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专题规划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专题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是一个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带动着区域经济系统的迅速发展。珠三角高新产业带范围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同,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惠州市区以及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区、鼎湖区以及四会市、高要市,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77万(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别占广东省土地面积的23%和广东省总人口的47%。从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基本结构形态来看,它以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结点,沿珠江两岸,把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乡镇、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沟通起来,形成点线相连、互相交织的网络。这个网络在技术上、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主导的地域综合体。

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2000年,产业带内国内生产总值7378.6亿元,占广东省的69.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约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3.6%;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169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743亿元,约占广东省的92%;高新技术产业界从业人员约82万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员16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约7万人,约占广东省的9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65亿美元,占广东省的96%。目前,产业带内有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6个国家级,东莞、肇庆、江门3个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珠海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加快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建设,对促进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

(二)发展优势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正在成为广东的第一经济增长点。“九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平均增长32%,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达1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6%。

2.主导产业突出,初步形成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群。2000年,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产品产值达2516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4.4%,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居于首位,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5%。同时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自主品牌。

3.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加强,日益向国际化迈进。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逐步增强,2000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达61亿元,企业投入占70%;依托企业共组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98家,占广东省已建工程中心的80%。从技术来源分析,42.5%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是企业自行研究开发实现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及港澳台的产品产值比例由67%下降到44.15%。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发展趋向国际化,产品出口保持较大增幅。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及质量体系认证或FDA、UL、SFI国际质量认证。高新技术产品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产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69%。

4.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珠三角高新产业带9个高新区批准新建面积111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约75平方公里。2000年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和26.9%;实现利润76.2亿元,缴税62.1亿元;出口创汇40多亿美元。区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231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36家。区内总人数约23.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8万人。

产业带内经认定的软件企业343家,软件产品822个,2000年共实现纯软件收入约80亿元。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批准新建面积约6.5平方公里已全面开工,约有入园软件企业710家(其中经认定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软件企业230家),实现纯软件收入约36亿元。

5.智力资源相对丰富。广东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及科技人员85%左右集中在这一地区。2000年该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17万人,占广东省的79%;高等院校41所,教职工3.88万人。2000年专利申请量16476件,授权量13793件,分别占广东省的78%和87.3%。

6.产业配套环境逐渐形成。珠三角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一个大项目的投产、一家“龙头”企业的腾飞带动数家相关企业的发展,一个产业的崛起促进一个地区产业配套环境形成的态势已初步实现。

(三)存在问题

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较低层次。高新技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专利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数的30.37%;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有77.3%的出口额是由来源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技术创造的。

2.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和实力相对薄弱。珠三角地区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规模,但工业增加值、出口贸易增加值还不高。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缺乏,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2%左右,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技术储备不足,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孵化器”刚刚起步,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研究开发机构寥寥无几。

3.投入不足,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仍然偏低,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高于5%的企业不到1/10;高新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4.整体协调与联合建设力度不够。地区以及园区间发展不平衡,尚未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企业规模偏小,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进一步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方针,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以整合资源实现跨越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协调,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全面增强珠三角国际竞争力。

1.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骨干。加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力度,通过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带动和辐射珠三角高新产业带乃至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上档次、上水平。

2.以合作办学办所和加强企业研发为途径,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合作,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到珠江三角洲联合办学和办研究院;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尤其是与国外跨国大企业合作,创建研究开发机构,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壮大广东高科技人才队伍,使世界各地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在珠三角聚集,增强高新技术发展的后劲和技术储备,实现技术和产业跨越发展。

3.加强政府协调和引导,构造珠三角产业协作大平台。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宏观引导和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广州和深圳的龙头作用,促进珠江三角洲各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互补、联动推进、均衡发展,使产业的宏观布局更趋合理。

4.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舰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联合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为纽带,按照工程成套、主配结合、横向联合、多种经营和混合兼并的原则,推进战略性结构重组,组成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合舰队,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和基地,打造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品牌,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珠三角高新产业带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区、国际高素质人才创新的乐园和创业的热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和火车头、广东省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及产品的辐射源、亚洲高新技术聚散地和经济增长的活跃区域、面向世界科技创新的窗口和宝地。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

