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

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规划

(2011-2015)

广州市农业

二〇一一年三月三十日

蔬菜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蔬菜产业发展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要求,为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巩固全市蔬菜生产发展,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增强产业竞争能力,促进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重要的蔬菜生产地,每年蔬菜产量、播种面积均为广东之首,占到整个广东省的13%左右,是广东省及港澳地区蔬菜的主要来源地。广州市辖区内的增城市、从化市、番禺区、花都区被列入2009-2015年国家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华南冬春菜重点区域。广州蔬菜生产主要为满足广州市民的消费,冬春旺季也有部分蔬菜供应北方市场。

(一)蔬菜常年种植面积与分布

前瞻经济学人

图1-1 广州市1998-2009年蔬菜种植面积

如图1-1所示,1999-2003年广州市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003年种植面积达到37360公顷,为历年之最;2004-2009年,广州市蔬菜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波动中先升后降;2009年广州市蔬菜种植面积35613公顷,比1998年增加2426公顷,增幅为7.3%。

前瞻经济学人

图1-2 2009年广州市各区蔬菜种植分布情况

从图1-2中可以看出,2009年增城市是广州最大的蔬菜产区,种植面积占27%,接着依次是:从化市19%、白云区16%、花都区15%、番禺区10%、南沙区7%、萝岗区3%,而其它几个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下同)总共只占3%。可以看出,广州市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远郊市区(增城市、花都区、从化市、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下同),占到了整个种植面积的81%,近郊市区(白云区、天河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下同)只占了19%。

前瞻经济学人

图1-3 广州市各区1998-2009蔬菜种植面积变化趋势

如图1-3所示,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的市区有:增城市、从化市、花都区、南沙区、萝岗区,面积减少的市区有:白云区、番禺区及其它区。可以看出,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广州市近郊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逐渐向远郊地区发展。

(二)蔬菜产量与产值

图1-4列出了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总产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市蔬菜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1998-2004年,蔬菜产量逐年递增,在2004年达到最高产量366.69万吨,2004-2006年基本保持平衡,2006年后逐渐下降。2009年,广州市蔬菜总产量为317.5万吨,比1998年增加61.2万吨,增幅达23.9%。

前瞻经济学人

图1-4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总产量变化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

图1-5 2000-2009年广州市蔬菜总产值变化情况

从图1-5可以看出,2000-2009年,广州市蔬菜总产值逐年增加,2009年蔬菜总产值为74.1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31.12亿元,增幅为72.4%。

(三)蔬菜质量与安全

前瞻经济学人

图1-6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检测情况

如图1-6所示,广州市蔬菜定性定量检测方面,1998-2003年,蔬菜定测检出率基本保持在5%左右,但2004年迅速增加到19.1%,主要是因为2004年蔬菜产量迅速增长,安全生产监管投入力度不够,随着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广州市蔬菜定测检出率逐年降低,2009年只有5.4%,合格率达到了94.6%;速测方面,广州市蔬菜速测情况一直良好,合格率保持在99%左右。

(四)蔬菜基地与产业化

 

前瞻经济学人 

图1-7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基地数量变化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 

图1-8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基地面积变化情况

从图1-7、1-8中可以看出,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就基地个数而言,2000年前,广州市蔬菜基地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进入21世纪,在政策指引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蔬菜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迅速发展,2009年广州6.67公顷以上规模蔬菜生产基地达到175个,比1998年新增148个,其中66.67公顷以上基地增加了10个,33.33-66.60公顷基地增加了3个,6.67-33.27公顷基地增加了135个。面积方面,1998-2000年,广州市蔬菜基地面积一直保持在666.67公顷左右,2001年迅速增涨到3199.27公顷,从2002年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广州市6.67公顷以上规模蔬菜基地总面积为4832公顷,其中666.67公顷以上基地2732公顷,33.33-66.60公顷基地297公顷,6.67-33.27公顷基地1803公顷。

(五)蔬菜商标与品牌建设

截至2009年年底,广州市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的蔬菜产品有:从玉毛豆、东升菜心、从玉菜心、洲星牌马蹄粉、穗农牌广糯1号玉米、苦瓜干、广甜2号种子

广州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累计460个,认证面积达32184.33公顷,占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的90%。

2004-2009年,广州东升农场有限公司、广州绿领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州科卡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花都区蔬菜技术推广站、广州洲星食品有限公司和广州丰恒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先后通过中国绿色食品认证中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认证,认证蔬菜品种143个,种植面积4194.13公顷。

2004-2009年,广州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有:东升有机种植有限公司、萝岗全兴汉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市康泉农牧有限公司,认证品种756个,总面积1915.8公顷。

