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水利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行业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为前提,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重点水源、城乡供水、防洪保安、灌区改造、水保生态等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并在前期工作、创新体制机制、依法治水管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完成水利投资300亿元,是规划投资265亿元的113%,较“十五”完成投资196亿元增加53%;新增年供水能力13亿m3,新增灌溉面积211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96万亩,新增供水安全人口949万人,新建加固堤防563km,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46座,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万km2,新增小水电装机30万kW,发展水产养殖面积9万亩。二是水利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初步形成了公共财政、银行贷款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水利投资格局,省政府批复组建省水务集团公司,将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各设区市城市供水价格“三步走”的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大型灌区全部实现了“一价计费、一票到户、统征统管”的“终端水价”,全省227个水管单位“两定”(定性、定编)方案得到批复。在全国率先开征了煤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三是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制定修订了《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具有陕西特色的水法规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水工程建设运营、河道水库、水土保持监督、水利国有资产、防汛抗旱减灾应急管理逐步法制化、规范化。

──重点水源工程。榆林李家梁、瑶镇、采兔沟、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延安雨岔、咸阳鸭儿沟等水库和西安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建成投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铜川龙潭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库、延安延川引黄、榆林大泉引黄等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特别是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引汉济渭工程进入立项审批阶段,准备工程基本具备了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条件。

──农村水利。继续实施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共衬砌渠道1595km、改造建筑物6875座;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节水增效示范县等项目建设;启动了宝鸡峡、交口抽渭、东雷抽黄、冯家山等4个灌区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开展了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

──城乡供水。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65万处,完成了7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建设,建成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101处。利用日元贷款和中央专项资金对部分县城供水设施进行扩建改造,全省县城新增日供水能力21万t。

──防汛抗旱。继续实施了“一江两河一库区”治理,完成了10座城市、23座县城的防洪工程建设,基本完成了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江河、水库、城市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不断完善,建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西安、商洛等市旱情监测系统,开展了水、雨情预测预预警系统建设,改造水文(位)站37处,建成水文巡测基地12处、水情分中心3处。积极应对2007年、2010年的洪水灾害和2008年、2009年的干旱灾害,减少灾害损失450多亿元。

──水土保持。启动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开展了长治工程、淤地坝试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渭河流域水保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黄河水保生态等工程项目建设,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万km2,生态修复面积0.8万km2,新建加固淤地坝5355座,建设小型水保工程4.7万处。

──节水型社会建设。圆满完成了西安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启动了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杨凌、略阳等11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53,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减少到17%,2009年底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减少到39m3。

──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完成了16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2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项目,开工建设水电站68座。全省渔业养殖面积达到54万亩,年产水产品10万t,新增2万t。安置库区移民2241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显著改善了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十一五”是我省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是我省水利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五年。破解水资源颈制约、优先发展民生水利、确保江河安澜健康、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治水思路更加清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动员全社会积极投身水利建设,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加快水利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为“十二五”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水利作为具有很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条件,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水资源紧缺和水利发展滞后的现状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挑战。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由于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水资源调蓄能力不足,水利仍然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制约因素。现状条件下,全省年缺水量多达25亿m3,50多座县以上城市、650个乡镇生活面临缺水。据详细测算,“十二五”末全省需水量将达到125亿m3,年缺水量达到36亿m3,是现状年供水量的42%。面对“十二五”发展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的各项任务,必须在重大蓄、调水工程建设、洪水资源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挑战。我省十年九旱,粮食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灌溉设施依赖程度很高。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间,我省农田灌溉面积的增加与粮食的增长一直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近些年全省粮食产量能保持在100多亿公斤以上,农村种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能迈出重大步伐,是以农田水利的持续发展为重要基础的。面对今后发展,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却面临人口持续增加、水资源严重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灌区不断萎缩等诸多考验。“十二五”期间,确保全省新增粮食产量25亿公斤,实现总产达到130亿公斤的目标,同时确保农副产品满足供应,加快农田水利发展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将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三是城乡供水需求快速增长对供水保障能力薄弱的挑战。现状条件下,全省部分大中城市供水水源不足,多数县城时常出现供水紧张局面。同时还有水源单一,水质不达标、城市管网老化严重、供水单位经营困难等许多问题。特别是不少城市、县城缺乏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水源,一旦出现极端自然灾害或水质污染事件,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难以保障,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大局和社会稳定。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尤其是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和一批落地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城乡用水需求将呈现倍增态势,城镇供水设施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

