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规划

近些年,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成效显著,形成了支撑安全生产监管基础业务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通过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了办事效率,积极开展政务公开和网上为民服务,初步建立了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隐患排查治理、事故送等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居全国前列,得到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广东省政府的肯定。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是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实现全省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是建设幸福广东的内在要求和客观标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已成为政府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和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途径。广东省安全监管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将其列为《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将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本规划以《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为指导方针,在对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13-2020年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本规划是2013-2020年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依据。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广东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有关要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强力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为全省安全生产监管、应急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

1.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化基础设备设施进一步夯实。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和多种网络资源形成了覆盖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安全生产专网和机房设备设施,建成了覆盖各市(地)的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建成了用于支撑业务系统运行的计算、存储、安全等信息化基础硬件环境,实现了省局与地方安全监管机构之间数据、语音和视频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部分安全监管机构配备了单兵系统、移动执法终端、卫星通信设备、移动应急平台等专用设备设施并建成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

2.建成了部分安全生产监管基础业务系统,应用成效进一步提高。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建成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事故统计和隐患排查治理等业务系统,建立了省安全生产数据中心和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监管、事故和执法统计等基础数据库。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安全许可管理系统、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系统、应急值守系统、事故统计分析系统等实现了省、市(地)、县(市、区)、乡镇四级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共享,珠海、惠州、江门等部分市(地)实现了镇(街)、村(居)级业务系统覆盖。广州、深圳、珠海等部分市(地)建立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实现了隐患排查治理业务的“常态化、动态化、规范化”。

3.依托门户网站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省安全监管局和各市安全监管局建成了门户网站,及时发布安全生产政务、政策法规、事故调查处理和为民服务等信息,开展了安全生产信息查询、政务公开和建言献策等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了网上数据填报、网上业务办理和业务信息查询等“一站式”服务,提高了面向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了省、市安全监管局内部电子公文流转、监督监察、会议管理、信息发布、文件下发等功能,进一步规范了办事流程,部分市、县安全监管局利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实现了公文流转信息化,大幅提高了政务办公效率。

4.初步形成了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应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省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在2010年4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现场会和应急救援模拟演练观摩会上充分展示了功能。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湛江、江门等16个市(地)级和广州市萝岗区、佛山市顺德区、肇庆市高新区等部分县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中珠海、肇庆、韶关等8个市(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初步实现了与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省局实现了广州、深圳、佛山等部分市(地)高速路、机场、港口、码头等重点区域及重点企业视频监控信息接入,省局和深圳、佛山等部分市局建设了移动应急平台,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5.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惠州大亚湾化工园区正在开展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广州石化、大亚湾华德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建设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云浮硫铁矿集团等重点非煤矿山企业建设了尾矿库安全监测系统。中海壳牌石油化工等100多家企业已实现与安全生产应急机构的互联互通,实时上报企业安全生产视频监控信息。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工商贸等行业重点企业利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管理和事故风险防控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工作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化缺乏统筹规划,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我国尚未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我省安全生产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建设也相对滞后。省、市(地)、县(市、区)安全生产信息化缺少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安全生产监管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难以固化,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自行摸索开展信息化建设,建设内容、方式、程度不一,导致系统相对分散,集成度不高。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分类不同、库表结构和编码规范不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影响了信息系统的功效发挥。

2.系统功能不完善,尚未实现业务全覆盖。由于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不断调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职业健康监管等业务系统尚未建成。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隐患排查治理、宣传教育、培训考核等部分业务尚未实现省、市(地)、县(市、区)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功能对接。县(市、区)安全监管机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尚未全面覆盖安全监管业务。省安全监管局与重点安委会成员单位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难以对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安全生产数据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深度挖掘。对于隐患监管移送、应急调度、安全生产基础数据等重点业务也没能形成统一部署、统一调度等资源共享机制。

