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4年)

为促进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合理布局和持续、快速发展,依据《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以及《成都市战略功能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结合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情况及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特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4年(5年),中长期展望至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09年,成都市服务外包产值约253亿元, 占全市服务业总产值的11%,从业人数约7万人,占全市服务业从业总人数的4%。ITO(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务约占全市服务外包总产值的76%,KPO(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约占22%,BPO(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约占2%。金融、信息技术和数字内容等行业是成都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行业。

专栏1:2009年成都市服务外包行业收入结构(人民币亿元)

前瞻经济学人

2.服务外包离岸业务初具规模。2009年,成都市登记离岸外包业务执行金额1亿美元,占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的3%。其中印度尼西亚、美国和日本业务占成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总额的58%。

专栏2:2009年成都市服务外包各离岸目的地业务额分布图

前瞻经济学人

3.行业集聚效应基本形成。成都市服务外包行业已形成商业性服务外包接包企业和企业内部共享服务、研发中心两大群体,共约600家企业。其中,企业内部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企业约50家,业务覆盖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流程业务;商业性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约550家,其中取得CMMI3(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3)以上认证的企业33家。

4.以成都高新区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初步形成。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在成都高新区聚集明显,全市70%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在该区域。其他区(市)县的服务外包企业相对分散,且规模较小。

(二)有利条件。

1.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定位、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倡导,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城市定位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成都市的服务业近5年来平均年增长18%,成为城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引擎。成都市占据中国中西部市场的重要战略位置,对外资吸引力强,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势头迅猛,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75家在成都市设立了企业、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世界排名前10的服务外包企业有3家在成都建立了交付中心。

2.较强的综合成本优势。成都市的综合成本相比一线城市有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力、土地、租金、税收等方面。成都市普通在职职工的平均人力成本在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同一线城市相比具有明显优势;IT(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平均劳动力成本同一线城市相比低30%-40%;土地和租金成本相比一线城市处于较低水平。成都市为服务外包企业设立及企业发展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及资金扶持。

3.丰富的人力资源。成都市是中国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中心之一,教育资源丰富,初步建立了政府政策引导,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体系,人员稳定性较其他大中城市高。

(三)面临挑战。

1.中高端人才缺乏。由于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旺盛,造成中高端管理和研究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2.成本上升压力明显。随着成都市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劳动力成本、房产价格、交通成本均处于上升通道,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经营带来了相当的压力。

3.行业品牌形象有待提升。目前服务外包对外推广的品牌基本以天府软件园为载体,对成都市整体服务外包行业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够,有待建立统一的成都市服务外包品牌形象及标识体系。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紧紧抓住全球服务外包转移机遇,立足“全域成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加快培育现有服务外包企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细分业务类别,加快占领产业链高端市场,促进服务外包与其他产业融合互动,着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

(二)发展原则。

1.创新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契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以前瞻性思维推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尝试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运营方式,搭建高效的市场反应机制,不断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扎实推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2.分类引导,实现差异化发展。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运用差异化发展方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业务类别和核心区域进行优先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发展结构。制定分行业、分区域的分类指导方针,形成主业突出、联动互促的差异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3.区域联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立足“全域成都”优化配置资源,引导各区(市)县以服务外包功能板块的发展方向为指导,结合全市功能区建设以及自身的资源条件、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进行差异化定位和错位发展;大力促进跨行政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产业联动,形成各板块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4.市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积极引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投资和经营;积极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联动和协作,营造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力度,运用多样化的调控手段,营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战略定位。

1.成为国内服务外包高附加值业务类别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之一。在巩固产值规模较大的支柱型业务类别,或增长速度较快的先导型业务类别的同时,加快发展新的高附加值细分业务类别,如医药行业的合同研发外包、汽车和家电行业的研发及设计外包、新能源行业的基础研发和应用设计外包等,使成都成为服务外包业务类别相对完整的示范城市,以及国内服务外包高附加值业务类别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城市之一。

