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服务业优势,强化城市对农村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创建县域特色服务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合理布局。
(三)发展目标。
1. 扩大总量。力争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于工业增速,到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左右,年均增长18%。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明显增强,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有较大改善,特色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2. 增加就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年均增长5%,到2015年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65%,服务业新增就业人员占全省新增就业量的70%,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3. 优化结构。2015年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陕北、陕南地区占全省服务业比重均增加6个百分点;全省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4. 培育载体。培育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服务业聚集区;培育形成100户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重点抓好100个重大项目建设;创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1—3个,培育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10—15个,形成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国家或区域服务业中心。
5. 创新体制。引导推进服务业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积极创造包括融资、用地和税费政策以及财政体制等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切实提高服务业开放合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形成科学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三、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服务业体系。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 现代物流业。大力实施大物流、大交通战略,通过构建“物流网络和设施、物流公共信息、物流研发”三大平台,加快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把我省早日建成全国重要物流集散地。关中要大力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和宝鸡陈仓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陕北要围绕能源化工物流和农畜产品物流,加快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陕南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褒河物流园区等一批绿色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加快资源整合,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引进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2. 现代金融业。以打造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快建设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落户。加快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和担保体系建设,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银行以及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增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能力。创新融资模式,积极发展债券和期货市场,推动上市融资工作。积极培育保险市场,优化险种结构。建设发展区域性产权市场,创新业务品种,形成各类产权流转顺畅的操作平台。鼓励金融制度和产品的创新,在更好地服务消费者的同时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3. 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强化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对外开放和服务功能,促进科技成果交流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建设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园区配套生产性服务中心。以“创意设计”为重点,积极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产业,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集聚效应,创建全国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加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互联网业务。继续推进电子政务,优化整合网络资源,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邮电通讯信息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和与工农业生产、公共生活相关的信息咨询等普及性业务,鼓励视频协作、增值信息服务和专项信息服务等新兴业务。
4. 商务服务业。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会计、税务、审计、评估等经济鉴证类中介组织,律师、仲裁、公证等法律中介组织,管理和信息咨询、项目管理、项目资金运作等咨询管理类中介组织,资产评估、国有资产投资经营、证券、风险投资、团体和个人理财等金融和资本服务中介组织,文艺、体育、旅游、会展、教育等文体艺术服务中介组织。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信用、认证、支付等服务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应用。
5. 会展、服务外包业。加快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会展经济圈,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通用航空等品牌展会为平台,整合会展资源,完善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浐灞国际会议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策划实施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积极打造“西部会展之都”。顺应全球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趋势,整合服务外包资源,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以发展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为重点,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骨干企业。加快服务外包专业园区和支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创业能力强、科技产业发达的ITO(信息技术)中心和BPO中心(业务流程),全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有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
6. 农业服务业。从良种服务、农资服务、农技服务、人才培训、流通服务等方面着手,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在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上实现突破,提高现代农业水平。要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增强带动能力,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目标,推动“一村一品”向“一县一业”发展。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技辐射作用,完善县乡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技术服务。
(二)优化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1. 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安塞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示范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产业基地、黄帝陵人文始祖文化、文艺路演艺一条街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陕西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广电网络、西部电影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报业、演艺和出版等骨干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步伐,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把西安建成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的中心城市。加强秦商(陕商)文化开发。重点扶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的策划与创作生产,推动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2. 旅游业。以彰显“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品牌为目标,优化环境、搞好促销,加大旅游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促进关中人文游、陕南山水游和延安红色旅游加快发展。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游客密集区、区域旅游集散地和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咨询服务,建设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和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临潼文化旅游区、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区、延安红色旅游区、秦岭生态旅游区等项目,形成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四大系列,着重推进大秦岭旅游、温泉旅游,提升农家乐水准,培育新产品,发展新业态,推进旅游业品牌化、网络化、集团化,全面提升陕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商贸服务业。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在市区重点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在县(区)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县超工程”、“农超对接”等,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和村组结合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加快商业广场、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建设步伐,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整合旅馆资源,提升酒店发展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鼓励老字号餐饮店实施连锁经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餐饮。
