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

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

(2008年~2015年)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性资源,对保障和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在保障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效率和有效节约能源、深化能源领域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能源环保工作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结合《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与节能规划(2008年~2015年)。

一、乌鲁木齐市能源发展基本概况

(一) 能源消费现状。我市属于典型的能源消费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1816.96万吨标准煤(扣除损失和加工转换),其中:第一产业为22.52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24%;第二产业为1147.18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63.14%;第三产业为430.97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3.72%;居民生活及其他为216.2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1.90%。

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2.54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为1564.07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81吨标准煤/万元。

前瞻经济学人

图1 2007年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图

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2.54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为1564.07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81吨标准煤/万元。

2007年,全市原煤消费量为1472万吨,油品消费量181.08万吨,城市天然气消费量3.96亿立方米(不含石化、新化工业用气),风电消费量为6亿千瓦时,其它可再生能源消费2.24万吨标准煤。煤炭、油品、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比例为72.8%、22.9%、3.6%和0.7%。

(二) 能源供应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利用煤炭、电力等能源资源,努力开拓周边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应渠道,基本满足了全市能源消费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前瞻经济学人

图2 2007年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

2007年,乌鲁木齐本地煤炭供应量为1399.59万吨;油品供应量439.91万吨,主要由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独山子、克拉玛依和中石化库车炼厂供应;天然气供应量3.96亿立方米,主要由吐哈油田和准葛尔气田供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量为9.62万吨标准煤,主要由我市供应。2007年全市煤炭、油品、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结构为60.6%、35.6%、3.2%和0.6%。

(三)主要能源生产供应与消费现状。

1、煤炭。全市预测煤炭储量在648亿吨以上。2007年,乌鲁木齐(含米泉)各类煤矿58处,其中:生产矿井10处,正在实施规划改造矿井48处。全年煤炭生产量为1399.59万吨,比2006年增长19.07%。2007年全市原煤消费量1472万吨,比2006年增长6.60%,其中电力用煤579.37万吨,供热用煤279.52万吨,建材和化工用煤550.28万吨,民用用煤15.18万吨,其他行业用煤47.65万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为1257.78万吨,占全市原煤消费量的85.45%,全市电力、冶金、供热、建材、化工等15家重点耗能企业煤炭消费量为1055.33万吨,占全市消费量的72%(详见附件1)。

前瞻经济学人

图3 2007年乌鲁木齐市能源供应结构比例图

2、电力。全市现有主供电源点华电红雁池电厂、华电苇湖梁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3家风力发电厂以及企业自备电厂等。2007年全市装机总容量1935.14MW,其中火电厂1488MW、风电224.8MW,网内10座自备电厂装机容量222.34MW。乌鲁木齐地区电网局属变电所共有53座,变压器103台,主变总容量4298.70MVA,已建成输电线路109条,总长1401.41公里。2007年全市发电量118.42 亿千瓦时(不含企业自备电厂发电量),比2006年增长7.34%。2007年全市用电量121.98亿千瓦时,比2006年增长7.76%。其中工业用电90.46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74.16%;农业用电1.89亿千瓦时,占全市1.5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02亿千瓦时,占全市9.03%。

3、热力。我市供热现状以热电联产及燃煤区域集中供热为主,清洁能源为辅。2007年全市共有集中供热单位44家,集中供热锅炉房54座,热电厂3座。城市总供热面积9000万㎡。其中大中型区域燃煤集中供热面积5100万㎡,占总供热面积的56.7%;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200万㎡,占总供热面积的13.3%;清洁能源供热690万㎡,占总供热面积的7.7%;分散供热面积2010万㎡,占总供热面积的22.3%。全市一级管网总长395KM,二级管网总长1117KM,其中最大管径为南区热网。

4、油品。主要来源于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独山子、克拉玛依和中石化库车炼厂等。现有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1条,总长度1840公里,年管输能力1000万吨。原油加工企业1家,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500万吨,2007年全市原油加工量439.91万吨,汽油产量131.95万吨,柴油产量266.86万吨,液化石油气产量41.10万吨。