2.具体目标

2005年达到:

——高新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5800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约占75%),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25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3%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3000亿元以上,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5%以上。

——高新区实现年总产值超3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一半以上;科技人员占全区职工总数的40%。软件园实现软件收入500亿元;产业带内软件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左右,占国产软件20%左右的市场份额;10~20家软件企业获得国际认证证书,跻身国内大型软件企业行列;形成8~10家产值超5亿元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软件企业集团和20~25家产值超1亿元的国内知名骨干企业;拥有15~20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软件产品和80~100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名牌软件产品。

——逐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能源与环保及海洋科技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90%以上。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在传统产业中形成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其综合水平(产品质量、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主要经济指标、科技创新能力等)得到较大的提高。

2010年力争达到:

——高新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平均18~2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超10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5%,其中出口值占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的40%。

——高新产业带内高新区实现年总产值超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一半以上,力争有2个高新区超1000亿元。

——高新技术产品5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高新区建设,形成新态势

高新区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不断优化创业的环境,根据原有的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发展领域为突破口,办出自己的特色,促进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为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1.从宏观政策和专项资金上加大对高新区的指导和支持。省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广东省高新区及珠三角高新产业带建设的规划与协调;各地政府要组织制定好各地高新区的建设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高新区领导和协调指导工作。各高新区应在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重点培养本地区核心发展能力,成为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形成一、两个有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不同的区域应力争功能互补,联动推进,加强产业间的均衡发展,使各高新区产业的宏观布局更趋合理。加强高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企业间的强强联合,营造高新区产业一体化,从整体上提高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抓好科技创业园的建设,扶持多种类型的科技创业孵化机构。高新区要发挥“政、产、学、研、金、贸”联动推进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好科技创业园,为入园区创业的小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信息、培训等。重点办好IC设计、软件、光电子、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及产品、电子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服务。同时创造条件,发挥社会的力量,吸引投资基金及民间资源等商业组织或个人参加孵化工作,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社会化的孵化服务,为高新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大批科技创业人才进园创业,大幅度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3.优化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高新区继续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设立区的管理机构。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通过体制创新激励技术创新,增强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完备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创业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利用、挖掘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潜力和积极性,建立中介服务体系,吸引风险投资保险机构、投资顾问机构、科技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担保机构、人才培训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入区,为区内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4.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和网络。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特点是产业集群。珠三角各高新区之间距离较近,交通网络发达,信息网络建设迅速,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各高新区之间的合作,促进企业强强联合,缔结战略联盟,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和网络。通过每个企业的进一步专业化生产,通过联合采购和共同开展市场营销等,合力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

5.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加强广州、深圳、中山三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及广州、深圳和珠海保税区的建设。提高开放程度,积极推进国际规范、国际准则,推进ISO9000和ISO14000系列等国际化标准,努力争取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出口基地、保税区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信息快、机制活、人才多等有利条件,利用国家赋予的有关政策,建立技术贸易信息中心,培育科技兴贸重点出口企业,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加快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推进软件园建设,拓展新领域

进一步推动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深圳、南海等软件园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功能配套完善。建好广东省的软件“金三角”,形成硅谷效应,辐射和带动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促进广东省成为软件大省、软件强省。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好珠三角软件园建设的统一规划部署,促进软件园间分工与合作、功能互补、协调运作,形成合理的软件园区域布局,提升总体运作效益。

2.建立和完善珠三角软件企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以软件园为依托,联合国际知名软件大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国际先进的“软件研究开发中心”、“软件质量评测中心”、“软件企业及产品孵化中心”、“软件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软件招标采购中心”、“软件企业相关资源重组服务中心”、“软件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软件技术产品汇展中心”和“软件产品技术进出口服务中心”等九大中心。

3.建立“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园”。引导相关资源,以目前支撑服务体系基础资源配置较好、产业结构有一定优势、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优势的广州软件园(含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科学园、南沙资讯科技园)为扶持重点,建立“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园”,加快珠三角软件产业国际化进程。

