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二章 “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立足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瞄准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发展目标,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是滨海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

一、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新调整。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发展方式从注重虚拟经济向强调实体产业转变,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热点;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调整时代,日益加剧的国际产业技术发展和竞争态势,对新区工业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

面对国际竞争的新环境,要求新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更策略性地参与全球新型产业分工和竞争,加速从制造业高地向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升,进一步加快工业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集约化、绿色化、集成化、开放化进程,实现新区工业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深度对接,探索工业创新与开放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提升新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国家战略提出新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着力点,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传统工业的数量扩张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重要要求,新区肩负着探索区域发展新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新区工业一方面要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带动服务业、促进城市化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走出一条具有新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全国工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面对国家战略的新要求,滨海新区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工业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优势工业的产业价值链提升,成为国家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抢抓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国参与国际新兴技术产业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构建研发增值、制造增值、服务增值的三位一体工业增值体系,引领未来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三、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呈现新格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大范围、多方式流动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竞争与合作成为国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竞相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新兴区域经济带加速崛起,新区工业面临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等方面的艰巨任务,对新区工业打造新竞争优势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区域竞争的新环境,要求新区工业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优化工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实现工业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工业发展的区域辐射与带动作用,成为拉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四、综合配套改革营造新环境。新区组建统一的行政区,在涉外经济、科技体制、土地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区综合配套改革为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

面对新区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新区将统筹区域工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积极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工业协调管理的新模式,推进产业管理创新,增强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形成促进工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五、工业化新趋势要求创新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将进一步趋紧,世界工业发展呈现科技创新、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新特征,资源能源短缺、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未来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结合当前新区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面对向后工业化转化的艰巨任务,新区工业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工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相互渗透,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工业对服务业的带动和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三章 “十二五”滨海新区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提出的“努力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五个争创”、“四个注重”、“五个着力”和“一个加强”的重要要求,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和新区“十大战役”的重大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新区工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实现高端发展;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滨海制造”向“滨海创造”提升,实现创新发展;着力加快发展绿色、循环、节能环保技术和产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二、总体思路

——围绕一条主线:以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做强做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打造四个基地: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提升一个动力:推动工业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内生增长能力。

——创新六条路径: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创新发展理念,积聚创新资源,延伸完善产业链,改造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六条发展路径。

三、基本原则

——坚持上规模与调结构并重

以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为抓手,进一步做大工业总量,促进产业、企业、产品等多层面的深度结构调整,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形成更大规模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和更优结构基础上的规模提高的良性互动。

——坚持强化主导产业优势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

进一步集中与强化主导产业的规模、技术、市场、品牌等优势,攻克一批尖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同时要在新兴技术的引领下,跟踪新一轮世界科技潮流,坚持高起点发展,精心筛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新区工业未来发展的持久竞争源。

——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重

“十二五”期间,新区工业发展要继续坚持投资的拉动力量,同时,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发展,推动工业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坚持全面开放与根植发展并重

发挥新区对内、对外开放优势,进一步拓宽全球化视野,更加关注区域化视域,以竞争与合作的积极态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发展,向技术研发创新与市场服务两端提升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同时,以服务生根、研发生根、供应链生根等方式促进企业的根植化发展。

——坚持我市的全局性、滨海新区的总体性与各功能区的主体性并重

进一步保持各功能区在工业发展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在重点产业空间上的集约发展、产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布局等领域,加强总体协调,促进各功能区间的联动互促。同时,注重与各区县特色产业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新区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产业聚集和龙头带动作用。

——坚持扶植大企业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重

继续扶植大企业的发展,增加大企业数量,增强大企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提升和对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带动作用。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寻找市场先机、发掘技术产业化机会等方面所具有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活力。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新区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基本建立,努力建设成为高端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领航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总量目标:工业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8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形成1个超5000亿元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2个超4000亿元产业(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和4个超千亿元产业(航空航天、新能源、粮油食品、现代冶金)。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8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

——结构目标:到2015年,优势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重要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明显提高。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粮油食品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新材料、节能环保、轻工纺织等一批区域级产业基地。

——竞争力目标:形成一批能够参与全球竞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年产出500亿元以上的大集团超过10家,培育10个以上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初步建成泰达生物工程品牌培育基地、海泰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培育基地、滨海石油化工品牌培育基地。

——创新目标:集聚和培育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高科技企业10家,形成50家超10亿元企业和750家超亿元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左右。开发并拥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关键技术50项,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500项,涌现代表国家自主创新“制高点”水平的关键产品和技术100项。

