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是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等战略举措,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形象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旅游产业取得辉煌成效的五年,旅游产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河南省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发展氛围形成“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辖市和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普遍出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均编制或完善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发展的大区域格局。全社会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2006—201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953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83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3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9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4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9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亿元。

(三)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强力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市场营销,河南省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一是做响了区域旅游品牌。“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二是做强了若干旅游景区品牌。云台山、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景区和大宋文化旅游园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三是做亮了旅游文化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盛世梨园》、《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寻根文化、功夫文化等独具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享誉全球;四是做大了精品旅游线路。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成为对接海外市场的文化精品线路。

(四)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创A升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河南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全省共有A级景区212家,比“十五”末增加124家。酒店旅行社发展迅速,有星级酒店512家,比“十五”末增加87家;有旅行社1158家,比“十五”末增加229家。以郑州为中心,构建了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实景演艺、户外运动为代表的多种新业态。以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与服务内容人性化为目标,通过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五)旅游发展的一些举措引起全国关注

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的跨越,成为全国旅游界推广的“栾川模式”。此外,“西峡经验”、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等旅游发展新模式、新经验成为全国的新亮点。通过承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活动,使河南省旅游的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通过举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亚欧旅游合作论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委员会年会和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使河南省旅游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创新区域。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发展优势凸显。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河南省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资源产品导向向旅游市场导向转变,河南省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优势不断凸显;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河南省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河南省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

2.发展需求旺盛。2010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河南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河南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河南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南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河南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河南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河南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河南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三、基本判断

当前,河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旅游要素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培育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围绕大力发展、做大做强、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到2015年,把河南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指标

1.经济指标。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综合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游客数量增长速度。到2015年,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0万人次,省外境外游客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00亿元,相当于河南省同期生产总值的13%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产业指标。强化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位置,到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3.社会指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保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到2015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2次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旅游产业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形象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时期河南省旅游发展指标体系表

前瞻经济学人

(三)工作目标

1.培育一批国际旅游品牌。包括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品牌;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等功夫文化旅游品牌,黄帝故里、太昊陵等根亲文化旅游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旅游演艺品牌;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封菊花节、云台山国际旅游节、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旅游节事品牌;云台山、神农山、鸡公山、伏牛山、小浪底等国际性山水旅游品牌;中州国际、大河锦江等旅游饭店品牌;阿五美食、洛阳水席、开封小吃、河南烩面、信阳炖菜等旅游餐饮品牌;钧瓷、唐三彩、汴绣、汝瓷、好想你大枣、铁棍山药等旅游商品品牌。

2.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包括嵩山—少林、龙门石窟、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殷墟、鲁山大佛、清明上河园、白云山、黄河小浪底、鸡公山—南湾湖、函谷关、芒砀山、宝天曼等精品旅游区。力争到“十二五”末5A级景区数量达到10家以上,至少有1家景区游客超过500万,有10家景区游客超过100万。

3.谋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重点策划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山地休闲度假游、农耕文明乡村游、中原红色文化游等10条旅游精品线路,力争“十二五”末至少有3条旅游线路进入国家精品旅游线。

4.扶持一批骨干旅游企业。包括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焦作云台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少林旅游集团、龙门石窟旅游文化产业集团等旅游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10个年产值超10亿元、30个年产值超亿元的旅游企业集团,其中2—3家旅游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成功上市。

5.建设一批旅游产业聚集区。包括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焦作云台山旅游集聚区、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洛阳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等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力争到“十二五”末建设10个投资超2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其中5个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6.创建一批旅游示范县和特色旅游村镇。将登封、栾川、南召、舞钢、辉县、沁阳、修武、西峡、鄢陵、淮阳等培育成为全省旅游产业重点增长区域,培育10个国家旅游示范县。依托修武七贤镇、开封朱仙镇、禹州神垕镇、社旗赊店镇、淅川荆紫关镇、济源坡头镇、汝阳西泰山镇、汝州温泉镇、孟津平乐村、临颍南街村、民权王公庄村、巩义竹林村、濮阳东北庄村、新乡刘庄村、京华村等村镇,打造20个特色旅游小镇,发展300个特色旅游村。

7.开发一批旅游度假区。以云台山、鸡公山、老界岭、白云山、宝天曼、老君山、万仙山等景区为主,建设山地旅游休闲度假区;以鲁山、汝州、龙门、南召、商城、陕县、鄢陵等区域为主,建设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以南湾湖、石漫滩、陆浑水库、淮阳龙湖、南召鸭河湖等景区为主,建设湖泊旅游度假区;以小浪底、沙澧河、淇河等为主,建设滨河旅游休闲度假区;以郑州、洛阳等城市为主,在城市周边建设环城休闲游憩带。“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10个知名旅游度假区。

