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工作要求,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方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农业公司化运作,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总体要求

按照《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以落实中原经济区战略和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契机,以农业公司化运作为抓手,以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为手段,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市、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市、农产品质量放心市。

1、农业总体发展水平。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十二五末达到1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十二五末达到11590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末总产达到280万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成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百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百万亩优质花木和中药材生产交易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猪、家禽、肉牛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十二大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园。以农业公司化运作为抓手,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末,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公司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公司50家;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

3、农业科技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和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和完善,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75%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突破50%;农机总动力达到37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节水灌溉面积分别发展到380万亩、320万亩和28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0万亩,完成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工程”150万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提高到50%,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4、农村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末,全市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面解决农村出行难、饮水不安全问题。新解决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30座,发展乡、村沼气服务组织500个,打造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村50个,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累计达到32万口,普及率达到36%以上。完成10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打造“一区四基地十三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市”的要求,着力建设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重点打造许昌县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努力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等优势产业。“十二五”末,全市花木、蔬菜面积均发展到100万亩,中药材面积发展到40万亩,烟叶面积稳定在17万亩。生态农业按照“生态承载旅游、旅游激活生态”的思路,依托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和禹州中医药交易会等平台,找准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点,着力打造鄢陵县花木休闲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禹州市中药材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示范县。循环农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重点打造50个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村,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排放,全市沼气普及率达到3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有机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引导许昌县天和、襄城县神农等公司加快有机农产品和基地认证,全市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技术装备,加快实现农业生产中按农田小面积管理单元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潜力,精确调整农用物料的施用和作物生产管理措施,最大限度优化使用各项农业物料投入,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开展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和科教兴农工程,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提高到50%,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按照打造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市的要求,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总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按照现有生产条件和粮食增产潜力,实行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规划建成粮食高产稳产田110万亩,重点抓好“四大片”、26个乡镇粮食生产示范区建设。其中,东北片包括许昌县五女店镇、陈曹乡,长葛市南席镇、石象乡、古桥乡;东南片包括许昌县张潘镇、将官池镇,鄢陵县只乐乡、张桥乡、望田镇、南坞乡、陶城乡;西北片包括长葛市后河镇、坡胡镇、石固镇,禹州市山货回族乡、古城镇、郭连乡、褚河镇、小吕乡;西南片包括许昌县榆林乡、蒋李集镇,襄城县范湖乡、姜庄乡、麦岭镇、丁营乡。十二五末,示范片内小麦单产达到550公斤以上,玉米单产达到650公斤以上。突出抓好许昌县陈曹乡—五女店镇10万亩夏秋一体化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示范带动全市粮食生产上水平、上台阶。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转化增值能力。加快推进主食工业化,提高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大力发展终端面制品,拓宽玉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总产达到280万吨,建成百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

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按照百万亩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需求,建设基本菜田40万亩,规划建设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以襄城县蔬菜生产基地为核心,建立20万亩基本菜田;以鄢陵县三樱椒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大田季节性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以许昌新区两翼及许昌县将官池镇周边为依托,建立5万亩高标准无公害及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蔬菜产业向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持续提高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基地面积和规模。支持发展外向型蔬菜,鼓励引导许昌县天和、襄城县神农等有条件的农业公司发展出口蔬菜或向国内一线城市配送优质菜、特色菜、精品菜,提高我市蔬菜生产的档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脱水菜、保鲜出口菜、蔬菜粉末、蔬菜汁等蔬菜加工业,拓宽蔬菜产业链条,提高蔬菜产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集中培育蔬菜生产加工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发展设施蔬菜20万亩,新建日光温室0.5万座、大中拱棚2万座、小拱棚10万座,总量分别达到1万座、4万座和25万座。

