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油菜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2007年油菜种植面积占油料总面积的50%,产量占油料总产量的41%。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年产450万吨左右,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年消费量占国内植物油总消费量19.7%,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国内植物油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油料生产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植物油年消费缺口达1100万吨以上。为进一步巩固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促进油菜生产发展,增加油菜籽市场供给,缓解国内植物油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3年,农业部发布实施《“双低”油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将长江流域12个油菜生产重点省市确定为三个优势发展区,面积8800多万亩,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87%。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领导,加大对油菜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规划实施。截至2007年,规划目标基本实现,油菜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单产和总产均显著提高。

(一)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1.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了规划实施。上一轮规划发布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增加投入,调动了农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双低”油菜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湖北省依靠科技优势,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油菜板块建设,在部分主产区实施了油菜良种政府采购制度,“双低”油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双低率居全国首位。安徽省率先在居巢、肥东等7个县区实施了油菜良种补贴,取得很好的成效。

2.积极落实技术标准,规范了生产秩序。农业部制定实施了《“双低”油菜品种审定标准》,对长江流域没有达到“双低”标准的油菜品种不予审定。各地积极落实《长江流域“双低”油菜生产技术规范》、《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种子(NY/T 415-2000)》和《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籽(NY/T 415-2000)》等行业标准。湖北、湖南等省先后实行了种子质量抽样和“双低”油菜主导品种公告制度,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促进了“双低”优质油菜的推广和普及。

3.推广重大技术,促进了油菜生产发展。一是选用“双低”油菜新品种,采取区域规模种植,大力推广华杂4号、华杂6号、中油杂2号、中双9号、湘杂油6号等“双低”油菜品种,“双低”杂交油菜普及率达到60%以上。二是制定《“双低”油菜长江流域优势产业带技术操作规范》,将秋冬发、少免耕、化学调控、测土施肥和增施硼肥和防治菌核病等核心技术进行组装,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配套的操作规范。三是完善轻型栽培技术,将肥料运筹、化学除草、直播油菜等轻型栽培技术加以完善,分别推出了稻茬免耕板播板栽、棉茬免耕套播套栽等栽培技术模式。

(二)主要成效

1.品质明显改善。优势区域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油菜品种中,达到国家“双低”标准的比重逐年上升。含油量超过41%,比规划实施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2006年以来,通过国审的品种全部达到“双低”标准。优势区域的“双低”油菜普及率大幅提高,平均“双低”率达到70%以上,其中湖北、湖南等省均达到90%以上。2004年农业部对我国长江流域商品油菜籽品质抽样结果显示,芥酸含量平均值为3.14%,硫甙含量平均值为35.76mmol/g,含油量平均值为41.04%,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

2.单产显著提高。通过大力推广高产、抗病的“双低”油菜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带动我国油菜单产大幅提高,总产显著增加。2007年,单产124.9公斤/亩,比2002年增加26.4公斤,提高27%。

3.加工起步良好。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油菜综合加工利用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优质油脂和菜籽蛋白的制备,油脂的精深加工,双低菜籽饼粕的饲用及综合利用等方面获得了一系列的技术成果和专利。湖北省浠水县建成了菜籽饼粕深加工生产线,利用双低油菜饼粕成功生产出多酚、植酸钠和浓缩蛋白;重庆建成了10万吨油菜低温冷榨生产线,冷榨菜油和冷榨饼粕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4.科研得到提升。规划实施期间,国家投资建立了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善了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和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基地和实验室。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并成功建立起油菜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等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显著加快了我国油菜的育种进程,缩短了育种周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1.国内外植物油需求不断增长。2002/2003年度以来,全球植物油消费大幅增长,2006/2007年度,全球植物油消费量超过1.2亿吨,年均增长5.4%。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全球植物油消费量未来还将持续增长,2015年将达到1.47亿吨,年均增长2.7%。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02/2003年以来,国内植物油消费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长5.7%;2006/2007年度国内消费总量为2235万吨,人均植物油消费为16.6公斤;进口植物油已占消费总量50%以上,占全球油料贸易总量的28.2%。预计到2015年我国人均植物油年消费量将达到21.6公斤,需求总量将达3200万吨,年均增长5.4%。

