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沉浮录:潮汕人的没落与复兴
2013年7月,广东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这是继《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后,广东省又一项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决定》赋予了粤东四市各自新的发展定位。
对于粤东而言,一个机会已经摆在眼前。在10月14日举行的第五届侨博会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潮州、汕头、汕尾和揭阳四市市长相邻而坐,不吝语言推荐本市投资环境。
此时的粤东,已经抹平了今夏两次台风过境的伤痛,整理好衣冠准备迎接侨博会的到来。这种情况,总是让人联想到这块土地上曾经上演的那些故事。
这里曾经是广东经济的第二增长极,拥有最早获批的经济特区政策和广袤的平原、优良的港口以及海岸线,这里的人们也很会经商,他们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从这里走出的“潮汕商帮”,为外界创造了天量的财富。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发展条件优厚的地区,在经历两次由内而外的经济衰退的打击后,在数年里经济一蹶不振,社会矛盾激化,文化认同被割裂,已沦为需要扶持的准落后地区。
如今,借着广东省振兴粤东西北的东风,粤东准备再出发。但如果不能理清何以落后的原因,或许就找不到如何不再落后的那条路。
坍塌的第二增长极
“那边的路刚淹过水,水可能还没退,车子不知道能不能趟过去。”出租车司机无奈的说。这是在今年粤东第一次水灾后,记者前往现场遇到的一个难题。
但最终这位安徽籍的司机还是载着记者,开上了通往潮南区的路。这是他今天的第一单生意,如果不做的话,下一位客人还不知道要等多久。因为汕头人出行,要么自己开车,要么选择坐摩的,很少坐出租车或公交车。
车子在驶往潮南区的路上,司机主动聊起了一个话题,“你们也写写这边的收费站吧”,他介绍说,潮汕揭(潮州、汕头、揭阳)一体化说了这么长时间,挂着汕头D字牌照的车子要去其他地区,路上还要交很多过路费。
让他不平的还有很多事情。“汕头的物价不低,我每天只能在路边摊这样随便打发了”,在带着记者到路边一家饭馆吃饭的时候,他说道。
来汕头六年的生活,与他的理想有很大差距。他简单的算了一笔账,每月开车能赚6000块,刨去房租、日常生活,能落下的也没多少。六年下来,他并没能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宿,还住在出租房里的他,在考虑过完年就回老家找工作。
这位带着特区梦而来的年轻人,或许就像无数曾经满怀希望而来,却又满心失落而归的人们一样,头也不回的告别这座城市。
而那些生于此地的人们,往往也满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一位在深圳创业的潮汕商人如此评价他的家乡:我可以让家人生活在这里,但我现在不会来这里投资。在他看来,回乡投资可能是个糟糕的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水灾的时候,通过潮汕商会捐款捐物来帮助乡邻。
和这位商人一样,有无数的精英商人和学生们,从潮汕地区外出闯天下。在他们离开的背影后,是整个潮汕地区已远远落后于珠三角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2年粤东四市汕头、揭阳、潮州和汕尾分别实现GDP为1415亿元、1380亿元、706亿元和610亿元,四市合计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年度增长了10.20%,但占到广东全省的比重仍然只有7.2%。这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广东21个地市经济实力的对比中,粤东排在头名的汕头,在广东也不过排12名,最差的汕尾长时间与云浮争相“砍尾”,在倒数第一、第二的排名上纠缠。而若以人均GDP排名来看,汕头、揭阳 、潮州和汕尾分别排在16、17、15、20的位置,成绩比总量表现还差。
一个地区发展的怎样,有没有发展潜力,生活在此的人最清楚。上述潮汕商人表示,当一个地区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总是感到失落,其落后与衰败也就既成事实了。
但在历史上,潮汕地区也有过自己的辉煌。
丢失的十年
曾经,汕头所在的大潮汕地区,是广东地区仅次于珠三角的第二极。
