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纺织业是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调整优化纺织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重要机遇期。为促进“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纺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纺织行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整体规模和质量效益实现了较快发展。
1、规模效益大幅提高
2010年全省纺织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130家,从业人数28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3.1亿元,实现利润66亿元,实现利税94.2亿元,利润、利税分别占全省工业3.8%和3.3%。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4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9亿元。与2005年相比,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利税增幅分别达到131.5%、179.1%和138.6%。
2010年河北省主要产品产量
2、重点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棉纺织、毛纺织、服装和化纤等优势产业。棉纺织业作为河北省纺织业的第一大优势产业,基础和主导地位不断强化,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业务收入占到全行业1/3,已形成环锭纺纱630万锭生产能力,棉布织机18万台,纱产量于2009年首次突破百万吨,从2005年的68.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24万吨。服装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全行业19.5%和11.5%,出口创汇占全行业一半以上,产量从2005年的3亿件增加到2010年的6.2亿件。毛纺织业企业数量和业务收入约占全行业9.5%,形成了绒线、毛毯、羊绒等主导产品,毛纺锭约17万锭,绒线产量居全国前列,加工深度及档次逐步提高。化纤年生产能力达30万吨,粘胶纤维占化纤总产量的比重由64%增至90%。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通过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全省纺织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产品结构明显改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碳纤维、芳纶等特种纤维产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棉纺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和精梳纱比例分别达到30%、80%、20%和25%,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0、50、8和10个百分点。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2亿米。棉纺万锭用工由近200人降至120人,人均产值由19.66万元增至42.61万元。全省纺织行业中国名牌产品由4个增至12个,中国驰名商标由5个增至12个,拥有河北省名牌产品60个。
4、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全省纺织行业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纺织产品开发基地企业6个,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一些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竹浆纤维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牵头成立“天竹产业联盟”,推动了我国竹材纤维的产业化和技术进步;唐山三友集团兴达化纤有限公司“莫代尔纤维生产技术研究”项目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纤维高端领域的重大突破。邯郸市硅谷新材料有限公司在高性能碳纤维研究及制品开发方面走在了国内前列。
5、产业聚集初见成效
80%纺织企业集中在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等中南部地区,形成纺织基地和园区近20个,其中国家级纺织产业集群6个。涌现出常山纺织、唐山三友、宁纺集团、三利集团、保定宏润、保定天鹅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河北省纺织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棉纺无卷化、无梭布和精梳纱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6.8、48.3和2.8个百分点;创新能力较低,产业链短,不适应市场多样化、产业高端化、产品精细化的需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多数产品处于产业的中低端,产品以纱、布和棉毛制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服装、鞋、帽等终端产品仅占12.1%,与广东50%、江苏和浙江1/3的比例差距很大,不适应市场竞争和调结构转方式的需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知名品牌少,新产品少,不适应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三)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市场空间持续扩大。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我国扩大内需战略为纺织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技术不断创新为纺织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条高端延伸,传统优势面临挑战。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造及品牌营销方面,低廉劳动力、低成本竞争的优势将不可持续。
产业政策支持振兴,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国家和河北省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纺织业调整振兴,纺织工业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对装备升级、品牌塑造、竞争力提升、增强研发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优势,抓住产业转移机遇,落实国家产业调整振兴政策,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河北省纺织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新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纺织强省为目标,以优化纺织工业结构、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延伸产业链条,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优势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促进河北省纺织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改造提升棉纺织、毛纺织和印染业,促其上档升级、做精做强;大力培育特种纤维,做精做专化纤业;以延伸产业链条和加强品牌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低层次、低水平问题。
2、加速转型,创新驱动。加快纺织行业向低碳化、品牌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改变依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增长模式。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不断增强纺织工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优化布局,聚集发展。以产业转移和城市企业退城进郊为契机,加快纺织产业向基地、园区聚集,加强原料供给、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专业市场等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壮大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
(三)发展目标
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到2015年,全省纺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建设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劳动效率、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经济效益。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年递增27%,从“十一五”末的全国第8位升至第7位;利税300亿元,年递增27%;出口创汇80亿美元,年递增14%;人均产值100万元,较“十一五”末翻一番。
——生产能力。纱200万吨、布100亿米、印染布12亿米、服装20亿件、化学纤维60万吨、绒线10万吨、产业用纺织品200万吨。
——产业结构。终端产品比重明显提高,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产值占全行业比重分别达到25%、10%、20%。
——技术创新。创建和完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0个;企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8%。
——品牌建设。以服装、家纺行业为突破口,加快自主品牌培育发展,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和企业达到20个;知名品牌占全省纺织业产值比重达到50%。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主要产业基地和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以上,较2010年增长50%以上,占全行业比重达到30%。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和产业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骨干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5家,过20亿元的10家。
——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和30%以上。
——综合利用。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40万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市场
以优势品牌为龙头,以品质为基础,以提升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创新,增强品牌意识,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加强品牌整合。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通过收购或参股等形式,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逐步形成原创品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河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鼓励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发挥专业市场的渠道作用,推进自主品牌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品牌收购、境外合作,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在境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渠道拓展等工作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关服务。加强对纺织品有关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积极适应纺织产业转移趋势,抓住国家实施一系列援疆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大产业援疆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原料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二)加强职业教育,增强人才支撑
引导企业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努力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以职业经理人和科技领军人才为重点,积极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纺织类院校,实行校企对接,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壮大河北省纺织行业急需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定向、定点培养企业所需求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创造优厚的条件与环境,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三)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加快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等节能降耗项目建设,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鼓励高效、低成本纺织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鼓励生物脱胶、无聚乙烯醇(PVA)浆料上浆、少水无水节能印染加工和“三废”高效治理与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淘汰“1”字头纺纱织造设备、A512和A513型细纱机、未经改造的74型染整设备等落后技术工艺设备,积极采取高效节能工艺设备替代低效高耗工艺设备。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加大对各类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补贴力度,激发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积极性,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四)推动兼并重组,促进集约发展
充分利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产业政策的倒逼机制,引导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装备先进、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与有市场、有品牌、有实力的优势大企业合作,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和社会资本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兼并重组企业在项目建设、政策和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改制,扶持一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做大做强。对于兼并重组企业的人员安置和历史遗留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协助解决,确保不留后遗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大型纺织生产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做强主业的同时开展多元化投资经营,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税收、企业创新、社会保障、土地及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有关设区市、县(市)政府要制定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完善配套设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制定完善支持纺织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统筹使用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对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技术装备和工艺先进、市场前景好、对行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贴息等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保证重点企业资金链稳定,为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提供配套融资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纺织业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吸引外资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制造环节以及研发和设计环节,提高纺织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纺织企业的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发挥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的职能作用,协助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研究、规划和管理咨询服务,提供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多方面服务;制定行规行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有序竞争;引导企业落实规划和产业政策,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各项政策,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积极开展经济、技术、管理、信息、人才等方面的行业交流与合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