2.菜籽油消费需求增长强劲。“双低”菜籽油营养全面,全球消费增长强劲,2002/2003年度为1234万吨,2006/2007年度达1802万吨,年均增长9.2%,是所有大宗植物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菜籽油也是国内自产的第一大植物油,年均总产约45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占国内总消费量的19.7%。长江流域等是菜籽油的传统消费区,拥有6亿以上消费人群,按全国平均消费水平计算,大约需要1000万吨菜籽油才能满足消费需求。目前可供国产菜籽油还不能满足一半,需求缺口在500万吨以上,只能以其他食用油替代。随着油菜品质的进一步改良,菜籽油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长。

3.植物油未来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在我国植物油供给中进口部分已经超过一半,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植物油供给仍将呈现国内供给严重不足、进口供给压力增加的紧张局面。由于受资源、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世界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潜力有限,受发达国家能源政策影响,玉米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油料生产面积可能下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15年,全球油料作物总产为1.46亿吨,年均增长2.5%,消费量的增幅却达2.7%,植物油将出现140万吨的消费缺口。我国受耕地资源限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规模扩大大豆和花生等夏季油料作物面积的潜力有限。即使扩大冬油菜生产的规模,也难以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

(二)发展优势与潜力

1.面积扩展有空间。据统计,长江流域现有可利用冬闲耕地9000多万亩,此外还有滩涂荒地约3000万亩可以利用,合计可利用面积1.2亿多亩。油菜不与水稻、玉米等夏季粮食作物争地,而且种植油菜后的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利于后茬作物生长。通过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筛选和应用早熟品种、逐步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冬闲耕地将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预计到2015年,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冬季闲田资源,再扩大4000万亩以上面积,优势区达到1.39亿亩油菜种植规模是切实可行的。

2.单产提高有潜力。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长江流域油菜品种杂交化率已达到60%以上,单产水平已经超过加拿大等国家。2005年以来,全国油菜区域试验中,长江上游审定品种平均区试产量约为175公斤/亩,长江中游和下游区已接近200公斤/亩的水平,部分新品种的高产示范达到250公斤/亩左右,抗病性、抗逆性显著提高。随着这些品种与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推广,优势区域油菜单产可望在2015年达到138公斤/亩。

3.品质改善有基础。“双低”油菜品质优良,低芥酸菜油脂肪酸组成均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达90%以上,有利于人类健康;双低饼粕硫甙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达35%-45%,氨基酸组成合理,是优质的饲料蛋白。近年来,育种单位在品种选育中,不断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努力提高油份含量,已经获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双低”超高含油量育种材料,部分品种和组合已经超过45%,育成品种的最高含油量已达到49%,为我国商品菜籽含油量达到43%以上奠定了基础。

4.区域生产有优势。我国油菜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江流域菜籽上市的时间在6-7月,比加拿大春油菜和欧洲冬油菜上市时间早4个月,正是国际市场油菜籽供给的空档期。我国油菜籽产销同区,可就近供应给位于主产区的加工企业,长江流域既是菜籽主产区,又是菜油主销区,降低了运输成本。根据对近5年的加拿大菜籽到岸价(CNF)分析,由于近年石油价格不断攀升,每吨菜籽的海运价格已经占菜籽价格20%以上,完税后的综合成本比国内菜籽高200-300元/吨。

(三)制约因素分析

1.劳动力成本高。目前,我国油菜生产主要是手工操作,整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收割、脱粒等生产环节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价格的迅速上涨,用工费用在油菜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2005年我国每亩育苗移栽油菜用工11.4个,人工费用135元,占生产成本的48%。

2.生产效益偏低。我国油菜生产规模小、用工多,加上近年来油菜籽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生产效益明显偏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有关部门分析结果表明,除去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成本后,2001-2005年每亩油菜生产的收益为-16.4元,明显低于其他作物。

3.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油菜播种、收获等机械研发远远跟不上油菜生产的需要。尤其是油菜收获机都是由小麦收获机简单改造而成,机收损失率高,价格较贵,推广难度大。同时,适合机械收获的抗裂荚、分枝紧凑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也尚未育成。

4.良种良法不配套。目前,油菜栽培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不断减少,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油菜栽培技术研究明显落后于新品种选育,满足不了当前油菜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技术推广经费短缺,油菜新技术入户率低,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增产增效潜力难以发挥,从而影响了“双低”油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强化政策引导;开发冬闲耕地,扩大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创新,着力提高单产;加强基地建设,提升生产能力;努力改善品质,促进总量增加;提高自给水平,缓解供需矛盾,保证食用油供给安全。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油菜优势区域播种面积达到1.11亿亩,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94.4%,平均单产130公斤,总产达到1447万吨,比2007年平均面积扩大3170万亩,单产提高6.3公斤,总产增加460万吨。优势区域“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80%以上,含油量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41.5%以上。