5、天然气。我市天然气采用双气源供气,主要来源于吐哈油田和准葛尔气田,由中石油计划供应。2007年全市民用及公服天然气计划供应量3.96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6.92%,其中民用2.1亿立方米,车用1.76亿立方米,工业0.1亿立方米。2007年全市城市天然气居民用户达62.7万户,锅炉934.06吨,商业用户2700户,工业用户76户,壁挂炉3.05万户,天然气汽车加气站53座,天然气汽车1.47万辆。

6、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我市可再生能源主要以风能为主。达坂城风区资源容量15450MW。2007年达坂城风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224.8MW,上网发电量6亿千瓦时。

(四)节能降耗情况。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54吨标准煤,比2006年降低4.04%,降幅比全疆平均水平高0.96个百分点;单位GDP电耗1564.07千瓦时/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4.81吨标准煤/万元,比2006年降低18.22%,降幅较全疆平均水平高13.04个百分点;全市63户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量23.49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全市计划节能量目标任务80.71万吨标准煤的29.1%。2006~2007年,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量累计完成39.54万吨标准煤, 完成“十一五”计划节能量目标任务的48.99%,其中天山区完成目标任务50.77%,沙区完成94.03%,新市区完成78.32%,水区完成17.11%,头区完成44.2%,米东区完成44.32%,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139.54%,高新区完成51.13%,达坂城区完成33.82%(详见附件2)。在确定的63户重点用能企业中,列入国家节能千家企业的有8户,列入自治区重点节能监控的有4户,列入我市节能监控的有51户。

(五)能源发展及节能降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费结构与环境协调发展矛盾突出。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对煤炭依存度过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比重高达70%以上,煤炭消费比重过高导致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城市冬季煤烟型大气污染十分严重。据环境部门测算,我市最大环境容量为二氧化硫6.7万吨,烟尘4.32万吨。2007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49万吨,烟尘排放量为6.3万吨,均超过环境最大容量,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中90%以上由煤炭燃烧产生。目前,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电力行业占36.5%,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占39.5%,其它工业占24%。现状能源消费结构,致使2003年~2007年城市二级以下污染天数分别为:83天、108天、109天、119天、113天。虽然2007年冬季空气质量略好于2006年,但冬季采暖期仍有14天达到重度污染。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任务十分艰巨。

2、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亟待建立。新疆煤、油、气等资源储量非常丰富,是能源输出大省,但乌鲁木齐市作为能源消费型城市,由于各种能源供应之间缺乏替代性和互换性,能源供应渠道单一,且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较低,现已出现能源供应短缺现象。

3、天然气运行调控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天然气用量平均以每年25%~30%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受天然气供应总量不足,季节性消费特点明显(2007年我市天然气民用冬、夏季高峰用气量分别为:208万立方米、75万立方米,差值约为3:1),上游气源供气企业季节性平衡难度大等因素影响,全市天然气缺口夏季和冬季分别高达20万立方米和100万立方米以上。虽然我市已建成LNG调峰厂1座,LNG储存规模达4×150万立方米,然而调峰能力只为30万立方米左右,仅能起到日调峰作用,尚不能有效缓解供气紧张局面。

4、节能降耗任务艰巨。我市能源生产方式较粗放,能源加工转换效率较低,主要耗能行业钢铁、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2007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虽然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04%、18.22%和6.31%,但大多高于国家、自治区和北方部分大中城市水平(见表1、附件3)。

表1 2007年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单位能耗对比表

前瞻经济学人

2007年全市63家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为912.87万吨标煤,比2006年增长3.3%,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46.09%,占全市工业用能的80.95%。63家用能企业中,石化、八钢、焦煤集团等大型企业占全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量的68.73%。“十一五”期间,随着一批钢铁、化工等优势资源项目集中投产,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万元GDP能耗降低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5、煤炭深度开发利用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我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等可利用的再生能源,但受技术、资金等方面限制,开发利用较缓慢。目前,煤炭深度开发(煤制天然气)领域尚属空白;风能开发利用量仅为资源总量的1.3%;太阳能发电产业虽起步较早,但尚未形成规模。