8.营造良好旅游环境。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严格奖惩,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的旅游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范和净化旅游市场,形成“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市场环境,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切实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9.构建现代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与新一代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多元化旅游营销模式,鼓励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构建目的地旅游信息服务模式,鼓励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多样化发展,构建旅游电子商务诚信体系、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转型,强化旅游信息化基础保障,逐步构建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10.建设素质优良的旅游队伍。建成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3—5个涵盖各类旅游人才教育的培训基地,培养一批明星导游团队。到“十二五”末,培训各级旅游管理人才1万人次,培训一线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次,引进旅游各类高级人才1000人以上。

“十二五”时期河南省旅游发展工作目标

前瞻经济学人

第三章 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要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目标,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度假区、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完善集散服务网络为突破点,继续优化要素配置,深化产业融合,创新旅游业态,加强品牌塑造,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一、建设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形成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综合协调发展的区域。通过建设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和产业链条完善,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强化地区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打造和市场竞争力培育。

(一)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

发挥古都群体优势,整合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以郑州商城遗址公园、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开封城摞城遗址公园、安阳殷墟遗址公园开发建设为重点,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古都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

郑州市重点打造人文古都和时尚古都。人文古都要整合中华文化圣山嵩山和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新郑黄帝故里,以及规划建设中的郑州商城遗址公园、巩义宋代皇陵等文化旅游资源,用“天地之中”的传统文化理念,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时尚古都要整合老城区的商务、购物、餐饮、住宿、娱乐、文博等资源,注入时尚元素,相对集聚,形成若干具有复合功能的时尚休闲街区。在郑州新区发展高端服务业,大力培育会展、创意、文化、艺术、体育、生态等文化休闲新业态,打造中原国际都市文化旅游区的龙头。

洛阳市重点打造华夏文化圣城。整合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东起点和隋唐大运河、汉魏故城遗址公园和隋唐城遗址公园、汉地佛教第一寺白马寺、玄奘故里等文化旅游资源,培育上溯夏商周、下至隋唐宋,绵延三千年,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光体验产品,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开封市重点打造大宋皇城。整合城摞城遗址公园、相国寺、延庆观、禹王台、朱仙镇、龙亭、繁塔、铁塔、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封隋唐宋大运河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开封古城水系、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包公祠等文化景观资源,培育具有宋文化特色的东方文明古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安阳市重点打造中国文字之都。整合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周易发祥地羑里城、二帝陵,以及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曹操墓等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以殷商文化为特色、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文字之都,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

(二)山水度假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河南省自然景观壮美、山水资源富集的优势,顺应旅游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型的整体趋势,整合伏牛山、南太行山、桐柏—大别山、嵩山等山地旅游资源,以及黄河小浪底、信阳南湾湖、漯河沙澧河、驻马店薄山湖、舞钢石漫滩、平顶山昭平湖等水利湖泊资源,完善设施,打造品牌,重点建设黄河小浪底、尧山—大佛、鸡公山、南湾湖、老界岭、白云山、莲花温泉—五朵山、重渡沟等一批山水度假旅游区,打造集观光度假、户外运动、自助旅行、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山水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中国功夫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以少林武术、太极拳和杂技为代表的作为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功夫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吸引力。以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和濮阳杂技艺术节为载体,扩大“功夫河南”在国内外的影响。把少林功夫发源、传承和弘扬的基地登封市建成世界功夫之都,同时拓展“禅武医”旅游产业链。把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打造成国际太极圣地。把中国杂技之乡濮阳市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嵩山少林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陈家沟中华太极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濮阳杂技旅游园区,以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少林功夫、太极拳和杂技观光、体验、竞技、修学、休闲、演艺、影视、养生和功夫装备等产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功夫旅游目的地。

(四)拜祖寻根旅游目的地

全面整合中华始祖文化和姓氏祖根文化资源,打造“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品牌,建设面向全球华人的拜祖寻根旅游目的地。把淮阳太昊陵、新郑黄帝故里、安阳二帝陵、商丘燧皇陵培育成全球华人拜祖圣地。重点建设鹿邑、偃师、濮阳、淮阳、荥阳、卫辉、潢川、固始等重要姓氏寻根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鹿邑老子故里、巩义杜甫故里、偃师玄奘故里、孟州韩愈故里、沁阳朱载堉故里为代表的河南历史名人游精品。