第四是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对仍显薄弱的防洪减灾体系的挑战。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类一直逐水而居,我省主要河流两岸分布着大量城市、县城、村镇和工矿企业。在今后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园区建设,人口和经济要素不断向河道两岸聚集,洪水灾害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增大,抗御洪水灾害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我省的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健全,渭河、汉江等主要河流设防标准偏低,中小河流防洪体系远未形成,许多大中城市、重要城镇没有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少村镇仍然受到山洪灾害的严重威胁。尤其是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汉江安康东坝等地,仍然是我省防洪保安的心腹之患。如不未雨绸缪,超前谋划防洪设施建设,将严重制约“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水生态环境的挑战。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得到初步治理的面积仅有一半。近些年又出现了水质污染不断加剧的趋势。全省监测河流断面一半以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加之不少河流来水大幅度减少,河道淤积不断加剧,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尤其是渭河等6条主要河流40个水质监控断面中,Ⅳ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已占到39%之多。在未来发展中,由于争水矛盾更加突出,河流来水继续减少、污水排放增加,河流生命健康和水生态环境将受到进一步威胁,进而影响到生活用水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内容和加快水利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第六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对水行政管理能力的挑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行业管理能力不适应大规模水利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的需要。突出表现是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尚未形成,农田水利发展缺乏活力,水价形成机制不够完善,水利建设筹融资能力不强,依法治水、基层水利管理、水利应急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通过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强化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水利行业的行政能力建设。

(二)发展机遇

在分析我省水利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水利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首先是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同时又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求把水利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一号文件还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领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些重要文件,都将对“十二五”时期的水利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作用。

其次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把水利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中央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的会议上强调:西部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同时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已经成为新一轮西部达开发的重点之一。

第三是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成为加快水利发展的重要契机。这一规划是中央加强重点经济区开发,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求经过十年发展,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同时要实现地区人口达到3100万人,生产总值翻两番,城镇化率达到60%的发展目标,对水利高速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加快水利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已成为全省上下共识。“十二五”期间,我省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尤其是全力打造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扎实推进大中城市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转移600万农村人口,将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小城镇日益兴起,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对城市供水、防洪保安、生态环境,既提了出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认真分析我省水利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必将是我省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加强管理的攻坚时期。要提高加快水利发展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三、水利改革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实施意见》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把水利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紧紧围绕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显著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三大目标,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以水利的跨越式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要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防洪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保生态建设放在水利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水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筹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和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统筹水源建设、防洪保安、水土保持、水能资源、水产渔业、水库移民等领域协调发展;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互补,水量水质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实现重点突破。要紧紧抓住水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主攻目标,科学谋划和建设好一批重点水利项目,突出抓好“双十双网”工程,努力突破水资源瓶颈制约。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大力推进社会办水,创新前期工作机制,拓宽筹融资渠道,强化监督管理,加快建设步伐,以项目带动实现突破式发展。