6、热网建设滞后,体制约束亟待解决。目前,全市集中供热热源主要以大型区域燃煤锅炉为主,存在热源厂多、容量小、参数低、布局不合理、环保不达标等问题,造成能源利用率低、大气污染严重。在管网方面,存在热网老化、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管网各成体系,以及热电联产热网建设滞后于热源建设等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供热企业小而散,供热体制改革滞后,未形成分类热价、分段热价等问题。

7、能源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市能源管理分散在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不能针对国内外能源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能源行业缺乏有效竞争,运营管理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科学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价格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二、能源需求与供应预测

(一)能源需求预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到2010年全市常驻人口规模达到296万人、2015年达到400万人、2020年达到570万人,GDP“十一五”后两年年均增长14%、“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1%,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6左右的总体要求,采用能源弹性系数法、人均能耗分析法、部门分析法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到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预计为2410-2450万吨标准煤,2015年预计为3580-3620万吨标准煤,2020年预计为4960-5010万吨标准煤(见表2、附件4、附件5、附件6)。

表2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十二五”能源需求预测表

单位:万吨标准煤

前瞻经济学人

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

根据对电力、供热、化工等重点企业发展情况调查:预计到2010年,全市煤炭需求量为1730万吨,其中电力用煤800万吨,供热用煤270万吨,建材和化工用煤580万吨,民用用煤15万吨,其他行业用煤65万吨;天然气城市用气需求量15.8亿立方米,天然气居民用户将达到80万户。预计到2015年,全市煤炭需求量2440万吨,其中电力用煤1400万吨,供热用煤200万吨,建材和化工用煤720吨,民用用煤20万吨,其他行业用煤100万吨;天然气城市用气需求量24.05亿立方米,天然气居民用户将达到100万户。预计到2020年,全市煤炭需求量达3000万吨,天然气城市用气需求量33.58亿立方米。

(二)能源供应预测。

1、煤炭供应。乌鲁木齐市本地及周边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本地煤炭预计储量达648亿吨,周边昌吉地区煤炭预计储量达4714亿吨。根据《新疆“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新疆乌鲁木齐煤炭区域规划》,“十一五”期间,随着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准东地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神华新疆能源公司、艾维尔沟焦煤集团等煤炭企业改扩建,煤炭产量将大幅增加。预计2010年乌鲁木齐煤炭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预计2015年将达到3000万吨(见图4)。乌鲁木齐周边的昌吉、吐鲁番等地煤炭十分丰富,通过市场配置,可保证乌鲁木齐市场供应。

2、电力供应。乌鲁木齐市电力由本地供应,主要从乌鲁木齐电业局主网电源获取,其他电源补充。“十一五”时期,随着新疆华电乌鲁木齐热电厂、神华新疆米东热电厂、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代小”以及达坂城区域风电项目建成,预计到201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400MW,其中风电装机容量700MW;预计到2015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9000MW,其中风电装机容量2000MW;预计到2020年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13000MW,其中风电装机容量3000MW。预计2010年全市发电量200亿千瓦时,预计2015年全市发电量410亿千瓦时,2020年600亿千瓦时,可满足全市用电需求。

前瞻经济学人

图4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十二五”煤炭产量预测图

前瞻经济学人

图5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十二五”发电量预测图

3、天然气供应。乌鲁木齐天然气由吐哈油田和准噶尔气田双气源供应,现已建成鄯善-乌鲁木齐(输气能力4~6亿立方米/年)、克拉玛依-乌鲁木齐(输气能力4~6亿立方米/年)、克拉玛依金龙一级配气站-乌鲁木齐王家沟门站(输气能力15亿立方米/年)和彩南-乌鲁木齐输气管线(输气能力30亿立方米/年)等四条输气管线,气源满负荷供应能力为53~57亿立方米/年。积极协调争取扩大供气量,并建设相应配套输气管线,确保满足乌鲁木齐需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于2008年开工建设,其设计能力为300亿立方米/年,于2011年全线贯通。二线的管道将经过乌鲁木齐市西南端,距城市高压管道仅数公里,可方便接入乌鲁木齐市区供气,为我市开辟了第二供气通道,增强了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表3 天然气两气源供气能力情况表

