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为落实《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结合黄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黄冈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黄冈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97所,在校生144.7万人,教职工7.1万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生4.6万人;成人高校(电大)1所,在籍学生1.9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3所,在校生10.9万人;高中77所,在校生17.3万人;初中269所,在校生35.3万人;小学1192所,在校生54.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1334人;幼儿园517所,在园幼儿12.5万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985所,在校生7.4万人。全市教育事业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结构趋优、发展协调”的良好格局。

一是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绩效工资制等重大改革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和学校改造工程项目陆续完成。“普九”通过国家和省检查验收,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和99.73%,各项普及指标均超过省定标准。关注弱势群体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妥善解决了全市1.5万进城务工子女和39.8万留守儿童少年入学问题。

二是学前教育持续发展。城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90%的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全市三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3.14%,比2005年提升25个百分点。

三是高中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91%,比2005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现有省级示范高中9所,市级示范高中29所(含民办),优质高中达38所,占普通高中的54%,其招生数占普通高中招生总量的65%以上。

四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到2010年,全市共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2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4所;有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罗田理工中专实施“校企合作”的先进办学模式在全省学习推广。成人教育以市县职业院校和县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全市有省级示范乡镇成校37所,市级示范乡镇成校62所,“教育兴农工程”受到了国家和省的表彰。

五是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各高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办学实力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较高水平。黄冈师范学院顺利通过“硕士点”学科专业评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黄冈电大被授予“全国示范电大”称号。2010年,黄冈卫校、黄冈护校成功并入黄冈职院,实现了我市中高等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有效提升。

2、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中小学德育、智育、科技、艺术、体育等教育整体推进。普通高考连续五年重点大学录取率、本科院校上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高考再传捷,全市本科上线近4万人,比上年增加2000余人,文理科过一本、二本、三本线以上人数全省占比分别为13.6%、14.1%和14.2%,理科各批次上线绝对数全省第一。在全国、全省中学生学科竞赛、体育艺术活动比赛、语言文字应用比赛、电脑作品与信息技术创新比赛、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教学科研论文评选等各类竞赛评优活动中,我市参加的学生和教师都获得了优异成绩,获奖人数和等次居全省前列。

3、队伍建设力度加大,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师德建设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扎实有效。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继续教育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学历合格率明显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得到优化。全市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89.76%、95.92%、99.25%、96.2%。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有2位教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岗特级教师59名,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516人,市级骨干教师3736人。2010年蕲春四中汪金权老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成为我市优秀教师的典范和缩影,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4、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经费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达46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33.8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46%和216%。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资金10亿多元,实施了农村初中改造、合格学校建设、卫生新校园建设、寄宿制学校“三改一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师周转房等一系列中小学建设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2010年,全市有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896.7万平方,生均校舍面积高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3.0、8.2、6.9平方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从2008年起,市政府连续三年把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列入向人民群众承诺办好的实事之一,建成农村合格学校750所,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教育活力不断增强。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从2007年春季起,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费上学。从2008年秋季起,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民办教育从基础教育向成人、职业和高等教育延伸,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全市有民办学校548所(不含培训机构),占全市学校总数的24.7%,在校生14.3万人,资产总值为18.2亿元,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前列,成为全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资格准入制、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全面推行。

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资源配置转向均衡、优化,中小学布局趋向科学、合理。

二、“十二五”时期黄冈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黄冈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美好、社会和谐新黄冈的总体发展目标,为黄冈描绘了宏伟蓝图。2010年,国家和省相继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召开了大规模、高规格的教育工作会议,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黄冈教育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黄冈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结构布局、发展方式、教育投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从外部看,当前全国全省范围内的教育竞争十分激烈,黄冈作为传统的教育大市,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形势。从内部看,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困难,中小学课业负担较重。

──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学前教育比较薄弱,职业教育有待加强,城乡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任务艰巨。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择校”和“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问题亟待解决。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其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及城乡分布结构需加快调整,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投入依然不足,特别是一批城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冈市区教育龙头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增强,与创建现代教育示范城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总之,黄冈教育要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黄冈实际,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三、“十二五”期间黄冈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结合黄冈实际,确立“高昂市区龙头、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推进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以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综合实力和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初步打造形成“体系完善、发展协调、基础厚实、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社会满意”的黄冈教育品牌,初步建成教育强市。