──坚持节约保护,转变发展方式。从水资源紧缺的省情出发,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通过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节水、严格保护、科学管水、综合开发、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合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流健康的基本需求,切实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加强以渭河干流为重点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汉丹江水土资源保护和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按照加强依法行政和建设法制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增强水行政执法能力,提高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和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等工作,切实保障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按照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权制度、投融资机制、资源性收费、水价机制和建设与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尽快使水利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坚持科学治水,发展现代水利。用现代治水理念改造传统水利的管理方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用完善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资源管理调度、防汛抗旱、灌区管理、城乡供水和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 “五大体系”建设,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一是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二是基本建成农业高效灌溉体系,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完善末级渠系建设,农业灌溉面积和用水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三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要河流和重点城市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御干旱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完成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和汉江、丹江重要河段及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四是基本建成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河湖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状况得到扭转,重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五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水利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双十双网”工程,努力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加快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黄河引水等“双十双网”重点水源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双十”即十项骨干水源工程和十项中小水源工程,详见附件1、附件2;“双网”即关中供水网络和陕北供水网络),因地制宜建设小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年新增供水能力18亿m3,为统筹解决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用水奠定比较好的基础。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继续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组织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新修基本农田250万亩,改造提高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8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600万亩。

──改造扩建城乡供水设施,有效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在加强大中城市和新的经济开发区水源建设的同时,开展84座县城(区)供水工程改造和扩建,新增日供水能力23万吨,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供水保障。解决农村107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原规划剩余358万人,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685万人,国营农林场27万人),改造低标准农村饮水设施,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

──建设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不断增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渭河、汉江、丹江、延河以及14条重要河流的重点段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和12条南山支流的严重水患得到初步治理,实现堤防建设、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治理三大突破。建成省、市防汛指挥系统和山洪灾害县级以下监测预警防御体系,完成132条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273座病险水库和7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完成更多建设任务,完善抗旱和供水应急设施,确保在发生严重干旱时,城乡生活用水有保障,工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加快水土流失和水生态环境治理,显著增强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封禁措施,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25万km2,新建加固淤地坝4800座,项目区林草覆盖率提高1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8%,治理区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基本建成全省河流及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重点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超采状况得到扭转,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省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30%以上。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使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主要水源地及重点保护区水质全面达标。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推进水电渔业和水库移民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13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5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新建水电站31座,新增水电装机30万kW。以名特优水产资源开发为依托,构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及高效养殖示范体系,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0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5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50亿元。科学安置新建水库移民2万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后扶项目建设,使移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建立现代水利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水资源统管统配取得重大突破。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价、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体系、水利应急管理、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四)总体布局

──关中地区。加快实施引汉济渭、东庄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调控体系,努力缓解水的供需矛盾;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加快泾河等其他重要河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陕北地区。加快王圪堵水库、南沟门水库、黄河大泉引水、府谷岩溶水开发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继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煤油气资源开采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继续加强延河、无定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建设。

──陕南地区。适度开发汉、丹江流域水资源,大力开展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汉、丹江重点河段及县以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发展小水电和水产养殖,积极促进水利综合发展。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建成引红济石调水工程和陕甘宁盐环定扬黄2项续建工程。 全面推进“双十”水源工程建设。其中十项骨干水源工程:争取建成引汉济渭三河口水库、秦岭隧洞主体工程和榆林王圪堵、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西安李家河水库以及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宝鸡石头河引水、延安延川黄河引水工程,开工建设东庄水库、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工程;十项中小水源工程:全面建成南郑云河、铜川龙潭、子长红石峁、彬县红岩河、安康洞河、洛南张坪、旬邑柏岭寺、延长安沟水库和泾惠渠西郊水库扩大利用、洛惠渠渠首加闸等十项中小水源工程。

“双网工程”。以实现水源相互连通和水资源统管统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关中、陕北“双网工程”建设。关中供水网络以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为骨干,以现有大中型水库为水源结点,以关中城市群和工业区为配水结点,“十二五”期间完成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出口至西安的输水工程建设,2020年初步实现关中供水网络联通。陕北供水网络包括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网络和延安城乡供水网络。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网络以榆林大泉等黄河引水工程为架构,以现有水源工程和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工程为水源结点,以榆横工业园区、府谷煤电载能工业园区等和榆林市重要城镇为配水结点;延安城乡供水网络以延安延川引黄工程为架构,以现有和在建水库为水源结点,以延安市区、延川县城、交口河工业区、姚店工业区等为主要配水结点,“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和联通工程前期工作, 2020年实现陕北供水网络区域联通。