(五)中原红色旅游目的地

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南北两片、中间一线”的分布格局,全力打造以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陈氏将军祠、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桐柏英雄纪念馆、确山县杨靖宇纪念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罗山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龙头的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林州八路军豫北办事处、新乡刘庄、濮阳单拐冀鲁豫军区旧址、台前将军渡、博爱寨卜昌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司令部旧址、济源留庄英雄民兵营、晋豫边区政府等为龙头,联动河北、山西的太行抗日烽火红色旅游区。重点开发红旗渠、淮海战役纪念地、竹沟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以焦裕禄、史来贺、张荣锁、任长霞等为代表的时代精神传承旅游区。通过“红”与“绿”、人文与生态、历史与现代等多种旅游资源和六大旅游要素的深度整合,将河南省红色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集红色教育、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二、培育旅游集聚区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根据旅游产业自身特点,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为目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聚集旅游核心吸引物,并通过旅游资源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服务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集聚,形成功能完善、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链,最大化降低旅游服务运营成本,提高旅游服务效率与旅游综合效益,为旅游者提供高品质旅游体验,从而提升目的地综合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主导性区域。建设旅游集聚区是转变河南省旅游产业粗放式经营和“门票经济”的战略举措,是实现旅游产业精细化、内涵化、创新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旅游集聚区建设,要坚持“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一是品牌引领,建成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二是要素集聚,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产业集聚区;三是依托城市和交通配置资源,形成产业核心体;四是大企业运营、大项目运作,形成项目集中布局、要素集聚发展、服务配套的产业综合体。

(一)郑州新区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河南省都市旅游示范区。

发展思路:发挥郑州新区建设复合型新城区的独特优势,增添文化符号,加快文化创意,会议展览,商务、购物、美食、演艺和娱乐休闲,信息和金融服务,以及城市生态等新型旅游要素集聚发展,培育形成集城市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康体、会展商务、美食娱乐等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旅游集聚区。重点项目: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郑州方特欢乐世界、郑州方特梦幻王国和文化产业基地。环球美食城项目。野生动物园项目。绿博园项目。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项目:中国中部最大的旅游服务中心及中国中部旅游人才培训中心。龙湖欢乐海岸旅游项目。河南省博物院二期项目。郑东新区中原文化步行街项目。郑州新区五星级酒店集群项目。

(二)焦作云台山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现代旅游服务型产业集聚区。

发展思路:优化区域环境,构建方便快捷的区域交通体系,依托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一站式旅游综合服务系统,强化旅游集聚区的内聚功能,形成要素集约、客流集中、效益聚集的良性发展模式。

重点项目:云台山大型综合旅游项目:以旅游休闲度假服务为主题,集网球、壁球、桌球、排球、羽毛球、健身中心、美食、SPA、儿童游乐场、度假物业、休闲农庄、高档酒店、旅游度假小镇、风情一条街、演艺中心、大剧院等配套设施为一体,构建多元化住宿体系、特色化餐饮体系、旅游商贸体系和文化娱乐体系,形成功能联动、设施齐全、要素集约的现代旅游服务型产业集聚区。七贤文化旅游镇项目:涵盖商业、住宅、五星级酒店、美食城及多功能旅游服务区等多种形态。神农山山前经济拓展区项目。

(三)登封嵩山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产业要素集约配置型旅游集聚区。发展思路: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提升,把嵩山旅游区打造成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体系配套、游客综合消费力强、旅游带动力足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集聚区。

重点项目:重点实施少林禅武文化旅游区提升、嵩山品牌重塑、中岳庙道教养生园建设、中岳庙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城市休闲软环境建设、城市RBD打造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旅游小镇、五星级酒店以及信息化配套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工程项目。少林功夫博览中心项目。嵩顶旅游区建设项目。登封百花谷体验式旅游项目。锦鹏五星级酒店项目。天中文化旅游综合区开发项目。

(四)洛阳龙门文化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依托重点城市和精品景区的综合型旅游集聚区。

发展思路:增强集聚功能,合理构建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产品体系,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增强产业集聚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重点项目:龙门米兰旅游集散中心项目。龙门一号温泉度假中心项目。龙门西山温泉综合开发项目。仿唐风情小镇项目。仿唐乐舞演艺节目。龙门湿地建设项目。龙门东山综合开发项目。龙门入口区综合开发项目。龙门国际温泉度假区。

(五)平顶山尧山—大佛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高端山地温泉度假旅游集聚区。发展思路:重点构建中高端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山地运动休闲度假产品及山地养生产品体系,积极吸引城市的中高端休闲度假人群,依托佛教文化与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形成区域之间的客流互动,带动周边区域综合发展,形成高端山地温泉度假集聚区。

