市政公用事业设施发展规划,提高公用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便捷、经济、安全、环保、舒适的公共服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8.1城乡供水。做好乡镇水厂的改造提升工作和管网改造,确保供水水质,以保证乡镇及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遵循“一城一网”的原则,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供水体系,建立城市供水的安全保障系统,使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35万立方米,供水服务人口450万。
8.2燃气工程。“十二五”期间,根据市政府的整体部署,优化燃气气源结构,构建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计划通过天然气场站和管道建设,进一步优化市民用气能源结构,使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8%。抓住天然气进温的历史机遇,在规划期内建成大都市区天然气输配体系。编制天然气工艺场站建设规划(门站、调压站、储配站、应急保障);高中压管网建设规划;CNG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天然气应用发展规划。至2015年底,将建成城域天然气高、中、低压一张网,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规模达到25万户,管道燃气气化率从20%提升到50%。
8.3 排水设施。编制温州市城市雨水专项规划,用以指导雨水排放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排水泵站:加快卧旗山及三桥下排水泵站及相配套管网建设;解决旧城区排涝能力不足问题;督促各区和有关单位加强道路下穿点泵站改造与建设;改造提升泵站自动化管理水平;落实汛期排水泵站24小时值班制度。
②排河(江)出口:改造提升雨水排放瓯江出水口,达到设施坚固,运转正常,开闭效果良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标准;整治雨水排河口,基本消除阻挡、堵塞、占用或低于河床造成排水不畅现象。
③低洼积水区:结合城中村或旧村改造,以及采取工程措施建设改造低洼易积水区域,基本消除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梳理改造旧城以及已建管网,加强管网清通、提高排水通畅能力。
④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建立起监测预警联络机制,强化市、区两级应急抢险队伍建设,配备满足应急抢险需要的机具、设备和装备;提高应对和处置事故的能力。进一步落实了应急预案的演练计划,按照事故预案等级,分层次组织了培训和演练。建立市本级不少于3支巡查队、7支抢险队,各区不少于2支巡查队、4支抢险队,开发区不少于2支巡查队、3支抢险队的应急抢险队伍。
第九节 加快提升园林绿化建设
根据“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构筑温州主城区“绿心蓝带”的规划建设布局,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城市发展构筑良好的大环境绿化。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建设“宜商宜居”,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环境保障作用。
9.1构建中心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带。根据温州市特有的城市组团结构、发达的城市体系,结合城市的交通和景观特点,着力营造城市“楔向网状”绿地总体格局,建成以温州生态园(大罗山及三垟水网)为城市绿心和以东海滨海带、瓯江、塘河为主的蓝色城市生命带,形成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布局形态,建构未来城市生态调节中心、生态教育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构建群山环抱、双水绕城、一面滨海的山水城市格局。
9.2加强城市绿化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到2012年底,使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较高水平,在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人居环境和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基本项的要求。建立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形成组织管理到位、规划设计规范、景观保护得力、绿地系统完善、设施配套良好的格局,为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9.3加快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抓好城市森林公园、市级综合性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街头小游园、沿线沿岸绿色屏障、“三公”项目用地绿化、城市立体绿化建设等园林工程,特别是做好中心城区和旧城改造,使城市环境在短期内有较大的一个改善,景观有较大的改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力争2013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至2015年,要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0.55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城市绿地率达到35%以上;绿地覆盖率达到45%以上。2015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第十节 切实加强环卫设施建设
坚持环卫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合理布置各项环卫设施,完善规划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服务体系。坚持近远期结合、充分利用、合理改造现有环境卫生设施,充实、调整布局,完善、提高现有环卫设施标准,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把环境卫生规划和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创建生态城市相结合。
10.1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根据我市现有的垃圾处理厂分布以及处理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快垃圾处理厂科学选址和扩建工程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努力提高我市城市垃圾处理能力,满足城区垃圾处理需求。
10.2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科学合理制定相关转运体系机制,以提高我市垃圾收集转运的高效、安全运行。加强生活垃圾收集、中转等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现有设施和新建设施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城市垃圾转运能力。
10.3合理布局公厕并提升标准。根据我市城市环卫专项规划,加快人流量较大区域的公厕建设,同时对现有公厕进行改造提升,让城市所有公厕要达到二类标准以上,市中心和大型公共场所需达到一类标准。
10.4坚持强化环卫专业管理和科技进步的原则。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环卫设施,提高环卫作业装备的科技含量,加强职工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环卫队伍素质,加快环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第十一节继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坚持生态环境优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六城联创”,扎实推进环境“四大整治”。依据《温州市城市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建设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对城市污水排放、垃圾处置、宣传教育力度,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11.1加快污水排放治理。在城市污水专项规划指导下,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为工作重心,以提升防汛排涝能力为工作基本点,通过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以生态市建设和污染物减排为抓手,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继续推进以温瑞塘河治理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和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等措施。