2.成为国内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市场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欧洲、中东和印度等地区作为发展离岸外包的重要目标市场,使成都成为国内承接欧洲和中东地区离岸外包业务和承接印度转包业务量最大的城市之一。继续开发美国和日本市场,使成都成为国内承接美日两国离岸外包前五位的城市。积极吸引重点行业的中资企业发包,或在成都建立集团共享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

(四)发展目标。

1.规划期(2010—2014年)。力争到2014年,成都市进入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六名,成为“国际知名、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之一”。

(1)总量目标。到2014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到8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3%,2010年至2014年保持约25%的年复合增长率。

(2)结构目标。到2014年,企业自建共享服务、研发中心业务规模达118亿元,占服务外包总产值的14%;离岸外包业务收入达106亿元,占服务外包总收入的13%。

(3)空间发展目标。一个中心、多点聚集、梯度转移”的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是成都服务外包产业的中心区域;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中心城区逐渐聚集形成特色的服务外包园区或专业楼宇;随着产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向以西郊的温江区、崇州市、郫县、都江堰市为重点的二、三圈层进行梯度转移。

(4)吸纳就业目标。到2014年,拥有近25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5年累计新增16万服务外包就业岗位。2014年当年吸收新增毕业生3.4万人。

(5)企业规模目标。力争到2014年,成都市拥有950家以上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累计引进80至100家全球知名大型跨国企业(含中资企业),以及大型跨国企业在成都建立服务其中国区、亚太地区或全球市场的共享服务中心或研发中心。累计引进30家全球服务外包前100强企业的交付中心落户成都。吸引3至5家非本地的中国服务外包前100强企业将集团运营总部设在成都。培育20家千人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其中2家超5千人。拥有100家以上获得CMMI3认证的企业,其中10至15家获得CMMI5认证。

2.展望期(2015—2020年)。到2020年,全市服务外包产值达到约278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33%,2015年至2020年保持约22%的年复合增长率。企业自建共享服务、研发中心的业务规模达到约500亿元,占服务外包总产值的18%。力争离岸外包业务收入达696亿元,占服务外包总收入的25%。

三、总体布局

立足“全域成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按照“集约化、多元化、高端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构建“一个中心、多点聚集、梯度转移”的战略性空间格局。“一个中心”指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内的服务外包产业中心区,是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和中外领军企业的集聚区,是成都市发展服务外包高端业务的主要区域;“多点聚集”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中心五城区服务外包特色聚集发展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充分利用本区域的产业特色,加快载体的开发,打造服务外包专业楼宇,聚集发展某一类或若干类型的服务外包业务;“梯度转移”指部分服务外包业务,特别是服务外包产业中对就业拉动大、对空间需求大的基础性业务向以西郊的温江区、崇州市、郫县、都江堰市为重点的二、三圈层进行梯度转移,形成全市服务外包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空间格局。

专栏3:成都市服务外包空间布局

前瞻经济学人

(一)“一个中心”。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服务外包产业核心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是成都市未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高端业务和集聚领军企业的主要区域。核心区兼顾发展ITO、BPO、KPO业务,重点发展高端业务类别。引进的主要目标企业包括:全球500强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全球前100强接包企业、国内前100强接包企业以及其他从事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业务类别的中外企业。

专栏4:核心区各载体及主要功能定位

前瞻经济学人

(二)“多点聚集”。中心五城区服务外包特色聚集发展区(以下简称特色聚集发展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充分利用各自的产业特色,聚集发展一类或几类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区域。特色聚集发展区按照功能分为四个特色聚集区,即市中心高端专业服务区、西南城区中高端外包服务区、西北城区工程设计服务区、东部城区汽车工业设计服务区。各特色聚集区依托各自特色和地理位置优势进行集聚发展,与中心区、梯度转移扩展区实现错位发展,成为产业多元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专栏5:特色聚集发展区的主要载体和发展重点

