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部分维C生产企业停产保价

近年来,我国维生素产业取得飞速发展,但如今又陷入供过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纷纷上马或扩产的维生素C项目,使得众多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陷入了“内战”之中。

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广东省出口维生素C(以下简称“维C”)数量21.9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同)减少3%;价值22.6万美元,增长13.5%;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万美元,上涨17%;全部以一般贸易出口。

今年1-10月广东省维C出口量跌价涨的主要原因是:

一、国家调整维C生产计划,企业纷纷限产。由于2008-2009年维C价格的高企,利润回报周期快,维C生产的进入门槛较低等一系列原因,中小企业纷纷上马维C,导致生产厂家众多,国内维C产能严重过剩,对该产业形成了实质性损坏,我国优势出口品种维C在近两年遭贱卖,行业对管理升级的呼声日高。为使国内维C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国家采取对维C行业的指导管制的相关措施。今年上半年,国内维C生产企业均收到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下发的《2011年维生素C生产计划等事项的通知》,该文件指出:“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为保持供需基本平衡,2011年全国安排维生素C生产计划10万吨。”按国家的生产计划,2011年生产计划较2010年全年产量压缩幅度接近3成,国内维C生产企业纷纷调整自身生产计划,控制产出。

二、国内部分维C生产企业开展自救,采取停产保价策略。针对国内维C产量过剩这一日趋严峻问题,国内企业在依靠国家治理外,也积极谋求解决办法,为避免由于市场过度饱和,导致价格雪崩、利润受损情况的再度出现,部分企业采取暂停生产策略,期待维C出口价格再度上涨。有报道称,为解决维C价格低价徘徊的现状,业内公认的维生素C“五大家族”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山东鲁维制药召开协调会,决定从2010年9月20日开始停产保价,并停止对外长单报价。

三、在各种利好因素作用下,维C价格步入上升通道。国家除了控制产能外,工信部牵头制定并即将出台《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从能耗、技术水平、环保、安全等几个方面对维C行业进行规范,根据《准入条件》的规定,维C生产企业仅在治污方面就需要投入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因此大部分企业将被淘汰,中小企业离场后,整个维C行业集中度将提升,这也为维C价格的提升作了铺垫。除去各利好因素对维C价格的影响外,我国维C价格上涨的原因还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夏季停产检修的因素。维C的主要原料为玉米及淀粉,如今这些原料涨价的压力对于维C价格的影响也很大。另外,每年夏季是维生素C产业常规停产检修季节,而停产检修带来的结果就是产量降低、价格上涨。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维C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使企业痛失定价权,维C出口形势严峻。几年前,中国生产的维C在全球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资料显示,我国维C产品主要是出口海外,其中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这5家企业占据了全球维C市场90%以上的份额,由此全球维C价格也基本掌控在这“五大家族”手中。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时,维C出口却一枝独秀,出口额翻番,让不少企业看到了机会。随后,维C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管理混乱等弊端开始显现,丰厚的利润让很多企业在近几年积极上马维C生产线,而这一做法的后果就是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在出口时毫无定价话语权。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2010年全球维C总需求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的总产能却已经接近18万吨。在价格方面更是形成鲜明反差,2008年,我国维C出口最高价达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维C均价跌至每公斤75元,此后维C售价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几近与成本持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初,国内主流厂家维C报价也仅在每公斤42元。近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也再次发出预警称,目前维C出口形势堪忧,产能过剩问题愈演愈烈,4月出口价格较去年同期下跌超过30%,部分新加入企业有明显的压价出口动作,以此争夺出口市场份额。

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尽快出台《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提高维C行业准入门槛,调整行业结构,抑制市场乱象。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