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站在十字路口
前不久,电信商陆续公布2011年年报,数据透露出行业的隐忧,即便是信息产业,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前景广阔。
那个体量巨大,市值排全球运营商首位的中移动从2008年开始,营业额和净利润的增长率都已停留在个位数,去年的营业额增长为8.8%,净利润仅增长5.2%。考虑到2011年全年CPI涨5.4%,基本可以认为,这个央企的“优等生”已经不像过去。
因为决定它们高增长的几大因素正在发生改变,一是人口红利已基本被消化。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移动用户渗透率已经到达100%,二三线城市也都在80%以上,很难再有货真价实的“新增用户”。二是2G时代移动取代固网的周期已经过去,所谓3G时代,数据业务和3G用户数上升,背后的潜台词是数据业务上升对冲掉传统语音业务的下降,存量与增量两相抵消,并不能带来真实的成长动力。
更为国际化、全球化生存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业,面临的行业天花板难题更为艰巨。年均1300亿美元规模的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在过去十年里总规模几乎没有增长,中兴通讯、华为过往成长的空间大都来自于“此消彼长”,“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中获胜,当行业淘汰赛从10家以上剩下最后5家时,可资想像的空间相当有限,以2011年销售规模看,华为318亿美金、中兴139亿美金,已占到总市场大饼的35%,2011年开始均面临业绩增速骤减,利润下滑(中兴2011年利润下滑36%)的境遇。接下来,除非假“云计算”的名义,往手机等移动终端、企业网、服务器等领域“迁徙”,否则别无它途。
行业天花板只是问题之一,直接构成压力还有成本的急剧上升。首先是人的成本,以中兴通讯为例,去年一年该公司普遍涨薪幅度就达到10%-15%,人力成本上升是近几年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据华为公司内部不完全统计,国内TMT产业高端人才5年前与欧美同类人才的成本差距大概在1:10或更高,但是近年已收缩到1:3至5或更低,所谓“研发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弭。
另一方面是产业转型、或称“迁徒”的成本,比如三大运营商无一例外不断上升的3G用户补贴费用,3G新增用户本质消蚀的是自己或者别人网上的2G用户,补贴力度小,吸引力下降,力度大则必然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以中国联通为例,Iphone固然是联通3G业务“后来居上”的杀手锏,但其去年的终端补贴高达58亿元,上升了81%,净利率也只能维持在2%的水平。华为、中兴向企业网、移动终端转型所做的铺垫成本也很高,据称,华为企业网部门去年一年扩张就新招了2万人,加之配合转型的广告、品牌投放增加,对华为而言构成双重压力。还有诸多隐性成本,比如6%的人民币升值至少会给华为、中兴带来几个亿美金的损失;还有产品线多元化之后各种不可预期的“试错”的成本……
种种散落的信号不是毫不相关的局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叫嚣了许多年的“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可能直到现在,才真正走到了一个选择的路口,比如从规模转向追求生产效率,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运作。接下来,行业洗牌、裁员潮等问题随之上演。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