4.扶持潜力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继续巩固电信、金融、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软件品牌的国内领先地位;在新兴和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软件领域,如信息家电、嵌入式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信息化社区、网络与信息安全、游戏娱乐、芯片固化软件、交通、数据库、开发与评测工具及平台、中文信息处理平台等扶持有发展潜力的相关企业,并打造软件行业“航母企业”,创出国内、国外均具有影响的名牌产品。

(三)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办研究院,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

1.优化珠江三角洲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建立多功能并形成各自发展重点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和五山大学区。定位于珠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密集区的核心区域之一,以国内外著名高校为主,多功能、多层次发展高等教育,即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发展,层次包括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教育。同时,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及产业化基地。

——深圳大学城。定位为高层次、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主要引进国内高水平大学以及国外著名大学,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与应用基础研究及高科技研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珠海大学园区。定位为全方位发展高等教育,主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生教育,以珠海国家科技创新海岸为依托,发展高科技研究及其产业。

——东莞大学科技城。定位在以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东莞高新区)为依托、功能配套的大学科技园区,使其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主要引进国内工科类高水平大学和国外大学及其科技力量,重点发展工科类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利用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科优势,重点建设广州研究生培养基地,利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学科优势,重点建设深圳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人才队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要加快引进学科带头人,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增强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佛山、江门、中山等市,以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推进产学研合作,根据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优化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发展工科专业研究生教育。引进国外著名大学MBA项目,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级管理人员。推进广东省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有条件的高新区或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都要争取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3.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加快大学科技园和联合研究开发院的建设。重点建设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和广州、深圳两个联合研究开发院。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高等学校、科研单位、高新技术企业及技术持有人和海外企业全方位开放,主要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扶持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产业化,使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将大学科技园和联合开发研究院建成具有开放式特色和持续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联合研究开发基地。

(四)大力创办研究开发机构,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1.加强重点工程中心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对广东省现有的50家重点工程中心、863成果转化基地和重点科研基地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行动态管理,力争培养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2.积极吸引国际跨国公司来粤创办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增强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降低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实现“强强联合”和跨越发展战略。

3.鼓励和扶持省内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海外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网络优势、市场优势,设立海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与企业紧密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直接并入企业,增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

5.提高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认识。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并把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评定指标,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

(五)积极创造条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1.政策扶持。研究制定广东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下同)技术创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加快和保障广东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2.设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根据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企业的不同特点,配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资本金投入)等多种形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认真落实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2]48号)。并对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推进股权激励制度的改革。

4.建立中小企业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引进新技术、共性技术支持、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信息咨询、综合服务与全程服务等多方面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改善技术、信息条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六)发展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继续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拓和开发能源与环保、海洋科技两大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方面,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软件、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软件、生产与办公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与智能软件、应用软件等。硬件方面,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数字通信设备、数字化视听产品、智能交通产品、新型元器件、光纤预制棒、光电端机、电光源器件、波分复用设备、光通信设备等。信息服务业方面,以网络建设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向经贸、金融、旅游、教育、交通、通信、医疗服务业等行业的辐射和渗透。

——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细胞工程、蛋白质及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组织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生物技术;重点开发医学植入物、生物相容性测试生物聚合物、新型药物制剂、新型中成药及天然药物、高技术化学原料药、特效海洋药物、高技术医疗器械及先进制药装备。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印制电路板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新材料、功能陶资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学纤维新材料、造纸工业新材料、治金新材料、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及项目,并形成相关的产业基地。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检测传感、自动控制、信息处理伺服传动、系统集成、光学与光电等七类高新技术;重点扶持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装备,全面提供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重点发展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智能化家电及关键部件,电子医疗器械、专用设备、数字化办公机械、智能仪表、关键基础件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数控设备及精密机械、环保机械、机械基础件制造,城市轨道交通智能控制及信息系统、先进制造技术。

