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紧扣绿色与生态、科技与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加快滇池流域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基地转移建设的力度和步伐。坚持“三化”化“三农”、“三化”带“三农”、“三化”服务“三农”,用发展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蔬菜产业。重点在基地建设、园区建设、品牌建设、标准化建设和科技研发、贸易加工等方面实施五个重点突破,把昆明建成面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东南亚、南亚的外销出口蔬菜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保障市场供给的原则。提高自给保障能力,提高具有调控全市乃至全省蔬菜市场及扩大外销出口能力。

2、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则。以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基地为保障,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

3、产业提质增效的原则。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化生产,坚持以优质、高效为主体,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效益持续增长。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水、土、气等生产、生态环境优越,严控污染,有利于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首要条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到2015年昆明蔬菜播种面积达200万亩,在2009年115万亩的基础上增加85万亩。平均每年增加播种面积17万亩。总产量450万吨,比2009年增加223.5万吨。产业总产值1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7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80亿元。蔬菜外销量350万吨,外销量占总产量的77%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占总播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

2、企业规模:到2015年蔬菜保鲜、速冻、脱水、运销、深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相关企业发展到320个,其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40个,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1亿元的中型企业80个, 5000万元以下的成长型企业200个。组建大集团上市公司1—2个。蔬菜品牌建设达150个,产品加工鲜菜用量达到100万吨。

3、园区建设规模: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中轴,采取一园多区的建设模式,在晋宁、石林、宜良、嵩明、安宁、寻甸等县区建成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园区,每个园区建设1500亩以上,总规模达12000亩以上,同时根据区域条件,在重点乡镇适宜区创建15个以上蔬菜标准园。

四、规划布局

(一) 产业结构布局

1、根据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原则,按“一区两圈三型”的结构进行规划布局。

“一区”: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及三个开发区为贸易加工、物流产业区。

“两圈”:呈贡、晋宁、宜良、石林等东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嵩明、寻甸、东川、禄劝、富民等东北部常年蔬菜种植圈。

“三型”:以主城四区和呈贡、安宁、富民为城市保障型,晋宁、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为外销出口型,山区、半山区、夏季反季节蔬菜生产区为订单加工型。

2、市场、物流、加工区。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和滇池流域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力布局的转移,呈贡、官渡、西山、晋宁、盘龙、五华、嵩明重点发展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种子交易市场及蔬菜精深加工。

3、新增基地布局。为保障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城市有效供给和外销增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滇池流域退出蔬菜生产的同时,必须同时在嵩明、宜良、石林、寻甸、禄劝、东川、安宁等地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4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对新建的生产基地要充分考虑到长期性、永久性,并结合区位、交通和市场等特点进行布局。

(二)品种结构布局

1、昆明属低纬高原,气候独特,蔬菜四季均可种植,生育期较短,品种繁多,根据海拔、品种特性在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基地布局的基础上将蔬菜品种结构划分为常年精细菜多品种蔬菜种植区、夏秋反季蔬菜种植区、冬春早熟蔬菜种植区、高山露地蔬菜种植区。

2、根据种植基础和条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发展一村(乡)一品规模化生产区,逐步形成主导品种、优势品种种植基地。如嵩明大白菜、反季蚕豆、大葱、生菜、波菜、番茄、青笋、苦瓜种植基地;东川洋葱、早辣椒 、胡萝卜、大蒜、青毛豆种植基地;安宁浅水藕、弯葱、菠菜、荠菜、瓢菜等速生叶绿菜种植基地;富民茭瓜、山药、藜蒿、韭菜、加工型碗豆种植基地;宜良甜椒、四季豆、洋葱、甘蓝、西葫芦、高档精细菜种植基地;寻甸夏秋大白菜、小瓜、生菜、西兰花、甘兰等种植基地;石林青刀豆、南瓜、加工型玉米、辣椒种植基地;禄劝山药、萝卜、野生蔬菜种植基地等。

(三)市场结构比例

1、到2015年本地市场有效供给占总量的24%。

2、年外销量占生产总量的76%,在外销量中销往国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70%,出口国际市场占外销总量的30%。

3、出口总量中,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占出口总量的60%,欧美等国家占40%。