在确保“双十双网”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力争完成洛惠渠引干入支、泾惠渠船张抽水、渭南抽黄供水、延安引黄二期和宝鸡银洞峡、华阴大夫峪、洛川银川河、长安梨园坪、城固焦岩、西乡清泉沟、交口水库等1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黄河古贤和蓝田曹庙、宝鸡小水河、汉中界牌关水库及安康月河补水等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为“十三五”水源工程建设做好项目储备。

(二)农村水利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全面推进宝鸡峡、泾惠渠等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完成交口抽渭、东雷抽黄等8个大型灌区111座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开展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全面实施157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实施3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启动实施关中16个产粮大县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田间配套设施改造,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续建配套改造、雨水集蓄利用和农业节水工程建设。

基本农田建设。按照“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97个县(区)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继续实施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补助资金项目,大幅度增加高标准农田比重。

(三)城乡供水

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012年前解决规划内剩余35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13年前基本解决国有农林场27万职工的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解决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685万人,完成低标准农村安全饮水设施改造。健全农村供水专业管理、服务和应急工作体系,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水平。完成全省84个县城(区)供水设施改造,维修更新供水管网,改造水处理设施,新建扩建净水厂,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完成县城供水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四)防洪抗旱减灾

全面实施渭河综合治理,通过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将渭河打造为关中防洪屏障和生态景观长廊,初步实现“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工程措施方面,实施堤防、护岸和蓄滞洪区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三门峡库区、南山支流等灾害频发地区的防洪安全隐患;开展河道清障清淤和综合整治,恢复河道自然面貌;结合堤防建设修建渭河堤顶大道,形成渭河防洪抢险的生命线、关中经济发展的交通线。生态措施方面,在渭河全线开展堤背外林带和河道滩地植草绿化工程建设;在全流域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改善河流水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修建滨河景观,提升沿渭城市品味,显著改善人居环境。

全力推进东庄水库建设。东庄水库是解决渭河下游及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和洪涝灾害的大型调控工程,也是增强关中东北部供水能力的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

实施汉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以汉丹江防洪工程建设为基础,全面实施汉丹江流域综合治理,全流域进行退耕还林口粮田、造林绿化、生态农业、水土流失、污水处理等项目建设。

继续加快其它河流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完成黄河北干流、泾河、延河、汉江、丹江、嘉陵江等主要河流重点河段、城镇和重点工业区防洪工程建设,完成132条中小河流治理,完成无定河上游蒋家窑则、雷河咀防洪拦泥库建设和273座病险水库、7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启动洛河、无定河、皇甫川、窟野河等13条河流的防洪工程建设;在陕南秦巴山区和秦岭北麓、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等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开展100个县区山洪沟治理项目和23个重点防治区山洪灾害防治试点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以解决城镇供水、基本口粮田、商品粮生产基地抗旱应急供水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和井、窖、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加强抗旱服务队建设和抗旱物资储备,建立健全抗旱减灾非工程体系,全面增强抗旱减灾能力。

(五)水土保持工程

重点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黄河水保生态、国家水保重点项目、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陕甘宁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淤地坝、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等水保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以及山洪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六)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修复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成水资源考核管理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完成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杨凌等市(区)和略阳、蒲城等5个县(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任务,全面推进面上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关中、渭北和陕北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保护工程,开展关中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完成渭北岩溶水资源勘探及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的同时,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以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传承水文化、发展水经济为目标,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

(七)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

农村水电。完成陇县、旬阳等13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和千阳寇家河、平利八仙等5个小水电带燃料项目建设,积极推动273座老旧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建设农村水电站31座,新增总装机30万kW。

水产渔业。实施盐碱滩地渔业综合开发、特色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水产良种繁育驯养、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及资源保护、渔业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渔政执法与渔船渔港建设、水产品流通与渔业信息等8项重点工程。

水库移民。积极落实移民安置政策,科学安置新建水库移民2万人,实施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加快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移民劳务输出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完成移民区38.3万亩基本农田改造及灌溉设施配套、27.7万移民安全饮水设施改善和1044km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