3.业务应用深度不够,尚未融入安全生产核心工作。各级监管机构初步实现了信息报送、数据统计和基础业务办理等功能,但已建系统应用情况不够好、应用范围不够广,部分业务功能尚未全方位融入安全生产核心工作,安全生产的业务流与信息流尚未达到深度融合与有机关联。安全生产监测预警、辅助决策、区域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等高层次应用尚未建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进度和成效。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信息化技能不高,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缺少保障和考核机制。

4.基础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影响了信息化深入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专职队伍尚未建立、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水平不高、人员培训工作滞后、监管执法和应急救援装备不全等方面,特别是基层监管机构、高危行业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安全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操作技能滞后,影响了信息化的应用推进。

(三)面临的形势

2013-2020年是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时期,也是确保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1.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信息化是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发〔2011〕13号)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省、市、县(市、区)及有关部门互联互通、应急资源共享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工程,实现办公与办案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安全生产业务信息系统试点应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规划〔2012〕126号)把广东省列为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化重点试点单位,并在广东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矿商贸职业卫生统计和事故报送统计系统等业务试点工作。

2.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对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由事后查处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变,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管理型转变,由单纯监管向全面服务转变的重要载体。广东省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监管对象点多面广、过程连续、动态变化,仅仅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难以实现对监管监察对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方式方法,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3.信息化对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将不断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环节。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是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是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

4.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安全生产信息化提供了机遇。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重点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的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已列入我国“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紧扣《广东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坚持“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信息保障、安全发展”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统筹指导,加强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安全生产政务信息公开,促进企业与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智慧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出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对信息化的新需求,统筹规划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综合协调、分步推进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加强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建设,推动不同业务类型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效益。

集成优化,资源整合。着力提高系统集成度,整合相关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加强对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各安委会成员单位应提供数据共享交换接口,实现跨部门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

信息保障,安全发展。以业务需求促进信息化建设,在业务应用中不断完善系统,利用信息化促进安全监管业务的开展,努力保障业务工作的固化和有效执行。

加强考核,推进应用。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技能培训,建立信息化工作考核机制,不断推进系统应用。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监察、宣传教育、培训考核和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网络和安全保障系统,实现各级机构之间的网络安全联通;建成覆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与应急救援主体工作的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和标准规范体系,提升科学施救能力;建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门户网站群和协同办公系统,实现移动办公,提高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机构,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培训和应用考核机制,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成安全生产监管、行政执法、隐患排查治理、企业安全标准化等核心业务系统,业务覆盖率达80%,80%以上企业通过网络报送安全生产信息,全面支撑安全生产工作。

——建成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的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省政府、各市(地)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企业关键部位视频监控接入率不低于80%。

——建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门户网站群,网上业务办理不低于80%。实现省、市、县三级的网络协同办公和移动办公,各级机构覆盖率不低于90%。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基础信息采集标准以及各级监管机构与相关部门间、与重点监管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技术要求。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机构。省、市两级安全监管机构设立专门信息化部门,县级及以下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专人,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应用和运维管理水平。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培训和应用考核机制,完善安全培训考核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应用效能。

到2020年,全面完成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重点工程,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建成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云计算中心,建成覆盖安全生产全业务领域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建成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全面实现“智慧安监”。形成与安全生产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业务深度融合,信息化对安全生产的保障支撑作用充分显现,安全生产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成全省安全生产专网,实现与安委会成员单位和企业的互联互通,具备新一代数据、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传输功能。

——建成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云计算中心。建成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支撑服务平台,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

——建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覆盖安全生产全业务领域,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与安委会成员单位的业务协同,业务覆盖率达100%,企业信息采集率达100%。

——形成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移动应急平台和单兵装备,实现与政府和企业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重点企业关键部位视频监控接入率达100%。

——全面实现“智慧安监”。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业务深度融合,安全生产监管与应急救援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监察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与安全生产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目标,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十项主要任务。

(一)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

1.安全生产专网: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覆盖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应急救援机构(基地)和直属单位的安全生产专网,实现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委会成员单位以及相关单位的网络联通。利用VPN技术、无线网络、4G等移动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络,实现与重点行业(领域)企业的网络联接。

