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奥的斯事件”重击 电梯行业或迎洗牌

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自动扶梯事故给电梯行业敲响了警钟,由此,从7月至今,电梯维保质量突击检查在全国范围内不断进行着。

11月18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一次电梯安全工作座谈会,中国电梯协会秘书长李守林透露,三菱、迅达等8大电梯制造骨干单位都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电梯厂家直接维保或者授权维保的可行性。

正如前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任天笑所言,“如果不是这次事件的刺激,原本行业整顿还得至少再过三年时间”。

电梯行业的一场“大变化”,受“奥的斯事件”的刺激而提前到来。部分敏锐的国内厂商意识到:在不久的将来,维保的利润不仅会占据半壁江山,甚至会超过制造的利润,对于一些自己做维保的企业来说,这是个“大利好”;同时,这也是赶超外资企业的大好机会。

事故:变化的契机

“终于出事了。”“奥的斯事件”的消息传出时,国内几大电梯制造商的老总正集中在江苏海安开会。听到消息,其中一位老总感慨不已。“到海安一看,做OEM的小厂举不胜数,连那么大的某知名品牌都在这里做代工,做完甚至连包装箱都包好,直接发货给现场。”当时参会的一家企业老总说,“当下就有人判断,事故还会发生。”

海安,江苏省的一个县,却有着电梯部件规模以上企业25家,营业收入54.2亿元,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25%。公开资料显示,当地企业长期与奥的斯、日立、东芝、三菱、通力等知名电梯厂家配套生产,形成产业链。“因为房地产业太繁荣,无数不规范小企业都活得很滋润。”上述企业老总表示。而一家国内电梯企业的内部研究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每年扩大产量20%-30%,电梯业因此每年扩产达15%-20%。

受益于房地产业的繁荣,近年来整个电梯行业高速增长,售后服务却跟不上。更普遍的情况是,不止维保,连生产、销售环节都被这样外包出去。“城镇化”也是电梯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国内地铁、机场等交通设备建设投资也为电梯业扩张提供了广阔空间。日立电梯的一位中层预计,到2018年,整个国内电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每一场行业盛会都需要资本的参与。继康力成为A股第一只电梯股之后,江南嘉捷已于11月9日通过了发审委审核,即将登陆上海主板。正在排队的还有沈阳博林特电梯、东南电梯,而其他一些民营电梯企业也都在筹划中。“‘奥的斯事件’为我们带来了机会。”一位正在谋划企业上市的电梯企业老总认为,借助资本的力量,通过融资升级技术,国产品牌有机会快速缩小与外资品牌的差距,与外资争抢市场份额。同时,很多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控制发展速度”。行业预计,现有的400多家国产品牌最终将整合淘汰仅剩百余家。

竞争:从“攒”到“做”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欧美日总共十多个电梯品牌占据了整个市场75%的份额,而国产品牌多达400家,却仅占据25%。

激烈竞争带来的是价格战和售后服务的缩水。据李守林介绍,现在国内电梯价格比10年前至少下降了30%以上。原因除了电梯配件价格下降、主机的材料成本下降外,制造厂家大幅增加,导致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目前国内市场仍是外资天下,但格局正在改变。国内电梯企业排队上市,寄望融得资金后用来加大研发投入,缩小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研发差距,同时扩大销售网点和产能。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也将出现不同选择。

在国内较知名的电梯企业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行业称之为“做电梯的”和“攒电梯的”。

前者从研发、生产、销售,到维保,全部都自己做,国际知名品牌基本都采取这种模式,国内品牌中,博林特电梯也采取这种模式。后者的研发自己做一部分或不做,生产大部分采取外包形式,与代理商合作销售,自己只对代理商进行管理。国内品牌中,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模式。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前者可比作“4S店”,技术、质量、后续服务都能自己掌控,随着电梯销量的增加,后期服务的收益会越来越高。最直接可见的好处是,如果客户2003年的一个产品零件出了故障,公司能够很快找到同款产品发过去,而如果是后一种模式,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供应这个部件的生产企业已经不存在了。但“做电梯”模式的弊端是,投资大、负担重,不但市场终端价格比后者高10%-30%,人员成本也较重,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服务人员做支撑。“攒电梯”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社会化大分工,与各生产基地的配套企业相互促进,终端价格相对便宜,销售增长很快,人员负担轻,大多都只要服务管理人员和库房管理人员。弊端则在于,一旦出现问题对品牌损害较大,后期的收益得不到。

奥的斯、三菱、日立、迅达等国际知名企业,基本采取前一种模式,甚至会在电梯销售价格上折让,但在服务上不做折让。服务被认为是长久而稳定的利润来源。奥的斯55%的利润是维保收入,维保收入基本不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日前,中国电梯协会副秘书长李增健表示,现在电梯行业存在着诸多隐患,几年产量预计超过45万台,这个数据很吓人。此外,整个电梯行业从整机配置到销售、安装、维保、管理使用,整个行业无缝对接还不够,这样就产生了很多脱节的事情。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引起企业的重视。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