11.2推进垃圾分类处置。积极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程,垃圾处置率达到100%。“十二五”时期积极推行试点工作,由各区明确1~2个居民小区进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袋装化收集运行管理,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全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11.3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等法规规章,增强公民的市容意识感和环境卫生责任感。形成全社会都理解、支持、重视环境卫生工作,自觉维护改善环境卫生和爱护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良好风尚。使城乡广大公众积极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等活动中去。引导广大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市容环境整治工作,营造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保护环境和讲究卫生的好氛围。
第四章 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六城联创”和“千项万亿”为目标,加快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落实和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市政园林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政园林事业重大项目建设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和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促进作用。
第十二节 实施快速公共交通
12.1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建设三条BRT快速公交线路,里程分别为19、18.5、13公里,配车数分别为70、76、50台。
1号线:新温站(火车南)--杨府山商务中心
由新温站(火车南)--宁波路—温瞿公路—西山路—锦绣路—新城客运站—汤家桥北路—杨府山商务中心(全程19公里)。
2号线:中央涂—高教园区
由中央涂—望江路—百里路—信河街—人民路—大南路—锦绣路与1号线衔接—桥儿头—南浦路—南塘大道—茶白公路—高教园区(全程18.5公里)。
3号线:双屿客运中心—杨府山商务中心
由双屿客运中心,经江湾路—迪索路—富士达路—望江西路—百里路—江滨路—杨府山商务中心。全程13公里。
12.2 实施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完成既有金温铁路线改造,建成轻轨1号线路建设项目。
第十三节 完善道路网络建设
13.1 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利用既有金温铁路城区段廊道建设铁路温州南至瓯江口市域轨道交通线,2013年底前建成投用,开工建设铁路温州站和乐清分别至瑞安的市域轨道交通线;争取开工建设铁路温州南至乐清、中国鞋都至永强机场、铁路温州站至黄田等城市轨道交通线。
13.2 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构建翠微大道拓宽及南延伸段(江滨路—站南路)、永瑞大道(望江路——环山南路)、文昌路改建及北延段七都南北汊桥(瓯海大道——104国道)、滨海大道(江滨路——劳动路)、瓯海大道西段及西延段(南塘大道——站西路——藤桥)、环山南路(永瑞大道——滨海大道),形成以“永瑞大道与瓯海大道为十字骨架”的都市区级四纵两横快速路格局。
13.3实施城市主干道建设。建成宁波路北延(江滨A线——温瞿公路)、广化路南延(过境路——中兴大道)、104国道瓯海段改建工程(牛山-茶白公路)、惠民路南延(温州大道——瓯海大道)、中兴大道(瓯海大道——南塘大道)、曹龙大道(机场大道——环山北路)、环大罗山东路(环山北路——环山南路)、江滨路龙湾段(桃花岛——龙腾北路)、六虹桥路西延(翠微大道——新高桐路)、黄屿大道(汤家桥路——文昌路)、温州大道东延(钱江路——瓯海大道)、站南路东延(站西路——南塘大道)、南湖路(104国道——南塘大道),环山北路(中心大道——环山东路)形成七纵七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
第十四节 加快停车设施及慢行系统建设
14.1 停车设施。建设滨江商务区、新城、温州站、客运中心站、瓯海货运站、瓯海中心区及双屿客运中心7处环主城区P+R停车换乘场。建成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九山公园、人民广场等路外公共停车位。争取“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市公共停车泊位达到规划期(2020年)停车泊位需求量的80%,即总泊位量达到7.44万泊位,规划“十二五”末将实现每百辆小汽车拥有公共停车泊位约13个。建议在旧城区实施拆房建车库工程。建成停车诱导系统,即完成城区停车诱导系统建设规划,分期实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
此外,现行新改建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配建标准执行温州市停车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配建建议标准。
14.2慢行廊道。“十二五”期间,建成“一横两纵”三条景观休闲慢行廊道,1.滨江(甬温铁路—茅竹岭)横向廊道;2.古城—塘河(江心屿—古城—白鹿洲公园—瓯海大道)纵向廊道;3.会展商会区—行政中心(CBD—杨府山公园—世纪广场—三垟湿地)纵向廊道。
第十五节 加快污水处理与污泥收集处置系统建设
15.1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1.梧田污水处理厂(8万吨/日,1.6亿元)。2.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10万吨/日,2.0亿元)。3.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改造和二期扩建(一期改造20万吨/日,扩建10万吨/日,4.0亿元)、4.滨海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4万吨/日,1.0亿元)。5.滨海园区第三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1.5亿元)。6.仙岩丽岙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1.0亿元)。7.鹿城轻工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2万吨/日,0.4亿元)。8.三溪污水处理厂一期(4万m3/日,,1.1亿元)。9.仙岩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万m3/日)10.西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15万吨/日,3.0亿元)及配套管网设施建设,至“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率95%的目标。
15.2 污泥处置设施。建成中心片污泥干化焚烧工程(240吨/日)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泥焚烧(1500吨/日)热电联产项目,使市区污泥处置率达到85%以上,实施中水回用工程。
第十六节 推进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建设
16.1 垃圾处理厂建设。完成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1200吨/日,建成天长岭综合填垃圾埋场,处理率520吨/日,工程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库容160吨/日,二期360吨/日,占地800亩,投资3.77亿元;启动龙湾垃圾填埋场和瞿溪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选址工作,同时开展垃圾分类处置的调研工作。
16.2环卫后方基地建设。完成总投资0.76亿元,占地16亩南片环卫后方基地项目建设。
第十七节 着力提升燃气发展
17.1燃气管道建设。建设完整的城域天然气输配体系,满足地区天然气供应的输送、调峰、应急等全部功能,期末气量达75000万Nm3/a(包括电厂用气)。加快瓯海大道西段等道路次高压及中压燃气管道的建设,推进市区燃气管道的建设力度,建设高压管线38.1km,次高压管线40.9km,中压管线159km。