(三)具体目标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办园行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全市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5%;省级示范幼儿园由现在的7所增至1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由现在的5所增至40所。

2、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14年底前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到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基本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目标。

3、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进一步优化整合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5所,全市7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市级示范高中及以上标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4、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5%。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办好黄冈市特教高中。

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使两类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0万人左右,基本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6、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成人培训。职业技术培训年平均规模超过20万人次,“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近10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全市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7、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在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和水平。到2015年,在黄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5.2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支持黄冈师范学院增强发展能力,巩固和强化其在全省师范教育中的特色和地位,成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综合性大学;加强黄冈职院和鄂东职院建设,提升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将两校建成专业结构合理、社会效益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8、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管理力度,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源兴办教育,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质量,增强办学实力,到“十二五”末,使民办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占全市学校的比例保持稳中有升,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格局。

(四)2020年目标展望

2020年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全省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前列。

1、学前教育。全市3—6岁儿童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基本建立较完善的幼儿教育体系。

2、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3、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

4、高等教育。以黄冈师范学院为基础建成有较高水平的区域综合性大学。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建成区域综合性国家级示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60%。

5、民办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

6、继续教育。建立多元、立体、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满足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初步建立。

7、人均受教育年限。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2.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

四、“十二五”期间黄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落实规划、投入、监管等责任,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实行“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2、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结构,逐步实现就近入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师资,科学规划和建设幼儿园。制定并落实居民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着力保障农村留守幼儿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3、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民间资本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

4、加强对幼儿园的审批和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保证各类幼儿园办成合格幼儿园。合理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

5、加快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和配备。加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幼教专业建设,加快幼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实施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加强对全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业务培训。

6、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资源,采取多种融资形式,科学布局,设置幼儿园(班)。依托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开办相对独立的附属幼儿园(班)。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力争建成一所市级示范中心幼儿园,幼儿园(班)覆盖全部行政村,建成学前教育县、乡(镇)两级骨干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全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黄政发[2010]39号),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

1、进一步完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义务教育管理创新、资源配置、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2、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治理结构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制度。推进城乡、校际之间对口支援,探索“一校制”、“联校制”、“学区制”、“集团化”、“协作区”等多种办学形式,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适应人口变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趋势,加快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按照“初小就近设点,完小和初中适当集中并考虑规模”的调整思路,逐步实现初中和完小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加强城镇新区和城乡结合部义务教育学校配套建设。依据国家规定标准,编制、修订城乡中小学建设布局专项规划,并严格执行。到2013年,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集约、均衡发展”的格局。

4、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明确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分阶段目标,因地制宜地统筹推进,均衡配置校舍、设备、图书等各项资源,力争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

5、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在中小学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建设,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6、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纳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逐步消除辍学现象。

7、实施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工程。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合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规模和服务范围,公开招生办法和结果。逐步推行示范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初中的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禁止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禁止分快慢班,杜绝学校违规收费、办班、招生等行为。严禁公办学校教师从事或组织学生接受有偿家教、有偿培训、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兼职兼课。建立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

8、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各地在积极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基础上,力争进入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验区,并按要求按时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任务。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三)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加强教育教学科研,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继续打造黄冈教育品牌,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1、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成长。加强校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建设好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把大别山革命老区精神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生德育内容,积极开展东坡文化进校园活动。严格落实国家体音美课程计划,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等教育工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2、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全程监控机制。修订、完善《黄冈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教育行政、教科研、督学“三合一”教学工作定期视导机制,建立以落实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提倡优质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坚持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建立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中考内容和高中招录办法,制定并执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引导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办学,促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4、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加强地方课程建设,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教科研的业务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

5、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继续巩固和深化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成果,不断提升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程度,全面推进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积极开展国家、省、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不断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工作氛围。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15年,基本形成适应黄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按照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继续拓展中职招生范围,面向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城乡待业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加大招生宣传,送教进企业、进社区;以中职优质资源和成才典型为重点,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初中毕业生升学教育;继续坚持在校生普遍享受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全省实施新一轮“319工程”为契机,大力加强县(市、区)理工中专(职教中心)建设,实施并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大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市建成20个省级以上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

3、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重点办好一批综合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职业院校,努力打造黄冈职业教育的“三名品牌”(名校、名师、名专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1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到2015年,全市3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级以上(含省级)示范学校标准,重点建设5所在校生规模过5000人的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50%。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核心,重点培植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度,争取每年有3-5个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行列。