4. 社区服务业。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家庭生活服务需要。不断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人际交往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便民服务。加快城市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规范化。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促进经营性社区服务产业化。强化社区再就业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失业人员和转岗干部创办多种形式的社区便民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
此外,加强房地产业,增加普通住房供给,引导合理消费,规范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公平性、可及性和反应性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加强市政和环保服务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市政设施、环保设施等的建设与经营,提高公用设施服务水平和环保节能效率;推进公共服务业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和供给方式多样化。
四、产业布局
依据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合理配置服务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和城乡布局,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一)空间布局。
构筑“一核、一带、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把西安(咸阳)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增长极,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引领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
“一带”,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宝鸡、铜川、渭南、杨凌等关中地区次核心城市为依托,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打造资源共享、功能配套、相互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格局。重点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农业服务业等,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两翼”,陕南、陕北“两翼”依托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服务业的辐射功能,促进服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陕南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特色农业服务、循环经济服务体系和现代商贸业等。陕北重点发展红色旅游、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体系、现代物流业和环保服务业等。
(二)城乡布局。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在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不断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强化城市服务业的聚集和辐射功能。
中心城市要充分发挥城市聚集功能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资源优势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把服务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鼓励服务业以城市为中心进行辐射性的网络布局,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规模经济。西安(咸阳)要充分发挥大都市的优势,以城市化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县城要在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搞好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组织服务工作。在经济较发达县(市、区),规划建设新型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产业基地等服务业聚集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在具有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优势的县(市、区),完善综合配套设施,积极发展各种特色旅游;服务业特色鲜明又相对发达的县(市、区),要率先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的转型。
2. 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要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带资进入乡镇发展商业、交通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建设乡镇农产品、畜产品、手工艺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乡镇面向城市和农村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搞好农民和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村组要大力推进农村交通、电信、电力、广播影视、医疗卫生、教育、供水、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计生服务及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事业,扩大出版物、广播影视在农村的覆盖面,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三)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依托大中城市、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升带动服务业发展水平。
1. 现代物流业聚集区。
构建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带动咸阳、渭南、铜川的关中东部物流区域;以宝鸡为中心,辐射带动杨凌的关中西部物流区域;以汉中为中心,辐射带动安康的陕南物流区域;以榆林为中心,辐射带动延安的陕北物流区域。
专栏1. 现代物流业聚集区
关中东部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产业园、长安引镇仓储物流中心、渭南物流园、铜川果品物流中心等园区,抓好西安华南城、中陕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关中西部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一园四中心”的布局,抓好陈仓现代物流园区和西部物流公司集装箱配送中心、东岭集团和华誉公司金属材料配送中心、秦川机床集团机电设备配送中心、蔡家坡汽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陕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汉中褒河综合物流园区、安康综合物流园区、汉中口岸物流园、商洛农特产品物流中心、铺镇物流园区和城固、勉县特色物流园等,抓好汉中茶城、建兴粮油物流配送基地等项目建设,形成区域物流枢纽。
陕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绥德物流园、延安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区域物流体系。
2. 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
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各类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加快技术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专栏2. 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
西安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长安航天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等,抓好西安软件新城、西安创业研发园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西安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西安碑林动漫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创意园、纺织城创意产业园等,培养和发展创意产业链,形成集动画、漫画、手游、网游、图书发行、音像出版等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基地。
宝鸡科技信息服务业聚集区。依托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钛谷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装备制造业服务平台,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渭南中小企业创业聚集区。依托渭南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各县(市、区)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技能培训、安置就业、产品营销等服务。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形成集技术研发、物流仓储、信息咨询、金融保险、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提高能源化工基地现代化水平。
陕南循环经济产业服务体系聚集区。依托汉中、安康、商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交易会展平台等体系,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3. 文化旅游业聚集区。
以西安为中心,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强文化旅游景区和线路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水平,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我省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
专栏3. 文化旅游业聚集区
西安文化产业聚集区。依托西安大雁塔、碑林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大唐西市、西部影视城等景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中国文化产业重要基地和西部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西安(咸阳)旅游业聚集区。依托秦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咸阳汉唐帝陵文化旅游区(汉阳陵、昭陵、乾陵、茂陵)等景区,构筑以遗产旅游为主体,包括文物观光、都市旅游、生态旅游、养生保健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国际旅游都市。
宝鸡旅游业聚集区。依托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太白山景区和姜炎周秦文化、秦岭生态休闲旅游板块,打响“华人老家、佛祖圣地、秦岭云顶”三大旅游品牌,把宝鸡建成西部旅游热点城市。
铜川文化旅游业聚集区。依托玉华宫、药王山、耀州窑、照金等旅游景点,充分利用唐玄奘、孙思邈、柳公权等历史文化名人效应,加快香山、云梦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
渭南文化旅游业聚集区。依托大华山旅游景区、洽川风景名胜区、韩城古城旅游区和富平国际陶艺文化产业园、华县皮影文化产业园、潼关金三角文化创意园等,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国际山水旅游文化城市”。
延安红色旅游聚集区。依托延安革命纪念地和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景区,开发陕北民歌、大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和农民画等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形成以红色旅游首选地、炎黄子孙朝圣地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格局。
榆林文化旅游业聚集区。依托长城镇北台、大夏国都统万城遗址、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观、摩崖石刻红石峡和李自成行宫、内陆湖泊红碱淖等,发挥人文优势,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汉中文化生态旅游聚集区。依托长青华阳景区、定军山三国文化景区和南湖、红寺湖、南沙湖等景点,塑造“秦巴天府·水韵汉中”新形象,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安康生态旅游聚集区。依托安康特色山水园林和南宫山、瀛湖等旅游景点,开发安康丝绸系列产品、富硒茶、鎏金蚕、特色药材、民歌、汉剧脸谱等产品,建设国内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商洛旅游和特色文化聚集区。依托商洛生态旅游资源和秦楚文化交融的独特优势,抓好仙娥湖、金丝峡、木王等景区建设,宣传具有优势的诗歌、小说、戏曲、民歌,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