2.视频会议系统:将现有视频会议系统向下延伸,建成覆盖全省各县级安全监管机构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软视频会议技术实现和重点安全生产企业的视频会议联通。建立完善视频会议系统运维管理保障制度,保障视频会议系统的稳定运行。

3.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省安全生产地理信息服务平台,配备各类地图数据,制作重大危险源、安全生产隐患、高危企业分布和救援装备分布等专题图,为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提供通用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全省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救援“一张图”。

(二)安全生产监管业务系统建设

1.非煤矿山安全监管系统:建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建设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网上审批和全省统一配号发放。建设非煤矿山企业基础信息动态采集、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达标和隐患排查治理等系统,实现对非煤矿山企业的动态化安全管理。

2.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全流程监管系统,实现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运输车辆的动态监管,掌握企业危险装置和关键部位安全状态。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设危险化学品和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经营许可证(备案)网上申报和审批、执法检查等信息的管理以及与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并实现与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数据交换。

3.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标准,通过企业事故隐患自查自报、安全监管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及绩效考核建立起全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4.工贸行业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冶金等工贸行业安全监管、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实现对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基础信息、大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监管。

5.职业健康监管系统:建立完善职业危害申报、检测、评价、中介机构管理、专家数据库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职业危害相关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职业危害场所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的动态监管。

6.调度与统计系统: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快报、事故统计和行政执法统计系统,建设事故快报跟踪管理、应急管理统计等功能,拓展在工矿商贸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健康统计功能,实现对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和预测。

7.安全生产现场执法监察信息系统:加快建立省、市、县(区)、镇(街)四级统一的执法监察信息系统。为一线执法监察人员配备现场执法信息化装备,实现现场执法智能化、程序化,进一步提升执法监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8.安全培训考核管理系统:建设安全培训考核管理系统及试题库,实现对网上培训、办班审批、考核发证、档案管理及信息查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三)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覆盖省、市(地)、县(市、区)、镇(街)、应急救援基地和重点企业的统一指挥、协同响应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模拟演练和智能辅助决策等系统建设和应用,切实提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科学施救能力;建立覆盖全省的应急通信网络,建成覆盖全省各区域的移动应急平台体系;建立完善应急基础信息库、应急预案库、应急资源库、重大危险源库、法规知识库和案例库等;制定各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的标准规范,形成全省协同统一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

(四)政务办公及政府网站群建设

1.建设覆盖省、市、县安全监管局的政务办公系统,集日常办公、公文流转、事务管理、信息传递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三级政务信息联动和业务协同,准确掌握各级机构工作进展,及时督促指导工作落实。

2.建设覆盖省、市、县安全监管局的移动办公系统,实现移动公文审批、信息查阅、通讯录、即时消息、新闻通知等常用功能,加强移动信息安全建设,实现远程协同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3.按照一体化、流程化、场景化的形式建设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省安全监管局统一制定门户网站建设标准和测评细则,各市(地)安全监管局按要求完善本级门户网站,实现省、市两级网站的信息共享和自动抽取发布。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政务信息公开、网上业务办理、举报投诉处理、互动交流和信息服务等。积极开展网站测评工作,不断提高网站建设水平。

4.建设安全生产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安全生产有关信息热点、舆论导向、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等内容,分析网络信息变化趋势并进行研判,生成安全生产舆情分析报告和事故专报,提高网络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能力。

(五)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信息资源规划:根据安全生产工作需要,梳理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全面规划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确定数据粒度、更新和交换机制,明确企业信息采集范围和方式,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2.数据库系统:建设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和应急救援等专业数据库,为安全监管和应急系统运行提供数据支撑环境。建设冶金、有色、建材、机械等工贸行业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人才教育培训等专项数据库和综合办公数据库,不断完善数据库内容。

3.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分析安全生产工作流程,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目标,建立安全生产总体业务模型和信息服务总线,实现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与安委会成员单位及有关行业(领域)企业共享基础数据,满足各级监管机构的多级数据集成需要,为应用集成和流程整合提供基础。