到2015年,油菜优势区域播种面积达到1.39亿亩,约占全国油菜总面积的95%,平均单产138公斤,总产达到1912万吨,比2007年平均面积扩大5890万亩,单产提高14.3公斤,总产增加927万吨。优势区域“双低”油菜普及率达到90%以上,商品油菜籽芥酸和硫甙含量达到农业部部颁标准,含油量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43%以上。

(三)主要任务

1.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力度。针对油菜生产发展需要,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合轻简化栽培的高效型“双低”油菜新品种。同时,为满足三熟制地区和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力争在极早熟、抗裂荚、分枝紧凑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积极研究集成油菜稻田直播、稻田免耕移栽、棉田套播套栽等一系列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或模式,为进一步扩大油菜生产面积、提高油菜产量、改善油菜品质,并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油菜生产效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2.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根据不同优势区域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针对优质高产品种,因地制宜制定“双低”油菜少免耕节本增效、高产高效栽培等技术规程。依靠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地区油菜的均衡增产,实现我国“双低”油菜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品质和效益的显著提高,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油菜生产技术水平。

3.加快油菜机械化生产进程。加强油菜生产专用机械研究开发,重点解决机械化播种与收获等关键技术,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逐步实现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符合生产需要的农机装备以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并通过示范推广,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

4.提升油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广泛宣传低芥酸优质菜油的品质优势,扶持国内龙头企业创建优质菜油品牌。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信息服务、项目倾斜等措施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国内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部门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农户实行统一供种、技术服务和订单收购,同时培育油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油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推进油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四、优势区域布局

我国油菜产区分布较广,油菜生长季节气候差异很大,不同油菜品种对温光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品种特性、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和经济发展需要,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本规划适当扩大优势区域范围,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原有三个优势区的基础上,增加北方油菜优势区。

(一)长江上游优势区

1.区域特点。长江上游优势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五省(市)。该区气候温和湿润,云雾和阴雨天多,冬季无严寒,温、光、水、热条件优越,利于秋播油菜生长,耕作制度以两熟制为主。常年油菜播种面积2700万亩、单产120公斤、总产326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同期全国的25.2%和25.9%。不利因素主要是阴雨寡照,山区丘陵比重大,农田排灌设施差,冬水田利用效率低,“双低”品种普及率较低,油菜籽含油量偏低,生产成本较高。

2.主要目标。到2010年,播种面积3042万亩,比2007年扩大约728万亩;单产128.7公斤,提高5.2公斤;总产392万吨,增加105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80%以上。到2015年,播种面积3840万亩,比2007年扩大约1526万亩;单产136公斤,提高12.4公斤;总产522万吨,增加236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85%以上。

3.主攻方向。重点开展高产、高含油量、耐湿、抗病“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及耕作制度改良研究,做好根肿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广高产高抗新品种和少免耕栽培技术。

4.优先发展地区。优先发展油菜面积10万亩以上的101个重点县。

(二)长江中游优势区

1.区域特点。长江中游优势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四省及河南信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适宜油菜生长。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较好,油菜生产比较稳定,常年播种面积5140万亩、单产110公斤、总产566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7.8%和45%。湖北、安徽、河南信阳以两熟制为主,湖南和江西以三熟制为主。不利因素主要是油菜与早稻、棉花等作物存在季节矛盾,缺乏适合三熟制生产的特早熟高产“双低”品种,季节性秋旱、春涝和菌核病容易发生。

2.主要目标。到2010年,播种面积5720万亩,比2007年扩大1667万亩;单产124公斤,提高3.2公斤;总产710万吨,增加220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95%。到2015年,播种面积7150万亩,比2007年扩大3091万亩;单产133公斤,提高12.1公斤;总产951万吨,增加460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95%。

3.主攻方向。选育和推广早熟、多抗、高含油量的“双低”优质品种,研究和推广直播、少免耕高效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缓解季节矛盾,逐步淘汰白菜型油菜。

