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十二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新余市“十二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我市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适应小康和谐社会的现代文体广电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提高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创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体广电事业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我市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二、基本原则

——文体广电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体广电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体广电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发展事业与发展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保证文体广电事业健康发展;创新体制,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文体广电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的创造力、渗透力和辐射力;

——繁荣城市文化与促进农村文化进步相协调的原则。着力加强县(区)和乡镇的文化发展力,发挥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加强社区和偏远村镇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城乡协调;

——重点设施与基础设施相配套的原则。大力加强全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等业余生活需要。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不断完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加强市、县(区)、乡镇文体广电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的全市文体广电事业新格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新余特色的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体系。到2015年,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产品、体育活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更加丰富,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文体广电的共同发展;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水平与我市的经济实力相适应,群众文化活跃、文化精品丰收、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壮大、文化市场规范,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余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奋进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体育、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到2015年,全市文化体育广电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全省前列;

——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稳定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全省前列;

——设施布局合理。集中力量在全市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市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努力繁荣文化事业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市文化中心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新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及文物库房等基础性公共文化设施,认真实施我市民生工程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健全村落(社区)文化活动室,完善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村有文化活动点”,切实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市、社区、乡镇、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要进一步创新理念,进一步实现资源整合、综合利用和共建共享。通过5年努力,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村和文化示范社区,真正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2、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开放率和利用率。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政策范围内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农村、社区基层,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文化服务。继续实施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制度,积极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采取切实措施,为低收入居民提供更多免费或低价的基本文化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

3、大力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繁荣城乡群众文化。提升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组织化程度,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一年一届的渝水区文化艺术节和每三年一届的傅抱石文化艺术节。挖掘、扶植“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大力引导企业兴建文化阵地,组建文化团队,积极繁荣企业文化。继续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通过文化直通车、流动图书馆等形式,向农村、偏远地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

加强文化团队指导培训力度。市群艺馆、市歌舞剧院、市艺研所等单位要加强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的轮训力度,不定期、分专题举办文艺骨干业务培训班。继续培育业余文化团队负责人、村落(社区)文化室管理员和民间艺人等基层文化带头人,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要不断发展壮大文艺团队,完善文艺团队注册登记制度,加强日常培训辅导,使其成为一支长期扎根基层、拉动基层文化繁荣的主力军。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抓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绘画、书法、摄影、工艺品等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切实加强文化艺术普及工作,提高农民文化艺术素养。

——实施精品文化培育工程

1、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完善精品创作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扶持和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细化文化精品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及文艺新人等奖励和评比办法,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加大对重点作品、重点文化艺术成果、重点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积极做好新余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文章,努力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创作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精品。力争5年内有1-2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每年有3-4件作品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2、精心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精心组织傅抱石文化艺术节、渝水区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音乐会等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面。创设新的文化活动载体,使文化品牌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发挥市级文化活动品牌对基层文化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乡镇、社区、学校、企业等举办特色性文化活动。

3、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加强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优势条件,组织开展艺术表演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使新余优秀的文化艺术不断走向全省、走向全国。挖掘和创新具有新余特色的历史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和各类文化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交流合作,充分展现新余文化魅力。发挥仙女文化、抱石文化、天工文化等文化的影响和优势,积极举办全国性的文化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积极实施“引进来”工程,创造条件,引进和承揽全国性的文化活动,邀请省内外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团体及专家学者来余演出、比赛和讲学,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1、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抓好文物普查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认真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各项工作,开展全市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依法公布和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本体及周围环境和历史风貌。推荐、申报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提高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水平。分类调整划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增设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积极发挥文物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推进文物工作“五纳入”的实施,努力保护开发全市的历史人文资源,防止对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重点加大国保单位罗坊会议旧址、兴国调查旧址和省保单位拾年山遗址等文物点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档工作。进一步加大文博宣教职能,深入挖掘新余历史文化内涵,适时举办一批精品陈列展览。

2、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整理、影印出版一批地方历史文献,重点抓好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以供系统地研究。编辑出版内容涵盖新余当地历史、民俗、地理、文艺等学科的《新余文博丛书》。组织好各类文化研讨活动,定期举办抱石文化研讨会和傅抱石、严嵩等名人文化研讨会等研究活动,以提升新余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发挥“民间艺术家协会”的作用,抓好文化研究的普及和深入,使之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3、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每两年命名、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已命名的代表作进行重点保护和挖掘,适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宣传活动。继续做好申遗工作,争取有1-2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施文化产业壮大工程