——能源与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电池、太阳能利用、生物质生化发电、地热及波浪发电、风机和水泵节电改造、电网节电降耗等;火电厂脱硫、脱氮处理、中小锅炉喷钙脱硫、无组织源排放控制,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回收工艺及黑液处理、有机废物综合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安全填埋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海洋科技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利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保监测、海岸与海洋工程技术、海洋资源信息技术与服务系统五大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和开发基因组、细胞融合、染色体操作等海洋生物技术,抗肿瘤蛋白、多糖和基因药的研制和中试技术,抗癌、抗衰老、抗菌、抗病毒药物和保健药物的试验与开发技术,名优品种良种化技术,重大水产病害防治技术等高新技术。

(七)积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全面提升广东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省、示范市、示范专业镇和重点示范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省、市、地区之间技术、资源的整合和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广东省制造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经济效益。支持区域制造资源优化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群的发展,全面提升广东省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把珠三角高新产业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制造业基地。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和规划、整合资源、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等,营造制造业信息化环境,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提供必要的“温度”、“水分”和“土壤”等发展条件。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从本身需求出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根据企业特点和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重点要深化应用CAD/CAM/CAE/PDM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创立企业创新设计平台,逐步实现产品虚拟设计和数字化设计,提高企业创新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开发能力;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重点是单元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典型的大系统和复杂系统,要积极应用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采用或改造生产设备,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生产过程的控制水平和生产效率。积极推广应用ERP/SCM/CRM/BPR等管理技术,优化管理结构和流程,实现管理数字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增强企业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

3.攻克一批关键技术,使广东成为汽车工业及大型成套装备生产的重要基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等新成果运用于机械制造过程中,发展新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攻克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装备。加快发展汽车制造业,不断提高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技术水平和零部件配套国产化程度;推行“绿色产品设计与制造”战略,扶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重大装备的成套能力,使广东的汽车工业和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拢。

4.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实现跨区域的互动与协作。通过实施跨区域网络化制造重大项目和模具全球网络化制造示范系统,实现东西部和国际间跨区域的互动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的环境,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珠三角地区传统产业中居国内外优势地位的产业,优先支持发展一批重点产品,集中扶持一批市场容量大、关系国计民生、对珠三角传统产业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和产品。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服装设计开发中心和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设计开发体系,运用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发展中高档服装面料。纺织服装行业最终要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纺机设备智能化、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交流网络化的优化升级目标。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扶持发展生物技术、分离提纯技术、杀菌技术和新型包装技术等关键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结合生产的特点进行生产过程自动化,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发展速冻保鲜产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绿色食品及食品添加剂、食品基础原料和辅料。加快生物发酵工程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建筑材料产业。积极开发新型建筑、装饰材料,高档洁具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运用高新技术进行节能降耗改造,改造工业窑炉,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提高建材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建筑材料产业的产品结构和档次。

——电器机械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做到设计制造一体化。用标准化零件发展多样化产品,实现多品种、少零件,低成本、高效益。利用计算机技术、嵌入式软件改造机电产品,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支撑。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内推广计算机柔性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石油化工业。搞好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用自动化生产、测量、显示、控制等工具,通过生产信息达到生产的自动化。推动管理的信息化,包括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大力推广高新技术,达到节能、节电、节水、节气,降低消耗,节省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交通运输业。加快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强电动汽车及其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示范。

——医药行业。自主研究开发与高起点引进相结合,积极组织现代中药和海洋药物的研制开发,发展医药新产品和新型电子医疗器械等新产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生产装备,改善企业管理。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特别是对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逐步提高药品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为药品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手段。建设药品采购网,增强药品采购的透明度。

——冶金业。重点是整治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继续完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企业营销系统、财务成本核算系统、生产指挥调度系统、备品备件管理系统等,及时在线采集各类生产数据。建成全公司和全厂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做到科学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农业。加快三高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鼓励采用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使农作物和畜禽生产全面实现良种化。发展工厂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水平。加强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系统上的应用。实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计算机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网络和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商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商业系统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继续在商业领域推广:以条码技术、商品分类编码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数据流通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要内容的商品通讯和配送信息化技术等。大型商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等手段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通过数据库管理实现“虚拟库存”,降低流通运营成本和持有实际库存商品的市场风险。

