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涨价 乳业巨头被指形成价格联盟

2011年12月底,光明、蒙牛等几大乳业巨头集体上调成品牛奶的价格。本来元旦前后应该好似促销的时段,但乳业巨头却逆市涨价,尽管奶企回应因成本提高,但近日更被指责形成机构联盟。

分析人士表示:“国内乳企是否真的形成价格联盟,目前还无法得知,需要有关部门展开相应的调查才可下结论。当然,国内乳企涨价行为确实有结成价格联盟的嫌疑,以这种方式串通涨价是违法行为,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对于串通涨价的行为,可处以警告、责令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多项处罚。”

1月5日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价格联盟之说我并不认可,这样要担很大风险,有些乳业是"死对头",你让他们坐在一起谈价格,这个本身就逻辑不通。”

成本调查:下降幅度较大

继光明之后,从2012年元旦起,三元、伊利、蒙牛等品牌部分乳制品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至2元。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何小唐解释,包装等原材料的涨价、奶源价格波动,用工成本的提高、物流成本的增加等造成涨价。

蒙牛集团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卢建军表示,调价理由为“每年都有部分产品进行微调”。

伊利集团给予的答复是,受原材料影响,调整了北方部分市场的个别小品类产品价格。

业内人士表示,“乳业原材料中,进口奶粉价格同比出现上涨,数据显示,1-10月进口奶粉均价3662美元/吨,同比涨9.5%,10月均价3825美元/吨,同比涨2.7%。同时,生鲜乳价格也出现上涨趋势,2011年10-12月,我国十个牛奶主产省区牛奶价格分别为3.21元/千克、3.22元/千克,3.24元/千克。而食糖价格近期则出现下降,从今年8月份的8000多元/吨下降到目前的6700元/吨左右,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他认为,此次提价并不合理。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伊利股份2011年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达290亿元和14.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和137%;蒙牛股份2011年上半年纯利润也达到7.898亿元,同比增27.6%。”

目前现状是,几大乳企均集体涨价,消费者不买单都不行。

相比较国内乳企的“补涨”,洋奶粉可谓是已经“涨疯”。

有分析师表示,在多次受伤后,国内奶粉企业仍在疗伤阶段,如何恢复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只有唤起消费者的信心,才有可能实现与外资品牌的正面较量。

事实上,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以及国外乳制品大肆涨价的情况下,国内乳企涨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涨价就是对消费者的“伤害”。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