——空间目标:从区域总体发展和功能布局上,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整体协同的产业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格局。重点打造8大优势主导产业基地。

第四章 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以“十大战役”为平台,以功能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工业结构优化提升,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优化提升工业结构,打造高端产业高地

紧紧围绕高水平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引导工业投资向优势行业和重点产业基地集中,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高新技术研发转化为核心、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

——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依托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形成规模优势,打造产业品牌。围绕发展壮大航空航天、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粮油食品、轻工纺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高端、高水平重大项目建设,以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提升,不断增强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用好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在石化、冶金、轻纺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积极推进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和技术集成应用,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进一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使传统产业通过创新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新区综合优势,利用新兴技术的动态性,以“聚焦优势、合理布局、高端切入、内生发展”的总体思路,抢占发展制高点,尽快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新区三类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强跟踪,滚动培育,政策集聚,重点突破。

一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要发挥原有优势,跟踪技术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形成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二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科技等具有较大潜在优势的产业,通过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大引资力度等方式逐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新能源汽车等“种子”产业,要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力度,配套建设充电站等设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研发和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

——加快发展都市型工业

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加快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加工制造等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都市产业,建设产业集聚度高,特色形象鲜明的都市产业示范园区。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化制造业领域专业化分工,推动以生产组装为主导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提升,加快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金融、物流、信息、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科技研发和服务型、物流增值型、产业延伸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区建设,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催生新产业的重大产品创新上取得新突破,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使滨海新区率先成为科技创新的原创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创新创业的示范地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融有机结合的具有新区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我市与科技部战略合作的优势,进一步抢抓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战略资源,不断聚集国家级和世界级科研机构落户新区;加快一流科技创新机构和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的产业公共研发转化机构;围绕石化、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形成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整合产学研服务资源,为聚集相关产业研发转化资源提供公共创新创业条件和共性技术服务,加快产业、产品和工艺三大创新。

——全力攻克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充分发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酶工程实验室、国家纳米质检中心、国家大型水动力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资本”的高度融合,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掌握一批产业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克超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海量存储、智能芯片、RFID与物联网成套技术、光纤传感、大功率风力发电、聚光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及电控、高速轨道机车、空间技术、重点疾病治疗药物等代表国家科技创新“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速孵化、转化、产业化三个进程,支持专业科技孵化器建设,按照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孵化器,形成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共性技术成果;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功能区合作建立中试、工程化、集成、二次开发平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使科技优势尽快转为产业优势。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促进企业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比重提高到30%,申请一批高端技术专利,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品牌经营道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产品,丰富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产品标准制定过程,力争在一批优势技术领域形成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推进优势产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以构建绿色、循环、生态发展模式为重点,以节能降耗、提质增效为着力点,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环保的生态新区建设。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电力、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节能改造,逐步将节能从重点企业向一般企业延伸;完善节能服务体系,适度推广地源热泵等节能技术,积极在工业领域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广企业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食品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审核,支持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清洁生产服务体系;以排放大户为重点,推广使用减排新技术,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

——高效利用资源能源

以节地、节水、节材为重点,构建资源高效利用体系。加大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工业,推广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淡化海水使用比例;强化工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包装减量化,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循环利用水平。

以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为原则,加快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煤发电,积极推广“绿色煤电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进一步提高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和装备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产业链和园区为载体,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逐步实现企业之间、产业链条之间、园区之间的横向耦合与纵向延伸,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发展5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冶金、粮油加工等2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泰达、北疆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南港工业区、空港经济区等新的模式;引入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形成生态型区域产业共生网络,推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产业,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生活四大领域大力开展节能服务,积极发展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电网、节能电机等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制造;大力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及节能建材的生产应用,打造涵盖技术、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在内的具有新区特色的节能产业体系。

环保产业,充分发挥新区环境污染处理专用药剂和装备生产的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技术,大力发展“三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环保材料、药剂、仪器设备及可降解、低毒害、低排放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推动绿色再制造技术自主研发和工程建设,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装备再制造业;推进建筑废弃物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

按照“试点探索、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全面提升”的思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工业发展的智能水平,力争使新区成为“两化融合”领航区。

加快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和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为“两化融合”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支撑。加快促进信息化要素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关键环节的融合,显著提升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水平、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以及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转型,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

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支持重点功能区纳入市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带动企业资源整合、服务整合和业务流程整合,提高综合竞争力。

