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陷信誉危机

江苏银行擅自将3.2万份客户资料卖给第三方机构,这些资料包含了住宅地址、电话等敏感信息,结果,这样一起恶劣的事件被曝光后,央行上海分行给出的处理仅仅是“通报批评”。

江苏银行并非第一家擅自售卖客户资料的银行,其他大行比如招行、中行都发生过类似事件。

今年年初时,曾有网友爆料称包括建行、交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大量用户数据被盗卖,数量高达数千万,对此,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没有这回事”,不过,他也承认,银行在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确实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他同时表示,“(银行客户资料外泄)在国际国内都不奇怪……保护客户隐私工作要落到实处……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言犹在耳,江苏银行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让人震惊,更让人震惊的是,央行上海分行居然只给出了“通报批评”的处理,这显然有悖于刘行长的讲话精神。

前瞻产业研究院金融分析师武文韬认为,“通报批评”其实就是一种对银行的变相保护,毕竟这无法对江苏银行造成损害,根本发挥不了警示作用,反倒像是鼓励银行继续售卖客户资料。

事件发生后,有人这样说:“银行客户的资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银行的信誉问题越来越值得拷问。”

一直以来,国内银行业给公众的印象都不是很“美好”,一味追求暴利、乱收费层出不穷、漠视客户权益,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很多人肯定都有疑问,银行还有信誉吗?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体现在银行所推出的理财产品上。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是这么规定的: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3.55%,扣除销售管理费率和相关的交易费用后,客户最多能拿到3.25%,不过,如果收益率超过3.55%,超出的部分将全部归为银行的管理费用。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并没有规定产生亏损时如何保障客户利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非常不合理,最后等于是银行拿着客户的钱给自己谋利,不管怎么样都可以旱涝保收,而风险却全压在了客户身上。

事实上,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大多采取忽悠、欺诈的做法,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更无信誉可言。

不用搬出“瑕不掩瑜”说法试图替银行辩护,部分银行的确在某些方面做的不错,但总体上看,它们距离公众的期望还很远,至少,现在很多人对于把钱存在国内银行是否安全已经产生了顾虑,因为曾有许多人遭遇银行卡被克隆盗刷的悲剧,然后银行除了极力撇清干系外无所作为,这样的银行谁能放心?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