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钢铁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钢铁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产业,在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省钢铁产业形成了三大重点企业、三个精品基地,并拥有一批优势产品。全行业粗钢产能2010年底达到3320万吨,龙头企业的领跑优势愈发明显。“十一五“期间,新钢通过300万吨薄板和160万吨中板线改造项目、萍钢通过180万吨中厚板等项目均实现产能接近1000万吨;方大特钢(原南钢)通过60万吨高速线材及大盘卷改造工程和4万吨钢板弹簧生产线扩建项目,产能达到330万吨,形成了以新钢为依托的船用钢、电工钢、金属制品精品基地,以方大特钢为依托的汽车弹簧钢、轴承钢、易切削钢精品基地,以萍钢为依托的优质线材、螺纹钢建筑钢材精品基地。

(二)“十一五”期间行业发展主要成效

1、主要产品产量实现翻番。2010年粗钢、钢材产量均接近2000万吨大关。生铁、粗钢、成品钢材的年产量由2005年的820万吨、963万吨和1018万吨分别增长到2010年的1743万吨、1927万吨和1902万吨,分别增长了1.13倍、1.00倍和0.87倍,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6.33%、14.87%和13.34%。粗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2.76%上升到2010年的3.09%,全国各省市区排位由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

2、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1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51亿元,利税总额60亿元,利润总额34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0.98倍、2.09倍、1.36倍和3.02倍,年平均分别增长14.64%、25.31%、18.74%和32.08%。

3、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行业投资总额超300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3倍,沿江产能由2005年3%提升到20%;板、管、带材得到快速增长,至2010年底,板材产量66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292%;板带管比达到30%,比2005年的实际比重分别提高11个百分点;造船板产量达到170万吨,是2005年的2.7倍。新钢公司造船用钢板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1.19%,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方大特钢汽车弹簧扁钢全国市场占有率43%,稳居全国第1位;新华金属制品钢绞线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4、兼并重组做强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成效,产业集中度跃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我省为了做强龙头企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积极促进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规模前三家重点钢企均进行了重组: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重组了九江钢厂,辽宁方大集团兼并南钢成立方大特钢;洪都钢厂和乌石山铁矿并入新钢成立新钢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这三家重点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已达到96.7%,产业集中度处在全国前列。

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钢铁行业始终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利用余压、富余煤气、蒸汽等能源发电,企业自发电量从无到有、自发电比例不断提高,重点钢铁企业均实现了“负能炼钢”,全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全行业自发电量达16亿千瓦时,是2005年的7倍,可创效约7亿元,节约标准煤199万吨、减少温室气体CO2排放量213万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沿江区位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钢铁工业为内陆型布局,萍钢、新钢、方大特钢三大企业沿浙赣线东西一字型摆开,给交通运输、原材料供给以及环保和城市容量造成很大制约;近年来,虽然萍钢已在九江布局,但我省沿江产能占全省总产能的比重还不到四分之一,如何加快沿江钢铁产业基地的发展是当前我省钢铁工业的发展重点。

2、企业兼并重组任重道远,企业规模离进入国家前列还有距离。虽然近几年来,我省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优化升级仍然制约行业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我省钢铁企业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钢铁集团,从而进入国家层面扶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任务。

3、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资源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2010年,全省生铁产量1800万吨,消耗铁矿石3000万吨。全省自产铁矿石880万吨,即使全部供应给本省钢铁企业,对外(国外、省外)的依存度仍超过了70%,其中进口铁矿石占铁矿石消耗总量的比重达到60%。到2015年生铁产量将达到2500万吨,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将进一步增大。

4、附加值低的产品比重偏高,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成品钢材中附加值较低的棒、线、型材占45%,优特钢的比例仅为15%,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应用相对滞后,钢材品种不全、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面临的形势