4、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依托黄冈经济开发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高职院校和骨干中职学校为龙头,加速推进黄冈工程学校、黄冈电子信息学校、黄冈水利电力学校、黄冈交通学校、黄冈工贸中专等学校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加快建设黄冈职教园区,在2015年前完成一期工程,实现年招生规模10000人。

5、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强涉农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以县(市、区)理工中专(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健全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坚持改革创新,鼓励先行先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具有黄冈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1、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积极鼓励行业、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办学权益。落实对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和评估,支持和促进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做大做强。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支持企事业单位、城乡居民、社区以多种形式办好学前教育。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科学管理。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依法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逐步实行“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高中阶段教育由市级统筹,县(市、区)对辖区内学校承担发展和管理的具体责任;健全“省市两级管理、以市为主”的市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法人治理、家长和学生参与、社会监督的新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完成好国家、省、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试点工作,争创“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

3、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结合岗位设置及绩效工资制度,积极推进以校长公开竞争选拔制、教职工全员岗位聘任制、校内绩效工资制为重点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为教育工作者创造一个能公平竞争、脱颖而出、干出事业的好环境。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的原则选任学校领导干部。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办学治校能力。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考核奖励办法,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优秀的予以表彰奖励。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促进教师区域内正常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师资补充机制,缓解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

4、扩大教育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开放办教育”,借鉴国外、市外教育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研修学习和培训,引进外地和外籍优秀教师服务黄冈教育。支持学校与国内外教育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支持优质示范学校到外地办学,支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力争引进1-2所全国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来黄冈办学。

(六)高昂市区龙头,建设现代教育示范城

黄冈市区应成为全市的教育中心和龙头。“十二五”期间,要切实做好黄冈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调整市区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议案》办理工作,整合市区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在推进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市区教育品牌,努力将黄冈市区建设成全市乃至武汉城市圈内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教育强市示范区。

1、加强市区教育统筹规划。坚持“整体规划、科学可行、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市区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建设专项规划,促进市区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2、改革市区教育管理体制。“十二五”期间,完成黄冈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强市区学校统筹管理,形成教育合力。黄州区学校统一收归区管,实现学校管理真正意义上的“以县(区)为主”;理顺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达成“市区一体”;探索市区学校管理新机制和新模式,规范市区学校办学体制,解决“一校两制”和“校中校”问题。

3、加强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根据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施市区学校“改造、扩建、撤并、迁建、新建”工程。改造薄弱学校,加大对办学条件较差学校的改造力度,切实做好需要扩建学校的周边土地控制征用工作,大力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消除危房,使市区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加强资源整合,合力撤并部分学校;实施老城区市直、黄州区学校(幼儿园)迁建工程;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发展变化趋势,做好新城区尤其是城东新区学校规划和建设工作。

4、加强机制创新,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快市、区教育一体化化发展步伐,探索通过对口帮扶、挂靠、联办、集团化发展等多种形式,建立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区学校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努力实现市区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和品质提升,促进市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5、做大做强市区教育品牌。举全市之力,将黄冈中学建设成为在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的示范高中,进一步打造以黄冈中学为代表的黄冈基础教育品牌。大力发展市区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示范院校和品牌专业建设,打造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发挥黄冈教育品牌优势,组建黄冈教育实业集团,开发并利用好黄冈优质教育资源,参与举办和管理优质民办学校,增强教育自我发展和保障能力。

五、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建立教师队伍合理补充、有序交流、科学培训和考核的新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体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好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考核等管理职能,建设好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把好教师“入口关”。按照规定加强教师编制核定及管理,落实教师员额,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农村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县(市、区)流动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探索建立面向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帮扶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进一步完善教师、校长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并完善教师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做好各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办理工作,积极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师德监督、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职务晋升、年度考核的首要内容。以禁止有偿家教为突破口,全面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扎实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开展“重师德、强师能、树形象”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树立以汪金权为代表的一批师德标兵和人民满意的模范教师典型。深入开展“师德论坛”活动,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加强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大力实施“黄冈名师”和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教育家型的“知名”教师和校长,为打造黄冈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树立一批“领头雁”。结合全省“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全面启动黄冈名优教师校长培养工程。通过培训研讨、挂职跟岗、在岗研修、出国深造、导师引导等方式,为卓越教师和校长成长奠定基础,培养一批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名优教师,一批在省内知名的“黄冈名师”,一大批黄冈市骨干教师。建立和创造促使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以适当的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4、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高教师、校长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工作方针,积极实施分级、分类、分层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滚动式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将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并向农村教师培训倾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财政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安排,学校公用经费5%要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施农村教师和校长免费培训。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2015年,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

