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十二五”发展规划

6、狠抓质量,严把关口

“十一五”期间,各级墙办针对我市墙材市场鱼龙混杂、以次充好等现象,加大了对新型墙体材料的抽检力度,共抽检产品82批次,发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予以通报,禁止使用,杜绝不合格产品应用到墙体上所带来安全隐患。对我市128家新墙材认定企业的产品标识予以备案,加强了对新墙材认定产品生产、流通和应用的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墙材发展存在不平衡

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新墙材发展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区、县(市)初步完成墙材产业结构调整,启动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薄弱地区发展滞后,墙材产业目前仍然以烧结砖为主体;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新墙材推广应用已进入“禁粘”,非粘土新墙材应用比例较高。而农村墙改工作基础薄弱,农民建房还在使用实心粘土砖,新墙材推广应用尚处在试点阶段,“禁实”阻力不小,“推新”尚有过程。

2、新墙材产业层次总体偏低

我市的新墙材产业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湖州相比,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一是工艺装备落后。现有新墙材企业多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一些企业以手工加半机械化设备为主,能耗高、污染重,形成“小、土、散”的现状,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潜力很大。二是信息技术运用落后于工业经济总体水平。绝大部分企业处在初级应用阶段,单项应用为主,系统集成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经济规模分散化。表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集中度不高,降低了产业整体效益,削弱行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不高

全市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墙材企业不到20%,规模以上企业不到50%。以烧结砖企业为主,且数量大,规模小。产品档次不高,以多孔砖为主;混凝土砖和蒸压加气混凝土品种少,缺乏配套化、系列化和功能化。新墙材生产企业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强,产品质量总体不高,注册产品商标只占少数。产能结构性过剩,优质中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尤其是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型、功能型产品不多。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求,大力发展利废、保护环境和改善建筑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农村推广应用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末我市新型墙体材料行业总体水平保持在全省的前列。

发展原则

1、坚持发展新墙材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再生资源、各类工业废渣以及优势资源开发生产环保、利废、节土、节能的新墙材,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2、坚持转型升级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原则。在坚持淘汰落后产品、产能和工艺装备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提升产业层次、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开发生产上规模、上档次的新墙材,鼓励走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墙材发展之路。

3、坚持发展新墙材与建筑功能改善相结合原则。以推广节能建筑、绿色低碳建筑为途径,注重功能化、系列化、构件化、配套化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加大优质低价的自保温墙材的研发力度,不断满足建筑市场的需要。

4、坚持政策扶持和加强监管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科研开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做强、做大,同时规范墙体材料生产和使用秩序,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快农村推广使用新墙材步伐。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重点

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末

1、新墙材年产量达到49.62亿块标砖。

2、新墙材建筑应用比例达到95%。

3、“十二五”累计新墙材产量达到225.57亿块标砖;保护耕地40269亩,节约能源151万吨标煤,利用各类固体废弃物924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7万吨,二氧化碳392.6万吨。

发展重点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墙材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巩固禁实限粘成果,禁止实心粘土砖的使用。

加快新墙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源能源结构、环保排放结构全面提升。

2、走集约集聚集群的道路,实施产业合理布局

提高产业集约化,以集约为基础推进产业区域集聚,以集聚为龙头带动产业进一步集约。

以集聚为核心,合理产业布局,形成规模优化组合的产业区域集群网络,确保城镇和农村对新墙材的需求。

3、走延伸产业链的道路,提高产业工业化水平

逐步建立新墙材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实现原料集约化开采,专业化加工、商品化供应,提高原料资源的质量品质、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逐步推进新墙材部品化,将单一的墙材产品深加工为建筑墙体部品和组建成功能型墙体围护结构体系,适应建筑工业化进程。

4、走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化的道路,改善建筑功能

优化新墙材产品结构,逐步减少砖类产品,增加砌块和建筑板材的生产比例,促进建筑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

产品多样化、配套化、功能化、优质化,增加节能型、装饰型等功能型墙材品种,提高产品的社会适用性和改善建筑功能。

加强品牌建设,健全产品标识管理,鼓励产品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在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创建名牌,不断提升品牌的延伸度、认可度和传承度。

5、走科技创新的道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依靠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

产业技术进步重点方向为:研发生产新型功能型墙材和配套产品;研发和应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开发节能降耗、低碳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及控制技术;研究完善新墙材建筑应用技术。