重点项目:大佛景区配套工程项目:包括五星级酒店(1000个房间)、温泉中心和尧山索道。国际旅游机场项目。国际标准会展中心项目。大佛—尧山轻轨交通项目。室外温泉区项目。旅游风情小镇项目。沙河综合治理项目。演艺项目。五星级酒店托管项目。温泉中心项目。度假别墅、停车场等建设项目。

(六)信阳鸡公山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综合改革试验型旅游产业集聚区。

发展思路:建设重点项目,积极围绕旅游服务配套餐饮住宿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实现特色旅游产业集聚,并通过辐射效应带动集聚区其他区域旅游服务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鸡公山·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项目。中国国际山地休闲度假实验区。鸡公山影视基地(万国文化小镇)、东方文化娱乐城和海洋馆项目。灵山休闲养生基地项目。

(七)许昌鄢陵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以生态休闲和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发展思路:以花木生态旅游和温泉度假旅游为主题,完善旅游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构建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居结合的大型旅游休闲聚集空间。

重点项目:花都温泉项目。高档汽车露营地项目。医疗养生基地项目。现代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项目。高档养生基地项目。

(八)永城芒砀山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集文化观光、参与体验、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主题型旅游集聚区。

发展思路:完善旅游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扩大旅游集聚区的综合产出。

重点项目:永城旅游文化产业园区芒砀山区域建设项目;五星级主题酒店项目;永城乐酷国际水上滑板俱乐部;芒砀山旅游小镇。永城薛湖—陈集采煤沉陷区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包括休闲度假生态湖、植物王国主题生态园、六世吉祥五星级度假主题酒店项目。续建项目:包括芒砀山汉文化博物馆景点、文圣园景区、芒砀山汉风旅游服务步行街、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景区、永城市生态湖旅游景区三期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芒砀山旅游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自来水厂、天然气供气工程,以及郑徐高铁连接芒山镇区、旅游区的市政道路、绿化、给排水、污水管网、电力通讯管网工程。

(九)驻马店嵖岈山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以山地度假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旅游集聚区。发展思路:完善旅游产业链,推进集聚区内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种植农业和采摘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适度发展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地产。

重点项目:嵖岈山风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嵖岈山温泉小镇项目。中国遂平农村暨青少年题材影视基地建设项目。凤鸣谷景区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后续项目:包括西部山区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遂景道路升级改造、集聚区环线道路、黑龙潭综合开发、嵖岈山温泉小镇等。

(十)南阳卧龙岗旅游集聚区

目标定位:文化创意型旅游产业集聚区。

发展思路:发挥文化资源集聚效应,强化卧龙岗与白河两岸休闲带和南水北调生态休闲带的空间互通和业态互补,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汉画文化创意、楚韵汉风影视演艺创意、民间工艺品创意、文化地产等产业,辅助配套餐饮、住宿、购物等要素,打造文化旅游完整产业链,形成文化氛围浓郁、绿地清水相间、生态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完善的新型中心城市旅游区。

重点项目:卧龙岗人文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程。武侯祠文化内涵挖掘和体验休闲功能拓展项目。汉画馆及附属设施扩容增建项目。南都创意谷开发项目。躬耕天下园项目。卧龙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配套和游客集散服务配套项目。白河休闲带综合开发项目。

三、发展旅游度假区

(一)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区

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为中心,依托仰韶文化、河洛文化发源地和沿黄自然山水景观,在西至三门峡、东到小浪底之间的河段区域内,打造滨河休闲度假旅游带,形成南有长江三峡、北有黄河小浪底,南北呼应、江河争辉的中国江河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大各河段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增强生物多样性。适度发展水上游乐项目,加快建设沿黄旅游快速通道,配套完善生态码头、生态停车场、生态旅游步道等基础设施。重点在天鹅湖、西霞院、黄河三峡、高阳山、黄鹿山等地布局建设一批沿黄旅游度假区。

(二)伏牛山旅游度假区

整合以西峡、内乡、南召、嵩县、栾川为主体的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景观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地质构造独特性优势,打造中国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以大伏牛山山地度假品牌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进一步完善大伏牛山地区以交通环线、游客服务中心、自驾车营地、旅游标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打破行政区划,差异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重点培育以西峡、内乡、淅川为主体的伏牛山南麓,以嵩县、栾川、卢氏为主体的伏牛山北麓,以鲁山、南召、汝州为主体的伏牛山东麓三个核心区域。伏牛山南麓区域重点培育中医药养生、恐龙遗迹和地质科考、生物多样性体验、南水北调源头观光等产业。伏牛山北麓区域重点培育高山森林度假、道教休闲体验、山地运动、山乡农家休闲等产业。伏牛山东麓区域重点培育温泉疗养度假、佛教养生、休闲运动、军事体验等产业。整合大伏牛山地区漂流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山地漂流品牌。重点扶持天瑞集团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中原第一漂旅游集团公司、南召旅游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尧山—大佛、老界岭、白云山、莲花温泉—五朵山、重渡沟等旅游度假区。