第五章 重点产业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新区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新区重点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向高端提升,做强做优;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做大做强;石油和化工、现代冶金、粮油食品、轻工纺织产业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存量调整优化,增量上水平。

一、航空航天产业

(一)发展思路

航空产业,按照“做大做强总装、逐步完善配套、拓展延伸链条”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和公务机”等产品系列,构建起以总装、制造为主体,涉及研发、航空维修、通航运营、航空租赁、航空会展等多个领域产业链较为完备的航空产业体系;航天产业,以大火箭制造配套、卫星设计制造和空间站、总装测试为核心,航天材料、航天电子及光电器件、航天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产业体系,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航空航天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5%左右,其中航空产业500亿元,航天产业500亿元。

(三)发展重点

航空领域,大力支持大飞机总装线项目后续合作,积极推动A320NEO在天津的总装;以中航直升机总部与研发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形成轻、中、大/重型直升机系列化发展的新产品谱系;以机体大部件和机载系统为重点,重点引进航电、机电、起落架等关键系统以及机头、机身、机翼等机体大部件等一级供应商和飞机各系统的关键分系统及组件等二级供应商;完善产业链条,积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重点发展无人机、通用航空、航空维修、航空租赁和航空会展等业务。

航天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积极引入配套厂商和二次配套承包商,基本形成冷拔管、先进复合材料、电控设备、大型模具、特种车辆、振动检测设备等产业群;加速推进以载人航天空间站、载人登月工程、大型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以及大型空间展开机构为代表产品的超大型航天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应用、航天材料、航天电子、太空育种农业工程、空间制药与新材料制备业、产业链配套产品研发制造产业、卫星广播通信、遥感运营服务业等航天技术及服务业产业群。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以空港经济区为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共同建设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发展以大型民机、直升机生产为核心的航空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和航天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和滨海高新区(滨海科技园)发展航天产业。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航天产业超大型航天装备向临港经济区拓展。

二、石油和化工产业

(一)发展思路

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有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化工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以大型炼油、乙烯项目为龙头,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为主,高端化工材料、有机原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体的石化产业集群,并与下游轻工纺织、橡塑加工等专业园区形成良好对接,打造“油头-化身-轻纺尾 ”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世界级生态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石油和化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00亿元,力争达到50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22%左右。

(三)发展重点

重点构建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大石化产业体系、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发展的产业体系、传统盐化工升级改造的产业体系和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四大各具特色又高度耦合的一体化石化产业体系。

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大石化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中俄东方1300万吨/年炼油和渤海化工集团-卡塔尔石油-韩国LG集团合资130万吨/年轻烃裂解制乙烯两大龙头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基础有机原料、通用合成树脂、通用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原料等下游产品。

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炼化装置副产C4-C8组分为原料的Superflex路线或以甲醇为原料的MTO/MTP路线生产乙丙烯,下游产品以有机原料、高性能合成材料为主。

传统盐化工升级改造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以丙烷脱氢、煤气化和联碱装置为龙头的现代盐化工-C1化工-石油化工一体化产业链,以及传统盐化工产业改造提升两条产业链。

高端石化产品集群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性能树脂、新型合成纤维原料、高性能合成橡胶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和电子化学品、加工助剂等专用化学品。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产业集群。南港工业区石油和化工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石油储备、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新区新建石化项目原则上向南港工业区聚集。大港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发石油化工下游产品,发展高档精细化工、橡塑制品,逐步调整搬迁现有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临港经济区石油和化工产业集群除规划的原有项目扩能改造和产业链延伸项目外,原则上渤海化工园不再安排新建项目,未来发展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和节能降耗挖潜,提高创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现代冶金)

(一)发展思路

装备制造,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打造特色、培育龙头、服务增值”的原则,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向绿色、智能、精密和成套方向发展,发挥新区临港优势,以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建设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汽车,以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企业为龙头,拓展产品种类和系列,带动高端、高附加值零部件产业发展,提高汽车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使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高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汽车制造业为核心,大力拓展汽车研发与设计、汽车金融、汽车物流和汽车出口销售等上下游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研发与出口基地;以传统汽车产业为基础,结合滨海新区在新能源发展中的技术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加大产业化应用示范力度,使滨海新区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发展地区。

现代冶金,以渤海钢铁集团组建为契机,以加快重组、控制总量、扩大精品、节能减排为重点,围绕滨海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技术进步,增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我国北方沿海规模优势突出、生产水平最高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之一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级高档金属制品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含汽车、现代冶金)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34%左右。其中,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3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3%左右;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1%左右;现代冶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0%左右。

