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占领中国市场 毛利率高达100%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抛弃国产奶粉,投向了洋品牌奶粉的环保。据前瞻资讯数据中心监测,目前,洋奶粉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5%,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更是高达90%。

在中国父母的“宠爱”下,洋品牌奶粉的涨价频率不断提高,短短几年间就从均价200元,一跃迈上300元大关,个别超高端产品已突破400元。但在大洋彼岸,其零售均价至今不过20欧元(折合人民币165元)。中国内地售价竟是全球最高。同时,部分洋品牌却对频频传出的质量问题或遮掩或否认,核辐射超标的明治奶粉甚至不愿召回代购产品。

在中国市场上,被宠坏的洋品牌奶粉究竟底气何在?

境内外差价数倍代购背奶粉成景

近日,惠氏公司宣布其旗下的高端产品 “启赋”系列提价,涨价幅度约8%,其一段奶粉零售价高达408元/罐,成为又一个迈入400元大关的洋品牌奶粉。据了解,目前洋品牌奶粉的普遍售价在250元—350元,同时合生元、雅培、惠氏等还相继推出 “奔四”的超高端奶粉。

洋品牌奶粉高高在上的价格是否合理?分析人士坦言: “洋品牌奶粉赚取暴利是业内公认的事实。无论是和其原产地,还是周边国家、地区相比,国内在售的洋品牌奶粉堪称全球最贵!”而通过多番调查和比价后也发现,洋品牌奶粉普遍存在“价格歧视”,洋品牌境内外的差价可达到数倍之多。

原料成本每罐差2.7元,零售价却差上百元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是否因为洋品牌奶粉在内地市场的经营费用更高?但业内人士指出,无论是原装进口,还是在内地加工生产的洋奶粉,由于全球化采购,其生产性成本都和国产奶粉相差不大。即使是远渡重洋而来,需加上运费、税率等方面的开支,洋奶粉的毛利率也在80%到100%。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洋品牌奶粉分为原装进口和大包分装两种。业内专家分析道,不论是在哪里生产、包装的洋奶粉,其成本基本一致。“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原料是基本粉、乳清粉和乳糖,然后再加入微量元素,如今这些原料都来自全球采购,自有其国际行情,不可能出现很大价格差。也就是说,在内地销售的原装进口洋奶粉,多出的成本只有运费和进出口关税。加工地在内地的洋奶粉更是和国产奶粉基本在同一成本起跑线上。”入世10年以来,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关税税率逐渐降低,目前普遍税率在17%到22%,属于国际较低水平,大包装原料奶粉的进出口关税则更低。

“洋品牌奶粉登陆中国市场后只有两个经营原则,一个是高价,一个高利润。”该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地洋奶粉的价格差之所以这么明显,是因为其在中国市场定位高端,一开始就以高价来确定市场定位,并不断谋求高利润。此外,相比洋品牌奶粉高达80%到100%的毛利率,国产品牌奶粉的毛利仅为40%上下,其纯利更是难以相提并论。但在生产成本上,国产品牌奶粉并不明显低于洋品牌奶粉。目前进口原料奶粉的价格是2.9万元/吨,国产原料奶粉则是2.6万元/吨。分摊到一罐900克的奶粉上,使用进口原料奶粉每罐成本26.1元,国产原料则是23.4元,相差不过2.7元。但在零售市场上,其终端价格的差距却可以从几十元到上百元。

三年四次集中涨价,换配方改产地都是理由

自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之内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以来,经过多轮涨价潮,部分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上涨50%左右。

据观察,“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到现在,洋品牌奶粉整体的提价幅度近50%。 “2008年之前,市场上洋品牌奶粉每罐的价格集中在150元到200元,经历几轮提价后,现在至少提价50元,多的能够达到100元。 ”

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三年间大幅提升了?从三四万元一吨的高位跌落,目前仅2.9万元/吨的原料奶粉打破了这一说法。那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万金油”理由外,还有什么说法呢? “洋品牌奶粉如果要涨价,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该专家表示,换新包装,推出新产品,配方升级,都是洋品牌奶粉常用的涨价手段。

“无论是更换包装,还是升级配方乃至于推出新产品,其原材料的成本变化不会很大。 ”他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基础营养就是蛋白质、钙质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统一基础来生产,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营养元素,总体上大同小异。“即使推出所谓的新产品,实际内容也可能一样。”在更换新包装的同时,厂家很可能将原来的1000克听装改为900克的净含量,由大变小变相涨价。由于原产地的变化导致的关税变动也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从新加坡原装进口而来,新加坡作为自由贸易区,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为零关税。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容,产品供不应求,该品牌增加产自澳大利亚牧场的产品,但进口关税却提高到8%、9%,因此在国内市场全线提价销售,让消费者买单。

反思

为何国产奶粉难获消费者信任

说涨就涨,外来的洋奶粉究竟底气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条: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仍未消退,消费者对其安全、品质存在信任危机;国内乳业标准降低,大企业窝里斗,恶性竞争;洋品牌奶粉多年经营,已经在我国婴幼儿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了3年,但乳业的伤口依旧没有愈合。”该专家表示,在2008年以前,国产品牌奶粉占据国内7成市场,洋品牌奶粉仅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 “分水岭”,国产品牌奶粉至今没能重回消费者的心中。谈及现状,他颇感无奈,一系列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至65%的份额,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所占份额达90%以上,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奶粉41.4万吨,增长67.8%;平均价格为每吨3352.8美元,上涨42.6%。2011年,预计进口奶粉总量再创新高,可达60万吨。

“这两年国内乳制品的市场消费总量在提高,但国内生产规模却没有明显变化,增长去了哪里?流向了国外。”该专家表示,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杀牛倒奶的情况,尽管并非大面积扩散,但依旧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国内市场除了洋品牌采用进口奶源,甚至国内品牌也纷纷引进国外奶源,利用资本加概念的优势争夺市场,对于中国的奶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也有专家对于国内企业贴牌生产洋奶粉持支持态度。 “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任危机频发的现阶段,贴牌方式是我国乳企与洋奶粉对抗的方法之一。”分析人士表示,贴牌生产方式能满足消费者“产地控” “品牌控”的消费思维和习惯,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及渠道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达到共赢的目的。 “当然,短期来看国产品牌难以在众多洋品牌奶粉的包围中开辟出一条路,但在这些洋品牌奶粉质量问题频发、网络代购奶粉风险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国产奶粉这种贴牌方式仍具有极大的空间。”

对于中国乳业的未来,业内专家均表示,“练好内功”四个字才是真经。如何再产品质量安全上下功夫是目前国内乳企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才能和洋品牌竞争。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