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王老吉 关于一罐凉茶的是是非非
一罐王老吉,多少是非事
第一罐可口可乐生产出来时,在遥远的东方,一种凉茶饮料其实已经流传了几十年。如今,两种饮料都拥有可观的中国市场份额。
不同的是,中国凉茶比美国可乐经历了更多具有时代印迹的毁灭和救赎。凉茶的创始人一定不会想到,一个传统产业的传承,竟然会遇到这么多“中国特色”。
神奇发迹
凉茶诞生在清末广州的一个小村子,是一个叫王泽邦的农民用一服抗暑防疫的中药药材煲成。王泽邦小名“阿吉”,年岁大了,也就被称之为“老吉”。还有一种说法是,王泽邦 出了名招来村民的嫉妒,背地里议论“他算老几啊?”后来传开就成了“王老几”。
一个种田的农民,何以弄出一个凉茶配方?关于这个答案,有诸多传说。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配方乃是一位道士所赠。1828年,广州城疫病蔓延,王泽邦偕同妻儿上山避疫 。在途中巧遇了这位自称“不语山人”的道士,他给了王泽邦一个包括有十几种药材的药方,据说“包治百病”。当年,村里流传天花,王泽邦依据药方熬制汤药,免费发给村里 患病的村民。结果,凉茶清新可口,病人也都药到病除。
也有一种说法是,王泽邦自小对草药有兴趣,看着病患的人忍受煎熬,于是立志要找到一种中草药方来防治百病,百般尝试终于配制成功。
总之,王泽邦出名了。方圆几里地的村民都来找他讨方子。不过,时间一长,王泽邦在村里呆不下去了。一方面,有村民开始嫉妒他,他在采药路上时常遭遇“劫持”,企图破解 草药方子。另一方面,附近的药材也越来越少。考虑到长远发展,换个地方是明智之举。
于是,王家到了广州,有了自己的第一家药铺。位置在广州市靖远路86号。靖远路原名靖远街,是十三行的核心街道,英文名叫“Old China Street”(旧中国街)。这个地方曾 历经多次战乱、火灾与重建,作为路名的“靖远路”,如今只剩下最南一小段。王泽邦的店铺位于北面一段,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初到广州,“王泽邦有方子避暑抗感冒”的消息在十三行附近流传开来,也有人前来求药。
据传,这服药方最终做成凉茶,与林则徐还有关系。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水土不服,加上操劳过度,身体一直不适。他听说王泽邦的凉茶后,便命人求药。很快痊愈 。林则徐曾登门致谢,问是什么药治了他的病,王泽邦说,“大家叫我王老吉,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
林则徐听后若有所悟,“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
几天后,王泽邦开始用药方煲凉茶卖。如此一来,街市上的人花很少的钱喝凉茶就能起到避暑的作用。林则徐为鼓励王老吉,特地送来雕有“王老吉”三金字的大铜葫芦壶。寓意 “悬壶济世,普救众生”。
当时,王泽邦的铺子所在地商家云集,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活动频繁。他们干活累了,习惯花个两文铜钱买一碗凉茶。一时间,凉茶铺子的生意非常红火。很快,街上出现了很 多凉茶小贩,成了当时广州一景。
后来,王泽邦还曾应召入宫,被封为太医院院令,专门为皇家和文武百官煲制凉茶,以预防时疫蔓延。半年后,王泽邦衣锦还乡。
两种命运
王泽邦不只是一个幸运的农民,他还很有商业头脑,把凉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王泽邦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贵成、次子贵祥、幼子贵发,兄弟们分工协作。长子王贵成多租了一个铺位,采用初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用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方便人们随身携 带。由此,王老吉凉茶产量一下子提升上去,效益越来越好。
1840年前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开设了“王老吉成记”(王贵成)、“王老吉祥记”(王贵祥)、“王老吉远恒济”(王贵发)三家分店。王泽邦还把林则徐送的大铜葫芦壶复制,每新 设一间铺子就增设一个大铜葫芦壶作为镇店之宝。
1883年王泽邦去世。三兄弟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的方便,设计了王老吉商标并进行推广。
之后,王泽邦小儿子王贵发创立的远恒济最终继承了祖铺和凉茶秘方,并传给他的三个儿子王恒裕、王恒瑞和王恒辉,其中王恒瑞和王恒辉留在广州继续发展。
王恒裕则于1897年迁往香港定居,在香港设店发展,又在澳门开店,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并将王老吉“杭线葫芦”的商标注册,成为第一个注册的华商商标。
直到现在,王家的这支后人一直在香港经营王老吉品牌,如今,王恒裕的孙女王健仪还在香港经营着诸多王老吉凉茶店面。