6、走绿色低碳的道路,践行可持续发展

大力创新能源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生产新墙材;大力开发生产高效绝热型节能墙材,推广外墙自绝热围护结构体系。

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业体系和产业自身的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节土、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低碳绿色技术在新墙材生产和建筑领域中的产业化应用。

(三)产业调整及布局

1、产业结构调整

(1)规模结构调整

提升新墙材产业结构。淘汰控制年产规模小于3000万块标砖,改造提升3000万块标砖以上,重点支持亿块以上的砖企业;淘汰或改造提升年产规模小于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砌块企业,小于20万立方米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重点支持30万立方米以上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和亿块标砖以上的烧结砌块企业;鼓励薄型建筑板材企业年产规模提升到500万平方米以上和厚型建筑板材企业提升到50万平方以上。

推进产业区域集聚,合理产业布局。构建新墙材市级和西部次级生产基地,形成以产业集约为基础集聚为核心的集群网络,合理产业区域布局。

(2)产品结构调整

改善新墙材基本产品结构。进一步压缩砖的生产比例,积极鼓励新建、扩建、引进发展砌块和建筑板材的生产。

推进功能型新墙材产品开发生产应用。加快自绝热、复合绝热节能型新墙材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步伐;鼓励研制和通过产品精加工、深加工生产装饰型等多种功能型的新墙材产品,满足住宅产业化需要。

提高新墙材部品化程度。鼓励发展系列配套的新墙材部品生产,推动生产工厂化、建筑装配化、施工机械化的建筑工业化进程。

加快配套材料的生产应用。积极组织新墙材建筑应用配套材料的生产,包括新墙材自身规格尺寸配套化,各类专用砂浆,现场小型机具和结构连接件、吊挂件、锚固件等。

以品牌建设带动标准化战略进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参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制定企业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3)技术结构调整

整体提高新墙材产业的技装和工业化水平。所有新墙材生产企业全部配备电子计量配料装置,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天候工业化生产;积极采用新墙材产品各自先进适用的生产装备和技术。

推进信息化控制和管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鼓励新墙材生产线采用机电一体化的智能控制技术和企业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积极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和最新适用技术。及时应用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成果和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新墙材产业生产和建筑应用领域的总体技术水平,解决建筑应用技术难题,推进产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进程。

(4)资源能源结构调整

坚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再循环使用新墙材企业自身的“三废”,进一步利用采矿业、工业、建筑业、城市废弃物处理业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墙材。不断扩大利废种类的范围,稳步提高利用比例。加强对污泥、建筑垃圾与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科技和资金投入。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改善产品孔洞结构、使用优势原料和低热值能源取代传统原料和燃料等方法,支持优势资源能源替代传统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

持续推进产业节能降耗。逐步探索建立能耗监管机制,坚决淘汰和改造生产能耗严重超标的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通过提高出率、减少损耗、重复利用等多种措施进一步节约煤、电、蒸汽等能源消耗;借助精准计量、使用代用原料、回收循环使用等多种措施减少资源性原材料的消耗。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和三废能源。在新墙材生产中不断探索应用太阳热能、光伏电能和废弃的竹、木屑、秸杆等生物质燃料,以及利用煤渣、粉煤灰、煤矸石、污泥、江河湖淤泥等废渣热能、烟气废汽和废水余热等三废能源,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性能源的能耗。

鼓励建立新墙材原料生产供应基地。延伸新墙材产业链,将新墙材生产所需大宗原料的开采、加工诸环节分离出来,建立专业化原料生产供应基地,提高原料资源利用率和质量品质保证。

(5)环保排放结构调整

借助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最大限度降低“三废”排放,进一步消纳各类废渣,充分利用废水和废汽,减少环境污染。

采用脱硫脱碳技术、除尘和防噪措施,实现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烟尘和噪音等排放的减量化,污水实施无害化处理后排放。

逐步探索污染排放,特别是碳排放的监管机制,探索碳交易市场机制。

2、产业布局

(1)布局依据

根据现有基础,地域位置,交通状况,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势利导推进产业集约集聚,形成以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合理规模组合集群,提升产业结构并满足城镇和广大农村建筑应用需求。

通过加大烧结砖控制整合与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为本市建设大型先进新墙材生产项目和全市宏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腾出宝贵的用地资源,从而产生更大的全局性经济效益。

