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新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造和提升我市的新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增强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1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工信部《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10年)》、《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工信部装[2010年]479号)和《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甬党[2010]19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宁波市新装备发展现状

(一)产业概况

新装备既是传统装备的升级或延伸,又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研制的新兴装备,具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本规划涉及的新装备包括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医疗保健、海洋工程、数控、物联装备七大新兴装备,塑料机械模具、汽车及其零部件、船舶、输变电成套设备、物料搬运、轻工机械、仪器仪表八大重点领域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紧固件粉末冶金制品、高精密和专用轴承四大关键零部件。新装备是提升“宁波制造”、引领“宁波创造”的重要力量。“十一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和沿海临港的区位优势,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新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2010年底,宁波市新装备制造企业约1300家,从业人员约20万人,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约7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4亿元。

(二)产业特点和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新装备成为推动宁波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宁波有能力为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直接配套的装备制造企业约200家,如宁波凹凸重工的起重机、浙江广天构件等的盾构管片已经应用于宁波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宁波南车是轨道交通行业传感器标准起草单位,在地铁轻轨站台屏蔽门、真空集便器及机车车辆整体卫生间、机车仪表、感应洁具方面具有优势;宁波欣达集团的自动扶梯、轿箱门等有较好的基础。

在新能源装备方面:我市在风力发电、地热采暖装备及基础零部件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如:宁波风神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和风力发电机组、东力传动的风电齿轮箱、锦浪的发电系统、达克的轴承、日月的风电铸件等风电装备;宁波圣龙的地源热泵、金正能源的空气源热泵以及余姚通迪的核电设备用锻件等。

在节能环保装备方面:我市的节能环保装备发展迅速,主要有:宁波太极环保设备公司的“DS-多相反应器”、烟气冷却器、循环槽等烟气脱硫设备,瑞基(中国)的脱硝设备,中策动力的低油耗柴油机,海天塑机的超节能注塑机,众邦的永磁交流无刷数控节能电机等。

在医疗保健装备方面:我市2009年医疗保健装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万元的有24家,其中超5千万元的企业有9家,如:鑫高益、戴维、蓝野、天益、永新、浙江广慈、奉化康龙等,产品主要包括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婴儿培养箱、高压氧舱、医用激光治疗设备、医用供氧和净化设备、血液透析装置、医用生物显微镜、牙科治疗设备等几十个门类,数百个品种。

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我市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涌现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如浙江船厂的海洋工程平台定位船舶、宁波恒力液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深水铺管船用托管架调整系统和半潜式海洋平台定位定泊系统、宁波东方的“220kV及以下光电复合海底电缆、海底交联电缆及生产装备”以及与其配套的威克丽特公司的功能塑料,奉化圣菲的海洋石油开采设备配件等。

在数控装备方面:我市现有数控装备制造企业约60家,其中: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制造企业15家,精雕机制造企业20家,电加工设备制造企业10家,年产值约17亿元。主要产品有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电加工机床、雕铣机等,如海天精工的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耀发的数控机床、力劲公司的大型数控压铸设备、新泽谷公司的插件机等。

在物联装备方面:我市在液压、气动、密封元件以及传感器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各类缸、泵、阀、密封件、传感器、控制及执行元件具有传统优势。如:宁波振东光电的光纤传感器、宁波理工监测的在线监测设备、宁波亚德客的气动元件、宁波精科的密封件、宁波兴宁的液压元件等。

尽管我市的新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型企业集团数量较少,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中、高端人才相对缺乏;专利数量偏少,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新装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

二、宁波市新装备发展趋势与机遇

(一)新装备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制造技术不断进步与成熟,伴随着产业升级进行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新装备,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新装备,新装备的发展主要呈现如下趋势:

产品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整合创新,新装备的自动化、数控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不仅提升了新装备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越来越明显的新装备智能化趋势也为使用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制造服务化。随着全球经济逐渐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服务化趋势,出现了外包、众包等跨越企业边界的生产方式,“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赚利润”的新模式逐渐形成。