(六)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1.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及冶金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动企业(集团)级应急平台建设,推进生产作业环境的监测监控、安全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非煤矿山安装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等系统,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和部分位于敏感区的尾矿库安装完成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积极稳妥地建设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推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企业安装运输车辆跟踪定位系统。

2.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选择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和职业危害严重的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有效感知人员、设备、设施、环境的安全状态信息,实现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要素和职业危害因素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提升企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监督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七)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建设

1.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系统建设内容和边界。制定信息化建设技术要求、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建设指导意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指导和规范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

2.按照采标为主、制标为辅的原则,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的数据、业务、技术和管理标准,编制企业安全生产信息采集、报送、交换接口标准,研制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规范,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以及安委会成员单位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提供依据。

(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的高级管理人才,适应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发展需要。加强省和市(地)安全监管机构信息化人员配备,县(市、区)安全监管机构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化工作。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合作。

2.深入开展信息化培训考核,将信息化培训纳入各级干部培训内容,加强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培训,通过设立网上课堂、举办技能讲座或演示等措施,不断提高信息化业务应用水平,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在招录公务员和干部提拔任用中,结合岗位特点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考察内容。大力提倡信息化人员与机关工作人员交叉挂职锻炼。

(九)安全保障与运行服务体系建设

贯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成已建系统的定级整改和测评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基础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制定系统运维规章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应急响应和信息安全检查机制。建设省级数据备份中心,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和业务服务连续。完善安全保障和运维基础设施环境,保障安全生产基础网络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加强信息安全的培训和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十)安全生产信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1.积极拓展安全生产信息科技投入渠道。争取国家、省内有关部门支持,将安全生产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云计算中心等纳入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投入机制,保障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资金投入。

2.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强无线通信、智能分析、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开展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把信息技术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3.促进全省安全生产信息产业发展。结合广东省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安全生产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设安全生产信息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成熟度高、安全生产保障作用突出的信息技术装备产业化和工程化。在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中,优先选用本省企业信息技术产品,培育、扶持本省安全生产信息产业发展。

四、重点工程

2013-2020年,广东省安全生产信息化重点工程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生产信息化试点示范、安全生产云计算中心五项重点工程。

(一)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面向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安委会成员单位、企业和社会公众四类对象,建设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安全生产公众服务、安委会成员协同工作为一体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

1.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覆盖省、市、县安全监管机构主体业务的综合监管平台,逐步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较大事故档案管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管理、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及考核、重大危险源申报、危化品道路运输管理、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烟花爆竹批发流向管理、事故工伤管理、企业安全生产档案管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区域安全生产形势评估与分析等业务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机构的业务一体化、信息共享化和监管智能化。

2.企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安全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集企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申请、标准化申请、重大危险源申报、隐患排查上报、预案备案、安评报告备案、职业危害申报、许可证到期换证、人员资格证到期换证等业务办理和消息提醒等功能于一体,使企业能够便捷获取政府法规资源和安全生产相关资讯。平台具备企业基本信息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应急资源和应急预案管理等功能,为中小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化提供服务。

3.安全生产公众服务平台。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基础,建设公共安全知识栏目,实现安全常识、避险知识、事故案例、在线学习等公共安全知识的发布和查阅。建设企业安全信息栏目,实现企业许可证信息、诚信状况、事故情况等安全信息的发布和公开。建设交流互动栏目,实现公众举报、投诉、反映问题、互动交流等公众参与功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公共管理,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透明政府提供信息化支撑。

4.安委会成员协同工作平台。与安委会成员单位实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协同管理、重大危险源协同监管、危险化学品运输协同监管、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协同管理和生产安全事故协同应急等功能,实现与公安、交通、建筑、国土、环保、海洋渔业、质监等安委会成员单位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提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联合执法能力。

(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

建立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移动应急平台和单兵装备,实现与政府和企业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省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

1.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功能,加强预测预警、综合研判、智能决策等高级功能建设和应用。全面开展市(地)级和县(市、区)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应用系统、数据库、基础硬件和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实现企业监测监控信息的接入和综合展现,逐步实现远程协同会商和跨部门协同应急。