1、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明确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动漫产业为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鼓励类文化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经营性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深度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地方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扶持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做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建立生产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争取发展2-3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业,逐步完善名人故里、文化源头、红色圣地、休闲胜地等四大品牌形象。重点挖掘和提升仙女文化、抱石文化、天工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富有特色的优势旅游文化。

3、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激活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加强资本、产权、人才、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放开文化投资领域,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兴办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经营项目,支持民营资本及国内外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

1、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转换内部机制、激发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对文化事业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的改革要求。对我市图书馆、博物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着力改革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和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发展活力增强和服务质量提高。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壮大实力为要求,精心组织实施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着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成以新余市影视娱乐中心为试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健全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要求,切实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既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又体现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特殊性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确保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

1、加强对市内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全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把握三贴近原则,认真完成党委和政府各项宣传任务。按照“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加强节目和受众市场研究,全市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的栏目(节目)。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广播影视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严格执行三级审片制、重播重审制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主题、敏感问题、热线节目的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2、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增强外宣实效。紧扣市委、市政府不同时期的的工作重点,充分发掘新余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上级媒体的合作,扩大人员、技术和节目等业务交流,增加对外宣传通道,确保完成市委宣传部下达的外宣新闻用稿考核目标。

3、加强精品工程建设,繁荣广播影视创作。注重题材选择,加强节目策划,致力作品创优。抓好以在全省、全国获奖为龙头的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全市力争年均获20项以上省级以上奖。加大对播出节目的监听监视评议和受众调查力度,建立健全市级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把节目收听(视)率、受众满意度等作为评价节目质量、衡量节目价值和决定节目取舍的重要依据,进一步优化频率频道结构体系和节目布局,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和水平,力争推出一、二个在全省有影响的精品栏目。

——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和传播能力建设

1、进一步加快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农村广播影视覆盖水平和质量。村村通工程继续采用直播卫星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完成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同时深入调研,摸清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情况,科学编制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实施方案,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工程任务。

2、进一步创新技术手段。因地制宜,解决边远农村群众听好广播、看好电视的问题。城镇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用有线电视联网,为农村群众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和本地化服务。广大农村地区可以采用无线覆盖方式,扩大中央和当地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偏远地区则可以采用直播卫星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偏远山区群众能够接收到40多套节目,优先享受先进技术成果。

3、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农村节目播出时间,加强维护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能够长期免费接收到多套节目。直播卫星采取加密传输手段,为村村通用户提供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

4、进一步提高数字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特别是高清节目的制播能力。进一步加快广播电台、电视台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建立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加强高清节目制播网络建设,研究制定高清节目制播流程,加强高清节目制作储备,加快高清节目制播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清电视的制播能力,增加高清节目的播出时间和节目套数。

5、进一步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传播能力。继续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双向化改造,加强集约化经营、本地化服务,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真正使有线数字电视成为进入千家万户的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目标。

6、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抓紧制定地面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地面数字电视工程,完成我市地面数字电视覆盖任务,到2015年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市。

7、加快数字声音广播发展。积极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研究开展推送式点播等数字化服务新模式。

8、继续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发展。扩大有效覆盖面,优化完善覆盖网络,推进运营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节目内容集成和节目形态创新,加快运营主体的组建完善,拓展各类服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运营模式。

9、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努力推进“三网融合”。以现有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网络为基础,以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核心技术为支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努力构建NGB传输网络,使之成为具有“三网融合”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需求。“三网融合”工作将分两个阶段,2010至2012是试点阶段,2013至2015年是推广阶段。

10、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化。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建立完善的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新体系,建立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数字放映格局。形成以节目为龙头,以技术为支撑,通过各种增值服务,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电影产业链,全面提升电影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产业