(三)南太行旅游度假区

南太行山聚集了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红旗渠、云台山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古今精神一脉相承。河南省具有开发太行山的先发优势、整合优势和交通统筹优势,要整合南太行山红岩绝壁、峡谷奇观、飞瀑流泉、山花林果等生态旅游资源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道教洞天王屋山等人文景观资源,把南太行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南太行旅游交通网络,在主要节点布局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品牌引领作用,以云台山为核心,整合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等景区资源,打造“大云台山”旅游品牌。在济源、林州、辉县、修武、淇县等地建设峡谷观光、山地休闲、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山地运动等综合性旅游区。重点扶持云台山旅游集团、河南投资集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打造以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山水观光区,以太行大峡谷为代表的滑翔、写生体验休闲区,以关山—八里沟—万仙山为代表的国际攀岩山地运动区和影视写生、休闲度假、绝壁长廊体验区。形成功能完善、产品多样、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

(四)桐柏—大别山旅游度假区

坚持“‘红’‘绿’结合、跨区整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速升级、打造精品”战略,以鸡公山、灵山、桐柏山、黄柏山、南湾湖、汤泉池、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金刚台等景区为重点,整合山水观光、生态休闲、避暑度假、宗教文化等资源,以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导向,积极发展自然山水旅游、森林生态和观鸟旅游、科考旅游,重点开发以水库湖泊为主体的水上旅游和兼具山区扶贫功能的乡村度假旅游产品,配备多样化休闲、度假娱乐旅游设施和以家庭宾馆为主体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大力培育和开拓省内及安徽、湖北等周边旅游市场,提升该区域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红绿大别、闽台祖地、水韵茶乡”的主题形象,打造中国避暑胜地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带动豫南旅游业发展。

(五)大郑州旅游度假区

依托大郑州都市区的人流集聚效应,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对接消费需求,着力建设郑州环城游憩带,大力发展城市观光游、城郊休闲游等旅游业态,形成面向大郑州都市区的近郊休闲度假区。在郑州市北部,整合以黄河风景名胜区、丰乐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花园口、杜甫故里、河洛汇流、汉霸二王城代表的沿黄河文化景观带,力争将其打造为郑州市滨河旅游度假区。在郑州新区,整合绿博园、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环球美食城、野生动物园、龙湖欢乐海岸等新型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为具有观光、休闲、游乐等多项功能的宜居宜游的旅游度假区。不断完善大郑州旅游度假区内的餐饮、娱乐、交通、酒店、购物、信息等配套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凸显其旅游集散功能,使其成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旅游新的增长极。

(六)淮阳龙湖旅游度假区

整合以太昊陵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以龙湖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依托姓氏文化、八卦文化、龙图腾和农耕文化,围绕“寻根谒祖、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三大主题,以羲皇故都朝祖会、龙湖赏荷旅游月活动为平台,树立庙会文化、祖根文化、生态文化三大品牌,着力打造千年庙会体验游、姓氏文化寻根游、龙湖生态水上游三大旅游产品,把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市场品牌优势,将淮阳县域打造为“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旅游度假区。

四、完善集散服务网络

旅游产业由团队旅游向散客旅游整体转型的背景下,适应以自驾、自助为主体的散客游市场急剧扩张的形势,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以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焦作等城市为门户,以其他省辖市、旅游重点县(市)和旅游核心景区为节点的旅游集散服务网络。

(一)发展旅游集散地体系

郑州市要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郑京、郑西、郑武、郑徐、郑太等高铁系统,连霍、京港澳、郑焦、郑少、郑尧等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开封、洛阳、许昌等省辖市的城市轻轨体系,辅助国道、省道等路网和城市内部的地铁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基地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与北京、西安等区域集散中心实现有效对接,与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实现无缝对接。与洛阳副中心旅游集散地和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焦作等门户集散地构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成为全省的旅游信息集散地、旅游资金集散地和旅游商品集散地,成为中国中部旅游集散地。