前瞻经济学人

4、油品供应。乌鲁木齐石油化工业发展迅速,原油加工量不断增加,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油品稳定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汽油产量143万吨,柴油产量290万吨,液化石油气产量45万吨;2015年全市汽油产量156万吨,柴油产量315万吨,液化石油气产量48万吨。乌鲁木齐本地油品产量较大,再加上全疆范围内的市场调配,可满足供应(见图6)。

前瞻经济学人

图6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十二五”油品产量预测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乌昌一体化和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创建节约型社会为主线,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大资源深度开发和整合力度,加快煤电一体化、热电联产、天然气设施、煤制天然气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加快能源基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关于把新疆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总体部署,加快以煤炭深度开发利用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能源储备体系,完善能源供应应急预案。

2、坚持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度提高电、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的清洁利用。鼓励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分散燃煤供热,控制并逐步减少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总量。

3、强化能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实施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宣传教育手段,发展节能型产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4、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瞄准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方向,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科教兴市发展重点领域,坚持开发与应用并举,使我市成为国内重要的风能产业化、规模化示范基地之一。

5、统筹城乡能源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向近郊倾斜,增加向小城镇的清洁能源供应量,完善农村能源供应体系,重点提升小城镇能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加大农村电力等能源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示范项目,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不断缩小农村和城市能源供应及消费水平差距。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保障全市能源供应,扩大能源对外供应规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能源高效利用,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2、能源产业发展目标。预计到2010年,全市煤炭年生产2500万吨左右,发电总装机容量4400MW,其中火电发电装机3700MW,风电装机700MW,城市天然气15.8亿立方米;关停小火电机组310MW以上;预计到2015年,煤炭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发电总装机容量9000MW,其中火电发电装机7000MW,风电装机2000MW,城市天然气24.05亿立方米。

3、能源消费结构目标。优化调整煤、气、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结构,加快建立起以气、电、油为主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详见附件7)。

2010年能源结构目标:根据我市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最大排放量控制在6.7万吨之内的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最多为1930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1670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260万吨。根据2010年我市环境控制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38万吨以内的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为3000万吨左右。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2500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500万吨。

综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计划201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45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0%。其中原煤消费量1730万吨,油品消费量31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15.8亿立方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50万吨标准煤。全市煤炭、油品、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为:63.4%、23.4%、10.8%和2.6%。与2007年相比,煤炭下降9.5个百分点,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别增加0.5、7.1和1.9个百分点。

2015年能源结构目标:考虑到2015年城市规模将扩大50~100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容量在现有基础上相应增加10%左右等因素,2015年我市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最大排放量控制在7.5万吨左右。按照环境容量总体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最多为2460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2100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360万吨。按照到2015年我市二氧化硫环境控制目标排放量控制在9.8万吨以内的总体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最多为4100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3100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1000万吨。

综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预计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36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9%左右。其中原煤消费量2440万吨,油品消费量45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24.05亿立方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140万吨标准煤。全市煤炭、油品、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为:60.8%、23.1%、11.2%和4.9%。

2020年能源结构目标:考虑到2020年城市规模将扩大100——200平方公里,城市环境容量基本保持在2015年规模等因素,2020年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最大排放量为8万吨左右。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最多为3000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2700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300万吨。按照到2020年环境控制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0万吨之内的总体要求,全市原煤消耗量最多为4165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及工业动力煤炭消耗量控制到3125万吨,电厂全部建成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0%,燃煤设施均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设施,脱硫效率达到70%,除尘效率达到99%;其他行业用煤量控制在1040万吨。

综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预计到2020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50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8%左右。其中原煤消费量3000万吨、油品消费量630万吨、天然气消费量33.58亿立方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300万吨标准煤。全市煤炭、油品、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结构为:56.1%、24.3%、11.7%和7.9%。

前瞻经济学人

图7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十二五”能源消费结构图

4、节能降耗目标。根据乌昌“十一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2.25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20%;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降低20%以上。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指标为:钢铁综合能耗低于750千克标准煤/吨;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60%以上;供电煤耗下降8-10克/千瓦时;建材万元产值能耗降低4%以上,新型墙体材料比重达到90%;石油石化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左右。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83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32%。