目前,以“东升”、“从玉”、“吕田”、“洲星”为代表的一大批广州蔬菜名牌产品已迅速打开国内及国际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六)蔬菜流通与市场

2009年,广州市拥有各类蔬菜批发市场37个,市场经营场地面积68.3万平方米,年交易量437.8万吨,年交易额达85.3亿元,交易额比2003年提高了46.3%。其中,位于白云区增槎路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是广州市目前最具规模的果蔬批发市场,并配有蔬菜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齐全,市场总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其中蔬菜交易区占地18万平方米,拥有500多家经销大户,日成交量10000吨。另外,列入农业部农产品定点的蔬菜批发市场还有广州市白云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交易量较大的市场还有:芳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城石滩勤发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花都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

(七)蔬菜加工与出口

前瞻经济学人

图1-9 2004-2009年广州市蔬菜加工情况

如图1-9所示,2004-2009年,广州市蔬菜加工量变化较大,2004年广州市蔬菜丰收,所以加工量也最大,达到268177吨,产值为74482万元。2005年蔬菜加工量迅速降低,只有137208吨,减少48.8%,2005-2009年蔬菜加工量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广州市蔬菜加工量为164764吨,产值为81343万元。

前瞻经济学人

图1-10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出口情况

如图1-10所示,广州市蔬菜出口量自1999年迅速增长后,1999-2009年波动中略有增长,2006年广州市蔬菜出口量达到296716吨,为历年最高,2009年广州市蔬菜出口量为243534.72吨,比1998年增加326%,比2008年增加9.8%。出口产值方面,2009年广州市蔬菜出口产值突破11亿元,达到110407.36万元,为历年最高,比1998年增加了356%,比2008年的97835万元增加了12572万元,增幅达12.8%。

广州市蔬菜出口加工企业主要有:大田马蹄粉厂、东升农场、农艺菜场、从玉菜场、清香加工厂等。

(八)蔬菜科技与推广

随着蔬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州市加大了蔬菜科技推广力度,从表1-1可以看出,1998-2009年,广州市在蔬菜种植设施改造、先进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有力推进了广州市蔬菜科技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发展。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种植地累计建设自动喷灌861.27公顷,建设钢架大棚803337平方米,推广凉爽沙覆盖栽培106030.8公顷次,薄膜覆盖栽培85883.2公顷次,建设蔬菜科技园区12个,面积559.2公顷,工厂化育苗260791万株,推广优良品种1430978.07公顷次。

2009年广州市蔬菜主要推广品种包括菜心、节瓜、豆角、青瓜、苦瓜、茄瓜、番茄、玉米、辣椒等种类的38个品种。

表1-1 1998-2009年广州市蔬菜科技推广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

2001-2009年,由广州市农业局立项,各科研制标单位完成并经广州市质监局批准发布的广州市蔬菜地方标准46个,其中包括:白瓜、节瓜、苦瓜、丝瓜、西葫芦、芥兰、芥菜、青花菜种子标准;水马蹄、黑皮冬瓜、槟榔芋、冠星二号节瓜、西洋菜、莲藕、芥菜标准;超甜玉米、水马蹄、草菇、草菇菌种、节瓜、黑皮冬瓜、槟榔芋、韭菜薹、芥菜、霸王花、西洋菜、增城菜心、荷兰豆、枸杞、莲藕、红葱、生菜、辣椒、茄子、AP番茄、粉葛、马铃薯、苦荬菜、青花菜、芥蓝、有棱丝瓜、菜心育苗等生产技术规程。

(九)蔬菜生产建设资金投入与使用

表1-2列出了1998-2009年广州市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入和支出情况,其中总收入为84860.51万元,总支出为76984.25万元。表1-3列出了2004-2009年广州市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使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04-2009年广州市蔬菜生产建设基金共下拔11237万元,安排用于新菜地开发建设的基金额为27462万元,其中2217万元用于蔬菜质量安全,占总数的8%,3595万元用于蔬菜技术推广,占总数的13%,21650万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和中低产菜田改造,占总数的79%。2004-2009年,广州市累计改造蔬菜田6812公顷。

表1-2 1998-2009年广州市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收支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

表1-3 2004-2009年广州蔬菜生产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前瞻经济学人

注:1.下拨部分指基金按征收30%返还给各区安排的数额。

2.蔬菜生产建设资金包括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和其他支农资金。

二、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蔬菜工作围绕促进蔬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重点,调整优化蔬菜种植布局,推进蔬菜向中远郊区转移,大力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专业村,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大提高了蔬菜效益和菜农收入。广州蔬菜生产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生产环境明显改善

