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担保机构路在何方?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是著名的“马太效应”,目前这种现象在担保业盛行,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担保机构生存处境“冰火两重天”。在倒闭频发的担保业,国有商业担保公司与政策性担保公司因背靠实力较强的大股东,受到冲击较少甚至逆势而上,大力蚕食担保市场。民营担保公司则并不走运,他们生于市场化土壤,经受着最无情的市场洗礼。

2013年年末,各地担保监管机构陆续发布了担保行业数据与年审情况。结果并不理想,担保机构继续走衰。目前,担保公司“触礁”大多缘于业务结构中涉及钢材、地产、煤矿等敏感行业,而这些陷于亏损泥沼的公司给担保机构的保证金或反担保措施远远不足以抵偿所有代偿风险,担保公司深受拖累。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四川,广东、北京也出现此类现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北京、浙江两地担保业代偿率分别达到2.20%、2.11%,均创下近年来的新记录。

现在,担保行业的日子愈发不好过。除了卷入敏感行业,担保本身的盈利模式也是亏损之因。一般来说,担保业的主要盈利点是收取2%左右的担保费,但要承担100%的或有责任及连带责任,即用2%的收入覆盖全部代偿风险。结局是,一旦出现风险,担保机构不单亏蚀本金,还将丢掉数倍同类业务的全部收入,甚至资不抵债。

近几年担保行业声誉大不如前,掣肘行业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来发生几例担保违规大案,如“中担”、“华鼎”“创富”等担保公司因违规经营被查,令整个行业声誉受损,全国多地的银行机构迅速切断了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银监会亦发布通知要求警惕“银担合作”风险。要知道,担保机构是介于银行与贷款企业的中间环节,当需要融资的企业找上担保公司,以期借助担保机构的增信功能向银行申请贷款,但若担保机构本身的信用都受到质疑,银行方面自然不会买账,由此给担保行业带来重创。

担保机构左手牵着银行,右手拉着企业,非常适合开展融资中介业务。现在已有民营担保机构进行尝试,撮合成功后收取0.5%至1%的服务费。为改变资金及业务困局,民营担保机构出现了‘依傍’国有资本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不同类型的担保机构,命运也不同。当前,萎靡不振的担保行情给中小型民营担保机构带来较大影响,处于无客户、无新增担保额、无银行合作的“三无”状态。但国有担保机构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业务量却不降反升。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北京国有担保公司业务以40%至50%的速度增长,而民营担保公司业务持续下滑,出现10%左右的负增长。

于是,更多市场份额迅速向政策性担保机构或国有商业担保机构集中。单纯从担保机构的功能来看,若国有商业或政策性担保机构足以满足企业的担保需求,那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一直以来,国有担保机构的保守策略使之对企业担保总是“挑肥拣瘦”,将很多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偏于市场化的民营担保机构反而能够灵活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尽管产生了部分灰色业务,却很好地迎合了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当大量民营担保机构倒下后,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求谁来填补,仅凭政策性或国有担保机构真的够吗? 诚然,适量减少担保机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市场。但任何行业如果没有充分市场竞争势必容易滋生利益交换的行为,因此不能形成国有担保独大的行业格局。

担保业应让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并行发展,但必须分清楚政策性担保机构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界线。一方面大力发展政策性担保机构,辅之财政补贴,使之具备一定的公益性,这是不与民争利的一类担保公司,目的就是以较低成本帮助企业贷款,加强担保公司治理;另一方面鼓励国有商业担保机构、民营担保机构良性竞争,既然是商业路径,就必须让它们在市场环境下自由竞争。考虑到担保业的收益来源较为单一(以2%的担保费为主),若没形成一定规模,公司很难盈利,可适当增加担保业的投资比重与盈利来源,尤其是那些中小商业性担保机构。按照规定,担保公司对外投资比例为20%,可尝试放宽至40%。与此同时,除收取担保费,应允许担保机构通过做融资中介或基金投资等方式拓宽收入来源。

目前,担保机构各有各的活法。国有商业担保机构背靠家底殷实的大股东,获得银行贷款的概率更大,客户也较多。而为改变资金及业务困局,民营担保机构出现了“依傍”国有资本的现象,即加速与国有担保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合作,这种“联姻”能够为民营担保机构争取更多与银行合作的机会,但并非长久之计。

担保机构左手牵着银行,右手拉着企业,非常适合开展融资中介业务。现在已有民营担保机构进行尝试,撮合成功后收取0.5%至1%的服务费。在四川,部分担保机构正朝着基金公司转型,由于掌握资金供求双方的人脉资源,这批担保机构正从被动依靠银行的生存方式向主动募集资金、直接投放给需求方的商业路径转变。

民营担保机构倒闭也好,“傍”国资转型也罢,终归是靠市场的力量。要给担保机构自由竞争与自我消化的时间,不能戴有色眼镜去看待民营担保机构,应一视同仁,让国有、民营担保机构共同发展。

结语:随着“4万亿政策”的退潮和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其数家客户纷纷陷入困境,有多家企业破产倒闭或者老板跑路,民营担保该何去何从,发人深思。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