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进口创新高 国产大豆面临严峻挑战

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增长幅度也较大,目前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80%左右。

据数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我国历年进口大豆数量分别为:2659万吨、2824万吨、3082万吨、3744万吨、4255万吨、5480万吨、5263万吨。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5838万吨,增加11.2%,进口均价为每吨599.3美元,上涨5.8%。

从1996年我国开放大豆市场之后,大豆贸易逆差不断增长。跨国粮商在中国大豆加工业通过独资或参股经营方式,不断增强大豆进口话语权,对我国大豆相关的上中下游产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已逐渐形成垄断布局。我国大豆面临严重的挑战和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关专家指出,目前国内大豆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而国内大豆供给却呈下降趋势。2010年我国大豆消费量达到6450万吨左右,其中进口高达548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85%,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大豆的需求量还将不断增长,而大豆种植面积却难以保障。

2012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仅为8682万亩,较2011年下降13.8%,另外受天气影响,大豆单产为112.9公斤/亩,较2011年下降5.3%。2012年我国大豆消费量为7439万吨,较2011年增加3%。国内大豆供需失衡,必须通过国际市场调剂余缺,但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不得不研究国内大豆供给减少的原因以及大豆加工业不断萎缩的严重危机。

一方面,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种植大豆的比较收益较低。按照2011年的种植收益进行计算,全国大豆平均收益仅为35元/亩,而玉为290元/亩,中晚稻为433元/亩。大豆平均种植收益低是因为大豆单产偏低,近年来租地成本不断升高。收益偏低致使部分豆农纷纷弃种大豆,或改为种植其他粮食作物。

另一方面,大豆购销渠道不畅,运输成本高,也使国产大豆难以与国外大豆相竞争,国产大豆在销区逐渐被边缘化。2012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扬,国家通过拍卖临时储备大豆,对国内大豆市场上涨有一定的制衡作用,但影响有限。国储大豆虽然在价格上比进口到岸大豆价格便宜,但实际成本并不低。国储大豆一般在黑龙江等地拍卖,经过铁路运输南下之后,运费成本较高,还需储藏。而进口大豆则容易装卸、到岸时间有保证,同时对企业而言不用立即结算和储存,可实现及时购买。需求决定供给,国产大豆不受市场欢迎,自然制约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大豆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派调研组赴国产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等地进行考察,主要目的在于为规划大豆生产基地、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我国油料自给率、从根本上扭转大豆产量下降的趋势,为国家出台稳定大豆产业相关政策提供资料。

大豆及其加工附属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国内大豆供给和需求,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和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避免一些国家以此为砝码牵制我国的内政外交。正视我国大豆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带动地方政府、加工企业以及农民的积极性,提高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是今年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可行性研究报告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