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有机整合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的复合型服务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现代物流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促进我省物流业快速发展,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全省物流业也进入了整合、推进和提升的新时期,为“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物流行业规模快速扩大。
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16.98%;全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全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新兴第三方专业化物流发展迅速,年业务增长率保持在12%以上,物流外包趋势明显。中铁快运、中铁行包、中铁现代等一批国内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纷纷落户甘肃。
表1:甘肃省2005年—2010年物流业主要指标表
单位:亿元
(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初具形态。陇海、兰新、甘青、甘武、宝中等铁路线和10条国道、30余条省道、900余条县乡公路、1300多公里内河航道、4000多公里输油(气)管线以及快速发展的民用航空共同构筑的多层次综合运输网络覆盖全省,基本形成了铁路运输干线化、公路运输网络化、民航运输辐射化、管道运输系统化的布局。全省范围内涌现了一批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货运场站、货物分拣中心、大型仓储配套设施等日趋完善。以新式自动化仓库、托盘、货架、集装箱、自动分拣装备为代表的新型物流技术装备和工具开始应用,物流效率有了较快提升。
表2:2006—2010年甘肃省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
单位:万吨
(三)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全省公用通信网的通信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47.85亿元,增长25.97%;邮政业务总量8.49亿元,增长5.39%。201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11.9万户,比上年末下降9.26%,其中城市265.36万户,下降7.2%;农村146.54万户,下降12.77%;移动电话用户1390.08万户,本年新增195.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09.52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45%。与此同时,甘肃省道路信息化建设较快发展,省运输信息中心及14个市州级道路信息中心、86个县市区级信息站、150个运输企业信息站相继建成,初步实现了公路运输四级联网运行。“甘肃运输信息网”、“甘肃电子商务网”、“甘肃物流网”、“甘肃邮政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相继建成开通,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车辆跟踪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视频系统投入使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四)物流政策环境大幅改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意见》(甘政办发〔2002〕53号)、《关于加快我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02〕65号)、《关于推动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支持邮政服务“三农”的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09〕122号)等文件,通过用地保障、财税扶持、融资支持、便利通行等政策扶持,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快速转变。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优势、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甘肃位于中国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接合部,地处西北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坐中联七、濒藏临疆的区位优势,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市场辐射范围约345万平方公里,覆盖人群超过1亿人。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1200公里的甘肃段占据陆桥中国部分总长度的1/3。省会兰州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核心位置、黄河经济带一级开发轴线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二级开发轴线的交汇处,是进入新疆、青海的咽喉要道,是陇海线、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和辐射源。
2.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甘肃是西北地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兼备的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亚、西亚的重要交通枢纽、邮电通讯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陇海、兰新、包兰、兰青4条铁路干线和国家四大主干光缆在此交汇,312、212、109、310等10条国道主干线在省内纵横交错,4条输油管道、5条输气管道主干线通过甘肃境内,以兰州中川机场为中心,敦煌、嘉峪关、庆阳、夏河等覆盖大部分市州的支线机场为触角的航空网络正在形成。今后几年,随着兰渝铁路、兰成铁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兰州枢纽编组站、兰州新客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的建设完成,以及公路、航空建设力度的加大,甘肃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进一步完善,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要冲和物流集散地位更加突出,必将成为西北地区物资商品的后勤保障、实物配送的重要物流枢纽。
3.产业体系优势。甘肃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轻纺食品、国防军工等为主的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几年来,甘肃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等新型能源产业,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10兆瓦光伏发电基地,由此带动电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原材料供应与产品生产形成了对工业物流的强大需求。同时,甘肃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种子产区、第三大马铃薯产区和五大牧区之一,也是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和高原夏菜、瓜果、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基地,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
表3: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表4: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三、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围绕“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一主五副、两大重要节点”(“一主”即建设兰州西北区域物流中心;“五副”即建设酒嘉、天水、平庆、金武、张掖地区性物流中心;“两大重要节点”即建设临夏、陇西物流节点)物流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强化基础为手段,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努力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国际化,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服务高效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形成区域分工合理、重点突出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促成物流业与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发挥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培育和扶持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尤其是骨干龙头企业创新物流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坚持开发开放与整合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共谋发展,培育一批物流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建立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进的物流服务体系。
3.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积极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打造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集聚区,重点发展有色冶金、煤炭、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物流,重点建设物流节点城市、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城乡配送系统。
4.坚持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加大“上争”、“外引”、“自融”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强度,加强物流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各类物流企业积极向采购、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物流金融等领域拓展,推动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终端的设施共享和功能互补。
5.坚持服务发展与壮大自身相结合。结合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服务于构建“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格局和“一带三区”为主体的农业格局,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支持物流企业全面参与相关行业、相关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转变,形成物流业与我省重要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打造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集聚区,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信息、物流政策三大平台,实施九大物流工程,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服务西部、辐射中亚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1.阶段目标。
——到2013年,初步形成以物流园区和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为核心,以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配套,以城市配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现代化物流空间体系框架,实现甘肃既有物流资源整合的突破。
——到2015年,基本建成服务高效、快捷、优质的现代物流体系,并将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物流节点,提高物流业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业发展水平达到国内平均、西部领先水平。
2.预期指标。
——力争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物流增加值由2010年的286.4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00亿元。
——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使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18.5%下降到2015年的15%以下。
——力争到2015年底,经营规模10亿元以上物流企业集团达到5家左右,1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超过10家,5000万元以上物流企业超过30家;达到国家3A级标准的物流企业不少于30家,4A级物流企业不少于20家,5A级物流企业达到10家;建成15个大型物流园区,创建国家两业联动试点单位10家,国家物流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企业30家。公共物流区处理的货物量占全社会货物处理量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物流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