留在内地的凉茶生意,曾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命运已不能为自己左右。先是三十年代,抗日战争开始。在毁灭式的动荡中,王老吉茶铺自身难保。1938年,日军攻陷广州,王老 吉凉茶货栈全部被焚毁。
抗日战争结束,留在广州的王家在海珠中路恢复生产。不过,这也只是经历了短暂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的“王老吉”店铺和品牌逐渐收归国有,最后“王老吉”完全脱离王氏后人。
1956年公私合营,王老吉与知名度颇高的嘉宝栈、常炯堂等八家企业合组“王老吉联合制药厂”,继续生产凉茶。国家对私股持有人付年息5%定息。
“文革”开始后,“王老吉”的后人们从“改造对象”变为了“专政对象”,国家付给他们的定息也停止了。“王老吉”这个品牌也被认为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王老吉也是臭 老九”。于是1965年9月,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而“王老吉凉茶”也改名为“广东凉茶”。公私合营变国营。
1983年,又有政策规定,公私合营资产属国家,不退还本人。自此国有企业广州药业彻底拥有了王老吉。经过几次变革,内地的“王老吉”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族品牌。
相比广州,远赴香港发展的王家第三代传人王恒裕,并没有遇到这类问题。不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因经营不善,香港王老吉凉茶也经历了一段低潮期,凉茶店 被逼关闭。直至1988年末才重新经营王老吉业务。现在的传人王健仪在香港继续做着家族生意。
传承与尴尬
内地的“王老吉”凉茶在广药的经营下也一直未停止,但凉茶市场平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来说,凉茶仍然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
直到1997年,有人向广药提出要租赁王老吉商标,这个人便是香港鸿道集团的董事长陈鸿道。在和广药达成协议之前,他已经几次见了在香港的王家后人王健仪,并和她达成了海 外运营红罐王老吉的协议。
陈鸿道的想法是,要把凉茶做成中国的可口可乐。
再后来,鸿道集团旗下的加多宝集团,通过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将红罐凉茶销至大江南北,2008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超越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中国销量。至2011年更是创 造了200亿红罐的销售神话。
不过,随后,广药集团和鸿道集团纠纷不止,关于商标合约的合法性、商标权归属等,双方均有不同说法。之后,鸿道集团经营的红罐王老吉,开始换作“加多宝”品牌,一度打 出的广告语是“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改名加多宝”;与此同时,广药收回王老吉商标后,确立了“大健康”的路线,并以“王老吉”为品牌走多元化大健康产品路线,生产王 老吉食品、王老吉保健品等产品。
内地凉茶的风吹草动,在香港的王家人自然一直十分关注。内地的品牌无法抗拒历史的宿命被收归国有,但香港的运营仍是名副其实的家族产业。从一定程度上讲,二者虽然同名 同根,但事实上已没有太多关系。
对于香港王家人来说,他们走的还是单纯的凉茶路线。面对市场上逐渐多起来的“王老吉”品牌的保健品,王泽邦的第五代玄孙,也是王老吉海外商标持有人王健仪对记者说,他 们的生意受到了影响,并时常接到不明其中区别的消费者的投诉。
2013年3月26日,王健仪携家族成员在深圳召开“凉茶创始人王泽邦后人媒体见面会”。这些家族成员中,也包括王泽邦在内地的几位后人。
会上,王氏家族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从未将祖传秘方授予广药集团使用。同时,王健仪对广药集团使用王泽邦及其他先祖的肖像注册商标等行为表示抗议。对于记者问到,祖传 配方到底给了谁时,王健仪称,1992年她将这个祖传配方授予了加多宝使用。她表示,希望中国的凉茶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两天后,广药针对王氏家族的说法予以反驳,称发表联合声明的只是王泽邦家族的一个支脉,且没有继承王老吉祖业。广药集团是内地唯一合法传承实体,拥有独家秘方。王健仪 对此再次回应称,广药方面断章取义、偷换概念。
一个百年品牌,再次被尴尬地推到风口浪尖。
且不论凉茶生意中的功过是非,之所以几方闹到今天的地步,与中国的时代背景无法分割,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从公私合营到收归国有再到市场经济,无不看到“中国特色 ”的影子。
这一点,百余年前的王泽邦,是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的。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