分工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装备产业全球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产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日益频繁,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越来越完整的新装备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的全球性产业链,使得分工日趋全球化。

产业集群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新装备制造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加强有效合作,资源共享,逐渐在某一区域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群,新装备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转移链条化。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加快,产业转移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逐渐转向产业链整体转移,并且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建立关联产业群,实现零部件生产供应的本地化等。

(二)新装备发展机遇

1、政策措施和组织保障力度的增强,为新装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已经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优惠、资金投入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10年)》,《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暂行规定》(财关税[2009]55号)等文件。宁波市也出台了《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8]37号)等文件。最近,宁波市委对新一轮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提出了“六个加快”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新装备的发展方向。

2、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为新装备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全球民用制造业大规模向第三世界和我国转移,为宁波新装备寻求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积极地、选择性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壮大新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有利于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要装备制造业提供大批高精尖的装备,为新装备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高新技术的融入和新产业的兴起,为新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使装备制造业的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市新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轨道交通、海洋经济、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我市新装备的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我市较好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争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新装备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六个加快”战略决策,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为抓手,重点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扶持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装备整机制造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新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新装备向技术自主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成套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新装备的自主研发水平,发挥新装备制造业对宁波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宁波建设成为自主研发水平高、制造技术先进、系统成套能力强的国家重要的新装备制造基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装备制造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2)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坚持国家产业导向与发挥特色优势相结合。按照国家产业战略导向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市新装备的产业基础,加强与国家、省级重大专项工程的衔接配套;依托重点专项工程,研制一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的重点领域的重大装备,努力形成新特色和新优势。

(4)坚持重点发展成套装备和大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相结合。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入手,突出抓好骨干主机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市成套新装备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制造水平。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新装备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显著增强,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年均增速18%。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能力显著提高。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重大专项的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新装备产值率达到3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新装备销售收入的5%以上,平均达到3%以上。

——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骨干企业不断增加,重点培育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研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十二五”末,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新装备企业集团达到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新装备企业集团达到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新装备企业集团达到10家以上。

——产业布局目标: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建设一批带动力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产业上下游配套完备的产业发展格局,使我市成为具有较强集聚与辐射功能的国家重要的新装备制造基地。

四、发展重点

(一)突出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新兴装备和重点领域新装备。

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立足宁波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新兴装备和重点领域新装备,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新装备产业集群。

1、积极拓展,大力培育七大新兴装备。

积极拓展和扶持国家政策支持、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的新兴装备,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医疗保健、海洋工程、数控和物联装备七大新兴装备,形成新兴装备优势。

(1)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发展与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配套的动力、通讯、控制装置及关键零部件,发展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施工、养护设备。如:供电、环境控制(包括屏蔽门)、给排水、消防报警、自动扶梯、通讯、AFC(自动售检票系统)、系统控制与运行系统、机车、信号系统、照明、站内设备等系统部件及内饰件、传感器、齿轮、轴承等零配件,起重机、盾构管片等轨道交通施工装备、养护设备。

(2)新能源装备

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控制器和递变器等生产加工设备,发展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核级泵、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阀门、应急柴油机、DCS控制系统等核电设备,以及风力发电机组、变频装置、液压控制系统、大型风电机组轴承等风电设备和高性能储能设备。

(3)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发展工业废气、有毒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污水废水排放控制和处理设备以及工业废弃物、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再利用设备,发展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设备、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设备、工业和城市节水设备、规模化海水淡化设备、盐碱土壤改良设备等。

(4)医疗保健装备

重点发展精密医学影像设备、医学检验设备及仪器,发展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医疗、急救、康复及保健器械,公共卫生建设专用设备。

