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将推土壤修复试点 万亿市场等待撬动

目前我国农村土壤修复仍是一片空白

昨日环保部副部长翟青在国新办记者会上表示,国务院高度重视农地污染问题,今年将组织环保和农业部门制定和实施《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同时在重度污染地区启动一批土壤修复试点项目。我国农地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迟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近年来受到严重威胁,中央不得不痛下决心着手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大气、水和土地是农业生产三大要素。早前国家先后公布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分别投入1.7万亿和2万亿资金。而由于农村土壤修复仍是一片空白,预计未来市场规模接近3万亿元。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4版)》指出,目前,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造成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在农村,修复土壤深度为1层(0.5米),修复1亩土地的费用为19000元(根据实地测算),如果按20世纪末的污染土壤面积1.5亿亩来计算,则所需修复治理费用为28500亿元。

由此可见,如果能撬动农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市场,那么市场容量相当巨大。

不过,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十分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加快实验室技术走向工程现场是改善我国土壤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存在以下抑制因素:

1、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土壤修复行业需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以及经验丰富的人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程化才起步,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有实际经验的人才也极其缺乏。同时,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也非常缺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尽管2006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联合启动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至今仍未公布我国污染场地的相关数据。污染场地基础数据不全以及数据的公开性较差,对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提供的信息较少,抑制了行业的发展。

3、缺乏实用技术的专业设备

土壤修复的专业设备一般较昂贵。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大多采购国外成套设备,购置成本较高,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工程转化,从而抑制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4、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土壤修复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从业公司规模小、良莠不齐,整体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尚未形成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技术标准、市场机制、治理费用标准等都还不完善。由于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缺乏明确的检测、技术等相关标准,导致执法措施缺乏针对性,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