(三)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领域,做优做强海洋工程装备与造修船产业、石油石化装备,巩固壮大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起重机械、工程机械、基础零部件,积极培育智能仪器仪表、轨道交通设备。

汽车领域,依托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中高档整车生产企业,加快发展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以及重型卡车;积极发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行走系统、车身及附件、汽车电子电器产品等关键零部件;拓展汽车研发服务、汽车物流、汽车金融、汽车再制造等领域。

现代冶金领域,重点打造高端钢材产品和高档金属制品两大产品体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适用、成熟、先进、高效节能减排生产和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构建冶金生产服务性体系,促进冶金产业转型升级。

(四)空间布局

装备制造产业,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3个产业集群。临港经济区重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交通运输设备、超大型航天装备、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成套设备、重型数控机床、锅炉和动力设备、核电风电设备、大型工程机械、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港口机械和以动力、传动、控制和基础制造装备为代表的关键设备、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装备配套产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装设备产业基地。南港工业区以石化设备制造为特色的重装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设备、石油钻采设备等总成式、整机型的大型专用成套设备,建设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发电及输配电设备、大型工程机械及农机设备、机床工具、自动控制系统及精密测试仪器、节能环保设备、基础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空港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综合利用与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等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基础部件、仪器仪表、数控机床及辅具、关键特种材料等基础配套件产业。

汽车产业,依托现有基础,规划建设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空港经济区等区域组成的汽车产业集聚区。

现代冶金产业,优化现有冶金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南港工业区现代冶金产业集聚区。

四、电子信息产业

(一)发展思路

巩固提升传统电子制造业,大力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完善自主创新体系,聚集高端环节,做强做大“软”实力和产业配套,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端电子制造业的引领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资源的聚集区和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示范区。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0亿元,力争达到4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9%左右。

(三)发展重点

移动互联网领域,继续强化手机等移动终端产品优势,提升平板电脑产品规模,大力发展数据库软件,以及娱乐类、游戏类、生活类、信息服务类等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及服务。

云计算领域,进一步提高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硬件产品制造能力,加快新型嵌入式软件系统、云计算软件平台的开发和产业化,积极培育云平台及解决方案开发,带动数据中心及云运营服务逐步发展。

新型显示领域,扩大LCD、OLED模组产业规模,重点发展AM-OLED模组、触控面板,积极引进ITO导电玻璃、有机发光材料、测试设备等材料、设备企业。

LED领域,重点发展大功率LED封装、表面贴装LED产品,做大LED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大功率、高亮度LED外延芯片。

电子元器件领域,重点发展以多层陶瓷贴片电容器(MLCC)为代表的片式元件以及电连接元件、控制元件、频率元件等其他新型电子元件及组件,敏感元件,多层挠性印刷电路板等;MOSFET、IGBT等功率器件;MEMS器件;汽车、航空、医疗、金融等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及电源管理、驱动IC等集成电路。

物联网领域,积极推进物联网感知层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传感器、RFID、安防产品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积极引进物联网领域的系统集成商,推动物联网技术及产品在应急指挥、城市交通、环境监测、卫生医疗、城市安防等领域的应用。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3个产业集群。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西区和微电子工业区,以移动通信设备、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软件及信息服务、高性能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壮大现有基础,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综合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空港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通信、物联网、光电、航空电子和软件及信息服务;滨海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性能服务器研发制造、软件及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等;中新天津生态城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重点研发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在集成应用上形成示范性成果,带动通讯服务、传感设备、软件开发、系统集成、IC设计、芯片设计等产业发展。

五、生物医药产业

(一)发展思路

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创新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善研发转化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聚集,以化学药、植物药和现代中药、生物制品为核心,医疗器械和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为依托,大健康产业为支撑,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转化的领航区、关键技术项目的孵化区和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3%左右。

(三)发展重点

化学药领域,继续保持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维生素等原料药生产领先地位,重点支持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药物新制剂及新释药系统的研发、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药物剂型改造升级,积极拓展心血管领域、抗肿瘤领域仿制药市场,大力推动仿制药在国外上市。

植物药和现代中药领域,重点支持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植物细胞规模培养产业化,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组分中药研究,中药制剂技术研发与应用,积极发展多靶点复方药为基础的现代中药新品种。

