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高铁引战火 高铁争夺战频现为哪般?

祝雨清

自去年9月起,围绕郑万高铁的河南段的站点究竟设在邓州还是在新野,两地展开了至今已持续半年之久的“高铁争夺战”。“争路运动”近年来在全国高发,邓州和新野并非个例。各地争夺高铁究竟有何缘由?跑资金,争项目怎么就成了地方政府的必修课?这究竟苦了谁,好了谁?

高铁争夺战频现

各路戏码轮番上映:近期湖南省邵阳市和娄底市之间沪昆高铁争夺战博人眼球,十万邵阳群众群情激奋“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落后边远地区则上演“苦情戏”, “高铁对发达地区锦上添花,对交通穷县雪中送炭”之类横幅标语极尽悲戚自怜之情;“公关战”戏路也甚为精彩,一些地方官员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拜会中央部委,奔走九州万方,只为影响高铁规划。

高铁作为重要的交通资源,对于沿线站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高铁线路对于人才、物资,资金有着巨大的聚集作用。那些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地区建了高铁站之后,周边楼盘拔地而起,公交线路也开始汇集于此,购物中心和商城纷纷入驻……这一切在百姓看来是就业与收入,在商家看来是利润与机会,在政府看来是税收与政绩。如此“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资源谁愿意拱手让人,各地高铁争夺战背后的利益驱动够强劲。

但是,动用巨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高铁难道只应该考虑这种种利益驱动?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思路,任凭各方利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显然不是配置高铁这种珍贵资源的科学办法。而且,这种”游说“式的规划方式,无疑将给具有规划高铁权力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带来寻租的空间,可能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地方官员将争取高铁”落户“本地当成最高任务,不仅使得地方官员东奔西走,精疲力尽;也不利于他们正常开展其他工作,扭曲了政府本身的职能。

那么,高铁到底要如何规划?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不能谋一世者不能谋一时。不把高铁规划放在区域经济战略的这盘大棋之中考虑,不把当前高铁站点的设置放在未来市场的反应之中去规划,那么只会造成建造成本的沉没。不少地方的高铁新城沦为“鬼城”,就是高铁建设缺乏规划性的后果。高铁规划一旦违背了地方实际发展状况与市场规律,高铁不但不会给地方带来税收,还会加重地方债务,挤占改善民生的财政资源,并且使得旅客不得不花长时间转大巴——因为高铁站普遍离城区很远。

笔者一年前曾就高铁规划问题采访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兰宗敏。他当时提到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根据该理论,那些有着更广阔本地市场的城市也更容易吸引资源,生产也更加繁荣。其实高铁的逻辑或许也在于此:高铁能不能为一个城市带来滚滚红利,决定因素不在高铁本身,而在这个城市是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