前瞻经济学人

(三)“梯度转移”。以温江区、崇州市、郫县、都江堰市为主的基础性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扩展区(以下简称扩展区)是成都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中对就业拉动大、空间需求大的基础性业务的主要区域。重点发展ITO和BPO为主的劳动密集性基础性业务,以及其他对土地、空间需求高的业务类别,同时结合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的核心产业定位,重点发展为健康产业配套的知识流程服务外包,如保健品研发、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等。引进的目标企业为本土成长型服务外包企业,以及核心区分流出的从事基础性业务企业、企业职能部门以及共享服务中心、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企业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知识流程服务外包企业。

专栏6:扩展区主要载体及功能定位

前瞻经济学人

前瞻经济学人

四、产业组合

(一)支柱业务。

1.软件开发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软件开发外包年复合增长率达10%-15%,到2014年产值达12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以成都高新区南区(以下简称高新南区)为软件开发核心区聚集发展,包括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以及天府软件及服务外包综合园、企业自建园等;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到核心区的双流区域,并可扩充至扩展区。

专栏7:软件开发外包第一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针对企业市场的专业行业,大力发展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业务,如银行的信息安全软件,尤其是网络和内部系统安全、信息编码等;发展专业性的应用软件开发,如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会计等;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及软件出口业务,推动国际软件贸易;积极利用云计算技术,大量开发标准化SaaS (软件运营)软件产品,满足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市场。

2.通信技术研发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通信技术研发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30%-35%,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100亿元。

(2)发展布局。形成以高新南区为主、成都高新区西区(以下简称高新西区)为辅的发展布局,包括高新南区的天府软件园、企业自建园、站南组片区天府大道两侧多功能服务带以及高新西区的高新起步园等。

专栏8:通信技术研发外包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提供全方位通信研发业务如4G(第四代移动通信)、固定网络、无线网络、光纤网络、数据通信、数据终端等。

3.游戏动漫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游戏动漫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35%-40%,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7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游戏动漫研发和设计外包主要分布在高新南区天府软件园、天府软件及服务外包综合园和数字娱乐软件园,以其为核心区聚集发展;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至核心区的双流区域,或扩充至扩展区。

专栏9:游戏动漫外包第一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提供全方位游戏动漫外包,如网络和主机游戏主题编辑、设计、制作、测试等。

4.工程设计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工程设计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30%-35%,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70亿元。

(2)发展布局。形成以高新南区和北部城区为主的并存发展布局,包括集中分布在高新南区天府大道两侧的四川电力设计院、中成达、晨光化工院和北部城区的铁二院、西南建筑设计院等重点工程设计类企业。

专栏10:工程设计外包空间布局图 站南组片区天府大道两侧多功能服务带

前瞻经济学人

北部城区工程设计和新能源服务区

(3)发展重点。以工程设计院和研究所为主,大力吸引民营工程设计接包企业及内部研发中心,向多元化工程研发与设计发展,从产品概念、设计,到售后支持服务等,提供全方位、高附加值的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架构工程等服务。

5.软件维护与实施外包、软件测试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软件维护与实施外包、软件测试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5%-20%,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9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以高新南区为软件维护与实施外包、软件测试外包的核心区聚集发展,包括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以及建设中的天府软件及服务外包综合园、企业自建园等;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至核心区的双流区域,或扩充至扩展区。

专栏11:软件维护与实施外包、软件测试外包第一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向业务量增长较快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务智能)、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实施维护、软件升级业务发展;与软件开发共同承接、提供端到端软件服务。

(二)先导业务。

1.数据中心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数据中心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7%-22%,到2014年实现产值超过6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在高新南区重点发展同金融后台相关的数据中心服务,主要载体为金融后台园区和金融后台后备园区。在扩展区,以建设中的成都森龙中立数字产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发展非金融性的数据中心外包业务,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第二阶段(2012-2014年):对新增的从事较低附加值的数据中心,如灾备中心等,向西郊产业扩展区引导,使核心区和扩展区在数据中心业务上的定位更加明确。