市域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龙湾蓝田、鹿城岙底、乐清北三座接收站,分别接收海上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和甬台温管线液化天然气;瓯江以北新建乐清、北白象、永嘉3个分输站,瓯江以南新建瑞安东、瑞安西、平阳、苍南4个分输站;建设高压管线约335km。
17.2 供气场建设。新建接收上游气源的市区东、西向各设1座天然气门站。拟建惠民、站西、藤桥和海城4 座独立高中压调压站,接收次高压管道来气。
建成市中(1750立方米,气化能力为7万Nm3/h)、郭溪(1200立方米,气化能力为5万Nm3/h)、茶山(600立方米,气化能力为1.2万Nm3/h)3个LNG应急气源站。
第十八节 推行城乡一体化供水
18.1 净水厂建设。建成石鼓山水厂(一期)及配套工程(10万吨/日,3.09亿元)、藤桥片供水应急工程配套(1.02亿元)、西向水厂工程(30万吨/日,3.25亿元)、(梧田供水厂)至“十二五”期末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35万立方米/日。
18.2 供水管网建设。加快城市配水管网建设、改造,至“十二五”期末DN100以上管线总长达2200KM,期间供需建设城乡供水管网374.6km,总投资44850万元。
第十九节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19.1 公园绿地建设。开工建设大罗山生态园,总面积9669.41公顷。西郊、五磊山、吹台山等4个森林公园,总面积6521.97公顷。建成卧旗山公园、牛山公园、仰义公园、仙门山公园杨府山、白鹿洲、三垟湿地、景山公园等9个市级公园,总面积约1435.42公顷。18个区级公园,总面积335.7公顷。5个滨水绿地,总面积354.77公顷。2个防护(街头)绿地、绿道网建设等绿化工程。至“十二五”末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055公顷。
19.2 道路交通景观提升。完成温州东、温州南、温州西、瓯北、古岸头5个高速互通立交的绿化改造,龙湾东、北白象、南白象3个交通枢纽点及城区绕城高速防护林的景观提升。
第五章 2011年市政园林事业重点工程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更好实现目标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特提出本年度的重点实施工程,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为完善各专业系统建立更好的平台。
1、污泥干化工程。完成温州市240吨/日污泥集中干化焚烧建设项目和滨海园区1500吨/日热电联产项目一期500吨/日项目土建工程,开展中水回用前期工作。
2、 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改造20万吨/日和二期扩建工程10万吨/日、滨海园区第三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建设。启动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10万吨/日、梧田污水厂8万吨/日工程建设,新建灰桥污水泵站,仰义污水泵站。
3、垃圾焚烧发电。完成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1200吨/日扩建工程。
4、垃圾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天长岭填埋场520吨/日、开展龙湾垃圾填埋场600吨/日项目的前期工作。
5、市政道路和公共交通。完成民航路(永瑞大道)、翠微大道拓宽改造及南延伸、瓯海大道西段西延伸、环山南路、广化路南延伸等道路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新纺织路、宁波路(隧道)、蛟凤北路及德政东路工程;开工建设既有金温铁路改造轨道线路;启动BRT快速公交项目,力争开工建设3号线(温州双屿客运中心——杨府山商务中心)。
6、停车场建设。完成站前东小区480个、中西医结合医院113个、鹿城文化中心南侧66个立体停车位建设,建成20个社会公共停车场,新增主城区配建公共停车位3000个以上。
7、水厂及配套。续建西向水厂一期工程(30万吨/日)开工建设藤桥片供水应急工程(管线工程)。
8、公园绿地。完成杨府山等10个市级公园、钟秀园等13个区级公园、3条滨水带状景观带,总面积600公顷,以及81.27KM绿道网等项目建设,新增城市绿地建设600多公顷。
9、燃气工程。完成瓯海大道次高压及中压燃气管道,高压管线58km,中压管线345km。公里建设项目,启动东门、西门2个门站及站西和惠民调压站前期工作。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节 强化规划引导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经济走向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下完善规划编制程序,加强市政园林事业行业发展的规划编制,强化引导公用事业的规划建设,加快制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行业规范,进一步提高市政园林行业的综合素质。
20.1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统一管理。落实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政策衔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通过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相关规划中的各个项目,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相关责任。
解决职能交叉、权责模糊的问题,明确管理主体,避免责任不清,保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顺利实施。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断加强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精简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强化部门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宏观调控力度,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20.2建立规划实施监测、检查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并完善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跟踪评价制度,由编制部门组织对本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修订完善,适当调整有关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配套协调和引导,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确保本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围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垃圾分类收集、雨洪水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加大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转化,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进步。
第二十一节 加大政策扶持
转变政府直接经营管理市政公用事业的模式。政府部门要与直接经营管理的市政公用企业彻底脱钩,政府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经营管理市政公用事业,转为创造竞争条件、管理经营秩序、营造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培育,建立统一开放市场环境,引导鼓励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市政公用行业经营权的竞争。
21.1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研究。政策研究既要重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要重视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结合实际,加强各种机制、手段的引导和协调,有利于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社会公平。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政策指导和市场监管,切实保护好公共利益。在发挥政府作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寻求多元化的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保证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加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益,盘活和优化现有市政公用设施存量资产。