建设优质花木和中药材生产交易基地。十二五末,全市花卉苗木基地达到100万亩,重点抓好“三带四区八基地”建设。“三带”就是加快发展311国道花卉苗木长廊产业带、107国道花卉苗木长廊产业带和京珠高速花卉苗木产业带。“四区”就是加快发展鄢陵县10万亩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许昌新区高档绿化苗木及名优花卉基地建设园区,禹州市药用花木产业园区,禹州市山地丘陵区高山越夏花卉生产区。“八基地”就是加快发展以鄢陵县、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市、襄城县为主体的高档绿化苗木基地,以鄢陵县、魏都区、许昌县、长葛市、襄城县为主体的名优木本花卉基地,以鄢陵县、魏都区、许昌县为主体的盆景盆花生产基地,以鄢陵县、许昌县、长葛市、襄城县为主体的乡土植物苗木基地,以禹州市、襄城县低山丘陵地区为主体的蜡梅香精油生产基地,以鄢陵县大马、柏梁、陈化店等乡镇为中心的彩叶树种基地,以禹州市无梁、顺店、朱阁等乡(镇)为中心的药用花木基地,以鄢陵县柏梁、大马、马栏、陈化店等乡(镇)为中心的鲜切花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花卉苗木区域布局,实现花木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大力发展鲜切花、中高档盆花、花卉种苗和花卉物流,鼓励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构建和延伸花卉苗木产业链条,提高花木产业的档次和效益。加强许昌市花卉苗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开展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贮运保鲜、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我市花木产业技术水平。加强花卉苗木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与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花卉市场的仓储、运输、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花卉零售网络建设,巩固和提升许昌“中国花木之都”品牌。中药材以平原区域化连片种植为突破口,发展壮大迷迭香、杭白菊等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设全省重要的生猪、家禽、肉牛和畜产品基地。实施“三带六区五基地”(“三带”即长葛至许昌县生猪产业带,许昌县至鄢陵肉牛、奶牛产业带,禹州至襄城家禽产业带;“六区”即鄢陵、襄城优质肉牛,许昌县、长葛、禹州、鄢陵、襄城优质生猪,禹州、长葛、襄城优质家禽,许昌市区周边奶牛,鄢陵林禽一体化,长葛肉鸭六大产业集聚区;“五基地”即长葛生猪加工基地、禹州家禽加工基地、许昌城区乳品加工基地、长葛蜂产品加工基地、鄢陵肉牛加工基地)现代畜牧业跨越工程,加快发展生猪、肉牛、奶牛、家禽等优势产业。以实施“千场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生产经营,全市建成规模化养殖场1000个、养殖小区100个。十二五末,全市万头以上猪场达到100个,规模养猪的比重达到80%,出栏优质生猪500万头以上;10万只以上禽场达到10个,规模养禽比重达到90%,家禽出栏达到5000万只;猪鸡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测检疫体系建设,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力度。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十三大示范园。重点打造十三个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示范园:以今麦郎(许昌)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加工示范园。以河南龙源花木等为依托,建设现代花木示范园。以许昌天和农业等为依托,建设绿色、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园。以襄城县汾陈乡等为依托,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以禹州森源本草公司等为依托,建设中药材生产加工示范园。以禹州利康薯制品等为依托,建设优质“三粉”生产加工示范园。以河南兆丰种业等为依托,建设现代种业示范园。以河南钧鼎实业为依托,建立豆制品生产加工示范园。以河南世纪香等为依托,建设优质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园。以河南普瑞蜂业等为依托,建设优质蜂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园。以河南众品食业等为依托,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园。以许昌裕丰纺织等为依托,建设棉花生产加工示范园。以许昌市粮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粮油、饲料加工物流示范园。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开展水利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实现水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十二五期间,全市新打、配套机电井4000眼,累计达到7.56万眼;新建襄城县“八七”龙兴水源工程、许昌幸福渠水源工程2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累计达到28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累计达到38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5万亩,累计达到320万亩。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增强对洪水的调控能力,重点完成6座小(I)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余小型病险水库,争取纳入国家出险加固规划进行改造提升。十二五末,全市主要防洪河道的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平原河道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扎实推进水利工作改革创新,妥善解决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问题。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推行高效、生态、健康、安全的水产养殖模式,提升水产业发展水平。十二五末,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7000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

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坚持村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相结合,以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为重点,集中整合有关涉农资金,以行政村为单位,集中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十二五期间,全市土地整理项目整治规模达到25.8万亩,补充耕地3.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要坚持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等相配套,着力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秋粮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以秋粮机械化为突破口,加强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重点推广大中型拖拉机、玉米收割机、秸秆还田机、麦草打捆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加强县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安全监理站标准化建设,增强农机服务保障能力。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引导合作社发挥机具多、机制活的优势,将服务范围由单一面向农户的订单作业模式,向托管土地全程服务、承包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覆盖面达到80%以上。探索推广适合我市实际的花卉、蔬菜、烟草、中药材机械,提升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十二五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7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增强气象服务能力。突出抓好许昌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和城市气象灾害早期监测预警系统。围绕抗旱防雹、水库蓄水、林区生态保护、城市生态改善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建立现代化的人工增雨消雹系统,提高作业的科技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实现对可降水云系的规模化作业和对冰雹灾害的及时防御。十二五末,全市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把公司化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建基地、育龙头、抓联接、强服务”的思路,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以公司农业发展为推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藏、运销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围绕粮食、花木、蔬菜、中药材、烟草、畜牧养殖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强化政策引导服务,多渠道培育农业公司。十二五末,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累计达到 300家以上;培育发展管理运行规范、生产技术先进、产品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公司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公司50家。每个乡镇至少要引进一个土地流转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农业公司。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项目建设。通过信贷支持、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培育壮大运行规范、制度健全、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十二五末,全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200家以上。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工程。鼓励企业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名牌求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改造提升现有品牌产品档次。建立农业公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公司贷款贴息、创建名牌产品、发展出口创汇等。坚持多元化培育品牌,积极引导粮食、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及肉制品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引入现代经营思路和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优质、生态、安全农产品品牌的整体开发,大力开展农产品的科研和品牌创新,切实搞好农产品品牌申报,积极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力度,鼓励扶持众品肉制品、世纪香食用菌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加快形成以农产品出口创汇倒逼企业建立基地、提高质量的体制机制。

