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旅游业成绩显著

“十一五”是陕西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在全国的排名不断前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十二五”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旅游行业紧抓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要素为目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宗旨,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大力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克服了特大地震、金融危机、甲型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旅游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素质大幅提升,旅游业在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旅游经济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212.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0.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和17.8%;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1435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9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1%和23.7%;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83.9亿元,年均增长22.7%,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表一 2006-2010年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概况一览表

前瞻经济学人

表二 2006-2010年陕西省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分析图

前瞻经济学人

表三 2006-2010年陕西省国内旅游人数、收入分析图

前瞻经济学人

(二)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突出显现。

1、旅游规模快速壮大

“十一五”期间,政府引导资金、社会建设资金投入大幅增加,推动全省旅游业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全省旅游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35.3亿元。其中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投入旅游业达到167.9亿元,社会投资367.4亿元。全省旅游星级饭店达354家、旅行社610家、A级景区101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

2、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品从偏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一般利用转变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地区结构、品类结构、档次结构日趋合理的全省旅游产品体系业已形成。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省级公路、农村公路、旅游专用公路联线成网的立体交通体系。全省铁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均比“十五”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水、通电、通讯等设施都有较大提升,对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4、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稳步发展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的促销方针,以强化市场促销、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旅游客源为目标,统筹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大策划、大推介、大营销不断掀起宣传促销的高潮。欧美、日韩、东南亚客源市场得到了巩固,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客源市场得到了拓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和周边省份成为全省国内旅游的主体市场。卓有成效的宣传促销为“十一五”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客源保障。

5、保障体系全面进步

以建设诚信体系为目标,大力强化依法治旅工作,旅游行政管理能力不断进步。旅游、公安、工商、卫生、质监、物价等部门联合执法能力不断增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6、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批服务标兵、服务明星和先进单位,行业形象进一步改善。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旅游业的形象进一步树立,地位进一步增强,影响进一步扩大,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

(一)科学发展是旅游业发展中应始终坚持不渝的指导方针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兼顾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突出人文关怀,旅游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二)政府主导是旅游业发展的可靠保证

旅游业正处在市场培育期,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在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上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支持,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三)服务大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服务大局,拓宽旅游业发展道路,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旅游业民间外交、拉动内需、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作用,既有力地服务了大局,又为旅游业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 改革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不断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大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推动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旅游业才能经受住各种危机和考验,不断成长壮大。

三、“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旅游体制创新不足

旅游管理体制存在不顺现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企业运行机制不活,旅游开发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二)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商品等产业要素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经济效益一般,行业整体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旅游发展保障不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有力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背景

“十二五”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强力推进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旅游业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的举办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体系,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全面规划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长,旅游消费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旅游持续较快发展具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全省高速交通等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将为旅游业提供更加稳固的发展基础。

三、“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与旅游者对高品质旅游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旅游市场经营秩序与旅游业大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等都对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构成挑战。

第三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建点、联网、配套为基本思路,以优化结构、创新产品、提质增效为发展主线,以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有力抓手,以大力拓展旅游市场为重点,以实施保障措施为支撑,推进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十二五”期末把旅游业基本建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加强旅游业同其它产业的融合,彰显“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整体形象。2015年,全省接待旅游者30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5%,旅游业总收入2500亿元,年均增长20.5%;入境旅游人数400万人次,年均增长13.5%,旅游外汇收入22亿美元,年均增长16.6%;国内旅游人数29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5.6%,国内旅游收入23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8%。

表四 2011-2015年陕西省旅游业规划经济指标

前瞻经济学人

第五章 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一、开发思路

以“人文陕西,山水秦岭”为主题,坚持打牢基础,提升水平,完善结构,全面发展,加速推进旅游强省建设。

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坚持开放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思路,坚持深入挖掘提升历史人文旅游产品与坚持大力开发建设自然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主角,大集团运作,大资金投入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模式,以建立完善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吸引物体系为目标,以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为重点,推动全省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力将法门寺文化景区、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西安城墙、金丝峡和长青-华阳等建设成为国家5A景区,到“十二五”末,全省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10家。

(一) 历史文化旅游

“十二五”期间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示文化精粹,进一步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为重点,继续巩固、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黄帝陵、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法门寺、乾陵、韩城文化旅游区、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旅游区等传统优势旅游产品,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优化建设,完善产业链,打造品牌旅游区。加大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楼观道文化展示区、汉长安城遗址、照金-香山、药王山等新建在建旅游产品的建设力度,力争建设成几个有国际影响力,管理一流,能进入5A级景区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在“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自然观光旅游

以大秦岭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为核心,以精品项目建设为抓手,在大力加强大秦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华山、少华山、骊山、太平、太白山、黎坪、长青-华阳、瀛湖、南宫山、燕翔洞、牛背梁、金丝峡、壶口瀑布等一批风景优美、生态环保、管理服务一流的高等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合阳黄河湿地、朱雀、秦岭国家植物园、仲山生态公园、天台山(宝鸡)、凤县生态旅游区、关山草原、紫柏山、天汉水城、中坝峡谷、天华山、柞水溶洞、木王、天竺山、乾坤湾、红碱淖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增强全省旅游发展后劲,推动全省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 商务会展旅游

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平台,重点开发建设西安的会展旅游,增加会展数量,完善会展设施,健全会展服务机构,提高会展服务水平,把西安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宝鸡、咸阳、延安、榆林、汉中、杨凌示范区加大会展旅游开发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全省比较完善的商务会展旅游体系。

继续大力开发建设节庆旅游产品,以黄帝陵祭祖、法门寺文化旅游节、玉华宫冰雪节、安康龙舟节等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节庆活动为龙头,各市都要围绕本市的文化特色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打造节庆旅游产品,切实做到全省各市节庆活动增规模、上档次、扩影响、出品牌。西安、延安、汉中等市应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或全国知名度的旅游节庆产品。

(四) 休闲度假旅游

坚持又好又快的开发建设指导思想,在“十一五”建设基础上,加快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完善、提升休闲度假功能,依托大秦岭山水、温泉、冰雪等资源打造临潼度假区、华山度假区、太白山度假区、咸阳温泉度假区、汉中温泉度假区、东汤峪度假区、安康汉江度假区、玉华宫滑雪场、牧护关滑雪场等一批各类档次、别具特色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五) 康体养生旅游

康体养生旅游与人们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一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与康体养生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源,积极开发康体养生旅游产品。陕南三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实现药品、保健品、食品初级原料向旅游产品的转换,实现与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产品的融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康体养生旅游产品链条;咸阳加强康体养生城市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国知名的康体养生城;铜川充分利用药王山药王文化,打造具有一定影响的康体养生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发展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利用全省丰富的自然山水和文化资源,着力开发建设体育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太白山国际登山赛等体育旅游产品。同时,要开发建设多样性、能够为广大普通旅游者参与的登山、自行车、滑雪、狩猎等专项体育旅游产品。

(六)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十二五”期间依然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紧抓红色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坚持突出特色,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创新红色旅游展示手段,努力打造提升延安革命纪念地系列景区、西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川陕革命纪念馆、马栏革命旧址、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渭华起义纪念馆、榆林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宝鸡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陕南红军革命根据地系列景区、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产品,使红色旅游成为全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9000万人次,收入760亿元。

(七) 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以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旅游名镇、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以西安为核心,构建秦岭北麓、千里汉江、秦晋大峡谷三大乡村旅游带,力争2015年全省旅游名镇达到40个,旅游名村达到200个,星级“农家乐”达到2万家,使乡村旅游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