4.优先发展地区。优先发展油菜面积10万亩以上的166个重点县。

(三)长江下游优势区

1.区域特点。长江下游优势区包括江苏、浙江两省,耕作制度以两熟制为主。亚热带气候,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雨水充沛,日照丰富,光、温、水资源非常适合油菜生长。常年播种面积1370万亩、单产148.5公斤、总产203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12.7%和16.2%。该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交通便利,油脂加工企业规模大。不利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较高,易造成渍害;劳动力成本高,农民种植积极性较低。

2.主要目标。到2010年,播种面积1470万亩,比2007年扩大627万亩;单产164.4公斤,提高2.6公斤;总产242万吨,增加105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播种面积1800万亩,比2007年扩大955万亩;单产165.8公斤,提高4公斤;总产298万吨,增加162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90%以上。

3.主攻方向。重点解决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选育高含油量、抗病、中早熟、耐裂角和耐渍优质油菜新品种,突破油菜机械化播种和收获等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恢复并进一步扩大生产面积和规模。

4.优先发展地区。优先发展油菜面积10万亩以上的24个重点县。

(四)北方油菜优势区

1.区域特点。北方油菜优势区主要包括青海、内蒙、甘肃3省(区),油菜生产为一年一熟制春油菜,常年播种面积935万亩,单产97.3公斤、总产91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7%和7.2%。该区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对油菜种子发育有利,菜籽含油量高,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单位面积产值有一定优势。虽然该区域油菜生产较分散,但部分传统油菜生产大县生产优势较强。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严重,对农田水利灌溉条件的要求高,缺乏极短生育期的高产甘蓝型油菜品种,小菜蛾和金象甲虫害危害严重。

2.主要目标。到2010年,播种面积达到895万亩,比2007年增加146万亩;单产114.5公斤,提高18.6公斤;总产102万吨,增加30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60%。到2015年,播种面积达到1070万亩,比2007年增加320万亩;单产131.5公斤,提高35.6公斤;总产140万吨,增加69万吨;大面积生产“双低”率达到75%。

3.主攻方向。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油菜生产规模,选育和推广抗旱、抗冻的优质甘蓝型特早熟春油菜新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含油量,推广机械化生产技术和高效虫害防治技术,大幅度提高油菜生产效益。

4.优先发展地区。优先发展油菜面积10万亩以上的重点县市。

五、建设重点

(一)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根据油菜生产区域分布,结合集中连片的原则,在重点发展县(市、场)中,选择具有较好生产基础和较大发展空间的油菜生产大县,建设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通过新品种、高效生产技术、机械化装备集成,辐射带动示范基地的油菜生产。

(二)良种繁育基地。为了满足新增4000万亩油菜生产的需要,结合优势区域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新建20个油菜良种繁育基地。平均每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规模8000亩左右,生产良种50万公斤。

(三)油菜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全国依托规模化程度高、实力强、品牌好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扶持建立15个油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科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以特色品种为纽带,形成优良品种统一供种、集中成片种植、订单收购、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开发模式,延伸油菜产业链条。每个企业菜籽油年加工能力5-10万吨,每个基地油菜面积100-200万亩。

(四)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选择60个机械化服务基础较好的油菜生产大县,建立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强农机研发、农机制造、专用品种选育和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紧密合作。重点在目前稻麦收割机的基础上,研制适合优势区域油菜生产的兼用(或专用)农机装备,通过农机装备的改造,大力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油菜播种、收获农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充分认识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加强对优势区域油菜发展的组织和领导,努力发挥油菜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规划实施由农业部负责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油菜主产区积极发展生产。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油菜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和任务目标实现。

(二)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利用税收、信贷、金融等政策,积极引导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鼓励多行业、多部门联合,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将油菜纳入农资综合直补范围,提高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鼓励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扩大油菜生产面积。加大油菜育种投入,加快适合机械生产的具有抗裂荚、分枝少、耐渍害、特早熟的专用品种选育。通过高产创建、科技入户等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实施,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

(四)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推广机构和企业在油菜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标准引导油菜产业发展方向,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品种管理和市场管理,保护农民利益。研究机构围绕规划提出的重点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发油菜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油菜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动力。油菜行业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业企业、加工企业联合,利用市场规律和市场信息,维护价格稳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良好生产局面。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完善食用油产品的转基因、脂肪酸成分的标识制度。通过市场监督、新闻发布等各种途径,宣传和推介国产低芥酸菜油的健康营养特性,引导科学消费,促进优质优价。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