洛阳市要依托机场、郑西高铁和连霍、二广、宁洛、郑少洛和正在修建的洛栾等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优势和古都文化优势,完善旅游集散功能,建设特色服务基地,形成东连郑汴,西接西安,北通南太行,西南连接伏牛山,省外延伸至山西运城的河南省副中心旅游集散地。洛阳旅游集散地主要向散客提供旅游综合服务信息,通过旅游标识系统有效引导自驾车客流,形成以洛阳为核心的区域内客源流动,积极与西安、三门峡、晋城、郑州、南阳、济源、焦作等地形成客源互动。

三门峡市要依托郑西高铁、陇海和正在修建的三十(堰)铁路、连霍和正在修建的三淅等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和河南省西部门户优势,建设东连郑州、洛阳,西连西安、渭南,北连太原、运城、临汾的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信息集散、旅游商品集散、旅游散客集散等多种功能,并利用地缘和交通优势,建设河南省西部与晋、陕两省客源互动的门户。

安阳市要依托京广高铁和北接京、津、冀地区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殷商古都文化和曹魏文化的旅游影响力,完善旅游接待功能、旅游集散功能,建设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打造面向华北地区三小时旅游圈内各城市进入河南省的门户旅游集散地。西达南太行,东南连接豫北平原,涵盖省内鹤壁、濮阳,辐射北京、天津、太原、石家庄、邯郸等省外大中城市。要加强与郑州中心旅游集散地和焦作旅游集散地之间的客源互送,集中推介太行山旅游线路、殷商文化旅游目的地。

商丘市要依托郑徐高铁、陇海、京广铁路、商丘机场和东接鲁、苏、皖的区位优势,完善集散功能和旅游接待设施,培育面向中国东部地区三小时旅游圈内各城市进入河南省的门户旅游集散地。省内涵盖开封东部、周口,省外辐射阜阳、宿州、徐州、曲阜、日照、菏泽等城市。对外承接安徽、山东、江苏等周边省份主要城市的客流,与郑州中心旅游集散地实现无缝对接,与周口区域形成客源互动,积极引导客流向豫东平原传统农耕文明和乡村休憩旅游区流动。

信阳市要依托京广高铁、宁西铁路和南连湖广地区的交通优势,完善和优化集散功能和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培育面向中国中南部地区三小时旅游圈内各城市进入河南省的门户旅游集散地。省内涵盖驻马店,省外主要面向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利用信阳南部集散地优势,积极吸引武汉、长沙的省外客流,引导客流向新县、鸡公山、南湾湖方向流动,加强区域内客源互动。实现与郑州中心旅游集散地无缝对接,依托京广高铁形成北上客流,积极通过宣传促销扩大南下客流规模。

南阳市要依托郑渝高铁、宁西铁路、南阳机场和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区的地缘优势,培育面向中国西南部三小时旅游圈内各城市进入河南省的门户旅游集散地。省内涵盖伏牛山地区,省外辐射湖北襄樊、十堰、湖南张家界、陕西商洛等城市。加强与伏牛山旅游服务中心的对接,形成伏牛山北麓、南麓、东麓区域的客源流动,向东与信阳、向西与三门峡形成客流互动。利用地缘优势和交通网络积极引导省外客源通过南阳向伏牛山区域流动。与郑州、洛阳和信阳旅游集散地有效对接,向三地输送省外客源。

焦作市要依托郑焦晋高速公路、长济高速公路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地缘优势,培育面向中国西北部三小时旅游圈内各城市进入河南省的门户旅游集散地。省内涵盖新乡、济源,省外辐射山西晋城、长治等城市。吸引郑州、洛阳、安阳旅游集散地的省内外客源,与新乡、济源等地实现客源共享。积极引导山西客源入焦,并向郑州中心旅游集散地输送,形成合理的客源流动规模。

旅游重点县(市)和旅游核心景区要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或游客咨询中心,向上与重点城市旅游集散地网络衔接,向下通过道路标识系统、景区综合服务系统实现服务终端化。

(二)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门户集散地、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目的地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四级联动的旅游服务体系。

1.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强化旅游指挥调度、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流与展示、旅游科技研发与培训、旅游管理与服务、旅游紧急救援等功能,打造覆盖全省的旅游公共服务指挥平台和服务平台。以省旅游服务中心为中枢,实现全省旅游信息服务统一指挥、资源整合、快速反应、价值共享。

2.门户集散地。在洛阳、安阳、商丘、信阳、南阳、焦作、三门峡等七个旅游集散地根据客流量和服务需求建设相应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强化客流引导、交通疏散、区域旅游形象展示、旅游服务预订等功能。

3.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在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站。以散客和自驾车游客为服务主体,提供人工咨询、信息查询、景区宣传品发放等服务。

4.目的地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伏牛山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在林州、辉县、修武、济源、淇县等地布局太行山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在新县、桐柏布局桐柏—大别山区域游客服务中心。各A级景区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六、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一)强化旅游品牌推广