2.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建设覆盖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和企业的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实现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港口码头、旅游景区等企业重大危险源网上申报、监管部门网上审核、登记、建档、备案和动态分级管理等。对重大危险源相关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实现企业信息上报、审核、查询和统计分析。结合重大危险源周边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现场处置方案。系统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重大危险源维护、查询及执法取证等工作。

3.移动应急平台装备建设。省安全监管局和各市(地)安全监管局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单兵装备、小型移动应急平台、中型移动应急指挥车以及专业抢险救援车,实现现场应急通信、现场组网、移动监测、远程会商、综合研判、移动指挥、移动办公和定位导航等功能,满足现场应急指挥需要。

4.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围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基础数据、视频监控、应急通信等内容开展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与各级政府、安委会成员单位、化工园区和重点企业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平台体系。

5.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信息平台

以广州石化和惠州大亚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为契机,构建集安全应急、消防应急、环保应急三位一体的国家级“大应急”基地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全面提升广东地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石化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培训中心、石化消防指导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环保示范基地等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化工园区应急管理新模式,为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三)安全生产信息化试点示范

1.安全生产信息化示范城市。选择一批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城市,围绕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化工园区应急救援基地、安全生产事故快报、职业卫生统计、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主要业务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总结经验和模式,逐步在全省各地市推广应用。

2.基层安全生产信息化试点。选择一批县(区)、镇(街)及安监站所,围绕基层安全生产的日常办公、许可办理、信息采集、统计调度、网格化监管等工作开展安全生产信息化基层示范单位建设,总结经验和模式,逐步在全省安全生产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3.“智慧安监”示范工程。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领域)选择典型企业开展“智慧安监”示范工程建设。将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息接入安全监管机构,通过示范工程解决企业安全监管领域物联网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一批安全监管物联网技术研究成果和应用模式,建立安全生产领域物联网技术行业标准规范,逐步在全省推广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推进物联网专用技术装备产业发展。

4.安全生产信息化服务机构培育。选择一批从事安全生产信息化的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围绕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装备制造、安全评价、检验测试等领域,培育扶植一批高水平安全生产信息化服务企业和中介机构,推动全省安全生产信息产业发展,提高安全生产信息化服务和支撑能力。

(四)安全生产云计算中心

面向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工作需要,整合全省安全生产信息资源,依托省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省安全生产云计算中心,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安全生产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提供公共基础服务。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数据资源中心、数据交换服务平台、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支撑服务平台。

——建设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提供网络、计算、存储、信息安全等基础硬件设备服务。

——建设安全生产数据资源中心,建成涵盖安全生产主体业务的专题数据库、中心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库,通过资源目录体系为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提供数据集中存储和共享访问服务。

——建设安全生产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安委会成员单位和重点企业提供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建设安全生产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安委会成员单位提供安全生产地理信息服务。

——建设安全生产应用支撑服务平台,为政府网站群、电子政务办公体系、企业信息报送等覆盖全省的业务提供应用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一领导,统筹推进信息化建设。

省安全监管局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全省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实行信息化“一把手”负责制,切实转变观念,把信息化作为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监管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强省局信息办对各地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协调推进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

(二)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深化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省推行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考核制度,省安全监管局做好量化考核指标设计和动态评估,加强对省以下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推进工作的督导和考核,将各单位信息化应用情况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化培训,深化业务应用,将信息化深度融入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信息系统日常运行制度建设,建立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保障信息化成果的深化应用以及与安全监管业务的有机融合。

(三)保障资金投入,严格项目资金管控。

加大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或纳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对项目建设所需资源、资金、效益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合理的经济控制和评价指标,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格落实资金使用计划、工程付款和资金使用情况审核等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

(四)加强规划实施,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研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就规划提出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分解落实。加快启动重点工程建设,带动并促进规划的全面实施。建立规划实施动态考核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动态跟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和圆满完成。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