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家家贷款 河北承德养鸡户称过半亏损
图示:大型养鸡场
在电影里,美国农场主们别样的农作和生活方式曾让人羡慕不已,今后,类似的“家庭农场”,在我国或将大量出现。
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其中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出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在我国,这更似是种养大户升级版的“家庭农场”,同时又有了新的涵义: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而在一号文件首提之前,“家庭农场”的影子已在国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浮现,但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在现实中仍存在诸多难题。
比如,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自2000年即在河北承德县开始的家庭肉鸡养殖,曾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但现在,农民遇到了议价权被动、贷款门槛提高等问题。此外,在山东聊城,截至2012年底,土地流转量已达60万亩,为建立“家庭农场”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家庭农场”概念如何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如何完善等问题。
近日,记者奔赴河北,对承德当地的规模化养鸡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以求探讨我国“家庭农场”之路。
将肉鸡养殖作为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承德县,如今却闹起了“鸡慌”。
在承德县的官方统计中,目前全县肉鸡饲养能力达到6700万只,遍布全县23个乡镇,178个行政村,3500个肉鸡养殖户,年户均利润2万元。
对于上述数据,承德县的养鸡户持怀疑态度。一位肉鸡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向记者称:“赔钱的不少,占百分之五六十,几乎家家欠贷。”
记者在承德调查发现,自2000年即开始规模化肉鸡养殖的承德县,在“公司+农户”模式下,由一家大型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条上,在饲料、人工、煤电等成本都在上升的情况下,如果肉鸡的收购价格偏低,则很可能造成养殖户的大面积亏损。而养殖户们往往缺乏议价权,同时市场信息的采集上也无法与企业处于对等条件,于是养鸡成了一项风险极高的行当。
现状篇:养殖户称过半亏损三融公司签约户数下降
6年前,在承德县下板城镇搞运输的宋文国,还是决定回老家松树沟养鸡,与他一同回去的,还有经营窗帘店生意的妻子尹艳春。
之所以如此坚定,是因为当时外界所宣传的养鸡的高利润回报率。宋文国说:“当时政府、企业宣传说,一茬鸡就能赚1万多。”
“一个棚一年养5茬,多盖几个鸡棚,一年收入那还了得?”在承德县,打着同样算盘的不只宋文国一人,2008年前后,肉鸡养殖在承德县备受关注。
据河北省农业厅网站2007年9月的相关信息,承德县把发展肉鸡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而在2007年上半年,全县肉鸡出栏量达600万只。
有着10余年养鸡经验的张跃成则表示,2008年可以看作是承德县养鸡的一个分水岭,此前只是小规模养殖,此后鸡棚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承德县域达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守廷表示,2009年建得最多,发展也最快,县里也补点钱,村里有指标,镇也有指标,“县里给下的指标”。
据 《承德日报》2009年11月19日报道,承德县肉鸡饲养量已达3820万只,年带动近3000多个养殖户增收7000多万元,并且以每年1000万只的速度增长。
2009年,当时还在村支书任上的孟凡林开始养鸡,也就是从2009年起,松树沟连续两年被评为满杖子乡养鸡专业村。
“当时是划为养鸡专业村,还有不少奖状呢,但慢慢却都赔得够呛。”孟凡林向记者表示,即便赔钱,但县里、乡里对养鸡依然有任务。
承德县农牧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肉鸡饲养能力达到6700万只,遍布全县23个乡镇,178个行政村,3500个肉鸡养殖户,年户均利润2万元。
然而,养鸡户对上述数字却并不完全认同。张守廷向记者表示,近几年,养鸡赔钱在承德县已经成了常态,“赔钱的不少,占百分之五六十。”
3月19日至22日,记者曾以承包鸡棚养鸡为由,与承德县包括头沟镇、石灰窑乡、孟家院乡、满杖子乡多家养殖户联系,他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养鸡不赚钱,风险太高。
农户陆续选择了退出。如今,承德县的鸡棚不少陷入瘫痪状态。
满杖子乡信用社主任刘志军(音)向记者表示,“我们乡的养鸡户,百分之八九十都停了,就剩一两户了。”
3月21日,记者从承德三融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融公司)合同发放部了解到,此前最多时公司的签约养殖户有800多户,目前则只有四五百户。
而在承德县农牧局的介绍中,“公司+农户”的模式,为当地肉鸡养殖的主要模式,其中起带动作用就是当地的龙头企业——三融公司。
研究员郑宇洁表示:该模式可以看作是我国 “家庭农场”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形式也存在弊端。在卓创资讯肉食鸡分析师胡新凯看来,“公司+农户”的模式,虽然对农户的销售有所保证,但包括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议价空间,更多是由食品企业在掌握。
公司篇:三融把控“一条龙”养殖户利润难保证
4月初,孟凡林的5000只肉鸡就要交货,他心里对能否盈利仍然没底。“一吨料4200块钱,5000只鸡能喂到24~25吨饲料的样子,这茬鸡如果要交到他们那给我合到12万块钱,就挣不了钱了,押金也扣没了,那就真没治了。”
孟凡林所说的他们,指的就是三融公司。承德县农牧局对于养殖中资金解决途径的解释中称:“农户无法解决流动资金的由三融公司垫付,回收毛鸡时扣回。”