菜田生产环境进行了以灌溉渠和机耕路为重点的建设和整治,经过多年的努力,80%的菜田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90%的菜田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证,特别是通过实施蔬菜生产逐步向中远郊转移的战略,现在大面积的生产基地都建设在空气、水质、土质良好的地方,为保障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关键条件。

(二)产业化经营逐步发展

随着蔬菜生产基地和蔬菜专业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蔬菜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形式不断发展壮大,已有11家蔬菜企业获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有3家企业获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菜农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有81家,其中成为省第一批农超对接的蔬菜合作社有5家。规模化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蔬菜流通渠道不断拓宽,蔬菜加工出口进一步扩大。

(三)科技推广不断普及

通过制订和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推广自动喷灌、机械耕作、设施育苗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频振式杀虫灯等先进适用技术,逐步实现了先进生产技术从生产基地到专业村的不断普及。蔬菜科研技术不断创新,成果显著,2006-2009年间获奖蔬菜科研成果22项次,通过成果验收的蔬菜项目21项,通过广州市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4个,通过省品种评定的蔬菜新品种10个。

(四)质量安全巩固提高

围绕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以蔬菜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教育培训、部门协调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开展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蔬菜生产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蔬菜产品标识管理,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完成制订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共46个。各类质量认证比率大幅提高,通过省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累计460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生产企业6个,认证蔬菜品种143个;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蔬菜生产企业3个,认证蔬菜品种756个。多年来蔬菜检测合格率巩固提高,未出现过本市生产的蔬菜中毒事件。

(五)菜农收入稳定增长

龙头企业、蔬菜基地等产业化示范区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加快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但提高了菜农的生产效益,也大大提高了菜农的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2004年菜农人均年收入1.8万元,2009年增至2.3万元,增幅达28%。

三、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蔬菜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蔬菜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蔬菜生产基地不断向中远郊区转移,打破了原有“近郊为主、远郊为辅”的生产布局,与此同时,人们对蔬菜的品质和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州市正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蔬菜产业已不单单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存在,它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大意义。面临新的形势变化,国家提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为蔬菜产业发展营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蔬菜产业前景明朗,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生产方式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广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仍面临着均衡供应不稳定、种植环境污染、生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偏低、经营分散、建设资金缺乏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供应不稳定 菜价波动大

广州蔬菜生产由于气候原因,冬春为旺季,夏秋为淡季,旺季日产超过10000吨,属自给有余的季节,蔬菜价格较为便宜,这段时间每天有2000吨左右蔬菜销往港澳、中山、东莞及北运。淡季高温暴雨多,不适宜叶菜类生产,属瓜豆类生产季节,日均产量不足7000吨,与旺季相比相差3000吨,叶菜类紧缺,价格上升。蔬菜价格随着供应量的变化而波动较大。

(二)环境污染 地力下降

随着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蔬菜生产区域的水、土、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以及激素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积累增多,土壤酸化严重,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同时,土壤盐化、连作障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水源污染的日趋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分散经营占主体 质量安全难管理

虽然广州市的蔬菜生产已初步形成区域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但绝大多数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规模小,产值低,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不高,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难,难于适应大市场的需求。

(四)耕作技术落后 劳动产出率低

广州市蔬菜生产、加工仍以手工为主,机械化程度偏低,只有少数大型基地、龙头企业实现了初步机械化,蔬菜机械化水平与我国北方很多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据统计,目前在广州市的一些蔬菜龙头企业和大型基地,整个蔬菜耕作过程中的30%左右可使用机械进行生产,主要体现在耕翻地、浇水、运输等三方面,在播种、施肥、病虫防治、采收等作业中基本上没有使用蔬菜机械。

(五)生产建设资金不足 设施栽培发展慢

生产建设资金是蔬菜生产顺利的保障。广州市新菜地开发建设资金80%左右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20%用于蔬菜质量安全管理和先进技术推广,对于建设现代化生产基地,配套蔬菜育苗大棚、产地交易市场、产品分拣包装场地、产品质量检测室等设施以及蔬菜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优良品种的选育、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广、蔬菜机械购买和推广所需的资金来说都还比较缺乏,影响了广州市蔬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四、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广州市蔬菜生产应充分利用区位、技术优势,整合资源和现有产业基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质量安全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化蔬菜产业为主攻方向,面向市内外市场,突出抓好蔬菜科研、生产、加工、营销四个环节;进一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装备蔬菜业,提升蔬菜产业的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完善市场营销和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蔬菜产业成为广州市农业领域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精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实现蔬菜品种丰富、质量安全、保障供给、均衡上市为发展目标,全面推动广州市蔬菜产业向产业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1)基本实现现代化生产