(5)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发展海上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水上承载装置、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等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大深度潜水器、海底管线电缆检测及维修装置、深海潜网设备等海洋潜水和海底工程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6)数控装备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档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以及高性能的电加工成形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发展高级数控系统及伺服驱动装置、高速精密主轴及驱动装置、高速精密及重载滚珠丝杠及直线导轨、全功能数控动力刀架、刀库及自动换刀装置、高速切削刀具等。

(7)物联装备

重点发展智能化的传感器、液压气动元器件、移动终端、工业控制设备、智能家电、视频监控设备等物联网末端设备,发展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发展物联网射频识别设备、智能化传感信息处理设备。

2、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八大重点领域新装备。

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具有区域优势的高端装备和成套设备,重点发展塑料机械、模具、汽车及其零部件、船舶、输变电成套设备、物料搬运、轻工机械、仪器仪表等八大重点领域的新装备,进一步增强我市重点领域新装备的核心竞争力。

(8)塑料机械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精密、智能型注塑机,包括:全电动全液压精密注塑机、高速高效混合型注塑机、大型高效二板注塑机、多组分注塑机、微孔发泡注塑机等,发展与大型工程配套的专用塑料机械成套设备。

(9)模具

重点发展各类精密、复杂的多工位级进模,面向中高档轿车的多型腔、精密、大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大型、复杂、精密塑料模具,镁合金压铸模以及为大锁模力压铸机配套的大型精密压铸模,发展汽车轮毂、汽车发动机缸盖、缸体等低压铸造模具。

(10)汽车及其零部件

重点发展性能优良、安全系数高、环保节能的轿车,SUV,中、高档客车,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的特种车和专用车,发展新型发动机、变速箱、安全系统、制动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研发。

(11)船舶

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多用途散货船以及配套关键零部件,如:船用大功率中速柴油机及齿轮箱、电机、舱室设备、船用导航通信设备,发展渔船节能、安全及救险装置以及船舶维护维修装备。

(12)输变电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发展光电互感器、全膜介质及集合式并联电力电容器、环保型中高压开关设备、电线电缆等。

(13)物料搬运设备

发展高性能起重设备、升降输送设备等大型成套设备,包括:大型自动化立体仓库及各式仓储物料搬运装卸成套设备、港口装卸运输成套设备、汽车造船等制造业生产线所需的柔性化物料搬运成套设备。

(14)轻工机械

发展高效节能的机电一体化纺织、染整、印刷、包装成套设备,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冷链食品加工机械,高效节能制浆造纸设备。

(15)仪器仪表

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测量仪器仪表,环境与污染源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汽车仪器仪表等。

3、围绕配套,重点提升四大关键零部件。

着力提升与新装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的科技含量,形成“专、精、特、新”的核心竞争优势,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紧固件、粉末冶金制品、高精密和专用轴承四大关键零部件,促进成套装备整体质量的提高。

(16)铸锻件

重点发展特种和大型铸锻件,如:与电站、冶金设备、船舶配套的大型锻件、大型球墨铸铁件,发展为注塑机、机床、冶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汽车、拖拉机、柴油机、农业机械等配套的各类精密铸锻件。

(17)紧固件

重点发展高强度、新材料、长寿命、高附加值的紧固件和异型紧固件,发展与主机、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海洋工程、石化等装备配套的紧固件。

(18)粉末冶金制品

发展高强度、高复杂性状、多性能粉末冶金制品,包括为汽车、摩托车、轨道交通、家电等配套的铁基、铜基粉末冶金零件,不锈钢零件,含油轴承等。

(19)轴承

重点发展精密低噪轴承、高速轴承、微小轴承,发展为高速动车组、重型机械、精密数控机床、风电设备、CT机等配套的高性能专用轴承,以及地铁盾构机主轴轴承等。

(二)建立创新体系,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包括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和检测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对关键共性问题的研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合作、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在重点领域实现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突破。

(1)轨道交通装备

重点研发轨道交通施工和运营装备,包括新型车辆、先进的施工装备、新型运营管理装备,研发直线电机成套设备、导向式轨道交通设备、轨道交通数据统一管理、乘客信息系统(PIS)、开放式监控平台、跨线运营的技术整合以及轨道交通枢纽的整体信息系统建设。