生物制品领域,积极巩固胰岛素、酶制剂等传统优势产品地位,重点支持十大病种的新药研发,特别是抗癌药物的研发;建设人源化抗体平台,大力发展单克隆抗体药物;加紧研制RNA疫苗、肿瘤疫苗、艾滋病疫苗等先进疫苗,重点推进常见传染病疫苗的产业化;建立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系统,探索蛋白质给药途径;深入开展干细胞和血液病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加快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的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加快新型生物药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的步伐,推进针对癌症、艾滋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生物药的产业化进程。

医疗器械领域,重点支持新型定量(半定量)诊断试剂、重大传染病及癌症检测试剂、重大动物疾病快速诊断试剂及新型医用影像诊断设备的研发及应用;推进新型人工器官、辅助循环系统、新型介入治疗器械的开发及产业化;做大医用材料、家用医疗设备等领域。

医药研发与服务外包领域,重点支持化合物筛选、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CRO和CMO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种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国际间产业转移与药品代工服务。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2个产业集聚区和1个产业集群。滨海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其中华苑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滨海科技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产业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其中东区重点为产业研发,西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空港经济区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及制造集群重点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生物医药产业向轻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等功能区拓展。

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一)发展思路

新能源产业,按照“创新驱动,市场引领;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完善配套,产业集聚;统筹规划,政策先行”的发展思路,推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绿色二次电池产业做大做强,带动LED、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形成国内重要的风电成套设备制造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电产业聚集区、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和绿色电池研发制造基地。

新材料产业,按照“为优势产业的产品与技术升级提供材料支持,为高端智能化绿色制造业提供材料保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材料服务”的发展思路和“材料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使用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围绕航空航天、石油和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特种功能材料技术和材料共性技术,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21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9%左右。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8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7%左右;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左右。

(三)发展重点

风电领域,重点发展2.5兆瓦及以上陆上风力发电机组、3.5兆瓦及以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叶片、控制系统、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积极培育发展检测、认证、技术交易、产品设计和风力发电场建设、运营、维护等专业化服务。

光伏领域,重点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支持发展薄膜电池、聚光电池、BIPV系统集成,支持低压并网屋顶电站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工程咨询及设计、安装及维护、光伏系统集成设备产业化,积极引进培养太阳能光伏电池配套设备生产商。

绿色二次电池领域,重点发展超高比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及液流电池及关键电池材料,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应用的移动高功率动力电池电源以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备用电源灯等应用的固定大容量储能电池。

电子信息材料领域,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及高温宽带隙半导体材料、超高密度磁存储材料、硅基材料、发光二极管材料、光电子材料、光纤材料等,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用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新型稀土功能材料等制造技术,积极发展OLED有机发光材料、载流子传输功能材料、介质材料、电极材料等材料产品。

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仿生结构的风能轻质高强叶片材料,开发绿色电池电极材料、双极板材料、隔膜材料,研发光伏组件、热电组件与建筑材料一体化技术。

新型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各种新型铝合金材料、镁合金、钛合金材料、磁性材料、储氢合金材料等金属材料。

化工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合成橡胶及弹性体、工程塑料及特种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等。

生物医用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人工器官用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活性材料、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材料以及组织和器官修复与替代和控释体等生物医学材料等。

建筑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纳米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纳米碳管、纳米磁性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等材料,推进纳米碳材料在催化剂、涂料、填料、封装材料及医疗保健品等产品中的延伸应用。

航空航天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强高韧的金属材料以及耐老化、耐腐蚀的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特殊材料。

海洋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可降解纤维、海藻合成燃油、仿生新材料等海洋生物材料提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支持发展防污涂料、海洋腐蚀环境包覆防蚀材料、海洋设施材料加固体系或胶粘剂和固体浮力材料等海洋新材料。

(四)空间布局

新能源产业,规划建设2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产业集群。滨海高新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环节,以及高科技制造和部分应用示范,建设滨海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领航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领域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完善产业配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临港经济区新能源产业集群(风电、核电装备)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以及大型核电设备制造产业,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上风电及核电装备制造和出口基地;中新天津生态城新能源应用示范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LED以及其他高效节能和环保产品的应用示范,打造成为我国北方新能源产品示范应用的窗口。

新材料产业,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产业集群。轻纺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纳米材料、膜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空港经济区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复合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

七、粮油食品产业

(一)发展思路

粮油产业,依托优质港口资源、保税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及临港经济区粮油商品交易中心,以高品质的粮油生产及精加工产品为重点,促进粮油加工产业链延伸,推动粮油深加工和废副产品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产业基地和交易中心。