调整蔬菜产业结构,优化经营模式,实现蔬菜生产规模化;推广良种良法,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加大现代农业装备和设施建设投入,实现蔬菜生产机械化,从而全面促进广州市蔬菜实现现代化生产。

(2)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安全

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监管力度,推广蔬菜安全种植技术,推广产品安全标识,推进蔬菜产品认证工作,全面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

(3)实现均衡上市保障供给

稳定现有35333.33公顷蔬菜种植面积,调整广州市蔬菜种植布局,合理安排蔬菜生产,培育和引进适合广州市各个季节种植的优良品种,扩大设施栽培区域,加强夏秋季节蔬菜栽培,提高蔬菜产量,力争在2010年基础上蔬菜总产量每年递增2%、总产值每年递增5%,保障全年蔬菜均衡供应。

五、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措施

(一)改善菜地环境 开发建设生产基地

随着广州市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广州市蔬菜生产由近郊逐步向远郊转移,改善旧菜地生产环境和开发新蔬菜生产基地,是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的首要措施。

2010年广州市对近郊地区重度污染的菜区生产环境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测,包括土壤、水源、大气、蔬菜产品。对于菜田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无法改善生产环境,且蔬菜产品不符合安全食用卫生标准的地区,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报市政府批准,设定为蔬菜禁种区域予以公布。对检测轻度污染的菜地,要加强环境治理和土壤修复,修缮田间道路和灌溉水渠,进行引水灌溉改造工程,改善蔬菜生产环境。

鼓励、引导、扶持一些基础好、潜力大的蔬菜种植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组织、蔬菜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远郊地区开发建设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新开发菜地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规划建设,通过农田标准化、道路规范化、排灌硬底化,同时加快配套设施的建设,示范带动周边分散的农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促进广州市蔬菜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形成以科技为指导,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推广先进技术 广泛使用良种良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加强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蔬菜科技的转化率。

继续加大对蔬菜科技研究的投入。加强引进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广州市栽培的蔬菜新品种,同时运用新型手段与传统育种相结合,提高蔬菜育种创新能力;加强蔬菜品种选育及蔬菜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以“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能”为宗旨,开发使用成本低,宜于推广的新技术;大力引进、研发蔬菜产品采后保鲜和加工技术,包括产品分级、包装、储运、保鲜技术,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技术改造,延伸蔬菜产业链,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

继续加大蔬菜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广州市蔬菜产量和品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争取每年推广蔬菜优良品种133333.33公顷以上,达到全市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推广育苗、栽培、植保、采收、加工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建设育苗大棚和加工场地,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广州市蔬菜生产科技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定期举办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播放科技电影,促进蔬菜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和引导各科研机构、农业推广部门依托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增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大力培养蔬菜技术推广人才,完善广州市蔬菜推广体系建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蔬菜技术推广人才,提高生产者综合素质,健全完善市、县(区、市)、乡三级蔬菜技术推广体系;加强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作用,组织农民学习病虫害防治、农药施用、标准化栽培、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推广使用良种良法,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蔬菜品质。

(三)调整种植布局 提高设施栽培面积

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市场需求、消费习惯和主要蔬菜产品季节性供求变化规律,调整广州市蔬菜种植布局,加强蔬菜品种选育,合理指导蔬菜生产,重点发展设施栽培和夏秋蔬菜种植,做到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保障广州市蔬菜产品全年均衡供给。

进一步调整蔬菜的品种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优势蔬菜品种,使蔬菜供应不但量足而且品种多样。加大蔬菜品种引进和选育,丰富广州市蔬菜种植品种种类,保障蔬菜产品市场供应多样化;大力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种,不断朝着“名、优、特、稀”转变,形成具有“广州特色”的蔬菜优势品种;继续推广工厂化育苗,为蔬菜生产和加工提供良种保障。

进一步提高设施栽培面积,有效缓解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均衡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设施蔬菜水平,稳定4-9月份的蔬菜生产产量,合理确定设施栽培补贴标准,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扶持设施蔬菜科技示范生产基地,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蔬菜设施栽培健康顺利发展。

(四)优化经营模式 推广现代规范管理

按照国家2009-2015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完善和建设三十个蔬菜专业村和十五个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培育、扶持、壮大蔬菜企业,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经营,严格执行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集中收获、批量销售,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五)加强质量监管 确保产品合格安全