(八)水利信息化

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重点建设市县乡视频会商、中小型水库防汛通讯预警、旱情决策、移动工情监测与应急抢险指挥调度、渭河汉江流域防洪风险分析和洪水动态预报调度等5大系统,完成4个水情分中心、10个旱情分中心和11个工情分中心建设。

建立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水利电子政务、水利计划、财务资产、水(渔)政执法、人力资源、水资源、水库移民、水利科技、水利档案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水利数据中心、异地灾备系统,完善水利信息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全省水资源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水资源管理数据库,改造扩充水资源监测与信息采集站点,建设全省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及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

水文数据库及预测预报系统。以省水文局为中心站点、各市水文局及三门峡库区水文局为分站点,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水文数据库和检索服务系统、水文预测预警预报系统。

(九)行业能力建设

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新建改造12处水文巡测基地和66处水文站、44处水位站、1533处雨量站;实施取用水监测系统建设,新建分中心1处、水量监测站962个;完成行政区界地表水监测设施建设,建设改造地下水监测站点1199处;改建省水环境中心,新建改建榆林、咸阳和汉中、安康、商洛分中心;新建石头河水库等7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自动水质监测站;新建移动水质实验室1个;建设121个固定墒情采集站、88个移动墒情采集站、11个土壤墒情实验站。

水保监测能力建设。实施陕西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项目及数字水土保持项目,新建改建水土保持监测场点84处,其中观测场6处,水蚀监测点71处,风蚀监测点3处,混合侵蚀监测点4处;利用水文监测点30处,水土保持监测试验基地2处。

水利执法能力建设。开展水利政策法规调研,推进水利立法,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实施水政监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资源管理监督执法能力建设项目,为各级水政监察队伍配备执法装备,提高执法队伍的执法保障程度。

(十)科学研究与项目前期

围绕推进重大水利建设前期工作,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开展水利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开展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优化配置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下水综合管理研究、泾惠渠宝鸡峡灌区地下水涵养对策研究、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水土流失区非点源污染的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基础研究;重点开展“引汉济渭”关键技术、渭河下游洪水演进模拟、渭河下游蓄滞洪区等重大技术研究;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推广、水产品技术研究推广,开展U形渠道量水槽技术、水电站新型操作器、农村饮水安全自动化技术推广等;积极推进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引黄工程、地方重点水利项目、关中及陕北供水网络等项目前期工作。

五、水利改革和管理主要任务

(一)水利改革

1.农村水利改革。按照“政府规划、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农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有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水价改革。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县城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对供水工程试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建立农灌水价和抽水电费的财政补贴政策。农业灌溉适当引入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3.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陕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水管单位人事、劳动、分配、职称等相关制度改革。积极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秩序,逐步实现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积极推进水利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准公益性水管单位逐步建立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经营性水管单位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滚动发展。

4.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投资的比重,延长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期限,加大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力度,尽快出台新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并足额征收。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推动供水、水电走向市场,通过河道整治、改善环境、土地升值、开发房地产等运作方式,依靠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5.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重要水源涵养区、河源区及跨流域调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研究建立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协商机制和渭河、汉江等重要河流蓄滞洪区限制开发补偿措施。

6.建立基层水利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强化基层水资源、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管理职能,将基层水管单位人员编制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创造条件吸引、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单位工作。

(二)水利管理

1.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取水总量控制,加快制定重要江河流域的水量分配方案,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指标体系。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强化禁采和限采措施。在落实水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水权转让试点,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严格用水定额管理,修订完善行业用水定额,建立不同区域及行业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严格水功能区的监督管理。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分解提出各区域、各河段的入河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现水功能区达标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地下水应急战略储备制度。

2.加强河道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河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河道及岸线利用、管理和保护制度,落实河道分级管理的职责。严格执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的管理。制定和完善河道采砂规划,严格管理河道采砂活动。继续开展河道管理单位定级考核验收工作,促进河道规范化管理。