三融公司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承德县农牧局向记者提供的资料中提到,除了三融公司外,还有北京大发正大、滦平华都、山东六和、遵化美客等多家公司在承德县发展肉鸡,但占的比例较小,约占全县肉鸡饲养总量的20%。
宋文国2011年上最后一茬鸡时,两棚一共上了将近8千只,他说:“三融的领导也来了,说这茬鸡你能挣到钱了,最少一棚也能挣一万块钱。结果到了交鸡,却赔了两万多。”
石灰窑乡一位三融公司签约户表示:“现在给三融养的,还是赔钱的多,如果一批一批地签合同,出了问题没人管,而签一年5批的合同,即使赔,你也得养。”
胡新凯向记者表示:“如果是养殖户经营不善,不可能普遍都赔钱。肯定是食品企业在定价上存在一定问题。”
“合同养鸡就那样,利润空间在那搁着呢,养得很好了能有5块钱/只的利润,一般情况三四块钱。”三融公司邢经理表示,“公司+农户”就是农户提供鸡舍,公司统一提供鸡苗、饲料、兽药。
承德县在向记者解释“公司+农户”的模式时,亦提到“五统一”发展模式,具体为集肉鸡屠宰、饲料加工、种鸡饲养、雏鸡孵化、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条。
上述石灰窑乡养殖户称:“养一只鸡必须喂8斤料,喂7斤(会)罚你,是不是你在外面用‘黑料’了,超量行,合同上是一条龙,必须全喂三融的。”
胡新凯对记者表示,这是最严格的大合同,就是说用我的苗、料、药,等鸡出来了,给你一个很好的价钱,但是现在食品厂也不好做,而且其中的损耗势必由养殖户来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在肉鸡价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当地饲料价格却由2010年前后的3200元/吨,涨到了现在的4200元/吨上下。
石灰窑乡养殖户表示,有时候公司给的料70%是小麦,应该以玉米为主,现在小麦便宜,每斤比玉米能省两毛钱,“喂玉米长得肯定要快,小麦本身滑肠,鸡吃了不长肉”。
该养殖户表示,现在鸡苗不行,料也不好,空间太小了,挣得少,一只鸡弄好了挣3块钱,弄不好,就两块左右钱,这还要除去自己在煤、电、人工等方面的投入。
“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包括养殖户的利润空间、议价空间,更多是掌握在食品企业手中。”胡新凯说。
承德县农牧局则表示,目前三融公司是直接与农户签订肉鸡饲养合同,一切的手续都是公司和农户直接办理。
然而,对于这种直接合作方式,部分农户甚至有些稀里糊涂。多位三融签约养殖户表示,最终被拉到三融公司的鸡到底有多重,他们也不知道。
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县孟家院乡养鸡协会会长姜桂学则认为,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中,公司掌控着养殖户的利润空间,缺乏一个政府引导、农民自发的中介组织。
中介篇:三融进中介出 养殖户议价角色缺失
“哪个地方都有养得好,养得不好的,这主要看人。一宿一宿地睡觉,不起来看炉子,肯定养不好,这玩意就是个功夫钱。”对于养殖户们反映的亏损问题,三融公司合同部人士称。
对此,张守廷直言:“不可能,老养殖户养鸡都细心着呢,不说别的,以前都还行,怎么就现在不行了呢?”
张守廷所说的以前,是在三融公司成立之前,彼时,当地养殖户多与北京大发正大公司合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承德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正是与来自北京的公司在“公司+农户”模式下的盈利,才促成了后期三融公司的介入。
公开资料显示,承德县合同肉鸡生产始于2000年底,首先是与北京大发正大公司合作,2006年又引资组建了三融公司。
随着一家新企业的组建,养殖户与企业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在一位有着10余年肉鸡养殖经验的农户看来,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是农户与企业直接结算。
一位当地人士向记者表示,2009年肉鸡在承德县迅速做大之际,原本在养殖户与公司之间负责联系的中介,承德县牧兴养殖服务中心悄然退出了。牧兴养殖服务中心的贾姓经理表示,三融公司在进入承德县时,第一个条件就是不要中介。
去年底,承德县农发办主任孟令钧曾表示,由于县内缺乏肉鸡屠宰加工厂,出栏的肉鸡在回收运输过程中死亡率和失重率高,直接降低了养殖户收益。
“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必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孟令钧看来,尽管承德县肉鸡产业规模在不断壮大,但还只限于肉鸡的养殖和毛鸡的出售。
据河北新闻网消息,去年7月13日,河北三融集团投资建设的承德三融食品园开工,该项目选址石灰窑乡河西村,计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25亿元。据悉,承德三融食品园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93亿元,利税8.8亿元,养殖户户均增收3.5万元以上,安排2.3万人就业。
“现在政府推广的力度特别大,就是把肉鸡生产,作为年底各乡镇考核的一个标准,甚至是一票否决。”承德县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向记者称。
在郑宇洁看来,“公司+农户”的模式已可以算作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模式,但这个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有必要在中间加一个中介组织,表现为农民自发形成的合作社组织。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有助于现代农产品(5.77,0.00,0.00%)的增产、销售,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至于合作社能不能发挥具体作用,还很难说。
姜桂学表示,需要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成立农民能做主的协会,“不合理我就不买你的账,不养你的鸡,你企业还能发展吗?”
在一位当地养鸡户看来,正是由于中介的缺失,使承德县的肉鸡养殖如同一场赌局,养殖户就像牌桌上的赌徒,不同的是,一旦没有了本金,他们甚至很难主动退出。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