早在北宋年间,躲避战乱的宋人从福建一带迁徙至如今的粤东地区,发现这里平原开阔,是鱼米之乡,又有出海口,就在此扎根,后来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辐射岭东地区的中心,并一直延续至清末。1860年汕头开埠后,这里更是成为广东的次中心区域。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汕头还是广东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经济在全国能排到第9位,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汕头工作了27年的汕头市规划局副局长黄锦林回忆道。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与深圳、珠海和厦门一起,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特区。其用意,是分别依靠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源开放。到1984年,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至52.6平方公里,这一时期的汕头,其经济实力不可小觑。
1991年,对潮汕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关键的年头。在这一年的4月,国务院批准扩大了经济特区的范围,汕头市区234平方公里的区域均享受到了特区的优惠政策,这一决定将在11月正式实施;同在11月,国务院对潮汕地区进行行政区域调整,原来的大汕头市被拆分成现今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这一举动对整个粤东地区影响至深,三地迸发出来的进取态势也颇为惊人。充当粤东龙头的汕头自不待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潮州和揭阳各自的轻工业发展也很迅速,潮汕人精明的生意头脑,在这一阶段得到了集中体现。
然而,当时间推进到1999年时,形势却发生了突变。
这一年,面对在全国沿海地区愈演愈烈的经济犯罪和走私活动,中央决定出重手打击。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连续爆发了震惊朝野的湛江走私大案、厦门华远走私案和潮汕地区的“世纪税案”,潮汕地区当时盛行的“批文经济”因此大白于天下。
对潮汕地区的惩罚来得异常迅猛,这几乎击垮了当地的实体经济。
曾经在该地区挂职锻炼,亲眼目睹这一转折的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回忆说,当时粤东地区正在快速的推进工业化,案件发生后,很长时间内由粤东四市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其他地区不认,这造成当地的投资环境急剧恶化。
大量的企业在此时密集出走,留给粤东一地鸡毛。此前因经济快速发展而被掩盖的诸多社会问题,也逐渐开始暴露出来:官民之间的不信任逐渐加剧,外部的投资也不再垂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一个极端的说法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汕头地区几乎没有修完一条高速公路。
而正是在此之后,中国加入WTO的效益开始发挥作用。以长三角为龙头,中国经济再次步入飞速发展时期。只可惜,盛宴之上,已经没有潮汕地区的一席之地。
粤东就在这十年间,从在全国经济争雄的浪潮中,逐渐的隐没了。
发展空间不足
2005年以后,粤东四市意识到发展落后的格局,也纷纷开始发力。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可能都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每个潮汕人都可以谈出很多理由,主观的、客观的、内部的、外部的,应有尽有。
但是被提及最多的一条,是这里从历史延续下来的“人多地少”格局。
汕头一位民间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潮汕人大多信奉“多子多福”的观念,这一观念远可以追溯到最早迁徙至此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而在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这一观念能被保留下来,“一定是被反复证实过的”。