3.加强水保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跟踪制度。修改完善《陕西省水土流失补偿费、防治费计征标准和使用管理规定》,充分发挥水土流失补偿费在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的效用。依法从严控制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开发建设活动,保护天然植被和生态环境。在能源开发建设集中区,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4.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完善水利工程投资控制、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积极试点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等建设管理模式。完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水利建设质量。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快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立与完善水利稽查制度,加强重点水利项目稽查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做好水利工程和设施确权划界工作,落实管理主体和责任。健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和调度规程。

5. 加强水利行业安全管理。完善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和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制和追究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条件市场准入制度。落实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安全生产。

6.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推进流域管理、水工程管理、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改革,巩固扩大县级水利部门综合执法改革成果,逐步推进市级水利部门综合执法改革,建立一支队伍执法的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充实省、市、县三级水政执法队伍,参照公务员管理,落实执法编制、经费、装备,统一着装标识,提高水政执法监察能力。强化水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坚持组织开展河道、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工程管理等专项执法。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严格实施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项制度。实施水利“六五”普法规划,继续深入开展水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原则。重点水源工程项目根据前期工作最新成果,并考虑价格变动因素计列;防汛抗旱减灾、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等项目,在充分考虑国家投资政策的前提下,按相应的专项规划投资计列;未开展前期工作和未列入专项规划正在争取的项目,参照已建的同类工程投资估算计列;项目前期工作、行业能力建设、科学研究等,按近年来的平均投资水平和增长比例进行计列。

投资估算。“十二五”规划共安排10大类、130个项目(其中建设项目112项,前期工作项目18项),规划估算总投资1040.7亿元。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265.8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5.5%;防汛抗旱减灾352.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33.8%;城乡供水89.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6%;农村水利153.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4.7%;水土保持106.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0.2%;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水生态修复4.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0.5%;农村水电、渔业及水库移民46.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5%;水利信息化9.3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0.9%;行业能力建设9.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0.9%;科学研究与项目前期4.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0.4%。

资金筹措。结合近年来国家投资重点方向、领域和政策标准,拟争取财政性投资754.7亿元,占总投资的72%,其中中央资金354.8亿元,省级资金200.5亿元,市县资金199.4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34%、19%、19%;利用信贷资金207亿元,占总投资的20%;吸引社会及民间投资79亿元,占总投资的8%。

根据规划实施安排,年均需投资208.1亿元,其中财政性投资150.9亿元,拟争取中央资金70.9亿元、省级资金40.1亿元、市县资金39.9亿元,主要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信贷资金41.4亿元,社会和民间投资为15.8亿元,主要用于水源工程、县城供水工程、农村水利、水电、渔业等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建设。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意识。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决定》精神,切实把加快水利发展摆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增强加快水利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着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尽快建立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尽快在全省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

(二)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前期工作。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科学编制和修订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农田水利、城乡供水、防洪抗旱和水土保持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水利规划,千方百计加快一批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重要水资源配置、农田水利、城镇供水、防汛抗旱等重点项目储备,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中央对我省水利建设的更大支持。

(三)拓宽资金渠道,强化资金管理。

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要加大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来源渠道、延长征收年限、增加收入规模,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

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大力构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水利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计量体系。完善水利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水利实用技术研究,加大对适用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快组建水利科学研究院,尽快成立省水利科学技术委员会,搭建水利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平台,开展水利科技成果评选。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含量。大力开展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强行风建设

制定全省水利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实施人才兴水战略,开展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层水利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三大重点工程。加快水利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培养,推进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进程,通过市场选聘和组织配备的方式选拔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特别要从基层单位、工程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之风,倡导勇于进取、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努力形成务实创新、和谐守规、奋进有为的工作氛围。

(六)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职责

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扶贫开发等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合力做好水利各方面的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前期指导,做好技术服务,切实加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方案审查、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要继续深入开展“水利振兴杯”和“优秀水利局长”评选活动,加大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积极推进水利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大水利宣传力度,形成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发展水利的社会氛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