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被收购 为何昔日传统明星却凋零了
黑莓手机
黑莓病了,得治。一番寻医问药之后,终于得到了一张处方:出售!
金九银十,本是一年中科技公司发布新品的最佳时期,苹果、微软都推出了旗下力作,但黑莓此时却不得不分心打理出售事物。
24日日凌晨,黑莓对外宣布,已同Fairfax Financial为首的联合体签订收购意向书,总价为47亿美元。该交易预计11月4日完成尽职调查,而在此之前,黑莓仍可以考虑其他潜在收购意向。
与诺基亚是芬兰的骄傲一样,黑莓是加拿大的代名词,代表着“加拿大制造”的形象;更与诺基亚同命相连,黑莓也最终落得被收购境地。
时间指针回转到2007年1月,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当时还叫RIM的黑莓高层对此嗤之以鼻,放任前者进军智能机市场,而自己仍将重心放到政企客户上。8个月后,黑莓股价升至历史高位,达236美元,但彼时,其已经面临转折点,只是管理层浑然不觉。6年光景,黑莓股价只剩下区区8.82美元。
在谈及iPhone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时,时任RIM联席CEO的吉姆·巴尔西利(Jim Balsillie)说:“有人称黑莓将面临巨变,但我认为这言过其实了。”
黑莓高层的盲目自信,终究为自己酿下了苦果。自此之后,黑莓便走上了陨落的轨迹,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点亮一瞬间而已,余下的是无尽黑暗。
作为黑莓营收的根基,政企用户如今也纷纷离他而去。据美国研究机构统计,美国国会众议院中,58%的人使用的是苹果iPhone,而使用黑莓的人数只有区区23%。
消费市场不见生机,政企市场连连挫败,黑莓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病入膏肓的企业,真的依靠出售就能转危为安?
资产盘点
黑莓出售后,买家最大收益会是一笔现金、一批专利产品组合以及众多安全技术。换而言之,虽然贵为智能机行业的先驱,但黑莓却将自己当做“废弃物”卖掉了。
47亿美元的意向收购价与分析师之前对黑莓市值的预期基本相符。根据分析师的评估,该公司即时通信应用BlackBerry Messenger(以下简称“BBM”)和“企业架构”价值12亿美元。当前,黑莓总共持有5236项专利和3730项在申专利,这些价值10亿美元;截至目前,黑莓坐拥28亿美元现金。
换而言之,黑莓赖以生存的手机业务价值是零!对于一家曾经主导智能机行业的霸主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劫后余生
当年,苹果病了,请来了乔布斯。结果“乔大夫”妙手回春,将这家几乎快倒闭的公司奇迹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而后推出的iPod、iTunes、iPhone和iPad,成为行业的“金科玉律”,也推动苹果登上了全球市值第一科技企业宝座。
对于黑莓而言,CEO海因斯不是“治病”那块材料,而且也很难找到乔布斯式的人物。在iPhone问世六年后的今天,黑莓很难有再有立足机会。事实上,他们早已经被淘汰出局了。因此,似乎此时还能卖上个好价钱。
但这张处方真的就能治百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革命难,革自己的命,更难,微软做不到,黑莓更做不到。
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叫好叫座的产品,黑莓仍不能上演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的大戏。出于此原因,出售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拖延疗法。
实际上,黑莓或许应该选择私有化。退市之后,黑莓可以摆脱投资人的口诛笔伐,甚至是代理权斗争,更好的是,其可将精力更多投入到产品研发上和服务客户上。此外,黑莓不用在考虑监管审批、财务报表、股东大会,可以更游刃的、更秘密的调整战略。
虽然退市会耗费一大笔资金,但与其“贱卖自己”,还不如赌一把,毕竟黑莓产品还是有市场的,品牌形象也还存在,特别是在新兴市场,黑莓市场份额止跌反升。市研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在黑莓着力开拓的印尼市场,其市场份额从2009年上半年的9%,猛增到2011年上半年的47%。
如果黑莓还能生存下去,严格意义上说,如果黑莓的真正主人还想让这家走过了近30个春秋的企业继续呼吸,收购只是生存的最简单开始,而后的路,不仅漫长而且充满荆棘。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