四、建设重点

(一)加强能源能力建设。

1、煤炭。加强煤炭供应。强化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抓住国家、自治区支持乌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机遇,优化开发布局,积极做好重点煤矿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开发乌东矿区、达坂城区和艾维尔沟等矿区开发建设,加快准东煤炭基地建设,确保2010年供应乌鲁木齐煤炭2500万吨,2015年供应3000万吨。整合煤炭资源,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鼓励优势煤炭企业改造重组中小煤矿,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小煤矿,到2010年全面完成9万吨以下小煤矿改造。提升煤炭储备能力。鼓励电力生产企业和集中供热企业建立增加储煤量,提高应急能力。建设城市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2、电力。优化电源布局,城市中心区现有电厂以改扩建为主,不再新布电源点。重点围绕城北、头屯河区、米东区等城市副中心发展,实施建设300MW、60OMW以上大容量、高参数火电为主的热电项目。紧紧抓住加快推进乌昌一体化契机,充分利用准东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站,使甘泉堡工业区初步形成西电东送能源基地的雏形。同时,做好区域内热电厂规划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国电红雁池电厂“以大代小”项目、神华米东热电厂、华电乌鲁木齐热电厂、达坂城风电三场四期、中节能风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华电西山热电厂、城北新区热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一五”末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500MW,“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600MW。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输配电能力。按照远近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协助新疆电力公司做好750千伏电网启动建设工作,加强220千伏、110千伏电网、10千伏中压配电网建设,做到电源电网同步建设,各级电压电网、城乡电网协调发展。优化发展220千伏电网,建成市内220千伏主干电网。进一步强化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完善110千伏及以下电网, 加强10千伏中压配电网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快实施米东、头屯河、新市区、南郊、北郊等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10千伏(20千伏)及以下配电、二次系统工程。

3、天然气、油品。积极稳妥地推进天然气使用,稳步扩大天然气供应。在积极协调吐哈、新疆油田逐步增加天然气供气配额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彩南、塔里木油田和中哈管道等气源供应,力争全市城市(民用及公服)天然气年供气量2010年达到15.81亿立方米,2015年达到24.05亿立方米。同时,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完善输配网络。“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完成天然气二期工程(供气能力为10亿标准立方米/年)、米东区天然气工程(供气能力为1亿标准立方米/年)等城市主干线及支线项目。结合“西气东输”二线项目建设,加强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基础设施及配套管网新建和改造升级,做好彩南、塔里木油田和中哈管道等气源接收设施的建设,实现城市天然气管网与国家干线网络的对接。加快推进神华煤制气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甘泉堡工业区至城区及周边城市(城镇)的煤制气管线。启动实施建设天然气三期工程,力争“十二五”时期,城市天然气接收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天然气的实际供应情况,适度发展相关产业。加强市内配套天然气场站、管网等接收设施建设。尽快建成城市西侧、北侧及南侧次高压A(1.6兆帕)输气环网,配合新城区和市政道路建设改造配套的中压输配管网。加快改造原有老化管网,推进头屯河区、达坂城区、乌鲁木齐县、城北新区天然气供应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实施乌鲁木齐市天然气安全储备库项目建设,提高城市天然气应急能力。到2010年,新建、改建天然气高压管线60公里、中压管线300公里。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新建、改建天然气高压管线10公里、中压管线150公里。2010年实现天然气日接收能力433万立方米,2015年达到659万立方米。加大成品油输配枢纽建设力度。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建设乌鲁木齐市王家沟大型油品储备中心,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区域性输油管网,满足疆内石油需要。以市场配置为主,合理调配成品油资源,力争2010年油品供应量达到310万吨,2015年达到450万吨。