五、重点建设项目

(一)基地建设工程

1、新增基地建设规模。蔬菜产业一直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官渡、西山、呈贡等近郊县区,由于“菜蓝子”工程建设推进,基地基础设施、大棚栽培设施、保鲜冷藏设施配套比较好,“十五”以后生产基地向晋宁、宜良、嵩明等地区快速发展,但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产业配套体系较差。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滇池流域实施“四退三还”,“十二五”期间要在滇池流域以外新建40万亩基地,增加80多万亩的播种面积,才能承接滇池流域基地的转移的任务,才能保证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十二五”目标的实现。

2、分年度建设任务。按照城市保障型、外销出口型、订单加工型的布局结构,到2015年要突破转移和新增40万亩的基地建设,需分两个层次两步走。一是新建27万亩优质高效、规模化生产基地;二是对在农田基础建设中已有一定的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13万亩;三是分年度实施2011年新建3万亩,改造1万亩,2012年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2013年新建7万亩,改造3万亩,2014年新建7万亩,改造4万亩,2015年新建5万亩,改造3万亩。

3、具体布局:宜良新建基地7万亩,改造3万亩;石林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嵩明新建6万亩,改造4万亩;寻甸新建5万亩,改造2万亩;东川新建1万亩;禄劝新建2万亩,改造1万亩;富民新建1万亩;安宁新建1万亩,改造2万亩;晋宁新建2万亩。

(二)园区建设工程

1、打造农业园区经济圈。按照发展昆明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扶持和指导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晋宁宝峰食品加工园区、嵩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宜良农产品加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富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寻甸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贸、工、农产业链的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经济。

2、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结合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活动和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建成16个以水、电、路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为主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部、省级8个,市级8个,每个示范基地面积300亩以上;创建15-20个以新技术、新材料、生物物理集成技术为主的标准菜园,30个优势品种示范村。通过以项目推动、示范带动,促进高效、优质、安全、规模化发展。

3、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综合生产集成技术。为切实从源头上加强对蔬菜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市蔬菜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一是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集成技术,即“一盏灯”(物理灭虫灯),“一张纸”(黄板),“一瓶水”(性诱剂),“一所学校”(IPM农民田间学校),“一袋肥”(生物肥料),推广生物多样性种植。二是要提高蔬菜工厂化育苗移栽的普及率,增加茬口,缩短生育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复种指数。三是要加强基地、产品认定、认证工作,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提高工厂化育苗移栽普及率。

(三)品牌建设工程

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品牌产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品牌产品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日益增强,蔬菜作为生鲜副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在人们消费方式日益理智,消费理念日趋“绿色、健康”的今天,在量的问题已不是主要矛盾的形势下,产业要发展,竞争的核心是质量。质量靠规模、靠标准、靠管理、靠技术,而最终都将落实到品牌上。品牌就是实力,就是综合竞争力,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市场。截止2009年,我市已注册的品牌蔬菜有81个,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实施品牌突破工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基础实力,是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把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树造品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基地升级改造、产品认证、发展大户、规模生产,扶持和帮助企业、协会等,到2015年打造品牌150个,其中国家级驰名商标10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40个,市级知名商标100个,更好地提高“昆菜”品牌的知名度,发挥品牌效应,抢占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四)科技研发工程

1、蔬菜新品种选育。昆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蔬菜品种位居全国第一,但外引品种居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较少,要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研发能力强、基础条件好的企业的作用,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到2015年,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的研发选育突破15个,力争达20个。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地方品种研发。云南是国内外知名的“植物王国”,也是蔬菜品种资源丰富的省区,充分利用地方和野生蔬菜品种资源,创立地方“名牌”良种,加强野生蔬菜的驯化、栽培、商品化生产以及加工综合利用研究,形成地方良种和野生特色蔬菜产品的系列化和多样化,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加工业工程

为提高蔬菜的附加值,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脱水、速冻、冻干、净菜以及食品加工、色素提炼加工等贸易加工业,促进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到201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贸易加工业突破50个,加工用鲜菜量要达到100万吨,占总产量的22.2%以上,加工附加值增加10亿元以上。