1.强化河南旅游形象品牌。各地和重点景区要以河南省旅游形象品牌为核心,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构建河南省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把形象品牌纳入社会公益宣传范围,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开设专栏,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投放公益广告。全省重要涉外经济文化活动要使用品牌标识和带有该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等。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利用影视动漫、专题片、代言人、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推介河南省旅游形象品牌。

2.打造一批河南旅游知名品牌。宣传河南旅游品牌形象,将品牌意识渗透到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品牌的扩张引领功能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实现质的跨越。强化与新闻媒体的战略合作,策划推广一批知名旅游品牌,最终形成由景区品牌、旅行社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购物品牌、餐饮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组成的旅游品牌体系。

(二)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强化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手段,积极开展市场营销。

1.多样化繁荣省内市场。

(1)目标市场:省内城乡居民。

(2)开发措施:省内市场开发要立足城镇旅游市场,强力开拓乡村旅游。积极开展“爱我中原、畅游河南”主题旅游活动,通过发放旅游券等方式促进“河南人游河南”。制定自驾车旅游的优惠政策,扩大河南省自驾车旅游市场。与银行业合作试点推出河南旅游一卡通。旅行社要结合全国主题旅游年创新推出针对本省居民市场需求特点的旅游线路产品,旅游景区要通过降价、赠票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打造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推广,迅速提升旅游客源规模。通过落实带薪休假和奖励游、银发游、福利游、自助游、修学游等方式繁荣省内旅游市场。

2.多元化拓展国内市场。

(1)目标市场:周边省份市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和东南沿海、中西部省会城市,京、津、沪、渝、穗等核心城市,国内其他机会市场。

(2)开发措施:依托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山地休闲度假游、农耕文明乡村游、中原红色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品牌景区,加快国内旅游合作步伐,以安阳、焦作、南阳、信阳、商丘、三门峡、济源等城市为突破口,加强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实施友好城市市民互游计划;推进旅游营销“五个一”工程(一部旅游电视宣传片、一首旅游主题歌、一套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一位旅游形象大使、一个旅游吉祥物)。充分运用会展节庆、文化交流、影视娱乐等营销手段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增强河南省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强力开拓境外市场。

(1)目标市场: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德国、北美市场,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

(2)开发措施:依托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等平台,强力推广河南省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和世界旅游博览会;加强与境外主流传媒互动,通过策划大活动推动入境游市场快速发展;借助郑州至台北、郑州至香港、郑州至首尔、郑州至新加坡的直航线路,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增强河南省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加大整合营销力度

把旅游宣传作为对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与客源地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定期邀请客源国高级官员、业界名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到河南省考察,建立地区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整体宣传促销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宣传促销网络平台,策划总体营销,编制宣传图册等。整合全省旅游促销资源,在黄金季节和时段统一在主要媒体及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三星级以上酒店、4A级以上景区、大型购物商场、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完善旅游宣传、咨询等服务功能。深入挖掘河南省历史文化内涵,拍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实现旅游与电影电视的对接,优先支持包含河南省元素的电影电视剧拍摄,鼓励地方和景区参与电影电视剧制作。

(四)加强客源地建设

创新合作理念,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河南省与周边省份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建设境内外宣传网站,组织高层旅游论坛,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境外市场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市场。加强与海外旅游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国际民间交流团体、国际性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俄罗斯、北欧、北美等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引进影响大、层次高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节会、演出、体育赛事,拉动境外潜在市场。积极争取开展直达目的地的包机业务和开通直达航线;与国外、境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借助大企业集团渠道积极开拓市场。

四、人才智力保障

(一)稳定旅游人才队伍

把培育旅游人才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快构建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将旅游人才建设纳入全省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全面优化旅游人才工作环境,大力营造科教兴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提高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待遇,以事业、环境和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二)建设旅游人才市场

疏通旅游人才供需渠道,开展跨区域人才交流;建设中原旅游人才交流中心;建设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信息库和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每年组织高级旅游人才洽谈会和旅游人才专场招聘会。

(三)建立旅游高级人才引进机制

加快培养和引进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技能型人才,优化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多渠道、多形式吸引一批懂经济、善经营、会管理的旅游高级专业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紧缺人才,落实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咨询、旅游职业经理人、旅游资本运作、旅游培训师、旅游经纪人、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谈判、小语种导游(韩语、俄语等)、高级导游、旅游学术带头人等各种高级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措施,积极引进各类旅游高级人才。

