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服装行业化解高库存难题
服装行业一度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而服装企业在高库存的包袱下步履日渐沉重。随着服装行业增速开始放缓,“高速奔跑”的后遗症已经出现――“高库存”正在侵袭服装行业。
美邦作为大众休闲中的领军品牌,在去年三季度的库存一度高达近30亿元,与2010年一季度的7亿存货相比增长了300%。海澜之家正在准备上市,其招股说明书显示,2011年末存货总额为38.71亿元,占资产总额比重为56.94%。凡客的问题在于陈年本人公开承认公司决策失误导致大量库存。
行业库存重压
显然,陷入库存危机的不只是上述三家。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库存问题已经开始向全行业蔓延。
库存失控,意味着服装行业的日子将不会好过。首先受波及的是品牌的代工工厂。一家位于平湖市全塘的美邦供应商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对美邦的供应量就开始下降。
库存过高导致上游订单量减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这样的问题今年仍在持续。
大众休闲服装领域中,美邦的库存问题最为凸显。2010年一季度,美邦的存货仅有7亿元,到2011年一季度,美邦的季末存货就达到了31.6亿元,上升幅度超过300%。
另两家大众休闲品牌森马与搜于特的情况是,森马服饰的存货从2011年年初的10亿元上升到2011年三季度的14.2亿元,存货增速达到42%;搜于特最近一年的存货量从6.3亿元上升到接近11亿元,库存增速也将近80%。
正在排队上市的海澜之家的库存问题同样令人头疼。作为中端男装品牌,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海澜之家营销网络包括1854家加盟店、63家商场店和2家直营店,但其存货总额为38.71亿元,占资产总额比重为56.94%。而且,2009年至2011年末,其存货数量分别为1303万件、1725万件和3393万件,报告期内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37%。同时,海澜之家2011年、2010年、2009年的存货周转率分别为0.77、0.88、0.79,也就是存货450天左右才能周转一次。
库存包袱难甩
据了解,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办法包括,定期的季末特卖会,新开品牌折扣店及剪标出口国外,但效果甚微。
以美邦为例。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显示,美特斯邦威2011年年底存货已降至25亿元,而美邦在2011年三季度的库存显示为近29.82亿元,这意味着美邦在去年第四季度消化的库存为5亿元。美邦在2011年开始在二三线城市推出300家折扣店以消化库存,打折力度为5~5.5折。
从美邦去年四季度消化的库存量来看,其中2012年春夏新款约为2.5亿元,2011年秋冬款为7亿元,2011年春夏款为8亿~9亿元,2010年秋冬款为5亿~6亿元,其余为更早款。有分析人士指出,2012年春夏款以及2011年秋冬款属于正常库存,其余超过15亿元的服装在仓库里每滞留一天都意味着贬值。美邦2011年业绩快报显示,其2011年净资产为41.3亿元,15亿元过季衣服就占了40%。
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表示,美邦公司存货规模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大增,主要因为自去年以来ME&CITYKIDS和网购品牌AMPM增加了存货规模。在2011年下半年,美邦将线上业务“邦购网”剥离出上市公司业务,有接近美邦内部的人士透露,美邦此举实为希望发展更多的线上品牌,这意味着美邦的库存压力还将增加。
从多家品牌服装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看,美邦服饰较为严重。去年二季度时,其存货周转天数已高达243天,这意味着库存需要8个月才能消化完毕。
美邦作为国内最早学习ZARA、H&M快时尚模式的企业之一,一直要求其供应链从出货到上架向两周看齐。但一位美邦内部人士透露,两周时间对美邦来说太紧张,运营部门一度陷入瘫痪。经过讨论,最终将这一供应链时间限定在了2~3个月,这让美邦有了喘息空间。然而,美邦如今消化库存至少需要8个月,无疑让美邦发展的步伐再一次受到限制。
粗放发展模式反省
上述接近美邦的人士表示,之所以美邦库存高速增长,与其直营模式有着极大关系。2011年上半年,美邦的直营比例达到了50%以上。相较之下,森马的经销商仍然占绝对比重。“森马可以将部分库存压力交付到经销商手中,但美邦一半以上的直营店库存压力就必须自己承担。”
对于经销商比例过重的品牌而言,库存压力则体现在经销商手中。上述业内人士说,“如今服装订货会的增长情况相比过去两年40%~50%的增速有所放缓。”
该人士分析,一方面由于经销商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它们不想让自己被库存压垮。“加盟商在之前的订货策略过于激进,导致销售未达预期,存货压力比较大,现金流收紧,目前订货商态度比较谨慎,又导致订货的增速有所放缓。”一位匹克供应商也透露,去年的库存达到了上千万元,“今年风险过大。”
高库存时代来临,意味着企业需要放慢发展脚步。这个时候就要看哪家企业不会随波逐流,愿意停下疯狂奔跑的步伐。
根据美邦2011年业绩快报显示,2011年营业收入为99.4亿元,2010年营收75亿元,同比增长33%,营业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51%;2011年门店净增数量超过1000家,总数达到4700家,增速达27%;预计2012年净增门店数量仍可达到900家以上,增速约20%,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服装行业营销专家李凯洛指出,粗放式发展模式依然是中国平价服装品牌简单而直接的增长来源。然而,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了高库存难题,服装企业应当考虑回归精细化管理。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