(2)新能源装备

重点研发激光划片机、太阳能组件层压机和测试仪、太阳能电池片分选机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设备,开发波浪能转换器、潮汐(潜流)能发电设备,以及可燃冰、氢、二甲醚等新能源技术及设备,进行实验性风场和检测平台建设。

(3)节能环保装备

重点研发高炉废渣、粉煤灰综合利用设备以及先进的余热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开发生产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控设备、电机监护系统、在线式及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固定污染源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系统等环境监控设备,开发清洁高效铸锻设备、节能环保型熔炼炉、高效燃烧工业节能炉窑、铸锻自动化设备等节能环保设备以及铸锻节能环保新工艺。

(4)医疗保健装备

重点研发基于网络的家庭医疗监察监视系统、家庭自助护理保健仪器、便携式医疗终端以及医疗传感器等家庭监测护理仪器,开发面向社区医疗的数字化诊疗集成系统及装置。

(5)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研发海上钻井平台、生产平台等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设备,开发海底资源环境监测、勘探装备。

(6)数控装备

重点研发微机电系统和微型零件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化测量和检测设备、水射流成形设备、并联运动机床、复合加工机床及其关键零部件,研究数控机床可靠性增长技术。

(7)物联装备

重点研发各种用于物联网的新型传感器、微纳传感网络以及水基介质液压件、数字液压泵、具有自诊断功能的气动元件、新型智能电磁阀等新型液压气动元器件,开发智能家电。

(8)塑料机械

重点研发微型注塑机、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智能型注塑机、节能环保型注塑机、积木式注塑机,开发高性能的注塑机辅机。

(9)模具

重点研发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组合模具以及微型模具和微成型技术,研发快速模具及快速制模技术。

(10)汽车及其零部件

重点研发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研发永磁同步电机、电机控制器等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汽车零部件。

(11)输变电成套装备

研发高压和超高压交流变压器、直流换流变压器、整流变压器、牵引变压器以及输变电控制保护和自动化装置。

(12)铸锻件

研发半固态铸造、熔模铸造自动化设备以及铸件快速成形设备,研发锻件的精密近净成形、复合成形设备以及铝合金和其他非铁金属锻件锻造设备。

(三)依托区域优势,促成一批创新型新装备产业集群。

依托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着力通过产业链技改、整合与扩张、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加强企业协同合作等举措,积极促进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医疗保健、海洋工程、数控、物联装备七大产业集群的形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

(1)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股权、资金、技术、人才等合作方式,引进国内外交通领域优秀企业、先进技术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建成涵盖交通新材料、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交通技术咨询、交通节能环保、交通信息化及智能化等产业的轨道交通领域创新中心和新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镇海、江北、鄞州

(2)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新能源论坛、峰会、新能源展和行业组织的推动,以及技术和投融资方面的合作,为企业搭建信息沟通、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平台,力争将宁波建设成为国内技术线路最齐、研发平台最全、产业链条最长、发展潜力最大的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余姚、北仑、江北

(3)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建设示范点,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创造和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发展和展示各种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形成以节能和环保设备为主、关联产业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慈溪、鄞州、杭州湾新区

(4)医疗保健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培植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推进医疗保健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企业的集聚,加大宁波医疗器械工业园的建设力度,加快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形成从早期孵化到规模产业化,从研制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完整的医疗保健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慈溪、余姚、象山

(5)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基金等多种形式,搭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平台以及各类孵化器;发挥现有造船企业的能力,依托高校科研机构,提高海洋石油采、储、运成套装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建成以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象山、北仑、奉化

(6)数控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跨国并购、重组、联合、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链的横向拓展,提升龙头企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以龙头企业带动集群产业发展,吸引和培植产业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增强自我配套和服务能力,建成具有知名品牌和竞争力的国际性的数控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北仑、鄞州