促进区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专业镇模式的集约化发展。广东省专业镇是工业的聚集基地,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各专业镇要围绕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平台的建设,发挥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十五”期间,大力推进150个左右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和技术密集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政策措施

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同时更是资本密集的产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的竞争规则将与国际惯例接轨,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为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加快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发展,必须对WTO的法规进行研究,营造符合国际规范的环境,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布局研究,促进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省市联动,专项带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

1.省市密切配合,在充分发挥各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性的前提下,加强对各市的指导和总体协调。各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提出的重大问题,要以市为主加强研究,省科技行政部门协助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加强攻关;对跨区域的重大问题,以省为主,做好牵头组织,对外树立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整体形象。

省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对涉及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国土、海关、税收、财政、宣传等方面要加强协调,共同推进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发展。

2.确定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采取省市联动、部门联动的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对高新技术产业群中的一些重要技术实施专项攻关,力争重点突破。突出重点、优化集成、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力争在一些战略产业和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成长和发展。切实解决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攻克一批对于广东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关键性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加技术储备。

重大科技专项的确定要面向产业,立足于科技创新。重点选择软件技术与产品、网络技术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与关键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化家电、先进制造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人类基因功能分析与应用、生物技术药物、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电子新材料、新型电池、中药现代化、数字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清洁生产技术及示范、大气污染控制等。

(二)以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优化配置各种资源

1.逐步建立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专门人才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工作。特别是要吸引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技术带头人或曾在国外高科技企业工作过的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为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建设与发展服务;认真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人员、企业家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训网络;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各类人才工作和创业的环境,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社会风尚,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环境留人。

2.完善分配制度,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中关于鼓励和奖励发明创造的规定,执行知识、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权、创业股、年薪制等各种新的分配方式,重奖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充分体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使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形成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3.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合作研究开发、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企业和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要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制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开发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联合开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产业化。

4.大胆进行管理创新,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按照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区、新经济体制的试验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示范区的要求,努力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大胆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形成建立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运行机制;高新技术企业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开拓国内国外市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5.大力推进网络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在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区域合理分工和布局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网络化。目前基础设施网络和组织间的网络正在构造公司网络化,要通过推进公司网络化进一步营造网络经济的氛围,促进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合理地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整合资源,使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1.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政府可将过去财政给予企业的各种直接、间接补贴转为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关键性行业进行示范性高风险投入,引导创办产业孵化器。与此同时,鼓励条件成熟的创业投资公司和基金上市,多渠道吸引民间资金,逐渐形成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外资及个人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

完善科技创业投资的运作机制,扩大创业资本的退出渠道。逐步推广以有限合伙制的形式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的做法;加强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特别是广州、深圳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新技术投融资社会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包括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估价机构、市场潜力调查机构、承担连带责任的督导机构、专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创业投资行业协会等。

2.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银行的融资功能,实现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推荐有实力、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包括国内的主板市场和香港二板市场及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政府部门定期举办服务性的信息交流会,促进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沟通,使证券二级市场的资金重点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同时,积极选择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尝试发行可转换债券、附新股认购权证的企业债券、浮动利率企业债券、企业的境外债券等品种,从境内外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四)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提高广东省知识产权的总量和质量,实施“人才、专利、标准三大发展战略”,增强广东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励和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扶持和保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培育一批能够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具有示范作用的企事业单位、高新园区、产学研联合体,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新技术并在国外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产品和产业,提高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把知识产权制度纳入本单位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和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提高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社会服务水平。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化进程,即时掌握和了解国外及其他地区在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五)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建设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设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及建设方案。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关于促进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导和扶持珠三角高新产业带的建设和发展。

珠江三角洲各市及省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一盘棋,注意功能互补、联动推进;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上,要注意产业间的均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协调发展。按照“抓好试点、稳步推进,突出重点、创新跨越,抓大育小、扶优助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一批“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的高新产业群体,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强检查,狠抓落实,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工作列入珠江三角洲各市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内容,有关各市及省直部门要全面建立定期检查和动态考核制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现解决问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贡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