人多,地自然相对就少了,这在潮汕造成了迥然相异的结果,一方面是潮汕人大量出海寻求发展空间,这是海外潮商能形成规模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本地人不得不“种田如绣花”,并继续多生孩子,依靠宗族势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2010年,粤东四市总面积15516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8.6%;常住人口1689万人,占广东省的16.2%,人口密度超过1100人/平方公里,比广东省460人/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出两倍多,是广东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国范围内看,包括揭阳在内,潮汕地区用全国约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百分之一的人口,这相当于一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
当记者坐车从普宁赶往汕头时,道路两旁呈现的景象让人唏嘘。村庄和厂房让人仿佛置身于珠三角一般,严格按照四方位置排列,其密集程度也不亚于珠三角。
人多地少造成的直接困境,便是难有成片的土地可供发展产业之用。尤其是在城镇化率更高的中心城区,土地问题更是成为难点。
以汕头为例,其正在规划建设,希望能够升级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平台的海湾新区,480平方公里的面积很大部分需要填海而来。
汕头市一位官员也向记者透露,曾经有一家央企来谈合作,可以进一步开发港口,但对方提出需要1200亩的土地,汕头无法满足这一条件,只得作罢。
土地空间的制约,也造成了目前汕头、揭阳、潮州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
在1991年刚分拆成立时,揭阳在三市当中最落后。到2010年,广东决定在粤东地区布局重大项目时,拥有相对丰厚土地资源的揭阳,获得了广东省的垂青,揭阳潮汕机场和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纷纷落地,揭阳的经济也在这几年突飞猛进,大有赶超汕头之势。
而即便是揭阳,也需小心谨慎的经营已所剩不多的可供开发空间。
“供养模式”文化悖论
当然,尽管发展空间不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但更多的潮汕人还是愿意从文化上去找原因。有观察人士提出了在潮汕地区普遍存在所谓“供养模式”,来解释粤东何以落后。
10月27日,作为侨博会期间一项重要的文艺活动,汕头请到了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阿丘、谢映玲来汕头,专门拍摄一组与侨批有关的短片,计划在侨博会文艺演出中播放。
侨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最为典型的表现出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
自清末以来,远在海外的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赡家汇款和平安家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侨批”。在清末,金融邮政机构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钱款和书信,主要是经由“水客”、“客头”及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
侨批兼具了家书和汇款的功能,华侨用在外界辛苦挣来的钱,养活了在潮汕地区的一个家。在这样的情况下,潮汕地区尽管人口众多,但存在很大一部分不需要工作的被供养家庭。
如今,尽管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此种“供养”模式并未走出历史。
“在我的住宅小区有潮阳人,父母妻儿都从潮阳搬到汕头住,男主人在深圳、广州打工,为那里创造财税,每个月汇款回来给整个家庭用度,男主人每年回来两次。”一位蔡姓企业家说,很多潮阳青壮年像这样,家里的人衣食无忧,但也没有创造性。
而由“侨批”文化推而远之,是华侨对整个潮汕地区的复杂态度。
“华侨的确很爱家乡,但是他们也很难回来投资。”上述企业家说,因为要回乡挣家乡人的钱,乡情上总感觉说不过去,“李嘉诚回来也是捐钱做教育,建医院啊”。
“亲情、乡情是靠不住的,人民币才靠得住。”陈鸿宇说,华侨也不一定都是有钱的。最大款的李嘉诚,在汕头搞大学、修桥,但是他真正赚钱的是放在香港,投到深圳了。
而另一个让华侨产生疏远之感的,是1991年三市分拆后,对潮汕文化整体的割裂。在分拆之前,不管是汕头、潮州还是揭东,统一都说“潮州话”,吃“潮州菜”,但现在这些被有意的区分开来。
在上述民间观察人士看来,三市本来就属于同一个大潮汕文化体系,如果因为行政壁垒而将这种联系人为割裂,对整个潮汕地区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向东还是向西?