(2)布局规划

①富阳市

继续巩固发展富阳市作为杭州市新墙材生产基地,要在产能集约,装备先进,品种档次,产品质量,辐射范围,节能减排等方面有新的提升,主要满足杭州市区和全市东部地区对新墙材的需求。同时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生产高档优质多品种的烧结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与板材,建成全市加气混凝土产业和烧结砖产业集聚中心。

②建德市

培育打造杭州市西部新墙材次级生产基地。以整合改造、推进产业集约、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为核心手段,形成烧结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产业集聚中心和集群网,适度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节能型墙材等产品生产,满足本地及全市西部地区的需求。

③萧山区

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展建筑板材产业,特别是钢结构建筑板材,形成建筑板材产业集聚中心,成为省内和国内重要的钢结构建筑板材生产基地。同时建成混凝土砖产业集聚中心和兼顾发展烧结砖和节能型新墙材。

④余杭区

通过兼并重组,大力淘汰关停改造小型混凝土砖企业,推进产业集约,提升产业水平。依靠控制整合集约发展烧结淤泥和废弃土砖。兼顾发展加气混凝土砌块、烧结页岩砖和节能型新墙材。

⑤临安市

依靠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集约,建成烧结页岩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产业集聚中心和集群网络。同时大力关停淘汰小规模混凝土砖企业,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混凝土砖产业集群网。

⑥桐庐县

培育建设全国压蒸无石棉纤维素纤维水泥平板产品生产中心,延伸产业链,提升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发展板材建筑部品和节能型、装饰型等功能型建筑板材生产,满足国内外需求。兼顾发展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空心砖和砌块,以及节能型新墙材。

⑦淳安县

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低碳减排,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依托资源综合利用充分消化当地历年和现今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渣,重点发展利废型混凝土砖和烧结砖类产品满足当地需要,适当发展高档低污染的建筑板材生产。吸纳世界先进新墙材在千岛湖旅游业建筑中推广应用,打造国际优质新墙材应用集聚和示范区。

⑧市区和滨江区

根据产业集聚原则,实施新墙材产业从市区和滨江区逐步向其余区、县(市)转移的方针,保留极少量以利废为主的新墙材生产企业,为市区和滨江区宏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腾出宝贵的建设用地资源。

(四)“十二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形成合力

“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将发展新墙材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墙改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与发改、建设、财政、国土资源、质监、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乡镇建立墙改工作机构和网络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发展新墙材,推进墙体材料革新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促进我市墙材革新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2、加强行政监管,完善工作机制

“十二五”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完善目标、监督、激励三大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完善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本规划制订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要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深入实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分解各项指标,将任务落实到位,具体到人,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控,保障本规划的实施和实现,并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坚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形成全市上下一心一意抓落实、促落实的整体合力,以推动我市墙材革新事业跨越式发展、和谐进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质量工作摆上发展墙材革新工作的重要位置,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标识备案和进杭产品备案等一系列政策,严把市场准入关。新墙材企业应采用标准化管理和生产,严把原料进厂关、过程监管关和检验放行关,确保产品的质量。依法加强对建筑市场墙材产品的管理,建立产品质量通报制度,促进新墙材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要用好《条例》赋予的权利,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履行法定程序,严肃查处生产、使用粘土制品的违法行为,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大力推行“阳光权力”,建章立制,规范权力运行,确保公开、廉洁、高效。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查找制度、管理和监督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措施,杜绝不公不廉等问题的发生,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促进墙材革新事业快速发展。

3、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政策效果

墙材革新工作是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土地、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项工作。要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墙材革新的法律法规,通过全面、集中、有效的宣传,让墙材革新政策深入到全市每个相关单位和个人,使他们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墙材革新事业的良好氛围。继续办好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展示会,充分展示杭州新墙材企业、产品和品牌魅力。

4、加强技术进步,强化示范带动

要充分发挥省、市制订的政策扶持措施和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新墙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研发有利于改善建筑环境、节能、节土、利废以及轻质高强的复合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技术,扶持发展符合建筑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重点扶持一批工艺装备技术先进、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利废量大、节能效果好的新墙材企业,鼓励其从资源型企业向非资源型企业转型;从生产型企业向研发销售型企业转型;从创业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

要落实《条例》和《杭州市新型墙体材料项目资助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城乡统筹,有选择的建成一批新墙材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支持民生工程、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在农村中加大示范项目的建设数量,以点带面,促进新型墙体材料的普及应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