1、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有利的方面看,一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已初显成效,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国际贸易量和投资呈现恢复性增长,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总体经济环境逐步好转。二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三是国家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四是我省钢铁企业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危机意识普遍增强。这些都将对今后我省钢铁工业的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我省钢铁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一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消除,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二是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一时难以根本改变,钢材价格很难大幅回升,企业盈利水平面临挑战。三是铁矿、煤、电、油、水等原燃料价格和物流成本均呈上涨趋势,钢铁生产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大。四是我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做强我省钢铁产业将面临挑战和考验。五是我国钢材期货的推出,造成钢材市场价格由“供需”因素决定变成由“供需”和“市场预期”双重因素决定,这对生产企业的营销能力、市场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政策环境。当前,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铁矿石流通秩序混乱、资源环保压力加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2010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要求钢铁工业坚决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切实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推进国内铁矿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工信部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钢铁产业的政策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核心。

3、发展趋势。国家鼓励重点开发薄规格高强度轿车用钢、高速铁路用钢、火电用P92级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核电用特厚钢板和特种不锈钢、高档精密合金薄板带、X100级管线钢等关键钢材品种生产和应用。全面推广干熄焦、煤气回收及综合利用、烧结余热利用、压差发电、转炉负能炼钢、蓄热式加热炉、高炉及转炉渣利用等技术。推广使用400MPa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等节能高效钢材,力争到2015年比重超过80%。支持和鼓励钢铁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体,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出到2015年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比重的45%。

二、“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重点进一步向调整结构、优化品种、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变,大力推进钢铁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我省特色的高性能优质钢铁新材料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把握产品的定位,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2、坚持重大项目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冶金工业,通过重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推进产业升级。

3、坚持优化布局与充分发挥优势相结合。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分布等条件,发展特色产品,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4、坚持优化资源配置与节能减排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走出去”开发利用周边资源;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切实提高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我省钢铁工业发展成在数量、质量、品种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产业。

(一)总体目标

实现“两个翻番”、“一个突破”、“全国排位前移两位”:

1、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至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36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60亿元,分别增长101%、105 %、167%,比2010年翻一番。

2、十二五末,粗钢产量突破3000万吨,比2010年增加1000万吨,全国排位由2010的第10位前移至第8位。生产生铁2500万吨、成品钢材3000万吨。全省形成两家产能超千万吨级,具有国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并推动产能规模超2000万吨的江西特大钢铁联合企业集团成立;板管带材比重达60%以上;能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三年强攻,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至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在2009年(即主营业务收入825亿元,利税总额55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翻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其中新钢、萍钢、方大特钢分别为400、 500、 150亿元;新余、萍乡、九江市除三大钢企分别为450、100、100亿元),增长106%;实现利税总额120亿元,增长118%;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增长105%。

(二)年度实现目标

1、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60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

2、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00亿元、利税总额120亿元。

3、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50亿元、利税总额135亿元。

4、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利税总额145亿元。

5、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60亿元、利税总额160亿元。

(三)优化升级目标

1、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在长江沿岸形成千万吨级钢铁基地,沿江钢铁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例从2010年22%提高到40%以上,达到国家的要求。

2、技术水平。重点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全部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主要重点企业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行业整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3、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在继续保持船用钢板、汽车扁钢、钢绞线等优势产品的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同时,重点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400MPa及以上高强度螺纹钢筋使用比例达到80%以上,达到国家的要求。

4、节能减排。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570千克标准煤,低于国家580千克标准煤的要求;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4吨,水重复利用率96%以上,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1.0千克,均达到国家相关要求;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四、“十二五” 产业发展重点

“十二五”我省钢铁产业要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优化升级为主线,在调整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通过建设“五个钢铁基地”、发展“六大产业链”,加大金属新材料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优化产业布局

1、建设九江新型钢铁工业基地。充分考虑九江基地的区位优势和特点以及我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代表国内一流水平的生产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在九江湖口建设全国最大的船板生产基地,并形成千万吨级的新型钢铁产业基地。利用我省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以多种所有制成份合力推动,形成联合发力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省内重点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成立江西钢铁集团公司,在九江湖口建设新型钢铁基地。通过建设九江新型钢铁工业基地,置换产能1000万吨,新增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利税新增40亿元,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钢铁行业主要发展平台和增长极。

2、建设新余良山特钢产业基地。围绕国家稀缺、我省空白、市场急需的产品,以新余良山钢铁工业基地为基础,鼓励中小钢铁企业开发特色产品,向金属制品和铸锻产品机械加工制造转型,使特色品种优势更加明显,形成特钢生产和加工产业基地。通过发展特钢和深加工,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利税15亿元,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特钢和深加工主战场和重要经济指标增长点。