1、巩固提高广播影视广告业。在抓好传统的广播影视广告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广告、网络广告、移动广告等新型传播载体广告,努力提高广告创意设计和制作水平;针对广播影视的特点,对平面广告、视听广告、户外广告等经营性资产进行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广电网站等多种媒体的多重开发和利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广告创收赢利能力。到2015年,全市广播影视广告业经营创收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2、全面提升有线电视赢利模式。以我市列为全省首批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城市为契机,按照“政府领导、广电实施、社会参与、群众认可、整体转换、市场运作”和“大容量、双向交互”的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有线电视赢利模式:一是将有线电视网原来传输的模拟电视节目增加到50—60套数字电视节目,同时推出若干套数字广播频道(包括多语种的外语广播),为付费电视用户提供30—50套付费节目和若干套视频互动点播节目;二是大力开发公共信息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子政务、文化教育等信息服务;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大量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极大地满足群众需求。2010年,我市主城区率先在全省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并积极推动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全面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经营创收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3、全力培育和发展电影市场。一是加快实施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工程。加大数字化影院新建、改建力度,率先在全省完成我市主城区的数字化影院改建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我市电影放映设备的数字化转换,积极实施跨区域扩张或整合,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做强做大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促进我市电影产业升级。到2015年,我市主城区再增加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分宜县主城区建设1—2座数字电影放映城。二是加快开发农村广播影视市场。依托全国农村电影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力度,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保障农村群众享受观看电影基本权益、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带动和开发农村市场,实现建立公共电影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到2015年,力争全市各乡镇配备1台(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条件好的乡镇有院线公司进入。

4、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媒体。一是依托传统的广电媒体,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新余人民广播电台、新余电视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在2011年前建设具有全省重要影响的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二是依托我市现有无线传输资源加快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即手机电视),建立全系统广泛合作、统一运营的体制,探索走出一条新媒体发展的新路子,使新媒体成为广电系统继广告、收视费、票房之后的第四大创收来源。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在我市已完成试验工作,力争2011年启动,2012年产生规模经营效益。

——全面加强广播影视管理工作

1、加强广播影视宣传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广播影视宣传管理机制,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广播电视宣传管理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节目监听监视制度,强化舆论导向管理,严格监管直播类、谈话类、综艺类、商业广告等节目播放,净化荧屏声频,抵制低俗之风,提高广播影视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2、全面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制度建设,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增强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级,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管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广播影视技术和内容监管平台,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对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传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等的全面有效监测监管。高度重视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技术监管,切实强化技术监管体系建设。

3、全面加强社会行业管理工作。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科技、法律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不断加强广播影视播出机构和频道频率管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以及新媒体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广播影视管理新格局。

4、加强电影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电影流动放映队伍的管理,改善放映条件,努力扩大数字电影放映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制度和监管手段,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补助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和中小学校每个学期两场电影的放映任务;进一步运用市场激励机制,鼓励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广场等开展电影公益放映活动,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强全市电影市场的科学布局,强化市场准入管理,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电影体制,重点规范电影发行放映活动,防控各种形式的非法电影,维护电影市场秩序。

(三)切实加强体育事业

——加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城乡均衡、条块结合的全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

发展体育单项协会,普及全民健身站点。体育单项协会由现在的20个发展到25个,全民健身站点由城市向农村扩展,城市以社区或生活小区为单元,基本上做到每一个社区和生活小区有一个全民健身站点,活动的人数不少于50人,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全民健身站点,负责组织指导村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

全市建立一个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一县四区(即分宜县、渝水区、高新区、仙女湖区、仰天岗区)各建立一个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站,负责本辖区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组织工作。按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1:10:50:100的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城市人口的1/1000,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农村人口的1/2000,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1万人。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市体育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市体育中心的综合利用率,将市体育中心建设成指导市民健身的国家级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2、分宜县、渝水区分别建设一个含有两场一池一馆的(田径场、带看台灯光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游泳池、体育馆)“体育活动中心”。

3、高新区、仙女湖区、仰天岗区分别建成1个占地不少于5000 m2,健身器材不少于15件套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4、每个乡镇或街道办事处均建有二室三场活动中心(乒乓球室、棋牌室、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并配备5件以上的室外健身器材。

5、全市所有社区和生活小区均建有一处全民健身路径,住户1500人以上的住宅区还应配有室内健身活动室或室外小型游泳池。生活小区的体育设施应和小区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配套建设。

6、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不少于5件健身器材的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15年前完成50%行政村、2020年全部完成。

体育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为补充,走政府投入、社会资助、企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投入渠道。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实施国民体质监测工程

1、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继续抓好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建设,2011年前相继完成一县四区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全市5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和5—10人左右的检测队伍,形成一个覆盖全市不同人群的体质监测网络。