专栏12:数据中心外包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主要发展数据中心、数据备份的服务业务,与其他业务如数据输入、数据分析等服务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链。

2.系统集成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系统集成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8%-23%,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主要分布在高新南区的天府软件园和天府软件及服务外包综合园中集聚发展;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至核心区的双流区域。

专栏13:系统集成外包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专业应用及系统软件集成业务,如供应链、企业资源计划、营销、客户管理、制造等。

3.医药研发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35%-40%,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

(2)发展布局。利用高新西区起步区已有的医药行业基础,大力推动以新药研发、中药化学组学等细分业务类别为主的医药研发外包,以分布在高新南区的实验室和专业研究机构为依托,以生物医药核心区为主要载体,对医药研发企业进行孵化和培育,推动临床研究、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为主的配套医药研发外包业务,形成各具特色、产业相辅的发展格局。

专栏14:医药研发外包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主要发展CRO(合同研究组织)业务, 初期以医药测试为主。后期向产品开发、产品安全监控、临床研究及延伸服务,如数据处理、相关软件开发等方面发展。

4.财务会计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财务会计外包年复合增长率达85%-95%,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3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主要在高新南区的天府软件园、天府软件及服务外包综合园、金融后台园区和金融后台后备园区,以高新南区为核心区聚集发展。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至核心区的双流区域。

专栏15:财务会计外包第一阶段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提供端到端财务会计流程外包,包括应付、收账款,账目调和、账目核对等;后期发展报表整合、信用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内控;捆绑其他业务如数据处理,打造整体财务会计外包服务。

5.呼叫中心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呼叫中心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85%-95%,到2014年实现产值近30亿元。

(2)发展布局。第一阶段(2010-2011年):主要布局在高新南区和西南城区中高端服务外包特色区内。高新南区承接呼叫中心业务的主要载体包括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天府新谷)、以及金融后台园区和金融后台后备园区。西南城区中高端服务外包特色区内可部署中高端的如电话营销、呼入型呼叫中心及对语言要求较高的呼叫中心业务。第二阶段(2012-2014年):延伸至核心区的双流区域,并扩充至扩展区。

专栏16:呼叫中心外包第一阶段空间布局图 西南城区中高端外包特色区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主要提供标准化的中文语音拨打及接听呼叫中心;后期发展多功能、互动性呼叫中心如推销及营销呼叫中心。同时扩展多语言如英语、日语等能力;开辟大量低成本场地或改造旧厂房、仓库供企业运营呼叫中心使用。

6.IC设计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IC 设计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8%-23%,到2014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

(2)发展布局。主要布局在高新西区,充分利用现有的集IC设计、测试、封装的IC产业链基础,通过引进IC产业的领军企业入驻,同时孵化本土IC企业,使IC设计外包在该区域内快速集聚。

专栏17:IC 设计外包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主要发展IC可行性研究、功能确认、电路设计;与下游的IC制造、工程设计业务形成完整产业链;开发新的应用,如太阳能发电面板应用等。

(三)新兴业务。

1.IT基础设施外包。

(1)发展目标。2010-2014年,全市IT基础设施外包业务年复合增长率达12%-17%,到2014年实现产值约50亿元。

(2)发展布局。主要在扩展区,如成都森龙中立数字产业基地。

专栏18:IT基础设施外包空间布局图

前瞻经济学人

(3)发展重点。主要发展桌面支持、网络支持、硬件维护如IBM大型主机服务业务;后期发展服务国外各语言的IT服务台业务;与数据中心服务捆绑一起,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沿海城市合作共同提供终端客户支持及网络客户支持服务等。

五、规划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促进我市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还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时,要加强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组织领导。在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级相关部门、示范园区以及在蓉相关中央直属单位、省级相关部门参加的服务外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审定服务外包年度计划、产业促进政策等重大事项,统筹协调服务外包重大项目推进工作。

