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成果不显著 两会的代表矛头直指药品招标制
在医改种种努力都得不到显著成果的情况下,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将矛头对准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3月4日,由医药行业所有24家协会组织的座谈会上,20多位代表委员联名发出呼吁:“招标制度推行十多年并未减轻患者药费负担,导致药价虚高和虚低并存,商业贿赂盛行,已与药品招标政策的初衷严重违背。建议取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招标采购始于1999年,目前在推行过程中,以省为单位进行价格招标,中标的药品获准进入省内医院进行销售。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种药品进了省的大门之后,还必须支付一笔回扣给各家医院,才有可能进入医院的“小门”。
由于国内近80%的药品都在医院渠道销售,因此招标制度实际将各药企逼上了“高定价、大回扣”的绝路,只有给医院、医生高额回扣,其药品才能顺利销售。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天价药品事件就是这一现象很好的注脚。
“招标本身是个法律行为,但价格确定后到了医院里还要议价,实际加大了医院的垄断能力。企业要么退出,要么吃哑巴亏。这样损害的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某制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
卫生部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2012年9月份以来,关于放开二次议价的说法就在业界流传。此前各药企比拼的就是招标价之下的回扣额高低,而如果实现由药企和医院进行第二轮价格谈判,则有望将这种灰色的回扣转为洗白的实际让利。
2月20日,国务院医改办下发的《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中,实际也提到了关于二次议价的内容,对一些独家品种探索“直接与生产企业议定采购价格”。
但在3月4日的座谈会上,二次议价也惨遭“炮轰”,业界主要担心二次议价后,药品价格空间变明,会导致发改委的再次砍价。科伦药业总经理卫俊才就表示:“目前很多药品已经产能过剩,议价会成为各省招标新的降价依据,本已脆弱的民族医药产业将不堪重负。”
企业都希望“招标之后不要议价,如果议价就不招标”。在这样的基调下,招标采购制度不幸成为“靶子”。在联名递交的建议中,各代表委员表示:希望由公立医院直接进行药品的采购和定价,取消政府主导的省级集中招标采购。
2012年,多位医药界代表委员曾提出基本药物领域“慎推唯低价是取的安徽模式”。但最终“安徽模式”仍得到国务院医改办的肯定。此次提出的“取消招标制度”结局如何,尚未能料。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