继续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蔬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制订和推广应用,依托龙头企业、蔬菜专业村和大型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种植大户、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蔬菜生产基地建立生产档案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指导生产基地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开展自检,推行蔬菜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建立“生产登记,产品检测、标识管理、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全程质量溯源长效机制。加强对使用违禁农药的监管力度,在规模种植的基地和企业推行建立生产资料投入品和生产档案双记录制度。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一是加强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监控,落实蔬菜质量安全监控责任,对广州市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二是进一步加强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速广州市蔬菜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操作规程的修订完善;三是加强蔬菜产品检验检测,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与有关部门调协配合,联防联打,严厉打击销售、使用违禁高毒农药的行为,确保蔬菜产品安全。四是进一步加强广州市蔬菜质量检测网点建设,实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全程监测检验网络体系,形成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无缝衔接;五是扩充检测队伍,发动市、区(县)、镇(街)三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班,保障质量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大力推广蔬菜产品标识,为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奠定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总结亚(残)运会植物性农产品标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广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利用5年时间,完成100个蔬菜基地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蔬菜质量追溯管理新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蔬菜标识及溯源管理制度,提高全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六、广州市蔬菜生产发展重点项目

(一)完善二十个和新建十个蔬菜专业村

按照专业村建设规划提出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完善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的产品质量的建设纲要,对在建的20个蔬菜专业村,还未完成建设任务的,要抓紧完成,力求各专业村的农田基础设施整治率达到95%以上;已完成农建任务的,逐步开展各项配套设施和软件建设。按各村实际需要建设育苗大棚、加工场地、培训场地、冷库、产地批发市场,购置先进农业设施装备。指导各专业村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种植传统,通过与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部门合作,建立良种试验示范基地,选育出优势主导品种,并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形成规模连片生产,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产品标准、统一注册商标、批量收获、集中上市,逐步建立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不断建设完善20个蔬菜专业村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经验和做法,新增建设10个蔬菜专业村,进一步提高我市蔬菜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二)抓好三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

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为蔬菜标准园创建内容,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建设工作: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生态环境,把蔬菜标准园打造成集生产、生态、休闲、科教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标准园区。

(2)加强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的建设使用。按需要建设育苗大棚、生产大棚、自动喷(滴)灌系统、产品清洗、加工、包装等设施设备以及冷链贮运保鲜系统,蔬菜标准园100%推行标准化生产,蔬菜产品100%实行商品化处理。

(3)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使化学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

(4)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产品等级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搞好各类蔬菜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大品牌建设,实现产品100%品牌销售。

(5)以企业为龙头,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带动起来,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建设3333.33公顷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基地

为确保蔬菜均衡上市,扩大全市蔬菜设施栽培生产面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改善菜田基础设施和保护地设施建设,新建666.67公顷的育苗大棚和生产大棚,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加强集约化育苗,设施生产区100%实行工厂化育苗。三是推广使用防虫网、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性诱剂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加强喷灌、滴灌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新建2666.67公顷自动喷灌,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五是加强冷链设施建设,提高贮运保鲜能力;六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加强蔬菜采后分级、加工、包装、保鲜,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改造1333.33公顷近郊菜地生产环境

根据各受污染菜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积极有效措施,对近郊1333.33公顷菜地生产环境进行改造。通过截污,阻止污水进入蔬菜灌溉区;通过采取定时清淤、修建净水引水渠、挖深井取地下水、建造污水储水池、过滤净化池、增设抽水机、建设机房等多种措施,同时,通过配方施肥、改土、提高土力,逐步改善菜地生产环境。

(五)建设一万吨蔬菜储备冷库

露地蔬菜生产受季节气候影响极大,每年夏秋季节的台风、暴雨天气以及早春的低温冷雨天气,都会对我市蔬菜生产供应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菜价波动。为了调节供应空缺,维持菜价稳定,确保“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计划建立蔬菜储备制度,大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菜场建设蔬菜冷库。目前,我市已有储备蔬菜的冷库约3万立方米,可储存蔬菜1.5万吨,能够解决我市3天消费用量。“十二五”期间,将增建2万立方米蔬菜冷库,使我市蔬菜储备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万吨,从而实现国务院提出的5-7天的蔬菜储存量。

(六)扶持五个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原有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增加扶持建设5个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产业化蔬菜生产基地,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载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打造蔬菜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推动蔬菜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七)完成一百个蔬菜基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根据《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十二五”期间完成100个蔬菜基地或专业村追溯系统的建设工作,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新模式。

七、“十二五”期间蔬菜生产发展资金投入预算

“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蔬菜专业村、蔬菜标准园、蔬菜设施栽培生产区、近郊菜地生产环境改造、蔬菜储备冷库、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蔬菜基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等七个大型项目建设,投入预算总额704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预算42100万元(详见表7-1)。

表7-1 广州市蔬菜产业(2011-2015)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预算表

单位:万元

前瞻经济学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