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交通厅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
农村公路是我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开发地区经济,活跃农村商品市场,沟通城乡物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特编制《江西省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一、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国家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我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结合省情,组织和实施了一大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投资连年大幅度增长,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期,农村公路完成路面硬化改造38718公里,是“九五”的6.3倍。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公路(含村道)总里程达到111187公里,其中:县道21924公里,乡道28627公里,村道60636公里;一级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2188公里、三级公路4589公里、四级公路43186公里、等外公路61166公里。全省共有1509个乡镇,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水泥路。全省共有19821个行政村,有17042个行政村已通公路,占86%,有9764个行政村已通油(水泥路面),占49.3%。
(二)发展环境
发展和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中央及我省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视,为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农村公路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十一五”时期,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我省各级政府也将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切实落实配套建设资金。这些都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尽管我省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上看仍滞后于公路的整体发展,“通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通畅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公路所占比重低,公路通达深度不足,通畅程度相对滞后,路网整体水平不能有效发挥。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仍有短缺,主要体现在地方配套资金方面,未形成稳定的来源渠道。三是农村公路的建设量大,任务重。 到2005年底,全省仍有51个乡镇未通沥青(水泥)路,有近300个乡镇级农场、林场、垦殖场没有通沥青(水泥)路,有2779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四是农村公路管养不到位,管养主体不清晰,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养护机制,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牢牢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机遇,采取得力措施、多方筹集资金,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全面提升我省农村公路质量和等级;强化各级政府和交通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发展,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提供良好交通条件;动员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推动和指导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农村公路有序、快速、持续发展,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农村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和省市扶持、县乡镇主体投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方针。各级地方政府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分层负责,联合建设,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国土资源有效开发和当地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与城镇化发展要求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相协调,有步骤,有重点,分步实施。
——坚持建设、养护、管理并重。在加快建设的同时,重视养护和管理工作,避免重建轻养、重建轻管的现象。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交通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三)“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推进“通达”、“通畅”工程建设,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实现设区市至各县通二级以上公路,乡镇至行政村基本通油路水泥路。农村公路交通面貌将焕然一新、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公路的技术等级、通达率、通畅率也将进一步提高。
(四)2020年规划展望
到2020年全省实现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的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水平将全面提高,形成以县道为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的、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建立以市、县、乡、村四级客货运站场为网络的高、中、低端相结合,长短途配套,遍布全省城乡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三、发展重点
(一) “十一五”发展重点
——实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和行政村通公路、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争取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对“老、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加大公路通达深度,开展农村客货运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规模6.25万余公里,总投资约155亿元。具体是:农村公路改造硬化5万公里,用于解决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其中国家农村公路改造工程4.5万公里,交通部通达工程0.5万公里,新建砂石路1.25万公里,用于解决行政村通公路问题。此外,以工代赈0.5万公里,支持移民建镇外接公路,扶贫公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路等建设。
——到201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新增通公路行政村2779个,建设里程1.25万公里;96%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增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9264个,建设里程5万公里。
——全省每个县级城市至少具备一个二级客运站,70%以上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75%以上行政村建有招呼站或候车亭。基本形成快速客车网络和快速货运网络,乡镇和通公路的行政村客车通达率分别为100%和95%。
(二) 2020年发展概要
——按照“先通达、后通畅、再网化”的建设原则,继续安排“通达”和“通畅”建设项目,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和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对已完成“通达”、“通畅”工程项目的地区,结合自然条件,根据筹资情况,逐步安排农村公路路网项目,实现全省农村公路的“网化工程”。
——到2020年,实现所有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新增通沥青(水泥)路的行政村991个;
——到2020年,县城分别建设完成2-3个客货运站,乡镇建成1-2个客货运站。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协调,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为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实现,强化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业主,集中力量建设好农村公路,市、县政府应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协同,围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大局,主动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服务,持续保持政府重视、部门协同、群众支持、社会参与的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局面和发展势头。
(二)多措并举,积极筹资,加强监管
建立国家和省(区、市)级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较为稳定的投资来源,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公共参与的多渠道农村公路投资新机制。在落实好建设资金的同时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合理安全使用。对中央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省里补助资金,必须按规定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三)不断优化设计,提升科技含量,降低工程造价
农村公路建设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步到位,无条件一次硬化路面的地方可先期通砂石路,二期进行路面硬化改造。要结合农村车辆类型、特征,发展速度和公路使用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路面结构和公路等级;充分征寻沿线群众意见,选定公路线路走向,桥涵位置和地材种类;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大改大调或深挖高填。
(四)加强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建养并重,提高公路使用效益
克服重建轻养思想,抓好公路养护管理,对新建公路要及时列入管养范围,配备养护设备,调剂养护经费,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承包责任制。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畅通,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切实维护路产、路权。
(五)加强对农村公路工程建设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严禁无资质、无技术、无施工设备和无专业队伍的单位接揽工程,防止工程转包,对公路工程建设实施全程监管,确保公路工程建设依法、按序地进行。结合农村公路的实际,推行工程监理,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保证工程质量。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