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番茄加工业如何走出亏损阴影
番茄酱加工
近年来,中国番茄加工业迅速发展,但因番茄产量不稳,供需严重失衡,番茄加工业全线亏损。
在第十届世界加工番茄大会上,有人用两幅图来形象地揭示世界加工番茄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第一幅图上是一艘满目疮痍的巨轮搁浅在油污四溢的海滩;另一幅图描绘的则是一艘崭新的小舰艇,天蓝水澄,畅快游弋。
一位意大利番茄酱加工商说,到2012年10月份,全球番茄市场形势将会明朗,而中国是关键性因素:如果中国产量真如目前预测的那样在500万吨左右,则2012/13年市场将面临短缺;如果在500万吨以下,则市场很可能会回到2008年以前供应偏紧的局面;如果为700万吨或者以上,则市场还将持续低迷。
但是,对于中国加工番茄行业来说,供求重归平衡、价格走出低谷,并不意味着“黎明”已经来临。正处于行业快速成长期的中国加工番茄行业,单一依赖出口的销售格局不可持续,必须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并重的格局转变。
全线亏损
如今的国内加工番茄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期:伴随全球供需关系从2008年之前的略微紧张转变成2009年的严重失衡,国际番茄酱价格从1200美元/吨的高位急挫至600-700美元/吨,最低甚至到达500美元/吨,致使90%产量出口的国内番茄酱加工企业全线亏损。
在价格杠杆的指引下,全球番茄酱主产国的产量逐年下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监测,以业内公认的番茄制品定价产生地意大利为例,2009至2011年,意大利番茄加工量分别为575万吨、508万吨和495万吨;2012年预计加工量为450万吨,相比2011年产季下降9.1%。同时,近五年来,世界加工番茄制品的消费量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恒定增长,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这一增长速度更是高达15%以上。
但市场自发推动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国际番茄酱价格从1200美元/吨到500美元/吨的暴跌,2010年全球番茄加工量从2009年的4232万吨下降至3743万吨,下降幅度超过11%。不过,这一大幅下降的态势只持续了一年,相比2010年,2011年全球番茄加工量下降幅度不足千分之一。据业内推算,2012年,全球番茄加工产量至少要下降6%以上,才能使行业供需关系重归平衡。
“这(下降幅度)很难达到,因为农业的种植惯性比一般行业大很多,尤其是在种植方式仍以小农分散种植为主的中国。”中粮屯河(600737)董秘蒋学工坦言自己的忧虑。
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加工番茄行业从产量严重过剩的泥淖中走出来。这个外力就是“限产”。
限产保价
世界加工番茄行业特殊的行业格局,决定了这个“限产”只能由中国来执行。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三个主要番茄制品加工产区,即美国加州、地中海地区以及中国,这三个产区2011年鲜番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0%、39%和18%。但这三个产区对国际番茄酱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与其产量相匹配。据了解,北美市场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出口量均很小;地中海地区不仅自身产量大,且大量进口中国、美国原料,加工分装后出口到欧盟、非洲、中东等地;而中国90%左右的番茄酱用于出口,自2007年起其出口贸易量稳居世界首位,约占39%(2011年数据)。
另一个重要事实是,正是中国这个番茄酱“生产大国、消费小国”,在2008至2009年的一年间产量猛增2/3,导致全球产量从供求略微偏紧直接过渡至产能严重过剩。
在清楚认识到中国番茄酱产量下降对整个行业复苏的意义后,国内最大的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粮屯河率先提出了“限产保价”,行业内大型企业纷纷响应。据了解,目前加入“限产保价”行动的企业为中粮屯河、新中基、冠农股份和新疆天业集团。
“限产保价”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番茄种植面积。但限产保价的“价格”并非是国际番茄酱贸易价格,而是公司跟种植农户签订的收购合同价格。此外,与国际番茄酱贸易价格预期下降不同,限产保价的“价格”是明确下降的,以中粮屯河为例,公司今年跟种植农户签订的收购协议价为350元一吨,而去年每吨番茄为450元。
“限产保价”的效果非常明显。根据中粮屯河番茄部副总经理韩启新掌握的数据,截至5月11日,国内签订番茄种植面积为85万亩,相比去年176万亩,下降了一半多;按照乐观单产5.5吨/亩计算,预测产量为468万吨。
468万吨意味着什么?“2012年全球新季产量加上期初库存,与全球消费量基本持平;国际番茄酱贸易价格上扬;库存产值随着新季产品价格上涨而增加。”已经跟番茄打了十几年交道的韩启新一口气说出了三重含义。
限产保价
世界加工番茄行业特殊的行业格局,决定了这个“限产”只能由中国来执行。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三个主要番茄制品加工产区,即美国加州、地中海地区以及中国,这三个产区2011年鲜番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0%、39%和18%。但这三个产区对国际番茄酱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与其产量相匹配。据前瞻网了解,北美市场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进出口量均很小;地中海地区不仅自身产量大,且大量进口中国、美国原料,加工分装后出口到欧盟、非洲、中东等地;而中国90%左右的番茄酱用于出口,自2007年起其出口贸易量稳居世界首位,约占39%(2011年数据)。
另一个重要事实是,正是中国这个番茄酱“生产大国、消费小国”,在2008至2009年的一年间产量猛增2/3,导致全球产量从供求略微偏紧直接过渡至产能严重过剩。
在清楚认识到中国番茄酱产量下降对整个行业复苏的意义后,国内最大的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粮屯河率先提出了“限产保价”,行业内大型企业纷纷响应。据了解,目前加入“限产保价”行动的企业为中粮屯河、新中基、冠农股份和新疆天业集团。
“限产保价”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价格杠杆调节番茄种植面积。但限产保价的“价格”并非是国际番茄酱贸易价格,而是公司跟种植农户签订的收购合同价格。此外,与国际番茄酱贸易价格预期下降不同,限产保价的“价格”是明确下降的,以中粮屯河为例,公司今年跟种植农户签订的收购协议价为350元一吨,而去年每吨番茄为450元。
“限产保价”的效果非常明显。根据中粮屯河番茄部副总经理韩启新掌握的数据,截至5月11日,国内签订番茄种植面积为85万亩,相比去年176万亩,下降了一半多;按照乐观单产5.5吨/亩计算,预测产量为468万吨。
业内人士表示,468万吨意味市场供需矛盾将得以缓解,达到平衡,届时番茄产品价格将上涨,产值也将创新高。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