食品饮料产业,把握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机遇,依托“三北”庞大的消费市场,以方便食品、高端乳制品、营养型健康食品等高端食品饮料加工为重点,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集产品研发创新、加工制造、商贸物流于一体的我国重要的高端食品饮料加工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粮油食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力争达到16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7%左右。其中,粮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4%左右;食品饮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3%左右。

(三)发展重点

粮油加工领域,巩固提升现有油脂加工规模,积极开发油料、废油及其它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油脂化工产品;鼓励发展棕榈油、橄榄油、核桃油、深海鱼油以及起酥油、代可可脂等特种油脂;鼓励发展小麦、玉米、杂粮及薯类等粮食深加工,着力开发玉米酸、糖、醇以及低聚糖系列深加工产品。

食品饮料领域,重点巩固提升休闲食品、速食品、速冻食品、高端饮料等方便食品加工领域,开发海鲜休闲食品、旅游休闲食品等特色食品;积极引进配方奶粉、高端液态奶和高附加值乳制品项目;鼓励发展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特膳食品、营养型食品添加剂等营养健康食品加工;积极培育订单农业、冷链物流、采购分拨、检验检测、连锁经营等潜力领域。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3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产业集群。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完善研发、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现有食品饮料循环产业链;临港经济区粮油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引导粮油企业和食品企业聚集,形成集粮油加工、交易、仓储、运输、电子商务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型粮油产业集聚区;天津港保税区粮油产业集聚区以现有粮油加工产业为主。空港经济区食品产业集群,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引导食品饮料企业向高端提升;中心渔港经济区水产品加工集群根据渔港水产品特色配套发展从冷藏船舶入港到消费终端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打造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

八、轻工纺织产业

(一)发展思路

轻工产业,依托港口和原料优势,立足“三北”庞大的消费市场,结合区域特色,以游艇、旅游用品、包装、日化、塑料为重点,推动产业特色集群化发展,建设环渤海地区新型轻工产业基地。

纺织产业,依托南港工业区上游原料优势,做好“油头、化身、轻纺尾”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积极发展高端家纺及服装类产品,积极开发纺织新材料,打造“纺织原料供应-产品研发-检测服务-生产制造-大型集散贸易-纺织品仓储配送”完整产业链条,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高端纺织品生产基地。

(二)产值目标

到2015年,轻工纺织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50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2%左右。其中,轻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0亿元;纺织产业实现产值260亿元,力争达到350亿元,占新区工业总量的1%左右。

(三)发展重点

游艇领域,积极发展豪华私人游艇、公务艇、大中型商务艇等不同型号和系列的高端游艇;帆船、钓鱼艇、快艇、休闲艇等中小型游艇;发动机、通讯导航设备、控制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拓展游艇研发、设计和检测环节,培育发展游艇会展、交易、驾驶培训等游艇服务业。

旅游用品领域,积极发展旅游交通工具、酒店用品、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和旅游活动用品制造等;鼓励发展旅游装备、旅游房车、露营设施制造等。

包装领域,重点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节约资源和能源、能重复或再生利用、可保持持续发展的绿色包装制造,突破保护物品、便于运输等传统功能要求,加强研发设计力度,发展功能型、人性化的包装产品。

日化领域,引导清洁类日化产品向环保、浓缩、抗菌杀菌、加酶、漂白方向发展,引导护肤类日化产品向天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安全性、稳定性方向发展,鼓励海洋生物活性提取物、生物制剂、天然植物添加剂等天然成分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

塑料领域,鼓励发展满足航空、航天、国防等特殊应用领域需求的特种塑料,积极发展用于汽车、电子电器、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工程塑料制品,适当发展可降解农用塑料、健康型包装塑料、新型医用塑料等通用塑料,支持高价值新材料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

纺织领域,重点发展以合成纤维、化纤材料为基础的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建筑工程、过滤、包装、装备、安全防护等领域的高性能纤维类产业用纺织品,鼓励发展用于汽车、新能源、环保和渔业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积极发展高端家纺及服装类纺织品交易中心、信息平台及物流配送等领域,优化提升传统纺织及产业用纺织技术与设备水平,加强非织造技术、新兴化纤材料技术和应用技术三大技术的开发能力。

(四)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1个产业集聚区和2个产业集群,轻纺经济区轻工纺织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轻工产品等。滨海旅游区轻工产业集群(游艇、旅游用品)重点发展游艇加工、组装、检测与维修产业及旅游用品制造业;中心渔港轻工产业集群(游艇)重点发展游艇加工、组装、检测与维修产业。

