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入电:看上去很美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电力改革力度,对民资入电进行鼓励,但受电力机制及煤炭成本等因素影响,民企难以获得稳定的利润,民企入电大大受限。

6月19日国家电监会对外发布《加强电力监管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电力的实施意见》。文件称:“支持和引导符合资质条件的不同所有制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平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加强调度和交易监管,保障不同所有制发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述意见并称,加强新建机组并网监管,保障民间资本投资的发电机组公平、无歧视接入电网;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度监管,促进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在不同所有制发电企业的全面落实。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残酷。

电监会的初衷是通过监管途径,维护民资在电力投资、并网、市场消纳等方面的利益,同时,促进电力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

电监会此举是为落实民资“新36条”实施细则。据前瞻网记者了解,此前,能源局已启动能源领域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发展实施细则的编制。在电力领域,分别成立了火电、核电、电网行业工作小组。

除能源领域外,国务院要求今年上半年制定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为此,相关部门颇费心思。暂且不言政府文件的效用如何,在文件下发之前,我们的疑问是:出文件、下通知可否破除投资障碍?

打破“玻璃门”,道阻且难。单从实施细则制定周期看,已经过了两年。由此可见其中之艰辛。“输气管线开始建设,气源却没有着落。中央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供气,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

但现阶段,电网建设主要以国有独资为主。硕果仅存的地方电力和民办电网,难以改变现有的格局。对于民营资本而言,可以进入的领域是电源建设和发电市场。

民资进入发电领域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5年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等部门“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时规定”的通知,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发电领域。

彼时的背景是,电力部一家独办,全国电力建设资金长期不足,发电装机增长缓慢,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此后,民资和外资经过一轮兴盛之后,快速衰减。据前瞻网记者了解,有统计显示,目前民营及外资发电企业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仅为4.82%,国有资本仍然占到95%以上。

究其原因是,电价机制扭曲、煤炭成本高企等因素,使民营资本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在制度性缺陷面前,国有电力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况乎民资?

据国家财政部数据,2011年五大发电集团实现利润185.6亿元,利润主要来自水电、风电等业务。由于煤价持续高位运行,火电业务累计亏损312.2亿元,比2010年增亏190.7亿元。

火电亏损、融资困难、电力需求增幅下滑等因素叠加,自去年来全国火电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4月,火电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同比下降29.3%;已核准项目三分之一建设进度滞后,新投产容量大幅下滑;在已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火电项目中,55%的项目前期工作已超过20个月,迟迟不能具备核准条件。

中央电力企业出现此种尴尬局面,民间资本恐怕只能敬而远之,望而不及。

从理论上讲,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电力发展的基础。有专家建议,国家应创造条件,对五大发电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允许民资或者社会资本进入发电企业,以促进发电企业之间竞争和市场化水平。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经济放缓,煤价不断下跌,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应该加快改革电价机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电力领域,以加快国家电力市场建设。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