在粤东整个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从地理位置上看,粤东地区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处在海峡西岸对接台湾的最佳位置,与福建的厦门地区极为接近。加之两地人缘文化相近,商贸合作频繁,因而与海西地区的合作,应该是粤东的发展方向。
但另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粤东地区在行政归属上,毕竟是广东省管辖的地区,临近的珠三角,对粤东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如今,对于汕尾来说,向东或者向西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与深圳共建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了汕尾的选择。但对于汕头、潮州和揭阳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早在2005年,便有民间观察人士指出,粤东等非珠三角地区,只有主动、深入地融入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利用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机会,才能实现自身的大发展。
但在2008年12月,广东省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中,单独将支持汕头扩大对台经贸合作,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列出来。
而在次年8月,另外一份题为《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透露出来的思路是要求粤东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参与海西经济区建设被放在次要位置,广东省将在此布局39个大项目,争取到2011年粤东经济实力上一个台阶。
到粤东与海西地区,在产业上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年从粤东地区撤走的企业,有很多辗转到临近的闽南地区,两地产业协作有很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海西经济区是对岸的台湾,曾经也是粤东外来投资的主体。
一位观察人士指出,粤东地区总是想“左右逢源”,然而事实上,无论是参与海西经济区,还是融入珠三角,粤东地区都是被边缘化的。原因在于,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由其主导的规划,主体必然是以厦门、泉州等地为主,粤东只能沾点边。
而对于珠三角来说,其规划受惠的主要地区,自然是属于珠三角之内的地市,广州、深圳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向外辐射,受惠地区也主要是中山、江门、惠州等地,相隔甚远的粤东很难受惠。
“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这位人士表示,在错过了产业转移大潮和投资大潮后,粤东的发展只能靠自己老老实实发展实业。
粤东的梦想
其实,即便是在经历了经济上的沉重打击后,粤东地区也有着不错的发展基础。
在粤东,集中了广东四分之一的专业镇,如澄海玩具、潮州瓷器、普宁的中药饮片等,均是粤东特色经济的代表。这些专业镇集中在潮汕揭三市衔接的区域内,占据了粤东地区50%到70%的经济总量。
如果按照统计数字来看,粤东地区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比粤西地区要高出近20%。但在陈鸿宇看来,粤东的中心城区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本身并没有完成城镇化,而是煮了“夹生饭”。
如今,社会早已淡漠了对粤东投资环境的负面印象,但也并未发现什么突出优势。
汕头经济特区的头衔和政策,或许是粤东的一块招牌。根据其他特区的经验,它不光可以为粤东招徕大规模的投资资金,也可以为这个地区注入体制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基因。
回看今日的汕头经济特区,并没有朝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经济发展自不待言,在引领全国的各项体制机制创新领域,汕头特区也鲜有走在全国前列的。
针对这个问题,对广东经济深有研究的美国学者傅高义,在其著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深圳、珠海在一个空白区域设立特区,汕头特区却是在原有汕头市的行政架构下搞特区,体制上无法大胆创新,这是造成汕头经济特区体制创新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鸿宇认为,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特区扩大后。“1992年特区扩大到全市,问题就来了,特区的锐气和勇气已经被融化、腐蚀在一个旧体制里面,按照老体制管理整个特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未能创造出像深圳那样的速度。
这样一来,定位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汕头,便难以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因为经济结构同样落后,在争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时,便习惯性的坠入竞争的套路,难以形成产业布局上的合力。
这一趋势,在广东省2007年召开粤东工作会议,并出台支持方案后变得更为明显。
以揭阳潮汕机场的建设为例。记者了解到,该机场选址在三市还没有拆分的时候就有过考虑,现在的地址也是考虑到要统筹三个地市的需求,三市均接受了这一选址方案。但在机场名称确定时,却颇费了一番周章。
考虑到机场最终选址是在揭阳境内,机场名称被确定为揭阳潮汕机场。对很多外地客商来说,揭阳并不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地名,将其放在潮汕两字之前,多少会有些不便。
“潮汕分市以后,大家都在争中心城市,大家跳过十公里就能到海里去,为什么要局限在这一个湖里面争呢?”前述观察人士表示,从一个城市的定位,可以看出这个城市的眼光和格局。
以汕头为例,在《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中,将汕头定位为粤东中心城市。但是在他看来,是不是中心城市,不是省政府一份文件说你是就是的,而是需要整个城市的奋斗争取的,是要能在对粤东以外的地区竞争中表现出中心城市的气势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中国梦,具体到汕头,十年前汕头政府出台一个规划,说要成为粤东中心城市。可你本来就是中心城市,你如果还把这个作为你的定位,你还有梦想吗?”
他进一步指出,整个粤东的问题,都需要一个大格局的定位来廓清发展思路,如果粤东的城市不能打开视野,放眼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定位,那复兴也无从谈起。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