3、建设南昌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生产基地。依托方大特钢的优势,开发高性能弹簧钢、齿轮钢和轴承钢,实施“普转优、优转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做大弹簧扁钢和弹扁→板簧,打造钢铁冶炼→汽车零部件用钢→汽车零部件优势产业链,建成国内汽车零部件用钢和汽车零部件精品生产基地,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弹簧扁钢生产基地。弹簧扁钢由2010年的8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4、建设萍乡安源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鑫镍鑫镍及镍铬合金项目,延伸不锈钢产业链;依托萍钢的安钢、萍特钢铁及金桥焊材,以推进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打造金属新材料产业品牌为重点,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力争形成企业实力强、产品质量高、配套体系优、市场份额多、土地利用集约化高的生态环保型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着力把安源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通过发展金属新材料,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利税20亿元,成为十二五期间发展金属新材料主要集聚区和金属新材料经济指标主要增长点。

5、建设短流程炼钢示范基地。依托省内现有的短流程炼钢企业,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废钢铁的综合利用,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使现有的短流程炼钢企业,达到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保持稳定增长,到2015年粗钢产量达到200-300万吨炼钢产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150亿元,利税10亿元,引导和促进短流程炼钢企业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品结构

1、重点延伸六大产业链。依托现有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延伸六大产链:以方大特钢汽车配件产业和新钢300万吨薄板项目为基础,发展宽幅冷热轧薄板,进一步完善、延伸汽车、家电用钢产业链;以新钢、萍钢九江分公司中厚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船板和大线能量焊接船板,延伸造船用钢产业链;以新钢的压力容器用钢生产线、洪钢的无缝钢管生产线为基础,加快发展核电用钢、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合金无缝钢管,延伸高压锅炉等压力容器用钢产业链;以新余良山特钢产业基地为基础,发展生产轴承、齿轮、工模具、耐热、耐冷、耐腐蚀等特种钢材,延伸汽车、机械装备用钢产业链;以新华金属制品、奥盛(九江)电线电缆公司的钢绞线生产线为基础,发展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延伸金属制品产业链;以新钢与中冶南方合作的硅钢项目为基础,发展无取向硅钢、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延伸输变电、电机、家电用钢产业链。通过延伸六大产业链,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利税35亿元。

2、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厚板、汽车弹簧、优质螺纹钢等产品的生产比重,从2010年的16.28%、 3.8%、8.55%提高到2015年的26.67%、4.2%、12.0%,继续保持船板、锅炉容器板、钢绞线等产量及市场占有率的全国领先水平,使其产量从2010年170万吨、30万吨、20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350万吨、50万吨、40万吨,分别增长106%、67%、100%;继续保持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力争海洋平台用钢、合金容器用钢、核电用钢、耐磨钢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以上,进入全国领先。

3、发展以优特钢材为主的金属新材料。利用新钢集团公司、萍钢实业公司、方大特钢和安源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优势基础,发展新型高性能低合金钢、合金钢材料和特种用途钢丝及钢丝绳等高技术新材料。主要抓好新钢与中冶南方的硅钢项目的达产达标和新钢的冷轧薄板项目,推进以江西攀森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研的无焦冶炼、低碳排放、低耗能等多元素综合利用的红土镍矿冶炼项目,大力发展镍基合金钢、高镍合金钢、镍基合金、镍铬合金等高新镍基材料。使金属新材料从2010年占钢铁总量的5%提高到2015年10%,新增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利税15亿元。

4、发展节能高效钢材,提升产品档次。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紧固件用冷墩钢、制绳、PC钢丝及钢绞线用硬线、焊条及焊丝用线材,弹簧钢及轴承钢等高级线材品种。重点开发高强在线软化处理的高性能冷镦钢,以汽车轻量化为目的的高屈服强度、高疲劳强度的非调质钢等。着重开发合金钢、高级碳素钢等高性能级别的大型棒材,满足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的需求。重点发展细晶热轧钢筋、多种微合金化方法生产高强度建筑用钢品种;开发高层建筑、立交桥、大跨度的厂房、地下管桩等需要的强度更高的热轧钢筋、功能性钢筋,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和建筑用高强度盘条及其它专用盘条。

