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价跳水 糖企“甜蜜时光”终结
受国外进口糖冲击及淀粉糖替代影响,食糖价格今年下滑明显。今年的食糖消费在6、7月份传统消费旺季,出现了“旺季不旺”的现象,消费进度放缓、制糖企业的库存压力较大、糖价下行压力较大。
价格一度攀升至7000元/吨以上的“糖高宗”,如今没有了前两年的风采。
今年以来,白糖价格一跌再跌,自7月下旬以来更是加速下跌,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主力合约价格已从4月份的6780元/吨跌至目前的5300元/吨。有分析人士甚至担心走势疲弱的糖价将会跌破5000元大关。
事实上,受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今年的食糖消费低迷得有些出人意料。中国糖业协会的最新简报显示,截至2012年8月底,本制糖期全国累计销售食糖982.21万吨,累计销糖率85.28%,低于上制糖期同期的91.56%。
糖企遭殃
最近三年的国内食糖现货价格指数犹如跌宕起伏的“过山车”。白糖市场无异于谱写了一部从“甜蜜”到“苦涩”的命运交响曲。
在近日的“2012郑州农产品(白糖)期货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称:“面临着淀粉糖替代和国内外价差高造成的走私糖冲击问题,今年的食糖消费没有预期那么旺,6、7月份本来是传统消费的旺季,却出现了“旺季不旺”的现象,消费进度放缓,制糖企业的库存压力较大,糖价下行压力较大。”
“当前,我国糖价已经跌破了成本价,供需压力正在逐渐增大。而增产并不是供需压力加大的‘罪魁祸首’,真正打压糖价的是库存高企、进口量增多、下游消费不旺三大因素。”博庆糖业总经理唐明珊说。
据前瞻网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占糖料成本的50%以上,且年均上涨20%,推动糖料种植成本上升,与国际相比,中国制糖行业处于明显劣势,现行关税贸易政策或难抵境外低价食糖。
随着糖价的大幅回落,糖企也告别了“甜蜜的时光”,品味着从“跳高”到“跳水”的个中滋味。
受累于此,多家糖业上市公司净利润也逃不出下滑的“魔咒”。相关资料显示,南宁糖业亏损3246万元,而去年同期则盈利1.43亿元。贵糖股份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则下降八成。
收储,也只是缓冲之计
随着糖价不断探底,制糖企业叫苦不迭,市场期待官方给出明确说法。
8月份,关于白糖收储的传闻甚嚣尘上,郑糖指数受此影响大幅波动,其中有7个交易日先后出现涨停和跌停的情形。
据前瞻网记者获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相关措施以防止食糖价格进一步下跌,新一轮收储政策的出台可能很快会有实质性进展。
收储,无疑是给持续弱势的白糖市场注射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收储政策并非企业的“救命稻草”。据悉,年初首次收储传闻出台之后,糖价快速反弹,尽管一个月之后官方公告才出台,但郑糖稳稳站在6500元的传闻收储价附近。8月15日郑糖虽然在收储消息刺激下曾一度封住涨停板,但仅一周之后就回到了起点,个别远期合约甚至创出新低。
对此,孙彤说:“收储政策非常正确,要去做,但无法彻底解决中国食糖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收储政策通常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糖价走向,无力扭转大局。”
东方先导糖业分析师华旻也表示,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有很大的改变,收储政策对于糖价的长期刺激效应有限,今明两年糖价都将维持弱势震荡。
自救:高效率的糖料供应+期货保值
在孙彤看来,食糖行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糖料的供应模式和销售模式。糖料供应应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只有掌握了高效率的供应来源,才能更具竞争力。此外,企业要敢于把期货工具引入到经营中,以此转移价格风险。
“未来的中国糖业,将是谁掌握了高效率的糖料供应来源,谁就具有竞争力的优质资源。发展糖料基地、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将是未来中国糖业巨头们竞争的重要方向。必须依托种植方式上的突破,成就专业化的糖料供应方式。”孙彤说。
面对糖价不断下跌的局面,许多糖企和贸易商也纷纷选择利用期货套期保值、锁定利润。
华旻认为,贸易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按照简单的“低买高卖”的模式进行经营,弊端很明显,特别是在市场行情下跌的时候。“而利用期货这个工具,可很好的决定卖出与买入,锁定价格,有利于贸易稳定。”华旻说。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咨询·服务