4. 会展、服务外包业聚集区。
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通用航空等品牌展会为龙头,依托西安高新区和经开区,做大做强会展和服务外包企业,打造区域性会展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
专栏4. 会展、服务外包业聚集区
西安会展业聚集区。依托西安国际展览中心、浐灞国际会议中心和大唐西市等,办好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和民间博物展会,整合会展资源,改善会展设施,打造西部“会展之都”。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会展聚集区。依托杨凌农高会,走综合性展会与专业性展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实现专题展与农高会综合展的有机结合。
渭南通用航空会展聚集区。依托通用航空产业园,拓展国际通用航空会展平台,加大会展商品的策划、宣传和促销力度,构建渭南会展品牌。
眉县砖瓦机械会展聚集区。依托陕西宝深建材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加快砖瓦机械会展交易中心建设,办好砖瓦机械展会,提升砖瓦机械研发制造水平和知名度,争创中国第一砖机城。
西安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区。依托西安高新区软件园和西安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基地,聚合服务外包企业,强化孵化培育,改善基础条件,大力发展BPO(业务流程)和ITO(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推动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5. 农业服务业聚集区。
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中心,以关中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专栏5. 农业服务业聚集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服务聚集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聚集区,提升农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农林园艺、节水灌溉和农业信息化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宝鸡现代农业服务聚集区。依托宝鸡中小企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信息中心和35个农业专家大院、1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搞好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
渭南现代农业服务聚集区。依托大荔荔民农资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良种繁育供应、技术指导、农机应用、流通加工服务业,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网络和病虫害防治、农情检测预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服务体系。
铜川周陵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聚集区。依托九州果业有限公司、陕西大匠农科产业有限公司、周陵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等企业,建设集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6. 金融、商贸服务业聚集区。
依托大中城市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建设金融、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发展金融和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服务业,完善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专栏6. 金融、商贸服务业聚集区
西安金融业聚集区。依托浐灞金融商务区,抓好金融服务核心区、总部商务区、金融产业孵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创新金融业发展模式。
西安商贸业聚集区。依托实施“唐皇城复兴计划”,加快东大街、解放路、炭市街等商业区改造,抓好万达广场、中国原点新城等一批影响大、功能全的大型商贸项目及特色商业街建设,形成区域商贸中心。
宝鸡商贸业聚集区。加快国际商业广场、嘉隆国际商城、五洲购物中心、高新国际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经二路商务区、特色商业街功能。
延安商贸业聚集区。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加快二道街综合商业街、市场沟美食娱乐街、西北川民俗商业街和综合农贸市场建设,推动规模集聚和产业升级。
汉中商贸业聚集区。依托万邦时代广场、世纪阳光、星光百货等大型商场和超市,加快汉中茶城、运达商城建设和北大街商业街改造,打造区域商业核心区。
五、保障措施
强化政策、机制、体制、人才、项目、载体“六大支撑”,突破瓶颈制约,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一)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产业规划协调,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扶助政策,加大在税费、财政、注册、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支持企业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视财政增收情况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各市、县应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引导资金。继续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土地供应上给予倾斜。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
(二)健全组织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和综合协调。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协作配合,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加强服务业工作队伍建设。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考核评价,形成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合力。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组建陕西省服务业联合会,支持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发展,积极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和服务产品技术创新、交流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机制。
(三)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
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约束,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机制。积极推进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培育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大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分离。积极推进企业内部二三产业分离,引导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来陕投资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完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性经营,建立健全国内国际营销网络。加强与港澳台、长三角等区域服务业的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中拓展我省服务业发展空间。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各类服务业所需人才。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积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我省创业,组织实施服务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研究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大力改善用人、留人环境。
(五)实施项目带动,打造名牌产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发挥最佳效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网络经济、会展经济、商务经济等新经济业态,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工程咨询、管理咨询等各类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服务企业。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机遇,建设一批带动力大、支撑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服务业实力。推广宝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渭南市大荔荔民农资销售(连锁)有限公司的科技服务、农资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名牌产品、商标、商号、老字号等认定与复检。加强品牌文化、品牌市场、品牌旅游、品牌会展建设,培育知名商业中心、特色街区。打造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积极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六)抓好载体建设,推进创新发展。
把载体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支持大中城市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优化城市布局,增强产业聚集效应,提升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各地科技创业园、物流园区、商贸聚集区、制造业服务体系、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园区配套生产性服务平台等规范发展。努力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各类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重点抓好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试点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要求,多方位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创业基地和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具有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文化积淀、交通枢纽等优势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服务业宣传,搞好示范推广,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鼓舞全省上下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六、规划实施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编制或修订相关产业专项规划,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有关市(区)要编制产业区域规划和大型功能区规划。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服务业发展有关信息。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市(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各地的贯彻实施意见以及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省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