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涨价奶农未获益 乳业产业链很受伤

继本月初,光明乳业上调部分乳制品价格后,蒙牛、伊利、三元这3家乳制品龙头企业也先后发出涨价通知。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由于用工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增加及部分原辅料价格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原因,给公司的经营造成困难,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而伊利方面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

不过,下游消费市场的涨价并未传导到上游原料奶上,奶农并未跟着获益。

让该奶牛养殖中心的负责人杨先生不解的是,虽然今年液态奶在零售市场上的价格涨了好几次,但是乳企对其收购价格反而在下降,“去年我们这个地区,相同质量的原奶同期市场价是3.7~3.8元/公斤,今年反倒降至3.4~3.4元/公斤。”杨先生表示。

对杨先生而言,“乳企对奶农的收购价降低手段之一就是不公开计价体系,现在我们奶送到工厂,要等一个半月后才能领钱,什么级别什么价格都是乳企说了算,因为他们基本上垄断了我们周边收奶站。”

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户与乳业加工企业一样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难题。前瞻产业研究院资料显示,在奶牛饲养成本中,饲料和人工是主要两项,其中饲料成本从去年2200元/吨涨至现在2700元/吨,涨幅在30%以上,人力成本涨幅60%。

杨先生称,以此计算,每头奶牛产奶的利润从去年1500~2000元降到今年的几百元。如再加上前期租赁土地、搭建牛棚、挤奶车间、饲料储存加工设备等折旧费用,整个奶牛养殖处于亏损状态。

一方面对下游零售市场涨价,一方面却对上游养殖户压价,乳企双重手段挤压利润,这让整个乳业链条日渐失衡。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称,整个产业链条上的利润按照100%来计算,那么零售环节占到55%左右,加工企业约占到35%,养殖环节的利润分成只占10%。

利益分布不均成了乳业产业链最大的顽疾。“奶农卖不出好价格,因此不舍得在饲料、管理上投入,而原奶质量也就得不到保证,诸如因饲料霉变引起的黄曲霉素等原奶问题也将频发,消费者的信心也会下降,国内奶业市场跟着萎缩,结果就是乳企利润降低,再向上游奶农压价,奶农再次受伤,养殖积极性下降,由此形成奶业恶性循环,导致整个乳业链条受伤。”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如今,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已经产生不信任感,而乳业产业链的失衡则是乳制品安全问题频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