(二)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经费筹措和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逐步提高”,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达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全市地方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省核定的比例。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严格按规定全部用于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闲置的土地、房屋及其他资产,处置后所得收益应全额用于发展教育。制定并落实教育建设项目减免收费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大力引进和开展贫困地区教育援建工程。

2、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校建设、公用经费、危旧校舍维修改造、设施设备配置、贫困生资助等经费要按规定纳入预算安排。非义务教育实行财政投入、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提高普通高中财政投入水平。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3、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资助机制、以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的高中阶段教育资助机制、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的高等教育救助机制;按国家要求开展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费工作;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

4、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管。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和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加强对公办学校贷款的管理,控制贷款规模,注重防范并努力化解贷款风险。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和审计,预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创新学校财务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三)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1、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进中小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按部颁标准配齐理科实验仪器、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科学等学科教学仪器设备,其它小学配备率在85%以上,中学理科实验室,乡镇中心小学自然(科学)实验室达到一类标准。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建设,逐步增加藏书量,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兴建数字化图书室,营造书香校园。

2、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到2015年,全市所有中学和县城所在地的小学及乡镇中心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生机比达到规定要求。加强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到2015年,把黄冈教育信息网建设成为在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网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建有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大力加强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继续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和应用工作,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

3.大力加强学校基本设施建设。重视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中小学体育场馆、文化活动场馆建设。

(四)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

1、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制,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创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2、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加强师生法制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加强教育督导。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教育督导水平。坚持督政与督学、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落实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建立教育督导评估公告、问责和限期整改制度,每年定期通报各县(市、区)教育主要指标执行情况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专项督导评估活动。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督导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5、加强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完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后勤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学生基本生活条件。大力开展“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绿色生态校园”为内容的“四个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学校蔬菜基地和劳动实践基地的“两个基地”建设,加强学校“菜篮子工程”和粮油集中配送中心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科教游、夏令营等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服务素质教育。加强学校风险防范和转移,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6、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实施党员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实施“五个基本”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活动,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

(五)组织实施教育项目

“十二五”期间,围绕黄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教育建设项目。

1、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乡幼儿园,重点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到2013年,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580所,其中新建94所,改扩建486所。加强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培训。

2、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建设体育场馆,配置教育设施设备和图书,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劳务输出较多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3、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队伍补充、交流、培训、考核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和“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选派30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实施乡村学校“启明星计划”,从城镇中小学选派350名有较强管理能力、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校长、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职任教;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免费培训1万名以上农村教师和校长;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让更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得到培训提高。

4、实施以香港言爱基金会思源实验学校为重点的教育扶贫援建工程。“十二五”期间,红安、团风、麻城、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等县市全面完成香港言爱基金会捐建的思源实验学校建设任务,并建成标准化示范性援建学校。同时,全市积极争取并大力开展其他教育捐赠援建工程。

5、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1万套,建设面积43.5万平方米,争取入住教师1.3万人,极大改善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6、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并完成好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工程;加大县(市、区)理工中专(职教中心)建设力度,完成部分学校迁建或改扩建工程;完成黄冈职业学院医药卫生学院扩建工程。

7、实施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实施“特教工程”,完成各县市区特教学校的改扩建和新建任务,基本实现我市各县市区都有一所设施齐备、条件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

8、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生机比达到规定要求。加强校园网建设,到2015年,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建立教育信息化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城乡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9、市区教育相关项目。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基本完成市区中小学(含幼儿园)布局调整和建设任务;完善市区教育设施建设,建设黄冈市教师培训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完成市电大综合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黄冈职教园区,完成一期工程;完成其它经上级批复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六)加强对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

切实加强对教育“十二五”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提高对规划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各县市区和市属各学校(单位)要根据黄冈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市教育局将把规划执行情况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十二五”中期予以重点评估,在“十二五”末期进行总结评估考核。

建立和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市、县(市、区)应及时交流和反馈信息,实时掌握规划实施的进程和问题,以便进行指导和调控。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