3.城市配送工程。调整优化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完善城市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支持发展专业化物流,加快建立食品、药品、蔬菜、日用消费品、图书、建材、鲜活冷链等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培育专业商贸物流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系统,整合商贸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提高运转效率;优化邮政服务网络资源,提升城市与农村、商贸与工业相结合的现代邮政物流服务水平;支持和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加快发展城市居民重要消费品连锁配送服务,发展小批量、多频次、时效性强的直接配送、“门到门”配送;积极推广放心主食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统一的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政府帮助其优化整合市场,取缔不符合规定的加工窝点,确保广大居民能吃上放心主食;加快建立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制定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省的应急物流保障系统,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提高危机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物流集聚区和交通枢纽,加快大宗商品物流系统建设,形成若干个如粮食、煤炭、化肥、棉花、矿产品、农产品、钢材、机电、建材、机械装备等物流系统。积极支持大宗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与物流方式的创新,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与品牌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贸易方式;支持流通企业发展销售和物流网络,鼓励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现代物流方式,减少仓储运输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加强大宗商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加工机械、装卸设备和运输车辆等。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农资连锁经营、农副产品流通三大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构建连接城乡、双向流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和改造一批物流中心、专业市场、连锁网点,组建一批大型农资流通企业,扩建一批县域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和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区域性配送中心为支撑、遍布乡村的放心店为终端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引导生产与流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改进企业现有业务流程,将企业的物流资产、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分离出来,实现原料采购、供应、销售、运输、仓储等一体化运作,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开展社会化物流服务,以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积极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制造企业合作,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或与制造企业共同组建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6.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做好物流标准化的协调和组织工作,按照国家标准,尽快研究制定适应我省物流业发展需要,与国际、国内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促进各种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标准协调一致。鼓励企业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推广应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化试点工作。鼓励物流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以物流的标准化促进物流的现代化。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和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
7.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鼓励城市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支持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实现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8.物流科技攻关工程。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适时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集装箱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车、重型载货汽车、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等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鼓励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智能标签、立体仓库、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物流技术设备,提高物流技术装备水平。
9.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调。
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的甘肃省现代物流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物流资源整合、产业布局和跨区域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本规划的实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并加强指导和监督,努力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投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要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人才培养、物流科技研发和物流基础性工作,通过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库,设立“甘肃省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设施和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在中央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面对重点物流项目的扶持政策,对采用物流信息系统、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的,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科技创新资金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部门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时,对纳入规划的物流重点项目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可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对政府供应的物流用地,应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依法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方式出让。积极支持利用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建设物流设施或提供物流服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应按规定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出让收入依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税务部门要抓紧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既要促进物流企业集约使用土地,又要满足大宗商品实际物流需要。铁路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对于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物流园区、工业企业物流设施,需要与铁路接轨的,应当积极支持,在接轨政策和运力计划安排上给予倾斜;要积极支持工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改造提升现有铁路专用线资源,鼓励企业发展战略平台,实现铁路和地方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三)改善经营环境。
完善物流法规政策体系,制定物流配送车辆通行便利措施和降低物流企业规费负担的政策,积极清理向货运车辆收取的各种费用,严禁违规对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评比。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加大对高速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撤并不合理的收费站点,逐步降低偏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提高车辆通行效率,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加快研究制定城市配送管理办法,有效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和交易规则,规范经营行为,清理和废止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规定,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改进资质审批管理方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行为,倡导合法诚信经营,创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创新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外引内联,鼓励不同所有制投资者,尤其是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物流项目的建设和发展物流企业,把物流业发展的立足点放在鼓励民营、吸引民(外)资、利用民力、发展民企上。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搭建物流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物流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扩大开放与合作。
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物流管理的条块分割,加速我省物流业国际化进程。合理规划全省陆路航空口岸布局,改善口岸通关管理,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强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
(六)积极培育和引进物流人才。
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支持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通过开展物流工程和管理的本科教育等方式加强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深化物流领域方面的课题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努力培养物流经营管理与技术开发人才,拓宽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现有物流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计划地对现有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加强商贸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实施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我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七)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物流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物流协会的整合和建设,引导协会履行服务、自律和协调职能,发挥协会在规划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促进物流行业规范自律,推动物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