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觊觎“中国制造”
“2014年制造业将继续回流美国。”美国几巨头2013年的“回家”举动让加拿大《环球邮报》年末作此判断时语气笃定。摩托罗拉去年5月发布了第一款在美国本土组装的智能手机。随后,苹果公司也将其生产一款“美国制造”的计划付诸实践。这种“突然的爱国主义”被美国媒体称作“美国制造2.0”。面对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重新重视,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必须重新审视制造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毕竟,2008年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就在眼前。
美国制造业复苏
关于美国制造业强力复苏的一个最新的有力证据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背书。2013年12月9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国政府已将所持剩余通用公司股票悉数抛售。5年前,奥巴马入主白宫伊始,正是美国制造业的心脏——汽车工业两大巨头通用和克莱斯勒濒临破产边缘之际。奥巴马政府决定施以援手。“今天,我们所下的赌注业已偿清,美国汽车工业归来了。”奥巴马在一份书面声明中这样表示。
2013年12月,美国供应管理协会编制的采购经理指数(PMI)达到57,11月,这个数值为57.3。PMI指数高于50说明制造业活动处于扩张状态,低于50说明制造业活动处于收缩状态。美国制造商正以2011年6月以来最快的速度聘用工人,而新订单飙升至2010年早些时候以来未见的水平。过去3年创造了50万个就业机会的成绩,令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发达国家。这也是美国过去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工厂的工作岗位增加而不是减少。
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制造业正在“回流”。1951年,当美国通用电气设计它的工业园区时,它的野心和这片厂区一样大——通用电气工业园区拥有自己的邮政编码,顶峰时雇用工人2.3万名。但这并没能让通用电气成为雷蒙德·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例外者。然而如今,随着将热水器工厂从中国转至美国,制造盛世的梦想再次在通用电气工业园区展开。
就连长期以来号称在全球范围内替消费者寻找低成本商品的沃尔玛,也宣布今后10年将从美国制造商那里采购500亿美元的商品。“美国制造”正在成为一项运动。甚至有组织名字就叫“倡导回流”,“将制造业带回家”是其口号。
来自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称,在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受访公司中,37%的公司称它们计划或正积极考虑将制造厂从中国迁回美国。“生产回流”已经成为美国媒体上的高频词。该集团高级副总裁哈尔·赛金说,这种趋势至少会持续到2020年,为美国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据估计,届时目前进口产品中的三成将在美国国内制造。
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随着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上涨,中美间的薪酬差距不断缩小。据裕利安怡管理咨询公司经济学家丹·诺斯估计,两国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额将在2015年缩小至每小时7美元。“如果优势只有7美元,就值得考虑留在国内,这意味更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更靠近市场以及更易保持技术。”丹·诺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波士顿咨询集团甚至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美国的纯劳工成本将持平,美国一些州将成为发达国家最廉价的产品制造地。此外,得益于页岩气革命,在美工厂比海外工厂更先享受到低价能源。而且,在美国寻找技术熟练的工人相对而言比在中国劳力低成本地区容易。
有分析人士认为,制造业回归的方向将最终取决于客户需求和产品本身。那些要求更少人力、需求适量的产品,最可能转至美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以及需求量大的商品,则将继续在海外生产。
曾经的“世界工厂”英国,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提出“再工业化”,并将已经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工厂越来越多地再搬回本国。据英国制造商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约有1/7的英国生产商正在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
“337条款”变成了中国条款?
中国制造企业在“出海”时并不完全熟悉当地的市场规则,而且美国监管法规多而细,使得中国企业稍不留神就可能触碰“红线”。去年7月11日,全球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启动337调查,以确认三一重工集团的履带式起重机产品是否侵犯了美国公司的专利权。
“337条款”实为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该节规定,若进口行为存在不正当竞争,并且对美国产业造成侵害,USITC可以应美国国内产业的申请发起调查。而一旦认定某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国内有效的知识产权,USITC将颁布命令采取行政救济措施,可阻止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入美国境内,或禁止已经进口到美国的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进行广告宣传、销售等商业行为。
据统计,在已判决的337调查相关案件中,中国企业的败诉率高达60%,远高于世界平均值26%。而2013年美国共发起337调查42起,涉及中国企业17起,中国居涉案国之首。
“中国制造”的内在危机
据估算,制造业每创造1美元能为经济贡献1.48美元。“长期而言,制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哈佛商学院教授史兆威称。
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3年度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中国继续蝉联榜首,仍是世界上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但美国从第四位升至了第三位,紧随德国之后。
比外在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自己对制造业的态度。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民良在接受重青记者采访时称:“近些年,我们这些研究工业经济的很担忧,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是很好。”
针对国内多地在提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第三产业,周民良称:“多个城市都在提‘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调研中,存在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第三产业,限制制造业的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称,要看到我国正处在或者依然处在工业化的中期,有一些地区甚至工业化的中期都没有达到,所以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和制造业国家,应该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周民良指出:“我国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制造业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优势。我们应该继续巩固这些优势,进一步扩大。”“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场,发挥市场的作用,避免行政力去干涉。”
毫无疑问,现在的中国制造业甚至整个中国经济都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而一旦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被美国刻意制造的各种壁垒打断,前景可能会很不乐观,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一旦半途而废,就会像周民良强调的那样,“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不能抛弃传统的制造业,如果都去发展第三产业,最终可能会导致两头皆空的局面”。要避免这种尴尬,必须让“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良好共存。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