2、建立全市居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常规性体育指标和全市社会事业统计指标,为全市人民强身健体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负责制订全市年度国民体质监测计划,培训国民体质监测人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分析检测数据,形成全市居民年度体质检测报告,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进行抽样检测。一县四区和大型企业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负责本辖区内的年度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并将检测数据报市监测中心,统一归库分析。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

全市各级政府和各级组织要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点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规划、指导、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天时季节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按照综合性活动制度化,大型活动规范化,青少年活动长期化,小型活动经常化,保证全民健身活动长年不间断和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新余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体制。

1、加强体育单项协会建设,拓展协会组织,加强管理,规范服务,积极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支持和指导各类协会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承办、协办全省、全国性体育比赛。

2、加强职工体育。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广泛开展与本单位职工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职工体育比赛。大型厂矿企业每两年举办一届职工运动会,完善和健全四年一届的全市职工运动会赛制。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切实抓好在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不含体育课时间)。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有条件的,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户外体育活动,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全市青少年的体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4、发展农村体育。县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或分管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农民健身的组织领导,建立农村体育工作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全民健身活动均衡发展。通过组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去体育科普知识,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送体育器材下乡,不断改善农村的体育健身环境;送活动下乡,注意挖掘农村传统的体育项目结合现代体育形式,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积极组织开展与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发挥竞赛杠杆的作用,建立农村体育竞赛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机制,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现代体育健身的积极性,为增强农民体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

5、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各级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载体。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站点的作用,调动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社区、街道等休闲场所广泛开展体育舞蹈、太极、健身气功、木兰、健身秧歌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晨晚练活动。加强站点建设,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活动覆盖面,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一些适合居民生活习惯和爱好的社区趣味性体育竞赛和交流展示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社区的全民健身网络,为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全民健身的积极作用。

6、积极稳妥地开展老年人体育。各级老年体协组织要积极协助政府,抓好老年人体育工作,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特点、生活习惯、业余爱好,组织广大老年人,广泛开展门球、乒乓球、健身气功、棋类、钓鱼等适合老年人运动的体育活动。为广大老年强身健体,老有所乐提供更好的服务。

7、普及大众广播体操。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开展工间操和业余健身活动,有条件的可以举办单位或行业系统职工运动会。让广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群众从日常工作中抽出时间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

8、巩固传统的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继续抓好“元旦”环城跑(登山)、“三八”妇女系列体育比赛、“五一”登山活动、“七一”党员系列活动、“十一”球类比赛、“春节”民间体育活动等一批在我市具有传统优势的全民健身活动。以8月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所在周为基本活动时间,在全市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周”全市全民健身项目系列交流展示活动。全市公共体育设施8月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全市全民健身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积极组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全民健身比赛和交流展示活动,努力取得好成绩,为市争光。

——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增强我市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1、加强市体校建设,调整训练项目布局,增加训练项目,巩固强项,加强弱项,突破缺项,保持10个在训项目和300人在训人数。

2、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管理体制,保持600人左右的在训队伍。

3、抓好新钢一小体操、游泳基地建设,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加大训练力度,确保100人以上的正规训练。

——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1、加强对体育彩票销售市场、从业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体彩市场占有率和销量,确保每年以20%的速度增加体彩的年销量。

2、积极稳妥的发展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体育咨询、体育竞赛和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体育产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五、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一)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文体广电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各级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和重大基础产业项目的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纳入政府非税收管理范围,按有关政策实行全额先征后返。

(二)金融政策。公益性文体广电事业建设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各金融机构对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所需贷款给予大力支持。

(三)税收政策。对独立核算的从事文体广电事业的经营单位,可足额享受税收优惠有关政策;凡符合国家关于高新技术文体广电产业的经营单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土地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项目建设实际情况,规划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基地;简化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用地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重大文体广电项目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总体规划。

(五)准入政策。对投资发展文体广电产业的经营单位,在确保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经营性项目允许吸收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放宽工商注册条件。

(六)人才政策。对引进的文体广电事业和产业优秀人才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他们在户籍、住房、工资编制、职称、家属安置等方面问题;对有突出贡献的文体广电事业和产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

(七)加强组织领导。按照《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余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八)加强法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法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依法加强对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规范管理,为规划实施和文体广电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