第六章 支撑条件

一、土地支撑

“十二五”期间,新区新增工业用地主要来源于临港经济区和南港工业区围海造地,以及功能开发区、示范园区新规划用地和拓展用地,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将达到8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要完善土地供应和用地管理机制,合理确定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严格建设用地控制标准,鼓励兴建多层厂房,综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加大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交通运输

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对产业的带动和聚集作用,重点发展由高速公路、快速路、普通公路、铁路和海港、空港等综合物流系统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工业能源材料运输及与销售市场的联通提供支撑,扩大产业辐射腹地的范围,支撑新区工业发展。

港口。建成天津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临港港区和南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建设集装箱码头和各类大型专业化码头,新建和改造泊位100个以上,满足临港产业和其他产业对海港物流的需求。

航空。实施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成T2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提升机场吞吐能力;完善机场集散交通设施,建成京津城际机场联络线、地铁2号机场延伸线和成林道延伸线;建设空港货运综合服务中心和保税仓库、机场酒店等设施,满足客货空运需求;加大航空市场开发力度,在周边城市设立货物集散与转运站,拓展机场服务范围,支撑航空产业集聚发展。

铁路。建成津秦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延长线,启动环渤海城际新区段,加快形成连接渤海湾主要港口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天津港直通西部的铁路,建设黄万铁路复线、临港铁路、李港铁路延长线,优化核心区铁路布局,形成高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合理分工的格局;撤销进港一线,建成进港三线、南港一线,加快南环铁路扩能改造,启动南港二线,逐步形成疏港货运铁路环线;建成于家堡和津秦客运专线滨海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公路。完成京津塘和唐津高速改造工程,与海、空两港相衔接,满足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交通需求,形成服务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聚集发展需要的交通骨架。建成海滨大道、滨石、塘承和南港高速,衔接南部港区、北部港区和环渤海高速公路,形成服务于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产业聚集发展需要的路网骨架,支撑临海产业发展带交通需求。建成西外环高速、中央大道南延线、蓟汕快速联络线、港塘路西延、西中环临港联络线等工程,启动海港路及南港工业区至南港新兴产业区的道路建设,完善骨架路网节点,形成较为完善的内部交通骨架,基本建立客货分流、港城分离的疏港交通网络。

三、能源保障

“十二五”期间,工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大幅上升。要在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能耗的同时,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重,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与滨海新区工业发展相匹配的能源供应系统。

电力。建设北疆电厂二期、北塘热电厂、南疆热电厂、大港电厂二站、华能燃气热电厂等项目,新建沙井子二期、中心渔港和海上风力发电场,改造和建设电网、变电站等电力设施,逐步调整和规范高压走廊。发展分布式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成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带动其他区域智能电网工程建设。

燃气。增加燃气供应能力,建设内陆向新区的输气管道,引进鄂尔多斯市等煤制天然气气源。完善新区燃气管网布局,建成覆盖全区、环状供气、统一调度的燃气输配系统,保障生产用气。建设天津港3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大港10亿立方米地下储气库,提高能源储备和应急能力。扩大新区工业用气规模,发展燃气电厂,建设天然气加气站,发展燃气汽车。

供热。发展热电联产和燃气等清洁能源供热,建设一批热电厂,为新区提供热源。新建和改造热力管网,形成“两纵四横”的集中供热高压管网,保障供热安全。

管道。发挥港口和产业关联优势,结合原油储备、天然气输送、中俄1300万吨炼油和中卡韩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管道运输,形成较为发达的管道运输系统。

四、水资源供应

建设南水北调市内配套新区段工程,改造北塘水库为水源水库。新建南部地区水厂,扩建汉沽水厂,逐步整合其他水厂,新增供水能力50万吨/日。完善输配水管网布局,加强对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扩大原水、再生水使用规模,实施分质供水,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海水淡化生产能力,扩大淡化水使用规模和输送范围。建设中心渔港、北塘、轻纺经济区等再生水厂,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建设雨水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善排水管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加快河道整治,增强新区外排水能力和河道度汛能力。

五、环境承载力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现状燃煤锅炉改造并网,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设施,增大燃烧清洁燃料比例,开发利用新能源,外引电力、燃气等清洁能源。重点推进冶金、石化等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建设大气、地表水环境自动检测站点,加强南港工业区、临港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监测,严格控制工业废气超标排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七章 主要推进措施

一、完善“保姆式”专业化服务机制

(一)开展专业化招商。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规律、产业布局特点,动态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方向,制定新区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建立重点招商企业名录,完善和创新产业招商、项目招商等方式,推进专业化招商。