4、供热。加快热源点建设,优化供热运管模式。建设以燃煤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其它能源为辅的供热体系,积极做好热电联产规划修编工作,支持沙区热网工程、神华米东热电厂热网工程、华电乌鲁木齐热电厂热网工程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热点联产,优化能源供热体系。2010年,城区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清洁能源与分散供热由2007年的57%:13%:8%:22%调整为36%:33%:11%:20%,力争到2015年达到10%:65%:15%:10%,使煤炭、电、天然气以及其它清洁能源在供热能耗中的比例进一步增加。建立大供热格局体系。天山区、新市区南部、水磨沟区集中供热体系主要由华电红雁池电厂、华电乌鲁木齐热电厂联网形成;沙依巴克区热网主要由国电红雁池电厂供应,区域内现有部分集中供热公司在保留调峰供热站的基础上,逐步退出城市供热;新市区北部(含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沙依巴克区西北部近期以燃煤集中供热锅炉房、燃气和电联合供热为主,“十二五”时期热网主要由城北热电厂供应。头屯河区主要由八钢工业余热负责供热,其东南部与沙依巴克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农十二师合作区)连接区域近期以燃煤集中供热、燃气和热电联合供热为主,“十二五”时期主要由华电西山热电厂负责供热;米东区主要由神华新疆米东热电厂负责供热。甘泉堡工业区规划建设2个大容量、高系数热电厂,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热需求。城区热电联产覆盖范围内只保留调峰锅炉,对大热网不能或不易到达且供热面积又相对较大的区域,鼓励使用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改造优化供热管网,实施热源、热网同步建设。新建、扩建热电厂必须实行热源、热网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和同时运行。加大大型多热源环状热水管网建设力度, 降低一次管网损失率。

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新型能源使用,不断改善我市能源结构。大力开发风力发电。“十一五”期间,加快达坂城区域风电项目建设,规划风电装机容量达到700MW,争取列入国家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十二五”末力争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MW。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结合城市发展实际,支持垃圾、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划建设城市垃圾发电站,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率比例。加快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勘探和普查,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在城市公共设施、公益性建筑物照明中,推广使用太阳能光伏电源。鼓励建设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开展太阳能大面积供电工程、生物质能源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替代常规能源的试点工作。

前瞻经济学人

图8 乌鲁木齐市2010年城市房屋建筑供热能耗结构图

前瞻经济学人

图9 乌鲁木齐市2015年城市房屋建筑供热能耗结构图

(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1、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为目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结合“西气东输”二期和乌鲁木齐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实施,加快输气主干管网、门站和调压站点配套建设,进一步扩大管道天然气用户,缩小瓶装液化气的供气范围及用户规模。积极发展燃气供热。大力支持非管输天然气设施建设、煤层气开发。继续发展燃气汽车,强化天然气加气母站和配套加气子站供应能力,力争“十一五”末城市燃气汽车达到10%左右,“十二五”末达到20%,切实改善首府大气质量。

2、推动煤炭高效利用。市区控制燃煤发展,保持电厂用煤基本稳定或有所增加,逐步减少分散燃煤锅炉,严格控制燃煤污染物排放总量和高硫煤的开采利用,鼓励实施煤炭洗选、洁净燃烧等技术,淘汰和关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型工业,控制工业和其它产业用煤总量。全面实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新建燃煤电厂机组必须同步建设并投运高效除尘和脱硫设施。2010年前现有燃煤电厂必须全部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关停小火电机组。

3、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乌昌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及电网改造,积极开发太阳能和地热能资源,力争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50万吨标准煤/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6%;力争2015年达到 140万吨标准煤/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9%。

(三)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

1、加强能源供需市场监测。按照“统筹平衡、监测预警、调节需求、重点保障”的原则,加快建立反应快速的能源与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完善能源供需监测制度,及时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实现运行管理制度化、运行监测信息化、预测预警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能源预警能力。

2、完善预警应急机制。坚持快速反应、先期处置、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突发事件处置方针,健全煤、电、油、气、热等能源品种的应急预案,完善能源调度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加强能源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规模供煤、供热、电网事故和石油天然气供应中断的应急能力,逐步建立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3、加快建立能源应急储备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共担的能源应急储备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在加快建立煤、气、油等能源品种应急储备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神华、中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现有设施能力,实现能源储备共享,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保障我市能源供应安全。

(四)统筹城乡能源发展。

1、完善农村电网体系。全力支持电业部门尽快完善我市的内高中压配电网络,改造未列入一、二期农网项目的高低压线路,优化10千伏配电网络布局,实施城镇间10千伏线路手拉手联络互供,保证农村电力供应,“十一五”末实现城乡用电全面同价。

