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投资盛筵将启 14省计划投资额已超15万亿
截至2月2日,已公布投资计划的14个省份重点项目投资总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元。目前的计划投资总额比去年全国财政收入总额14万亿还多1万亿元,约为2014年GDP总额的四分之一。如此巨大的投资计划,具体怎么运作?能否体现市场的作用?会不会加重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地方政府投资计划总规模已达15万亿
2月2日,四川公布了其高达3万亿的投资计划,至此,已有14个省市公布了2015年的投资计划,总规模已高达15万亿。如此巨大规模的投资,对于经济来说当然是一个刺激。但是,对于已经迈向转型升级版的中国经济,这那么大的投资自然不能重弹2008年的“四万亿”的老调,必须体现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消息,各省今年不约而同地将交通、能源、农林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显然,投资重点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不少省份大举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政府投资,并不是这一政策目标实现的充分条件。投资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政府投资能不能撬动市场对这些产业的投资和消费,才是这些产业能不能具备自生能力并且实现长久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个产业一旦脱离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投资倾斜就不能盈利,那么这样的产业不过是在挤占财政资源,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即使它是朝阳产业,也不能照亮它自己的经济前景。
那么政府投资应该如何是好?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曾撰文道,政府插手从来都不是高科技和健康市场的必须。政府的工作重点还应在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而不应去“主导”这些产业。政府主导高科技行业,成功,那是侥幸,失败,那是常态。
不过,即使体现了转型升级的战略并且采用了正确的投资方式,这么大的投资规模仍然有一丝隐忧潜伏其中。2014年截至4月所公布的地方政府投资计划也不过10万亿元,相比之下,今年的投资规模确实不容小觑。中国正处于去杠杆的经济周期,信贷与GDP之比已经处于高位,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问题还没淡出审计署和公众的视线,现在又要推大规模投资,这从经济运行风险的角度来说真的安全吗?这个问题,需等到投资计划具体细节出台才可推测,不过,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地方增大投资规模有其必然性。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