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暗访华润物美:进场费用名目繁多压榨企业

前瞻经济学人

物美大卖场

今天《经济半小时》继续聚焦中国流通困局,进场费是流通领域的一个老话题,财经频道也曾多次做过报道,近几年来,相关部门也曾多次下发文件通知进行清理整顿,那么如今进场费现状如何呢,近段时间,《经济半小时》的记者在北京部分超市进行了暗访。

一、记者暗访华润物美 进场费用名目繁多

10月25日,《经济半小时》记者随着一名经销商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华润万家超市总部,在这里,来洽谈的商家络绎不绝,在那位经销商引荐下,《经济半小时》记者见到了华润万家超市采购部门的两位工作人员,对于华润万家如何收取费用,工作人员做了介绍。

工作人员:我们有配送中心,我希望到时候,如果我们可以合作的话,你是把货送到我们大仓,当然你送到我们仓,我们再往门店分,这肯定是有物流费用的。

谈到费用,工作人员开始显得谨慎起来,他悄悄透露说,除了物流费用,对于新开展合作的商家,华润万家超市还有其它费用。

工作人员:其它的话,你自己做的话,那咱新建供货商号,包括您的开户,新品立项,等等都要一步步来做,因为你这是从零到有嘛,供应商你要新建,单品也要新建。

工作人员继续介绍说,这里提到的开户、新建等都是一笔笔费用,当《经济半小时》记者询问具体需要多少钱的时候,工作人员表示这是签约的机密,暂时不能透露更详细的数字,但是表示除此之后,还会有好多费用。

工作人员 :中间有好多费用,我们现在没办法把这些签约机密告诉你们,我们有开户费,新品条码费,还有档期的费用,好多好多费用。

工作人员最终也没有透露华润的每笔费用的具体数字,在和《经济半小时》记者交流一会就匆匆离去,在门外,仍然有不少等待洽谈的商户,看得出,华润万家并不缺少供货商,而他们所收的费用也很难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另一家零售企业物美超市总部,供应商洽谈的场面就像是到了招聘会,这是物美的采购部门所在的楼层,每一个小会客厅都人满为患,楼道里也随处可见正在等候的供货商,据了解,这些商家有些是已经进入了物美来续签合同,有些则是来进一步洽谈。

前瞻经济学人

排队等待洽谈的供应商

供货商一 :我进口的进(超市)来了,国产的没有(进来)呢,我也想找他们问问,(但是)不合适,厂家承担那么多不行。

供货商二:我也是新进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你了解他们这的情况吗?

供货商二:也不太了解。

《经济半小时》记者:他费用高不高?

供货商二:我们是外埠的。

《经济半小时》记者:是哪的?

供货商二:河北的,他们每个地方不一样外地费用没有那么高,北京的要高一点。

这位来自河北的家电供货商想进入北京市场,对于物美超市的进场费等费用,他显得很担心。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需要吗?

供货商:有的需要(进场费),各个店不同,不一样。

经过漫长地等待,一位采购部的工作人员接待了《经济半小时》记者一行。对于进场的各项费用,这位工作人员做了一番介绍。

工作人员:我们新品,你要入场,要看你每年的销售是多少,看你在北京市场能铺开多少销售,然后根据销售,根据销售的不同扣点,我们费比在25%以上。

《经济半小时》记者:25%?

工作人员:(点头)是的。

这位工作人员说,根据全年的销售额,除了有销售额25%以上的扣点之外,要想在物美销售,供货商还需要给每一个产品再缴纳费用。

工作人员:然后每一个新品15万。

《经济半小时》记者:就是每一个品种就要15万?

工作人员:是单品,不是品种,这是一个品,这是一个品,所有黑芝麻糊不是这俩,是一只15万。

《经济半小时》记者:这是什么费用?相当于条码费还是什么?

工作人员:对,促销服务费。

《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都不叫条码费了?

工作人员:对。

一种产品的促销服务费就要15万元,那么还有没有其它费用呢,物美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合作后才可能继续深谈,采访只能到此结束。

客观说,虽然有经销商介绍,但由于《经济半小时》记者是生面孔,华润万家和物美的工作人员还是显得很谨慎,并不愿透露过多。实际上,《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两年进场费的收取是愈演愈烈,有的供货商甚至为此不惜把零售商告上了法庭。