(四)完善旅游培训体系

依托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完善省、市、县、企业四级培训体系,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强普通高校旅游院系和旅游职业教育建设,探索旅游人才培养新机制,满足旅游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抓好国家中部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5年内建设3—5个各类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省旅游人才资源规划,重点培养各种急需的高级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展初级人才的普及性教育与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完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岗位培训制度,把旅游培训与宾馆饭店评星、旅行社管理、导游员管理、评定A级旅游区(点)相结合,实施培训达标制度。重点强化导游队伍培训力度,建立导游员(讲解员)星级评定制度。力争到2015年,培养建设一支素质优、能力强、形象好的导游明星团队。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要积极创建学习型机关,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不断提升行业行政管理水平。完善旅游企业岗位培训制度,实现旅游从业人员在岗培训常态化。5年内分级分类培训旅游管理人员1万人次,培训一线从业人员100万人次。

(五)创新旅游人才机制

整合各种旅游教育资源,鼓励校企联合办学,办大办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旅游企业发展的科学性。围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调整,改革旅游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力争实现旅游教育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建设河南旅游人才网,为全省旅游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交流服务平台。

五、投融资保障

(一)组建河南省旅游发展投资公司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组建河南省旅游发展投资公司,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针对全省重点旅游项目进行投资和经营,以资金优势和市场优势配合政府部门进行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资本流向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推动产业升级。各级政府分级整合自己的龙头旅游企业,构建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平台。

(二)探索开展旅游产权交易

探索开展旅游产权交易,为旅游项目与资本构建交易平台,为省内旅游企业、重点旅游项目以及旅游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市场,促进旅游资源与资本高效结合,同时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旅游市场进入与退出渠道,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增强各类资本投资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三)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产业,鼓励国内外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债券、特许经营租赁承包、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等多种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针对旅游企业的综合授信及其他金融服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企业上市、项目融资、联合投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增加旅游投资。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资金资源,使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地投入旅游开发项目的配套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建设,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四)增加旅游发展资金

逐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等专项经费的投入。根据旅游发展需要和财政能力,逐步增加旅游专项资金,为旅游规划、市场推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资金保障,采取直接补贴、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旅游项目开发。

六、旅游信息化保障

(一)构建多媒体旅游数据库

构建全省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推进旅游政务网、公众服务网、旅游同业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建设,拓展数字电视、移动终端和新兴媒体旅游服务功能,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媒体旅游数据库。构建包括信息资讯、旅游黄页、新闻娱乐、景点导游、游客投诉、旅游紧急救助、移动短信、租车等在内的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拓展旅游信息在线统计、预测与分析等管理功能。加快全省旅游营销网络平台建设,增加旅游电子商务功能,提升面向主要客源地的国际化网络服务功能。

(二)建设旅游信息高速公路

依托河南省旅游服务中心智能化大厦、河南省旅游数据中心,运用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发手机旅游信息查询系统,构建大容量、多通道的旅游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信息流与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同步流动。

(三)推进行业管理信息化

建立全省旅游行业网络管理平台;加强旅游电子政务建设;开通网上公文传输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信息上报发布系统、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查分系统和旅游安全及资源保护监控系统等;组织全省相关旅游企业参加全国旅游网络博览会,开展网上推介活动;完善旅游资讯功能,开设旅游线路、旅游景区和旅游预订等网络栏目;建立舆情监测情报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系统,推动管理信息化,凭借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业的适时、动态和精确管理。

(四)建立旅游监控和指挥系统

依托12301旅游热线平台,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建立由1个中心、18个分中心构成的全省旅游安全监管和指挥调度信息系统,连接景区视频监控体系,实现对重点区域、景区和线路的全天候监控,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咨询、快速救援、紧急情况处置等服务。

(五)实施高科技提升工程

数字化景区工程。将网上虚拟旅游系统、消防安全监控系统、景区环境综合监管系统、客流量实时采集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电子售检票系统、目的地游客旅游服务数字化系统、公共安全报警监控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引入景区,提升景区现代化管理水平。

智能化饭店工程。在全省星级饭店逐步实施智能化饭店工程,使游客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互动终端、电子房卡、遥控器等信息化设备,享受咨询、客房预订、店内消费等智能化服务。

电子旅行社工程。利用旅游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旅游数据库,实施旅行社行业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化改造工程,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产品。

旅游企业创新工程。培育新型旅游经营业态,扶持互联网旅游代理商发展。(六)发展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业务。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电子金融、电子签证和电子票务等,为旅游消费提供便捷服务。鼓励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专业在线旅游企业进入传统旅行社领域;支持传统旅行社特别是中小旅行社发展在线旅游服务。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重点旅游项目列表

前瞻经济学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