2、提高近郊和小城镇供气供应水平。加强近郊小城镇供热、供气能力建设。鼓励支持中心小城镇运用清洁能源实施供热。对天然气管网尚未覆盖的乌鲁木齐县南北郊、米东区和达坂城区的农村乡镇,因地制宜建设LNG站等非管输天然气设施,解决农村乡镇生活用气,提高中心小城镇居民燃气普及率。2010年力争实现小城镇居民气化率75%以上。

3、改变农村现有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加大天然气、液化气对农牧区的供应力度,鼓励支持生物质能的集中利用,逐步提高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乌鲁木齐县、达坂城区和米东区风能、太阳能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到2010年,新建和改扩建沼气池5000户左右,占全市适宜发展沼气农户的15%以上,试点建设农村光热—建筑一体化建筑3万平方米。到2015年,全市农村建成光热—建筑一体化建筑达到10万平方米,20%左右新建建筑运用太阳能光热系统,建成1~2个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

五、大力节约能源

实施节能优先战略,以技术进步为手段,以法规建设为保障,以工业、建筑、交通、政府节能为重点,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一)工业节能。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能源利用的管理。积极开展企业能源消费审核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统计制度。实施工业重点节能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焦化、建材、纺织、热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和行业国内、国际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用能标准,开展工业企业节能改造,更新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实现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支持煤矸石、煤层气、粉煤灰等资源综合利用。力争201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2015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水平。

(二)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各级财政补助、单位和个人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抓好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2010年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力争2015年完成30%左右非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020年基本完成非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改革现行供热体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热价收费机制,逐步实行供热计量、按照用热量收费。大力推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楼、公共建筑热计量工作,2010年对具备条件的居住建筑推行按热表计量收费,2015年力争实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楼、公共建筑以及20%居住建筑按热表计量收费,2020年基本实现按照用热量收费,实现节能与节费的统一。

(三)交通节能。加快建设便捷、高效、节能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公交优先。制定和实施节能标识和环保标识相结合政策,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车辆,鼓励使用经济环保型、小排量的家用轿车。继续推进清洁汽车行动,在完成公交车、出租车燃气化改造的基础上,扩大出行率高、排污量大的社会车辆燃气化改造。

(四)商用和民用节能。推广绿色照明技术和节能家用电器。执行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大力推行绿色能源工程。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民用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和照明产品,推动蓄能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在商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中的应用。鼓励和支持使用节能照明产品,做好国家关于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工作,推进民用节能照明工程,基本消灭白炽灯。

(五)政府机构节能。重点抓好公用设施、政府办公机构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建立和实施政府办公建筑节能审计。认真落实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不断完善采购机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节能产品,禁止采购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的机制,推动全社会的节能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参照国家、自治区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加快建立我市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和能源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和确定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与资源平衡、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事项,指导全市能源发展和供应保障安全工作,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加大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制定的各项能源政策,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安全生产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由政府部门和能源企业分工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及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安全生产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创新安全管理方式。突出抓好供热、供气、煤炭、电力等重点行业紧急事故处理及事故后恢复工作。

(三)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全面实施节能降耗目标绩效考核制,将节能降耗目标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对各区(县)、各部门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同时,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完善能源统计报告,切实把节能降耗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配置能源的基础性作用,尽快形成反映能源供求状况、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制定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鼓励政策,制定和完善电价、热价调价机制,实施高耗能行业差别价格政策,逐步理顺能源比价关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监管,建立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对困难群体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价格改革平稳有序实施。

(五)加强财税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节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出台我市具体实施细则。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资源和节能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设备等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六)强化规划指导。将能源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重大能源项目建设需根据规划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杜绝盲目建设。由规划部门统一规划电源、变电站、天然气门站、能源通道走廊和能源储备站场等重大能源设施用地。

(七)加强能源法制建设。结合我市的实际,加强政府对能源市场的监管,制定和完善能源市场相关制度。加大节能执法力度,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适合我市特点的建筑节能标准化体系,推动节能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同时,制定和实施能源安全储备管理办法,为构建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的能源储备体系提供法律支撑。

(八)加强节能宣传。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的各项活动。以重点用能企业为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制落实;以各级各类学校为载体,开展能源资源国情和节能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普及节能知识和措施,引导企业和居民在改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培养科学的用能方式,大力使用节能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