(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农产品质量放心市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省制定的有关农业标准的基础上,加快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制定配套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结合“菜篮子”工程,积极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和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严格落实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五项制度”,提高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

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扎实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工作,重点抓好蔬菜、中药材、水产品、水果、粮食、花生等的申报认证,加强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充分利用农交会、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和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做好“三品一标”品牌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档案”的“五有”标准,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龙头,以8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基础,以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为补充,以市场、超市、村、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员(点)为配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构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构建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加强县一级,理顺乡一级、建立村一级”的要求,构建以县为中心,区域站、乡镇农技站为骨干,以村级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比较完备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市有信息中心、县有信息平台、乡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员和接收终端”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增加财政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团队,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按照面向产业化、模式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科技推广服务重心下移,提高农业技术的入户率、到田率。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入户、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渠道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应用。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良好氛围。

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导性培训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雨露计划”,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培训农村劳动力7.5万人。

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粮油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优势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继续支持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发展农资连销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加快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各级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重大植物疫情控制、基层植保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市、运作高效、反应迅速、功能齐全、防控有力的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体系,实现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数字化、防控专业化和疫情控制区域化,显著提高我市农业植物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

(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抓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1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立足示范村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水平,将尊重县域体系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和尊重乡村实际相结合,科学合理编制村庄规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和前瞻性。突出分类指导。对城郊、城边及产业集聚区周边的村,加快新型社区建设,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强化社会保障,推动创业就业,解除群众后顾之忧;对中心镇所在的村,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并举,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民本和发展农村经济上;对农区村庄,把工作重点放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尽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鼓励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强远程教育,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农村。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活动。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十二五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十二五”末,每人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3600元。加强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巩固提升集中供养和服务水平。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80%以上的县(市、区)。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2013年前解决原总体规划内剩余36.2万人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2014-2015年,按照国家政策在全市逐步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乡联县畅”为重点,加强县乡公路改造,十二五末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8900公里,县乡道等级公路比例达到81%以上。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十二五”末,全市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30座,发展乡、村沼气服务组织500个,打造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村50个,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累计达到32万口,普及率达到36%以上。2012年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深入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全市完成整村推进扶贫村100个,新解决7.5万人的脱贫问题。

(七)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蔬菜和花木大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形市场,逐步建立村有站点、乡镇有中心,县(市)有市场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体系。十二五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0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8%以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鼓励林地、林木依法规范流转,在巩固集体林权主体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探索配套改革的路径和内容。深化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水价政策制度改革,建立生气勃勃的水利发展新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创新农业保险机制,逐步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提高农民抵御风险能力。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将小麦、油料作物等主要农作物逐步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利用国家农业再保险体系,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级农业部门(农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统筹协调财政、水利、林业、农机、畜牧等单位,全面做好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以各级财政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继续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比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公司发展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群众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三)要建立投融资平台。坚持以企业资金或民营资本为主导、财政资金为辅助、金融机构为基础,加强农业公司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市金融办配合,组建市、县(市、区)农业公司信用担保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经营,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有效投入,帮助农业公司解决融资难问题。对农村金融机构投放的涉农类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协调财税部门出台奖励政策,减免或者给予返还。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探索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提高农业生产对重大灾害事故的抵御能力。

(四)要完善基层队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抓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机制。鼓励引导涉农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三农”,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

(五)要注重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在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过程中,围绕集约化与生态化的目标,把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上,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六)要强化督导考核。市政府从市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涉农部门抽调专人,成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督导小组,每半年对各县(市、区)“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督导结果列入领导班子当年绩效考核内容,并在下年度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通报。对规划任务落实好、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市、区),积极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并在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对规划任务落实不积极、进展较慢的县(市、区),将视情节轻重,调减其下年度涉农项目资金安排,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