(二)强化规划引导。

1.制定细分业务发展计划。在编制完成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优先制定支柱业务和先导业务的细分业务实施计划,包括相应的资源配置、政策支撑等,大力推动细分业务的项目实施,加快规划的实施速度。

2.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产业规划的实施进度进行日常监督。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牵头部门的衔接协调。加强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监测预警和对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做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目标分解落实与考核、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等督促检查工作。

(三)加快项目引进和市场推广。

1.拓展项目引进渠道。加大“走出去”招商推介力度。政府和企业联手拓展多类型的国外项目引进方式,建立固定和有效的项目引进渠道。建立并保持与国外投资促进、服务贸易代表、行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组织参加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加强对已入驻成都大型企业的跟踪和服务,积极争取已在成都建立制造、销售、服务等基地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成都建立服务外包相关的交付中心和研发中心。重点跟踪争取行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总部,尤其是在四川有大型项目的企业,将其内部的后台共享中心和研发中心设立在成都,并大力推广相关成功案例。

2.打造城市服务外包品牌。针对成都市服务外包产业特点,打造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品牌。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广已落户成都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成功案例,提升成都“国际知名、中西部领先的服务外包中心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3.细化市场推广策略。根据行业特点制定服务外包支柱业务、先导业务等分行业推广策略,包括具体推广目的、任务、合作伙伴、目标群、成本等。

(四)优化政策环境。

1.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按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保持整体政策的针对性、透明性与稳定性;制定服务外包细分业务相应的专项政策,鼓励发展支柱和先导业务,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重点业务聚集,逐步形成有利于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2.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的投入,积极利用与服务外包相关的其他专项资金。市级专项资金应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应调整支持方向和力度。相关区(市)县及有条件的园区应建立扶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市场推广以及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以下方面:

(1)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制订和完善相关应的政策,对引进服务外包急需的中高端人才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或校企合作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对重点引进的服务外包企业的用地、办公用房建设和租赁提供适当补贴。

(3)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认证体系和统计体系建设,保障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大对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

(4)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成都市服务外包品牌的建立和推广;对跨国公司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给予办公场所租赁和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方面的资金支持;孵化处于先导产业的最具潜力的中小企业,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及形成核心竞争力。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在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全面梳理同服务外包相关的税收政策措施,对于重点引进和培育的企业适当增加地方税收返还幅度,形成成都市服务外包的税收成本比较优势。

4.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鼓励重点企业和大型项目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融资租赁以及产权交易等方式融资。拓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鼓励发展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主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担保机构。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其无形资产进行抵押。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和民营资本针对服务外包行业的特殊需求研究和推出新的融资方式。

5.鼓励政府和企业释放外包。市、区(市)县两级政府的后勤管理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应率先将公共服务信息化和部分流程外包给内外资接包企业;采取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国有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外包,增强企业接包能力,同时吸引更多内外资接包企业落户成都。

6.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积极研究其他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服务外包政策,把握行业的动向和市场的变化,保持政策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建立政策反馈和效果评价机制,收集服务外包企业对政策的反馈和政府流程的改善意见,提高政策的实效性。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计。

(五)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全市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服务外包行业领军人才、海外和沿海城市有服务外包行业从业经验的中高端人才,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

2.培养服务外包所需人才。加强对成都市各类院校的服务外包宣传工作,提升学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动力和增强高校毕业生进入服务外包行业的意愿;增加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的数量并提升培训质量,鼓励培训机构与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培训合作,对输送人才数量多、质量高、有特色的服务外包培训机构给予奖励;鼓励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到成都发展培训业务,研究开发急需的服务外包培训项目;鼓励企业在职培训,组织企业中高级人才去国外的先进服务外包企业访问学习,组织国内外专家、行业领军人物来成都培训交流。

3.优化用人环境。充分发挥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行业联盟等机构的作用,整合人才培训资源,建立成都市服务外包人才资源库。制定服务外包行业薪酬水平指导意见,为企业制定薪酬水平提供参考。鼓励企业提供员工长期发展的职业上升空间和培训机会,建立绩效考核及人才奖励体系。建设服务外包专业人才评定体系。按照人才的所属细分行业、专业技能、从业经验、学历背景、业内推荐等设置高、中、初级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评定标准,作为推荐和企业选聘人才的依据。