二、巨额费用压垮供货商 昔日合作伙伴如今对薄公堂

冯志平,北京市金天坛食品公司经理,从事食品、饮品代理三十年,前几年,在北京地区他们公司和所有的超市都有合作,但是,这一两年来,他们已经和物美等几家超市停止了合作,冯志平说,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超市所收的费用越来越多。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我们从2011年7月份,总共交给了进店费一个35万、一个是33万8,这是68万8,加上条码费,一共是24万条码费,包括这个新店开业费,包括合同费是交了23万2,全部加起来大概是128万,这个我们从2011年7月份,到2012年9月份统共物美送货,才是113万。

冯志平说,一年多来,金天坛公司在物美超市销售了113万元货物,而物美超市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费用就达到了128万元。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等于说我们做了这一年零六个月,不但没拿回一分钱,我们倒给了物美15万,所以说最后产生分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说作为一个供应商上来说,怎么做也不可能把自己的老本都给赔进去了。

冯志平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超市所收的128万费用当中,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进场费。金天坛公司和物美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合作,但是,从2011年7月份,物美同美廉美合并之后,物美要求他们重新签署合同,并把商品进入到原来的美廉美超市中。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他合并费,也是选供应商费用,按照他们来说就是进店费就要35万,这个2012年的这个9月份,我又交了一个33万8,这个两项属于进店费,我一共是交给了68万8。

金天坛公司给自己的十多个品种的商品向物美缴纳了68万多元的费用,此后,因为陆续有新品上市,去年5月份和9月份,他们又先后缴纳了3笔条码费24万元。除去这些费用外,物美在同他们签合同的时候还收取了23万元的一笔合同费。

《经济半小时》记者:什么是合同费?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他们每年签定合同以后,就是要求厂家给一个销售,奖励扣点,他们所说的就是奖励扣点,但是就销售比例来说呢,就像我们跟物美2011年签订150万的合同费,就是150万的销售数字,但是我们要给他返到15.47的销售奖励。

冯志平说,物美给他们设定的销售目标是150万元,按照15.47%的扣点,就是23.2万元,看似简单的返点,在冯志平看来,却感到十分气愤。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其实在这个点已经是死的了。

《经济半小时》记者:固定了?

冯志平:对,固定了,就是说咱们说你这15.47%,如果说我定了150万,那我现在完成300万,他也按照你300万的15.47%收,他并不是说,我这15.47就管你这150万,你再多销售300万,我就不收了,不是,这就是一个基数。

《经济半小时》记者:如果销售少了呢?

冯志平:销售少了也是按这个(23.2万)收,他不是按照你实际销售数字收。

冯志平给《经济半小时》记者看了金天坛公司和物美签订的协议书,关于超额奖励部分,净进货额是150万元,奖励率是15.47%。这份协议中并没有更详细的约定,冯志平解释说,如果实际销售超过了150万元,物美就按照15.47%来收取扣点,而如果销售低于150万元的话,23.2万元确实一分钱也不能少的,事实上,金天坛公司在2011年当年仅销售了65万元,而23.2万元钱早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被物美直接从此前的货款中扣除了。

除了这些较多的费用外,物美还收取了新店开业费6万元,加上物流费以及罚款3.4万元,总共一年多的时间收取的费用达到了128万元之多。对于金天坛公司来说,不但110多万元的货款血本无归,还要再向物美缴纳十多万元钱,在这期间,冯志平多次找物美协商,但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在今年5月6日,金天坛公司把物美公司起诉到了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要求物美退还进店费、条码费、新店开业费、多扣的年度奖励费等费用共计126万多元。

去法院起诉后,冯志平拿着相关部门发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提供给了法官,没想到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前瞻经济学人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状告物美公司

金天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 冯志平:但是因为在法院认可当中,这属于一个行业的规章制度,还不能说是法律法规,所以法院不予认可,相对来说,尤其是像我这种情况来说,就是想把这个按照不合理的费用向物美索取,让他归还的话,在法庭上方面,因为没有相对应的有利的法律法规他这一块不认可。

无可奈何之下,今年7月24日,金天坛公司接受了法院的调解,根据调解协议,物美公司支付金天坛公司货款47万元,支付后,双方再无任何债权债务关系。金天坛公司承诺:若仍有遗漏或为核对的业务往来票据、单据一律作废,金天坛公司放弃上述票据所代表的全部债权。

北京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付奎认为,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涨是最基本的两个影响因素。

“今年国内羊绒类服装价格大概上涨了20%到30%,与羊毛、羊绒价格的上涨直接相关。”付奎表示。

刘晓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服装零售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但是很多公司为了持续发展都渴望能够稳定住员工,近年来员工的工资福利等都在不断上涨。

“人工成本的涨幅大概在10%至20%左右。”朱庆骅研究员表示。

任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近年来商场的租金随着商业地产的升温也在不断上涨,这些都会最终反映到服装的价格上。

