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10年 中国民族日化品牌近乎全军覆没
至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满十年。但我国民企却并未借助入世的东风发展壮大,反而逐年陷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当听到“大宝天天见”,当看到小护士防晒霜,当抹上丁家宜洁面乳,当想起羽西化妆品,你可曾意识到,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名族品牌,如今早已易主外资多时,并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尚且屹立者寥寥无几,而历数被外资“抢走”的品牌,几乎都没能逃过没落的命运。
民族品牌遭逐一收购 难逃雪藏命运淡出视野
在加入WTO的十年时间里,不少曾经被预言将遭受重大冲击的行业似乎如今都“活的挺好”,反而是日化行业受到冲击不小,不少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下嫁外资企业。
2003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莱雅在北京宣布收购“小护士”,这是欧莱雅集团作为世界第一大化妆品公司在中国的首次收购行为。
2008年7月30日,美国强生公司旗下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已完成收购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的交易。
2011年4月8日,法国香水巨头科蒂集团证实,已与中国本土品牌丁家宜达成股份购买协议,将获得丁家宜的大多数股份。
早前,时任北京日化协会秘书长的刘静安就曾表示:“在后WTO时代,中国日化行业市场大,对跨国公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并购,通过这种方式,目前中国市场上约80%的日化产品都是外资品牌。”
刘静安还表示,“小护士、紫罗兰等一大批民族日化品牌在遭遇外资收购后,大多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族日化品牌频频遭遇外资并购,正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9月8日的《京华时报》评论更是指出:除上海家化旗下的品牌外,民族日化品牌几乎全军覆没。
入世后日化行业开始洗牌 小护士大宝成前车之鉴
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日化行业的格局开始悄然改变。2004年中国护肤品市场开始迎来飞速增长,到2009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已经超过14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妆品销售市场。然而,在这市场急速扩张的背后,确是民族企业难言的尴尬——被逐一收购。
而是否这样就能度尽劫波呢?历数每次收购事件,外资在收购前后都信誓旦旦的表示绝不“雪藏”产品并将大力发展,而事实是否如此呢?不管如何声明和表示,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被外资收购的民族品牌,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无一幸免。
前瞻产业研究院日化行业研究员表示,在收购小护士不久,欧莱雅曾宣布推出新一代全新小护士与卡尼尔护肤系列产品,并表示要把小护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护肤品牌。但几年后,市面上几乎已看不到小护士的广告,连专柜也陆续被撤。
加入WTO后,拥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大宝、丝宝等一大批民族日化品牌,而丁家宜恐怕也将面临被尘封的命运,中国日化行业所产生的巨大变革由此可见一斑。
以大宝为例,1990年大宝推出了SOD蜜系列产品,市场份额一度高达15.76%,并曾连续8年获得全国市场产销量第一名。然而入世以后,大宝“天天见”的日子渐渐远去。
2008年,时任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协会秘书长陈少军说:“客观上讲,大宝近几年的发展趋于停滞不前,销售业绩始终在七八亿元附近徘徊。”而刘静安也表示:“2003年,大宝在护肤品行业中市场份额近18%,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但到了2005年,大宝在国内化妆品7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中仅占到1%。”这一切似乎都表明,大宝被收购似乎不可避免。
事实上,在强生收购大宝以前,业内人士就已经开始对大宝的未来表示担心。对此,强生方面在收购当日表示:将保留并发展大宝品牌。显然,近年来大宝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重写小护士的没落命运。
业内人士认为,强生收购大宝后,不仅可以直接减少一个竞争对手,还能获得其销售渠道、信息资源以及现成的工厂设备,可谓一举多得。并购的动机源于竞争压力,外资往往通过消除或控制本土企业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时至今日,民族品牌已所剩寥寥。有分析人士指出,外企收购的惯用操作方式是:在获得本土公司管理权后,通过雪藏、错位、透支等方式“温水煮青蛙”,将购得品牌消灭于无形。
诚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垄断,收购行为无可厚非。但多年以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民族品牌早已远去。
入世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顺利。目前来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中,国企仍占主导地位。民企走出去举步维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