(六)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1.培育龙头企业。制定本地接包企业认定评估标准,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接包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2.鼓励企业合资合作、兼并重组。鼓励外资与本土接包企业的合资合作,共同发展国内国外业务。鼓励本地接包企业之间以及对外进行收购、兼并和重组,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与同行业企业整合业务。

3.支持企业的认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获取国际国内相应的资质认证。对通过CMMI和PCMM(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IT服务管理(ISO20000)、信息安全管理(IS0270001/BS7799)和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SAS70)等认证的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4.鼓励企业提高研发和培训能力。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研发和培训机构,引进更多研发设计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5.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发展自主创新的知名品牌。鼓励接包企业与市场营销和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推广企业品牌,明确市场策略、业务定位和目标市场等。

(七)加快载体和园区建设。

1.加快建设和提升服务外包主要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对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1)天府新城核心区:成都高新区内要加紧建设同该地区服务外包定位和发展进度相匹配的高质量的国际化生活社区。鼓励提供特殊人才限价商品房和租金优惠的租赁房,吸引中高级人才长期居住;双流县区域内要借鉴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经验,建设高水准、实用性强的服务外包所需的基础设施。

(2)温江服务外包园区:继续建设以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主的服务外包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活设施,打造标准化高质量的办公楼宇。建设同该地区服务外包定位和发展进度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标准化生活社区,大力建设适合基础性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居住的经济适用房、员工宿舍、大学生公寓和廉租房。

(3)崇州市、郫县和都江堰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提供良好完备的园区内道路、供电、上下水管线和供气等公共基础设施。载体和生活配套设施以低成本标准化高质量为目标进行打造。

(4)中心城区主要载体:对中心城区各主要载体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各自的定位进行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重点提升IT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5)其他载体的打造:提供良好完备的园区道路、供电、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活配套设施,载体与主城区间具有良好的可通达性。

2.统筹考虑园区通勤需要,规划建设发达便捷的交通体系。合理规划和建设各园区交通路线和设施,在主要园区投入足够的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班车和地铁,实现园区和生活区、城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

(八)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1.创新管理模式。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认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市)县(园区)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服务外包产业方面专项培训;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服务外包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健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单位,完善全市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工作网络。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共建统一的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平台;加强政企沟通,建立政企沟通例会制度,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解决企业困难。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作用,提高企业对行业协会的信任感;强化行业协会的行业研究、企业统计和企业认证推广中的职能作用。由协会牵头定期更新成都市服务外包的统计信息;加强同国际国内其他服务外包协会,专业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服务外包行业协会和其他协会间的沟通和合作,共谋发展。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由在蓉高校、专业研究和咨询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行业专家组成的成都市服务外包专家智囊团,定期举行研讨会,及时掌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其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发展状况,借鉴经验。

4.加强和完善行业统计。高度重视和抓好服务外包基础统计工作,协调各区(市)县、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和机制。由行业协会指导和帮助企业做好各项统计指标的填报,做到统计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同时,在做好离岸业务统计的基础上,提高在岸服务外包统计的水平等。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帮助和引导服务外包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予以奖励。在企业诚信数据库中对服务外包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业绩和违法行为进行跟踪记录。

6.建立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由市级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完善平台框架结构、平台运营模式和服务质量反馈机制等。各园区要将现有的相关公共平台融合到全市统一的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中,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要加大对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提高平台在园区、行业及企业中的知名度和信任度。

附件:名词解释

1.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指企业为了将有限资源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外部专业服务商或集团内部共享服务中心的知识劳动力,来完成原来由企业自己完成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

2.信息技术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即ITO(IT outsourcing),其业务范围可分成三大类,包括软件研发及外包、信息技术研发服务外包以及信息系统运营维护外包。其外包包括的服务有应用开发、应用实施、应用维护、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IT基础设施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库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内管理、IT咨询等。