(三)提高绿色制造水平

1、开发应用流程高效化工艺技术,实现企业生产要素运行效率的最大化。重点研究生产装备安全、高效、长寿命、稳定运行的系统技术;开发洁净工艺流程集成技术;新一代板材制造工艺流程、工艺控制和产品开发的成套技术。

2、开发应用重点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新一代汽车用钢关键工艺技术、无取向冷轧硅钢轧制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新型高速车轮及重载车轮材料及关键技术、高强度耐候铁道用钢的关键技术、管线钢的生产技术、海洋用耐海水腐蚀高强度钢关键生产技术、高性能冷墩钢研究与开发技术、机械装备制造用钢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高效节材型建筑用钢的技术、大口径无缝厚壁钢管和石油裂化装置专用管生产技术、高强、抗蚀金属(钢铁)制品生产技术等。

3、研究开发新一代钢铁材料生产技术。通过产、学、研及与用户的合作,实施金属材料的重大专项攻关项目。不断开发适应建筑、汽车、家电、铁道、电力、电子、石化、造船、机械等行业需求的产品,开发适应新一代高洁净度、超细晶、特殊功能要求的钢铁新材料的生产技术。

(四)推进节能减排

1、提高能源利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新建设项目的节能评估与审查。支持企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推进节能服务机构对企业进行节能诊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使风机、水泵、变频器等节能产品应用于生产过程。

2、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和改进能源管理中心,整合企业内部能源管理,建立以能源管理中心为核心的能源管理体系。在新钢建立能源管理中心的基础上,力争萍钢、方大特钢至2015年启动和建成能源管理中心,

3、推广应用可循环工艺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在现有钢铁企业建设中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技术、烧结余热利用技术、烧结烟气脱硫技术、高炉和烧结工序系统工艺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干法除尘技术、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回收利用技术、铸轧一体化技术、综合能源管理技术。

五、主要政策措施

1、抓好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升级。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好项目规划,使项目建设方案体现布局优化、设备先进、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高效和循环使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目标。将重大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加强服务和调度,优先解决土地指标、环境容量、资源、审批、资金等方面的问题。重点抓好和建设年产1000万吨九江新型钢铁基地项目,力争2015年前项目基本建成,形成增量600万吨。

2、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以国家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方向为指导,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争取国家包括节能灯专项资金,以多种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对研发和采用节能低碳技术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坚决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5000千伏安以下铁合金矿热炉。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严格监管,确保落后装备就地淘汰,严禁擅自扩容改造、异地转移或挪作他用,按时按量完成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任务。参照中央财政奖励办法,建议财政部门在预算内资金中,加大对钢铁落后产能淘汰的奖励力度,鼓励企业按期完成淘汰任务;引导应淘汰落后产能的钢铁企业转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00万吨。

3、推进联合重组,做强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平等自愿、政府引导、先省内后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原则,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支持和推进重点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规模处于国内前10位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在重组的基础上,采取世界领先的新技术、新工艺逐步在九江沿江打造以节能为重点的千万吨级新型钢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船板生产基地,力争沿江钢铁产能占全省产能的比重达到40%以上,使产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支持和引导省内短流程炼钢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力争形成1-2家百万吨级以上短流程炼钢企业集团。

4、强化企业管理。鼓励企业加大对管理创新的投入,广泛依靠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力量,探索适合我省钢铁工业发展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论,推广取得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发挥企业的主导型和能动性,强化创新成果的示范作用。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勘探研发投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指导,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和技术合作,独资或合资办矿。加大国内找矿和勘探力度,增加可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进一步加快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推进资源合理有序开发,依靠科技进步,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难采选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6、拓宽投融资渠道,保障规划实施。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动企业上市、再融资等办法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充分发挥现有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等多种方式解决融资问题,为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建议省财政资金对规划内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期利息给予适当补助。

7、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大力推进省内钢铁产品在省内的使用和延伸加工。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钢铁行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倡导省内钢铁用户、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建筑优先选用省内优质产品,促进本省产品销售。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争资源、压价格、扰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优化市场环境。

六、“十二五” 发展的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江西冶金(钢铁)行业拟实施的重大项目

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前瞻经济学人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