(二)完善专业化服务。在项目的引进、落户、建设、投达产、发展过程中,实施全程跟踪的“保姆式”服务,对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项目审批,中期的基础设施、水电气热配套,后期的市场开拓、产融对接、人才培训、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实现全方位和专业化的支持与服务。

(三)实施专业化培育。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实行差异化、精细化的培育,通过精确制导扶持政策,集合多方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引导和支持资源要素合理向重点产业和企业集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创建一批工业自主品牌,全面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统筹工业园区载体建设。积极探索各功能区共享共赢的政策机制,统筹规划建设新区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及固体废物处理、交通运输、信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切实达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提高新区整体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争取国家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功能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有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聚的项目要优先支持。

(三)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瞄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在全力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同时,加强服务业、制造业的产业协作,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规划产业链,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提高工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实施技术转移示范工程。完善滨海新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鼓励支持新区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各类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内外知名咨询机构等研发与服务资源,支持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承担新区科技项目的研发和转化。

(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工程。加强功能区各类科技园区、示范工业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载体建设,按照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不同阶段发展规律,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扶持培育,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三)实施知识产权推进工程。以支持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区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奖励力度,拓展认定范围,组织认定一批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

四、推动工业管理创新

(一)推动“精益化管理”。建立有效的推动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专业诊断、培训辅导、咨询推进、现场观摩等方式,引导企业牢固树立精益化管理理念,推动产品精益制造、积极实施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精益化管理”融入到生产各个环节,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和综合竞争力,推动新区工业企业科学管理。

(二)推进专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集中核心资源、核心力量向“专、精、特”方向专业化发展,从设计、技术、服务上提升专业化水平,在专业细分领域保持尖端领先地位,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推广品牌化战略。鼓励企业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创新品牌建设思路,完善品牌培育方法,支持企业开展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安全体系认证,用制度创新构建品牌保障,管理创新增强品牌活力,优秀文化塑造品牌精神,利用品牌强化企业和产品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四)推动绿色化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和采用绿色制造技术,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及产品使用,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清洁绿色生产。

五、积极推动节能减排

(一)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建立市、区及各功能区间的节能减排定期会商制度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认真把好新建项目准入关,严格节能减排的评估审批制度,加大对重点耗能和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坚决限制高能耗、重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产业政策宣传和贯彻实施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投资导向目录,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加强跟踪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在线监测(控)网络系统,探索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动发展方式,逐步建立工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三)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积极鼓励和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落后产品、工艺的退出机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逐步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围绕实施粉煤灰、海水淡化、废旧塑料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支持一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建设,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六、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慧滨海”建设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整体规划,综合平衡新区区域、行业间信息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二)加快信息化项目示范推广。积极推进物联网示范工程和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开展试点示范,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提供信息化支撑,通过“智慧经济”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三)积极推进电子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物流、营销、财务、合同和人力资源等电子商务和服务管理平台,推进企业向专业化、平台化、服务化、社会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的内生性动力。

七、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一)支持配套产业发展。以大企业大集团的品牌优势、资本优势和产品优势为依托,吸引民营资本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上下游配套产业链。

(二)进一步完善配套环境。建立和完善服务外包示范区等各类载体,引导和支持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营销策划、融资担保、商务代办、法律服务、信息中心等研发和服务机构聚集发展。

(三)建立配套服务平台。引导建立行业协会,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技术产业联盟,提升科技对企业、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产学研用融相结合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四)创造支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教育环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完善汽车、电子、机电等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创建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形成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教企合作示范基地。

八、强化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围绕“十大战役”,编制重点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配套制定和实施精确制导的产业政策,促进“十大战役”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布局日趋合理;用足用活相关扶持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给予积极支持;建立和完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统计信息系统,建立重点产业项目信息库,定期发布和完善工业投资导向目录,实施动态管理,为产业招商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二)建立健全产业规划的动态评估和管理体系,以落实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和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为导向,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落位评估标准和程序,形成政府部门联审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项目引进评估机制;建立产业规划中期评估机制,对产业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和动态调整;加强统筹协调,逐步形成市、新区、功能区、企业四个层面联动的沟通协调机制,科学有序地推进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产业基地建设。

(三)调整和完善滨海新区统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管理方式新,积极探索土地征转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集中交易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落实国家关于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支持各功能区盘活闲置用地,激活低效用地,用活存量用地,逐步淘汰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效益低下、不符合滨海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用地效能的提高。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