据刘晓透露,有的服装品牌进入商场后,由于面临着商场巨大的租金、抽成等压力,会选择大幅度提高自身销售价格,有的甚至高达成本价数倍以上。

刘晓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很多大商场的租金都比较高,有的服装品牌所要支付的商场租金甚至比它的营业额都要高,此外有些商场还会根据商家的营业额进行不同比例的抽成。

“很多商场为了保持自身收入,还会以营业额为标准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考核,如果一个品牌连续数月(不同商场规定不同)排名最低,甚至有可能会被‘劝退’出场。”刘晓表示,一些服装品牌为了不被淘汰,也可能会通过提价来“增加业绩”。

任力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内服装企业大多选择倍率定价的方法,即以其成本价乘以几倍去定价,商场里的倍率相对会更高。

低价洋品牌借势起身

在国内服装品牌价格飞涨之下,黄晶开始关注国外品牌。她惊奇地发现,一些国外比较好的服装品牌甚至比国内的还要便宜,现在的她已经开始把更多的视线转移到了海外代购。

据悉,斯密街商务咨询公司在对比了中美两国50个品牌旗下500件商品的价格后得出数据,中国出售的服装价格比美国平均贵出70%。

但在刘晓看来,现实中一些国内高价服装品牌往往并不叫座,比较受欢迎的高价服装大多数仍是一些洋品牌。

对于洋品牌高价仍备受追捧的现状,任力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担忧。

“现在有些所谓的高价国外品牌服装,其实在它们的本土就是超市类产品,本身在国外折合人民币三五百元的售价,到了中国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高档产品。”任力表示。

在任力看来,很多国内消费者热衷于国外品牌,但真正去过国外并了解其服装品牌的人并不多,一些洋品牌的供应商很可能利用了国内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只把自己的优势进行宣传,而回避掉自己在本国的价位。

任力认为,虽然这种产品着实是地地道道的国外品牌,但是过高的定价也是不合理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者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去德国的时候发现,像Only就是在德国超市里卖的牌子。

“还有一些知名品牌如Prada、Boss、Coach等,实际上很多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任力表示。

“其采购成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都已经降低了许多,甚至都‘量贩’了,但是仍以其原产地的价格在进行销售。”任力对此颇为质疑,认为这种销售行为应该得到一定规范。

据任力介绍,国外对于产品产地的规定非常严格,要求予以清楚地标注,但就国内而言,一些商家往往在产地标注上大做文章。

任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比如一些品牌不写自己Made in Italy,只是写上一个Italy,说明其品牌是意大利的,但产地很可能就在中国。

“一个产品的产地不同对价格影响很大,利润空间也将差距甚远。”任力说。

国产品牌涨价的纠结

对于不断涨价的国内服装品牌,北京白领黄晶选择了转战海外市场。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与黄晶心态类似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

多年从事服装零售行业的刘晓也感叹,国内服装品牌涨价本就十分尴尬,不涨价利润则在不断下降,涨价了消费人群又将因之减少。

任力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经营服装行业困难很多,并不是涨价了经营者就赚钱了,反倒是大家普遍反映库存越来越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朱庆骅则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在成本上涨、终端零售价格回归理性的情况下,服装行业利润空间有所下降,专卖店利润在40%至70%左右,商场则在60%至70%左右。

在任力看来,目前国内一些品牌在设计和质量上已经不亚于国外的一线奢侈品牌,而消费者总是盲从于所谓的国外品牌,国内品牌很难获得价格上的认可。

“同意大利、美国等品牌相比,几乎一样原料的产品,由于对方品牌运作好,管理又高效,对方以1000元价格出售很顺利,国产品牌500元都很难卖掉。”任力表示。

更让任力感到痛心的是,很多消费者实际上拿到的产品有些也是在国内生产的,只是多背了个国外产品的标志,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其实国内服装品牌人工环节的成本上涨应该说是良性的。”任力分析认为,过去我们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我们的劳动力和技术在全世界来讲也已经很优秀了,理应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

据任力介绍,国内服装行业一度长期低价竞争,使得很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都不愿意继续从事自身行业,企业也留不住优秀的人才,因此国内很少产生世界知名品牌和设计师。

任力希望,未来人工涨上去,有更好的设计和管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内服装行业的发展。

朱庆骅研究员最后表示,虽然现在服装行业并不景气,但是机遇往往产生于危机之中,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凸显,高端定制服装有望迎来发展的机遇,注重设计、潮流、品牌化发展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