(六)市场建设工程

在三环以外以及嵩明、寻甸、宜良、石林等地结合农产品交易物流市场建设整合项目、整合资金,建设蔬菜批发市场和种子交易市场。

六、实施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调

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在“十二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实现新的突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加强与发改委、财政、国土、商务、环保等部门的协调,抓好各项措施和项目建设。

(二)改善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提高五大功能

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是蔬菜稳产、高产、高效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是一次投资、长期使用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予以解决,改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重点提高五个方面的功能。即:加强水利排灌设施和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功能;加强工厂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产出功能;加强机械化操作和节水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规模高效生产功能;加强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黄(蓝)诱虫板等技术装备,提高质量安全保障功能;加强冷链设施建设,降低损耗,扩大产品销售半径,提高市场竞争功能。

(三)抓好项目建设,构建项目支撑平台

一是抓住新时期国家对农业产业支持的契机,发展园区农业、项目农业、高端高效农业,把蔬菜产业发展成为都市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二是要着力于土地流转创新模式、在种植结构调整、产品对接市场消费上,合理进行空间布局,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突出蔬菜产业在农业农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积极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四)以农带农提高生产技能

一是有针对性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院校科技机构的合作,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强专业队伍人才的培训。二是采取以农带农、以农培农的方式,促进新区的发展。随着滇池流域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官渡、呈贡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技术熟练的菜农成了失地农民,他们的长处是生产、也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因此,鼓励他们到新区发展,是对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技术培训,也是最好的生产技术带动,质量意识带动,产业发展带动。有利于对生产者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的培训,提高农户的整体科技素质和科技种植水平、管理水平、质量安全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产销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优势产区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指导和技术培训,建立完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加强产销对接功能,促进生产、销售、加工、流通的互利合作,密切产业链关系,提高为产业发展的服务质量。

(六)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吸纳非公经济,以企业进驻园区,发展深加工,扩大营销渠道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规模实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等社会参与的发展平台,促进园区化建设快速发展。

七、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在第二、三板块已经发展了部分蔬菜生产基地,但由于投入不足,形成了“两低一差”即:复种指数低、商品率低、基础条件差的现象。因此,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推广资金的投入,是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蔬菜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政府必须加大政策引导和指导,在产业发展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水、电、路、沟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优质外销蔬菜基地和出口备案基地,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将无公害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向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进。

(三)建立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满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求。二是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蔬菜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大力推广“五个一”工程,绝对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大农残检测力度,稳定和丰富市场蔬菜有效供应,确保质量安全。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先进实用蔬菜技术的集成化、示范推广和培训力度,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到2015年蔬菜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到51%以上。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

建立覆盖全市乃至全省的蔬菜生产、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与全国主要蔬菜批发市场、销区市场以及营销企业的联系,及时收集全国蔬菜产销行情,定期发布我市蔬菜生产情况、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等信息,建立蔬菜产销市场动态和产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增强信息化处理手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实施。

八、规划实施的效果

蔬菜是日常生活必须消费品,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蔬菜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工作,是提升我市蔬菜种植水平和科技贡献率,促进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到2015年实现蔬菜产业总产值150亿元(第一产业70亿元,二、三产业80亿元)的目标,第一产业在现在的基础上要增加1.3倍以上,新区菜农的经济收入将比原来种植其它作物增长近两倍,并将带动包装物流、运输、加工、服务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可解决15万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新区按照标准化出口备案基地和绿色、有机基地进行规划建设,并采取生物、物理综合生产技术措施,将改变目前蔬菜田间农药、肥料污染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对环境、生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减少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十二五”蔬菜产业规划目标进度(表一)

单位:万亩、万吨、亿元、个

前瞻经济学人

“十二五”期间蔬菜产业重点项目(表二)

单位:万元

前瞻经济学人

前瞻经济学人

面积年度增长率(表三)

前瞻经济学人

产量年度增长率(表四)

前瞻经济学人

外销量、外销比重(表五)

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总产值年度增长率(表六)

前瞻经济学人

“一区两圈三型”布局(表七)

前瞻经济学人

发展新区基地建设面积布局(表八)

前瞻经济学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