21.2加强政府对农村地区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强化财政资金投入作为农村地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的核心地位,以农村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为契机,近期重点推进乡镇和中心村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农村人口聚集、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品质提升。深化对基层工作的服务与指导,积极组织专家组对县(市、区)和镇,对各类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运行情况等项目进行调研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运行和管理水平。
第二十二节 深化事业改革
为促进我市市政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对公用事业改革的管理条例,制定符合我市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提速行政服务增效工作。推进公用事业投资市场形成多元化的结构,构建适度、有序、公平的市政公用市场竞争环境。
22.1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认真贯彻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提出了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目标,基本确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加大了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出台相关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办法和供热、供水、供气、公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细则,全面放开市政公用市场。
22.2重视行政服务提速增效工作。实施联合审批,完成“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即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行政审批服务向中心集中;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和审批授权到位),审批服务提速30%。完善市政园林业、招投标代理、造价咨询、监理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企业单位及个人的信用档案,实现动态管理。
22.3建立健全市政公用行业价格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符合我市市政公用行业健康发展的收费体制,保证公用基础实施平稳、有序、安全的运行,实施和完善价格收费差别化,推行阶梯式的水价、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加价制度;合理把握水价调整的力度和时机,防止集中出台调价项目。研究制定天然气价格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制定和实行燃煤价格的联动指导意见,提高居民对天然气的认识和普及。加强对污水排放管理,加强对排污收费和定价实行监控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污水排放的收费制度,科学推广对分类排污放实行不同档次的收费。各项调价过程中依法履行听证制度,提高公用事业的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节 着力行业监管
城市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证市民的公共利益和安全,提升行业监管力度是对我市市政公共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认真执行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中,落实监管责任,抓好监管工作,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23.1加强公用事业市场秩序监管。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定市场秩序,严格操作规程,完善项目竞标制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3.2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按照“与民贴心、待民热心、让民舒心”的服务理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快研究,对研究出的解决办法快落实,及时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要强化服务督查,督促企业提高效率、改进工作。对企业服务情况采取现场督察、深入社区座谈、用户家中走访等多种巡查方式,做到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及时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23.3规范成本与收费体制。成本与收费监管是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重要内容。要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成本约束机制和成本定期监审制度,定期公布经营状况和成本信息,激励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降低成本;要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收费程序,统一收费标准。
23.4着力提高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计标准。制定行业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市政公用设施的质量和安全运行,推进我市市政公用行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工作。积极创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市政行业的标准体系,并加快制定符合我市实际发展的地方设计标准。
第二十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
努力营造全方位创新的良好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以及新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产业化的步伐,以创新增强城市的竞争力,以创新提升城市的价值。
24.1构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强化政府引导和推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服务,落实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注重选拔和锻炼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行业队伍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确保我市优质行业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4.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利用新科技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治污技术水平提高,实现建设领域建设过程的资源节约。坚持以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水平。
24.3实施市政信息化管理。随之科技的创新发展,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科技产业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为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市适时提出了《数字温州建设规划纲要》。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建成行业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实现行业资源共享、管理信息网络化。加快全面推行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工程,有效的整合对全市公用服务的监管。并通过信息化改造,利用科技支撑建设“数字市政”,实现我市市政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