3.知识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即KPO (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其包括的服务有股票和金融研究分析、商业和市场研究分析、工程和设计服务、和垂直行业研发等,如知识产权研究、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产品技术研发等领域。

4.业务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即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其业务范围可分成四大类,包括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服务、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库服务、企业运营数据库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数据库服务。其外包包括的服务有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销售管理、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等。

5.离岸外包:离岸外包是指企业将知识流程、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外包给国(境)外的接包商或者自己建立在国(境)外的共享服务中心。

6.商业性服务外包:商业性服务外包是将价值链中原本由企业自身操作的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接包商来完成的服务外包方式。

7.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中心是指将企业若干分支机构的共用职能、系统、流程和人员融合为一个内部服务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进行营运管理的服务外包方式。

8.CMMI3:CMMI 的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是一种过程改进的方法,为组织机构提供了有效过程的基本元素。它可以用于指导跨项目、部门或者整个组织的过程改进。最高是5级,最低是1级。

9.IT:即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10.CMMI5:是CMMI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最高级。

11.IC:IC即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包括:1.集成电路板(integrated circuit,缩写:IC); 2.二、三极管;3.特殊电子元件。再广义些讲还涉及所有的电子元件,象电阻、电容、电路板/PCB板等许多相关产品。

12.支柱业务: 支柱业务是当前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收入增长、财政税收、促进就业有重大贡献的业务。

13.SaaS:即Software-as-a-service,意思是软件即服务,中文名称为软营或软件运营。SaaS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提供商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即可通过互联网使用信息系统。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从SaaS提供商租赁软件服务。

14.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计划)简称,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

15.CRM: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即客户关系管理,它按照客户细分情况有效的组织企业资源,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行为以及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并以此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收入以及客户满意度。

16.BI:全称为Business Intelligence,即商务智能。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管理和分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商务数据和信息,创造和累计商务知识和见解,改善商务决策水平,采取有效的商务行动,完善各种商务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务绩效,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智慧和能力。

17.CAD: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 。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担负计算、信息存储和制图等项工作。

18.端到端:端到端是网络连接。网络要通信,必须建立连接,不管有多远,中间有多少机器,都必须在两头(源和目的)间建立连接,一旦连接建立起来,就说已经是端到端连接了,即端到端是逻辑链路。

19.先导业务:先导业务是代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成长性高、关联效益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能带动产业整体提升和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的业务。

20.CRO:全称为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即合同研究组织。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申办者可委托其执行临床试验中的某些工作和任务,此种委托必须作出书面规定,其目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

21.新兴业务:新兴业务是目前规模较小,但业务发展潜力较大,能为先导业务和支柱业务提供更完善和先进服务的业务类别。

22.PCMM: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PCMM),是美国卡耐基·梅隆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开发的一个管理架构,旨在帮助各类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的成熟度,并突出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核心问题。该理论架构来源于人力资源、知识管理、组织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管理实践,能够指导组织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帮助组织提高人力资源成熟度,建立持续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设立优先方案,并对人力资源发展及业务流程管理进行有效整合,营造优秀的组织文化氛围。

23.ISO20000:ISO20000标准着重于通过“IT服务标准化”来管理IT问题,即将IT问题归类,识别问题的内在联系,然后依据服务水准协议进行计划、推行和监控,并强调与客户的沟通。该标准同时关注体系的能力,体系变更时所要求的管理水平、财务预算、软件控制和分配。

24.IS0270001/BS7799:BS7799标准于1993年由英国贸易工业部立项, 1995年英国首次出版,它提供了一套综合的、由信息安全最佳惯例组成的实施规则,其目的是作为确定工商业信息系统在大多数情况所需控制范围的参考基准,并且适用于大、中、小组织。

25.SAS70:即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 70,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建。是针对金融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服务的内部控制、安全保障、稽核监督措施的审计标准。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