(7)物联装备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链招商、项目引进、专业市场培育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有技术竞争力的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区域集聚,围绕物联装备产业的制造、发展、服务、优化等方面进行规划,扩大规模,强化品牌,加速形成具有领先优势的物联装备产业集群。

布局重点区域:奉化、余姚、保税区

五、主要任务

(一)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推动重大技术新装备的自主研发,依托我市现有国家级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努力攻克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产品、关键部件和技术,带动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根据国家确定的重点领域,组织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加强跨地域科技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吸引国内外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新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为新装备行业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提供平台和支撑。规划布局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大企业、组织大项目、构筑大平台。加快培育和引进装备工业的中高级技工队伍、研发专家和团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为新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构建先进技术应用体系,提升传统装备转型能力。

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装备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方法创新、制造工艺创新、管理控制模式创新、技术协作路径创新。实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和资源管理信息化,生产流程控制智能化,制造加工集成数控化,咨询维修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装备产品质量水平,逐步向新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现代研发设计技术方面,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逆向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虚拟设计和制造,协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知识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技术。

在生产流程控制技术方面,重点发展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计算机数控,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自动识别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产品和技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技术等。

在企业资源管理技术方面,重点发展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管理,市场监控,精益生产,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电子商务等产品和技术。

(三)构建标准化建设体系,提升质量控制能力。

以加强新装备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为新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提升新装备产品采标达标水平。加快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从产业聚集区入手,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实现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保证标准要求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稳定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和省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四)构建行业支撑体系,提升行业配套能力。

大力培育一批新装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使其成为国家重点新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和引导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国内外相关企业或机构,组建形成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提高装备工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推进新装备制造业整机产品的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配套企业做专做精,提供专业化产品,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配套,形成产业链,发挥集聚优势,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规划》的有效贯彻实施。

1、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工业主管领导任组长,有关委办和相关工业集团公司参加,并在市经委设立常设机构,对宁波市新装备的发展进行督促引导,制订产业政策,落实资金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开发,进行人才引进与培养,推动行业研发中心和中介服务的建设等,保证《规划》的有效贯彻实施。

2、建立振兴新装备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专家、经济管理专家和战略专家,研究制定宁波市新装备战略规划和方案,提供决策咨询和依据,负责新装备的咨询诊断、项目评估、投资论证,参与新装备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新装备,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等,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实施。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促进新装备发展的良好环境。

1、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引进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消化吸收、产学研联合等项目的规划指导,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在政策制订、立项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2、发挥先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的示范作用。加大对新装备首台(套)的扶持力度;对于政府组织的重大工程,联合各公司投标、合作设计、合作制造,鼓励在重大工程中使用本市装备。

3、定期发布新装备发展导向。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引导新装备的发展。

4、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实施的过程跟踪、执行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督促检查,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三)完善财税金融政策,调动企业研发生产新装备的积极性。

1、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新装备,支持申报国家高技术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等国债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调动企业研发生产新装备的积极性。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新装备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专项资金要向新装备倾斜,支持新装备关键及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和创新平台的建设等。

3、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新装备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对列入国家、省市重点的重大新装备,生产企业为开发、生产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实行税收优惠。

4、加强前期建设扶持。对新装备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办理项目立项、规划、土地、建设、资金筹措、技术引进、技术服务和海关进出口、劳动、安全等手续时,各部门应大开“绿灯”,协调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并相应减免项目建设费用。

(四)建设多元投融资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突出招商选资,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新装备项目,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技术、高级人才、著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通过重大项目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提升,促进产业发展。

2、优化政府资金的投入结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导向和放大作用,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带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的全面跟入。

3、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新装备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针对新装备产业的新型金融服务,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力度。

4、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策性的新装备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新装备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装备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

5、营造诚信的投资环境。建设新装备企业信用评级与诚信体系,推行社会征信制度,改善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

附件一 宁波市新装备“十二五”重点实施项目表(略)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